周 欣
虞陵龍脈的生態(tài)文化意蘊——以《虞陵紀要》文獻考釋為中心
周 欣
(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通過對九疑山國家正統(tǒng)祭祀、瑤民治理、社會風俗等多元文化格局探賾索隱,分析虞陵地脈的“龍、沙、水、穴”風水意象,探討封禁主題的深層意蘊,并以此為焦點,梳理《奉憲禁采碑》等生態(tài)治理的文化意蘊。
《虞陵紀要》;九疑山;祭舜;封禁
《虞陵紀要》是九疑生態(tài)文化治理所作的記文,存于徐旭旦《(康熙)九疑山志》,與其它《九疑山志》版本不同,康熙本還存有陳宏謀《虞陵紀要序文》及葉于梅《紀要文》,并有《(九疑山)形勝圖》冠于卷首,是現(xiàn)存九疑山人文地理的珍貴文獻。
作為清乾隆時期的生態(tài)地理文獻,《虞陵紀要》系時任太子少傅兵部侍郎巡撫湖南部陳宏謀“以巡邊道,經(jīng)寧遠,詣九疑,謁舜陵”所撰,對九疑山“發(fā)脈、過峽、停頓、護衛(wèi)”頗為關注。至乾隆二十八年,葉于梅“進省來謁”,俱呈九疑山開采礦山及禁封事宜,刻有《形勝圖》。陳宏謀曾建議刻之于石,但葉于梅并未采納,“鐫諸石,恐風雨剝蝕,歷久模糊,莫若具其說,附諸《九疑志》中,差為經(jīng)久”。
嘉慶元年,吳繩祖刻刊《九疑山志》,刪除圖像及《紀要文》,文字亦略有損益,使得《虞陵紀要》始末難以為世人所知。另一方面,徐旭旦《(康熙)九疑山志》流傳不廣,方志文獻中又均無記載,目前僅有清華大學圖書館有《(康熙)九疑山志》藏本,因此,《虞陵紀要》的主題以及背后深層意蘊有待發(fā)掘。
對于《虞陵紀要》刊刻緣起,陳宏謀在《序》中曾說道:“雖《邑志》《九疑志》備載如林,如司馬子長、蔡中郎漢撰鑿鑿,唐之柳柳州、張謂、元結諸名宿均有記述,下此則宋明騷人墨士題詠,亦未易更仆,然不過道揚形勝、摭拾往跡。其間若某峰、某阜、某溪、某澗為斯陵之發(fā)脈,斯陵之過峽,斯陵護衛(wèi),種種根據(jù),胥未之及”[1]。從中可見,以往《寧遠縣志》《九疑山志》對文人提詠、山川形勝記載較多,但虞陵發(fā)脈、生態(tài)保護較為疏略,“斯編較有取焉,顏其名曰‘紀要’,紀旬要矣,于以羽翼帝陵”[1],葉氏將虞陵礦砂保護的書札匯集成文,名為“紀要”,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虞陵信息,不僅多了一些生態(tài)意象,也補充了對九疑山生成環(huán)境的認識。
九疑山作為虞舜的歸葬之地,最早記載的是司馬遷《史記》:“(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此處所謂的“蒼梧之野”“江南九疑”“零陵”,均為今之永州寧遠九疑山,其后歷代文獻均延續(xù)此說,例如班固《白虎通義》“如是舜葬蒼梧”。王肅注《孔子家語》“(舜)巡守四海,五載一始。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載,陟方岳,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端?jīng)注》“蒼梧之野,峰秀數(shù)郡之間,羅巖九峰,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渡胶=?jīng)·海內經(jīng)》“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等等,都為舜葬江南九疑提供了佐證。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行至云夢,望祀虞舜于九疑山?!边b望祭祀,表達對舜帝的崇敬。至漢唐時期,又有太廟、山川祭舜。“第聞之古先圣王封祀名山大川,以其出云雨、贊化育、利四民之用,而供百神之祀也。況疑山又有虞氏過化存神之所,龍蛻在焉?!币浴胺忪朊酱蟠ā奔漓?,凝聚天地生氣,長生久視,突出在歷史傳統(tǒng)中的意義。而虞陵作為舜帝藏精之所,凸顯的是祭祀舜帝的地理方位。
