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王世軒
頸椎病指人體頸椎發(fā)生退行性變化的疾病,主要因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生理曲度發(fā)生變化,而造成肌肉勞損或椎動脈、神經根、頸脊髓受壓,此疾病具有反復性特征[1]。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發(fā)生變化,此疾病發(fā)病率日益增高且具有低齡化狀態(tài)。此疾病常見癥狀之一則為頸痛,特別是在神經根型和頸型頸椎病中非常常見。西醫(yī)在治療上,多采用鎮(zhèn)痛藥物進行鎮(zhèn)痛,但在此疾病治療中治標不治本。因此,近年在治療頸椎病上,中醫(yī)方式受到了醫(yī)護人員和患者的青睞。已有報告顯示[2],針刺聯合隔物溫和灸治療頸椎病頸痛療效理想,可顯著改善其疼痛癥狀、炎性指標。但目前此方面報告非常少,仍有大量學者致力于此點的分析中?,F納入本院2019 年3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頸椎病頸痛患者分組重點論述針刺聯合隔物溫和灸的治療優(yōu)勢,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9 年3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頸椎病頸痛患者,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接受CT 等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診,存在椎節(jié)不固定、頸曲變形、椎間孔變窄等癥狀;②患者和其家屬均簽字接受此次治療方式;③納入研究前半年未接受針灸和針刺治療。排除標準:①因胸廓出口綜合征、肩周炎、腕管綜合征等疾病誘發(fā)的頸椎疼痛者;②哺乳、妊娠期患者;③精神、認知障礙者;④肝腎、肺功能異常者;⑤頸椎骨關節(jié)腫瘤、結核者;⑥椎管中占位性病變者;⑦中途脫落研究者。對照組患者病程35~59 個月,平均病程(42.32±5.56)個月;年齡35~68 歲,平均年齡(45.32±7.56)歲;女32 例,男18 例。觀察組患者病程34~59 個月,平均病程(42.36±5.55)個月;年齡34~69 歲,平均年齡(45.36±7.88)歲;女33 例,男1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針刺治療,取外關、合谷、曲池、頸椎夾脊穴、后溪、天柱、大椎等穴位,患者呈俯臥位,常規(guī)消毒處理局部,用一次性毫針0.25 mm×40 mm,垂直進針,進針深度以得氣為準,平補平瀉,留針0.5 h,1 次/d。持續(xù)治療1 個月。
1.2.2 觀察組 接受針刺聯合隔物溫和灸治療,針刺方式與對照組一致,把炮附子研磨為粉,用飴糖、黃酒將其調制為厚0.3~0.5 cm 和直徑2 cm 的圓形藥餅,中間用火柴棒戳5 個均勻的小孔。取兩側腎俞穴,將附子餅放置在腎俞穴上,用簡易艾灸器把長4 cm、寬2 cm 的艾條懸在附子餅之上,在距離大約1 cm 部位將其點燃,施灸過程中不斷去掉艾灰,保持附子餅與艾灸間距、火候適宜。各穴位共灸30 min,穴位皮膚泛紅則可,1 次/d,持續(xù)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療效及治療前后MPQ、NDI、麻木評分和炎性因子指標。①依據患者體征、癥狀評估療效,顯效:患者頸部、手部無麻木、疼痛癥狀,可正常學習、工作;有效:患者麻木、疼痛等癥狀得到改善,頸椎、肢體功能得到改善,但疼痛仍然存在,患者可忍受;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或病情持續(xù)惡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采用MPQ[3]判定患者疼痛狀況,量表包含疼痛、情緒等方面,各項分值為0~6 分,總分為0~30 分,評分越高則表明其疼痛越嚴重。③采用NDI[4]判定頸部功能狀況,包含睡眠、開車、集中注意力、頭痛、閱讀、生活質量等方面,各項分值為0~5 分,總分為0~50 分,評分越高則表明癥狀越嚴重。④按照其麻木程度評估患者麻木癥狀,各項分值為0~4 分,3 分:麻木感持續(xù)存在,無任何緩解;2 分:麻木感持續(xù)存在,并可定期緩解;1 分:偶爾出現麻木,其可快速緩解;0 分:無麻木。⑤治療前后抽取其靜脈血液,離心處理10 min,靜置30 min 后分離血清,將其放置在-80℃環(huán)境中保存,用酶聯法測定其IL-1β、TNF-α、IL-6 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MPQ、NDI、麻木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PQ、NDI、麻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PQ、NDI、麻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PQ、NDI、麻木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PQ、NDI、麻木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IL-1β、TNF-α、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1β、TNF-α、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指標比較(,n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指標比較(,ng/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頸椎病屬于近年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多因錯誤姿勢、外傷等因素導致頸椎和附近軟組織發(fā)生病變。西醫(yī)主要采用非手術和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但因手術風險性,適應證小,大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手術治療,而保守治療中的藥物治療、牽引療法、物理療法等均存在局限性,療效不理想[5]。因此,近年不少學者倡導采用中醫(yī)方式進行治療,認為中醫(yī)針刺和艾灸治療各自具有一定優(yōu)勢[6,7]。
中醫(yī)將此疾病劃分至“痹癥”范圍,認為其外感濕邪、風寒而痹阻經脈,進而發(fā)生淤血阻滯[8]。已有報告顯示[9,10],針刺聯合隔物溫和灸治療頸椎病頸痛,可顯著改善其疼痛癥狀,效果明顯。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PQ、NDI、麻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1β、TNF-α、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證實了針刺聯合隔物溫和灸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患者接受的針刺治療,取外關、合谷、曲池、頸椎夾脊穴、后溪、天柱、大椎等穴位,大椎為諸陽之會,屬于督脈穴,針刺此穴位可激發(fā)諸陽經氣、通經活絡[11];后溪、天柱分別為手太陽經、足太陽經,針刺此二穴,可督脈經氣、疏調太陽、活絡止痛;曲池、合谷、外關等穴位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針刺以上各穴位,可發(fā)揮調理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瘀滯的效果。同時觀察組患者再聯合隔物溫和灸,此方式將溫和灸和隔物灸兩者結合起來,集穴位、藥物、艾灸三者功效,發(fā)揮穴位、藥物、艾灸的三重治療效果,此艾灸方式具有獨特性和創(chuàng)新性,操作簡單,安全。且在隔物溫和灸中選用的附子具有散寒止痛、善補火助陽的效果。腎俞穴位于人體腰部,屬足太陽膀胱經,內藏元陰陽,與膀胱相表里[12]。利用艾灸將附子的辛熱直接作用到腎俞穴,發(fā)揮標本兼治的效果。而在針刺取穴的基礎上,加以腰部腎俞穴,則發(fā)揮了頸腰同治的理論,其療效理想,且可降低復發(fā)幾率。
綜上所述,頸椎病頸痛患者接受針刺聯合隔物溫和灸治療,可顯著改善其疼痛和炎性癥狀,療效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