自唐時始,佛道寺僧在此創(chuàng)建道觀寺廟,強化了對舜陵的保護。據(jù)《(嘉慶)九疑山志》等文獻記載,“(永福寺)在九疑舜祠之右。(舊舜祠在玉琯巖前)舊名無為寺,又名報恩寺。南齊時敕建以衛(wèi)舜祠,有斷碑可識”[2]。舜帝陵的佛教修行始于南齊,即“衛(wèi)舜祠”。而從“無為寺”與“無為觀”的記載看,一在“舜祠之側”,一在“舜祠之右”,相距較近,多有交集。
又據(jù)《(嘉慶)寧遠縣志》記載:“《寰宇記名》:‘永陵三代祀于大陽溪,秦始皇、漢武帝皆望祭。’宋禁樵采,置守陵五戶,明因之,國朝置守陵四戶?!盵3]為保護九疑山環(huán)境,禁止樵采,漢唐時在寺廟伽藍設置守陵人,并有相應的祭田,成為虞陵地脈的重要文化現(xiàn)象??梢?,《虞陵紀要》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并非突然出現(xiàn),它自有歷史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虞陵不僅保持著宗教特色,而且傳承了具有區(qū)域特色的文化,即九疑山文化圈的地域性。明清府志中,有大量記述:“瑤在寧邑者,遇有官司春秋祭虞陵,男女羅謁,笙歌跳舞。遇國家慶典,遣官祭陵亦如之,此則高山瑤也。若夫平地瑤,耕織畜牧、婚姻葬祭與鄉(xiāng)民同地......風尤樸茂,故至今為湘南瑤籍之最?!贝送猓簧俚胤焦賳T來九疑山祭祀時,也從不同角度記載了瑤民祭舜的見聞,如明鄧云霄《游九疑記》、蔣鐄《游九疑山記》、趙有德《觀瑤女歌舞》、劉作霖《游九嶷山記》等記文,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祭舜的本土文化圖景,成為一個極為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今舜帝陵存有《撫瑤頌碑》,記錄明萬歷年間招撫峒瑤盤法勝等及兵擒陳世祿事,其中“寧遠古百粵之地,迷邇三苗”“爰有百粵,跧伏疑窟”“有陳世祿者兮,粵寇漏網(wǎng),九疑七峒訓兵謀叛,諸瑤風靡,六年弗共”,人心擾攘,毆斗叢起,深刻地反映出瑤漢之間錯綜復雜的發(fā)展關系。
多層歷史背景,多種文化交織,重重積淀,造成九疑山區(qū)域參差錯落的節(jié)奏變化,作為舜帝歸葬之地,既體現(xiàn)虞陵地域所衍生的復雜信仰世界,也表現(xiàn)為復雜的人文環(huán)境。隨著祭祀舜帝與瑤族民俗、國家正統(tǒng)與區(qū)域文化之間在不斷地融合、演進,瑤民亦瑤亦民,在情感或心理上的復雜關系,使得虞陵始終面臨著一種內在的緊張,正如《(嘉慶)寧遠縣志》所說:“康熙雍正間,民風純樸,有年至七十,足跡未入城市者。乾隆初年,猶近古今,則漸不如前,多好訟,瑤峒尤甚,然未嘗不怕官怕差,縣符所臨,無敢恣肆?!盵3]在這些潛在危機之下,如何溝通、維護瑤族風俗與社會治理,是虞陵地脈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虞陵紀要》刊刻的歷史背景。
《虞陵紀要》既反映了官方對礦砂的治理,也透露出虞陵當?shù)氐牡乩硇蝿佟⑸鐣闆r。乾隆二十七年(1762),瑤民趙萬志、趙萬懸等人偷挖礦砂,私自售賣,促使桂陽州監(jiān)生楊萬榮、武生鄧協(xié)武等人呈請試采九疑山南海沖礦砂,“以供鼓鑄,以濟窮黎事情”。主管礦山的衡永郴桂觀察使孔某令寧遠知縣葉于梅勘查,就南海沖是否為瑤寨、附近有無陵墓、瑤民是否情愿、有無妨礙瑤民生活,以及砂石成分等問題予以勘查,并繪圖呈現(xiàn)。
知縣葉于梅沿途訪問,“予周覽凡四日,隨歷隨指示二生,終不首肯。予因摹繪確圖呈于觀察,未幾,按臨沿途訪問,將抵縣,隨有大陽、丹桂、仙政、太平等鄉(xiāng)之士庶,及韭菜源、黃花源、魯觀諸瑤民絡繹遮。蒙洞悉原委,立示封禁。二生旋怏怏避去,閣邑稱快”。從葉于梅序文可見,真正推動《紀要》形成的,不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求,而是沿途士庶、瑤民的訴求。
葉于梅《紀要文》中存有“大陽、丹桂、仙政、太平等鄉(xiāng)之士庶”合詞請禁的緣由,在細節(jié)略有差異,但問題的焦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值得特別注意:
龍脈是蘊藏生氣的山脈,將虞陵山水描述為“過脈行龍”,以此說明虞陵得天地靈秀之氣,在地理空間中地位重要:“余惟水生于金,龍從水聚。瀟水、子江、別江婿緣茲礦以沛達,且為虞陵聚精會神、發(fā)脈起伏之關鍵。靈爽之式憑在茲,萬井之陰庇在茲。倘遽爾準開行,見金銷水竭,脈鑿靈虛,將圣帝在天之靈爽靡所憑依,萬姓倚賴之良田頓成曠土,上之國賦難輸,下之民生罔恃,是得不償失。事非經(jīng)久幸叨,永鑒永斬禍源”。從記載來看,“水生于金”“龍從水聚”,瑤民對此多有闡述,奇峰林立,山脈委婉曲折,構成一個連貫的脈絡,即“鎮(zhèn)山”。其次,水作為生氣血脈,《山海經(jīng)·海內東經(jīng)》載瀟水“出舜葬東南陬”,瀟湘發(fā)源于九疑山,且“瀟水、子江、別江婿”脈隱然相連,與山川配合猶如陰陽互濟,具有一定“活力”。再次,從九疑山水流看,瀟水發(fā)源于三峰石,舜源峰立于群山之中,正象征著理想的風水寶地:“峰巒高與天齊,名三峰,石各有泉,涌出峰巔。其左右二派,則分注東西兩粵。唯中一派,則倚峰疊下,入地潛流,約數(shù)十余里,名瀟水。山之脈,則蜿蜒頓跌,倏起倏落,突豎一峰,若三臺,名三臺山。潛伏之水隨峰勃發(fā),至是始成一溪澗”。虞陵居于“中特起一峰,秀圓峻立,左右群峰臚列,面則萬山俯拱,是名九疑”。虞陵地處山水環(huán)抱的中央,萬山朝見與之呼應,即風水中所謂“砂”。第四,內有良田萬畝,山林蔥郁,恰如“穴”,正是平衡的焦點,所謂“山水相交,陰陽融凝”,因此虞陵即是傳統(tǒng)風水中龍、沙、水、穴的聚合點,即“龍脈”之所在。
在葉氏看來,九疑山水脈不僅僅隱藏在蜿蜒起伏的山勢中,更重要的是,龍脈聚集有生氣流注的脈絡,不僅關乎人間的吉兇禍福,亦影響到國家的興衰成敗,不容小覷。這種“風水”的觀點,深得瑤民的信賴:“南海沖實舜陵第一過峽之所,后龍來脈攸關,今一旦挖掘,縱民瑤之田產(chǎn)廬墓不足惜,將上古大舜之精靈倏爾云亡?!薄澳虾_正虞陵來龍之處,一經(jīng)開采,上欺于君,下欺于民,斬斷來龍,毀敗舜陵,欺君莫甚?!薄澳虾_乃虞陵過脈之區(qū),正宜保護,以妥先靈,其不容鑿喪?!庇萘挲埫}化育萬物,豐和潤民,也是湖湘水源的源頭,豈能遭到破壞?
“九疑界連兩粵,歷有劫掠大賊”,保護戍邊安全,扼守隘口,駐守舜陵,抵抗“兩粵”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作亂,是詔安后的瑤民主要工作職責,《撫瑤頌碑》就很典型地體現(xiàn)出這一點。而“九疑界連兩粵,歷有劫掠大賊,屢經(jīng)控詳,封禁則人跡不通,兩粵盜賊難至永垂,虞陵之秀麗,遠保地脈之安寧?!薄敖羞^山獠瑤,藉刀耕釜種于虞陵之第二層過峽,偶值砂礦,微見遂利,刨數(shù)塊什,襲以售人。”因此,一經(jīng)開采,人員流竄,附近民族趁機侵犯掠奪難以控制,無疑會對瑤民的生活生產(chǎn)造成威脅,特別是明代兩粵及九疑山一帶瑤民起義,對抗朝廷,多年進剿未平的先例,使得當?shù)厥渴葹橹斏鳎骸扒敖?jīng)大盜刼殺,伏藏斯地,官民兩累,一經(jīng)開采,聚集游民為害不淺?!薄拔裟昊涃\竄聚,刼擄李萬族、蔣國英荊之寶,官民兩累。蒙前憲申報,勦除寧民,乃獲安堵,則此地不容聚眾滋事也明矣?!憋@然,官方將瑤族的穩(wěn)定作為第一要務。
南海沖雖為龍脈的“第二層過脈”,但開采礦砂無疑會阻斷河流,影響田地水源灌溉,有害生產(chǎn),成為民生的重負,這亦是瑤民反對的主要原因?!昂杀境瞥纾O立巡撿,周圍古木無敢剪伐,無非隆重至意。且三分石之水,源遠流長,所有王道宜、李伯廷、李銘大陽鄉(xiāng)一帶,糧田萬傾,悉由疑水灌溉,其不容斷源截流可知矣。”虞陵開采,影響到附近“糧田萬傾”,百姓皆蹙頞憤怒?!澳虾_下瀟水環(huán)流,灌溉糧田,千有余畝。自礦砂積水堆積,水滯不行,民田遭干?!碑?shù)孛癖姸记宄?,水脈回旋,灌注谷中,保護良田,這是維護民生的重要舉措,不僅對詔撫后的瑤民極為重要,也與虞陵地區(qū)的風俗有著重要關系:“昔為帝舜過化之鄉(xiāng),濂溪湯沐之地,習俗相沿,樸意猶存。但地極三湘,界聯(lián)百粵,而左袵椎髻眾,潛據(jù)參處于山竅濛洞間,居民咸枕戈籍甲以待。大都有山澤陂塘之利,絲布魚稻之饒,火耕水耨,食物常足,商賈工作皆著本業(yè)”。虞舜以勞治國,德治天下,“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史記·五帝本紀》)。維護普遍民生,正與舜之耕、漁、陶之事跡意旨相合。
因此,凡上所舉,從“巒”“沙”“水”及“穴”等諸多角度考慮,虞陵精氣聚集,皆在禁采,因此士庶反復強調:“歷代官山,朝野利賴,何敢異議妄阻國計?切此地若可開采,上可裕國,下可便民,日后之利害禍福寧復計議?但歷來封禁,注載邑乘,恐南海沖議開將帝王在天之靈爽,無所憑依,而千萬年之血食,一朝斬盡,情萬難巳,只得備情迫訴。太爺臺前,父母斯民,必為憂深慮遠,詳達輿情,嚴飭封禁”。出于上述考慮,葉氏“立示封禁”,以警后世。而《虞陵紀要》的出現(xiàn),恰恰反映出九疑山地域為自求多福、福蔭后世的表現(xiàn)。
《虞陵紀要》圖
《虞陵紀要》以志書形式記載,一方面對九疑山虞陵龍脈“龍、沙、水、穴”提供了圖示,說明了虞舜空間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是對封禁主題的框定,在請禁的背后,流露出深層的文化思考。
在保護“龍脈”的背后,所彰顯的正是九疑山舜帝陵在國家禮制中的崇高地位。舜帝作為中華道德文明的始祖,《史記》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中庸》亦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將堯舜視為儒家所理解的中華文明史的開端。載在《尚書》之首的《堯典》《舜典》,更是將舜帝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的最高典范,史稱唐虞之道、堯舜之道。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受到歷代帝王祭祀,近年又發(fā)掘有漢代祭祀遺址,說明九疑山虞陵在傳統(tǒng)社會中的崇高地位。
透過保護虞舜龍脈、保障瑤寨安全、維護庶民利益的個案“禁令”,看到地方政府對風水龍脈的重視,反映了時人對待“龍脈”與“礦脈”的態(tài)度。盡管桂陽州監(jiān)生楊萬榮等人提出了“凡系銅鉛黑白礦廠,盡行開采”“復思鼓鑄,稅課盡屬公務,既有砂苗,未便棄置”“鼓鑄窮黎,亦大有碑益矣”等充足的理由,但葉氏興利除弊,不為小利所惑,為底層民眾發(fā)聲,封禁礦脈,得到當?shù)厥竦母叨荣潛P。當時作有《閣邑公立碑序》,昭示這一偉績:“自古神所憑依,民所依賴,賢良之宰,慈惠之師也。而其大要則在興利除害二端而已,乃往往難其人者,蓋不以妥神便民為心也。伏惟我公,利在必興,益人不妨損己;害在必去,杜漸而更塞源……公則不辭跋涉,溯本窮源,知利小而害甚大,盡力申詳,繪圖具說,使根絕而禍不萌,是不特為民所依賴,而且為神所憑依矣。公之功不與寧并永哉!”[1]這不僅充分說明政府與虞陵士庶交往密切,同時也反映出瑤民對虞舜文化的普遍了解。
與其他禁示碑刻文獻不同,《紀要》是民間與官方之結合,士庶請愿,官命推行而產(chǎn)生,自然能得到后世的高度稱頌。它不是地方干擾的治安威脅,也不是瑤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而產(chǎn)生,雖然這些問題在虞陵地域有可能是潛在的危機,但是預防大于救治,民生大于治理,體現(xiàn)了官方對于虞陵保護的態(tài)度。而透過這一事件的展現(xiàn),可見瑤族士庶期望著一個和平共存的社會場景,一處共祭舜帝的盛大儀式,一種共同保衛(wèi)家園免于外來勢力干擾的理念。但這些期望的實現(xiàn),則基于各個宗族利益的維持:撫瑤以指示瑤民順從政府,相互和睦,以此達成政府維護瑤民權益之責,這一切即構成了“認同”的內涵,積淀于九疑山文化空間。在這一空間,“封禁”固可使虞陵得以寧謐固安。
更為重要的是,葉于梅形勢圖的繪制,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視角確定了虞陵水脈的坐標原點,諸如“三峰石,即舜陵發(fā)脈”“此水倚峰跌下,隨伏地”“伏地之水至此始涌出,即瀟水”“三臺山陵之第一層峰巒下,即南海沖”“舜源峰即舜陵,有殿宇”“有水田約數(shù)百畝”等等,反映的水脈發(fā)源、山水流域、瑤民田地、風物名勝,有著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膳c《九疑山志》“瀟水源出九疑山三分石。明《一統(tǒng)志》云:有父江,源出三峰石頭。蓋即《山水志》所謂瀟水也”[2]等等,多有關聯(lián)之處,表達出對虞陵地脈長存的期望,具有存史的現(xiàn)實意義。
受徐旭旦《(康熙)九疑山志》的影響,光緒九年重刻吳繩祖《(嘉慶)九疑山志》時,又延續(xù)了這一做法,并增刻《勘九疑礦砂稟言》《附勘九疑礦砂稟言后》《虞陵禁采續(xù)紀》《奉檄詣勘九嶷礦砂記》《虞陵紀要后記》等文,均為同治年間禁采西江源礦砂的禁令。以集體的力量來消除某些不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以達警戒誡勉的目的,促進了社會風俗的變遷。實際上,《奉憲禁采碑》與《虞陵紀要》有著明顯的理念淵源關系:“西江源開采,既于地方不便,自不可不慎之,于始應照所議,仍行封禁,仰布政司查扶飭遵”,特別強調“西江源即癩子山地界,為九疑來脈,一經(jīng)開采,于虞陵民生,均大有妨礙”“西江源開采既于地方不便,自不可不慎之于始”。對此,永州太守楊翰極為贊賞:“此非先相國陳文恭暨前寧遠葉令、懲前毖后發(fā)為文章、載在志乘者乎?況值多事之秋乎!”[2]延續(xù)于葉梅等人以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令該處專?,幙傠S時嚴密巡查”,并將之視為社會的基本規(guī)則:“無論有無礦砂,一概嚴行,永遠封禁,以杜奸宄而彌弊端”,遂使虞陵封禁成為千古定論。
括而言之,《虞陵紀要》作為地方上的保護制度,發(fā)揮了保護虞陵龍脈及減輕民族緊張的功能,演變?yōu)閷Υ鷳B(tài)環(huán)境的共識,由此呈現(xiàn)出虞舜文化研究的另一觀察視角。
[1]徐旭旦.九疑山志[Z].康熙四十八年刻本.
[2]吳繩祖.九疑山志[Z].光緒九年補刻本.
[3]曾鈺.寧遠縣志[Z].嘉慶十六年刻本.
K921
A
1673-2219(2021)06-0033-04
2020-10-20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紀詠帝舜:九疑山玉琯巖石刻考釋”(項目編號19B224)。
周欣(1985-),女,湖南永州人,碩士,副編審,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
(責任編校:咼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