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憲新
急性腦梗死發(fā)病率占卒中總人數(shù)的70.0%~75.0%,并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生活壓力增大呈明顯上升趨勢[1,2],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耳鳴、語言障礙、半身不遂等,致殘率、病死率均較高,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3]。目前,多項研究表明,中藥制劑治療腦梗死患者的效果顯著[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馬來酸桂哌齊特對發(fā)病72 h內(nèi)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及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8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0 例。試驗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50~70 歲,平均年齡(60.25±4.06)歲;發(fā)病時間6~72 h,平均發(fā)病時間(40.25±11.47)h。對照組男20 例,女20 例;年齡50~70 歲,平均年齡(58.69±5.74)歲;發(fā)病時間6~72 h,平均發(fā)病時間(41.38±11.85)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5]中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無精神疾?。话l(fā)病時間6~72 h;均為首次發(fā)病。
1.2.2 排除標準 既往有腦出血、腦梗死等病史者;合并血液疾病者;患有腫瘤者;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者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行常規(guī)治療+馬來酸桂哌齊特治療。給予患者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鈣片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調(diào)脂等常規(guī)治療。馬來酸桂哌齊特注射液(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04,規(guī)格:10 ml∶320 mg)320 mg+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1 次/d。連續(xù)治療2 周。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治療。藥方:生黃芪60 g、當歸尾15 g、桃仁10 g、紅花10 g、赤芍10 g、地龍10 g、水蛭10 g、川芎10 g、全蝎5 g,再根據(jù)患者身體癥狀適量增減上述藥量和(或)增添其他藥物,如:脾胃功能衰退的患者可添加黨參15 g、白術12 g。先將藥物放入冷的純凈水中浸泡1 h,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 h 左右,以上中藥加水400 ml 煎煮至200 ml 為1 劑,早晚分服,1 劑/d。連續(xù)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水平 血脂指標包括TC、TG、LDL-C,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4 ml 靜脈血,3000 r/min 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1.4.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 治療前后采用NIHSS 評分評定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包括:上下肢運動、意識、語言、感覺等項目,評分越高越嚴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TC、TG、LDL-C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周后,兩組患者的TC、TG、LDL-C 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患者的TC、TG、LDL-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水平比較(,mmol/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水平比較(,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2 周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周后,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患者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2 周后比較,bP<0.05
腦梗死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導致腦組織局部供血出現(xiàn)障礙所引起的一種缺血缺氧性腦組織壞死疾病。中醫(yī)認為,腦梗死屬“中風”范疇,從中醫(yī)學理論出發(fā),該疾病是氣滯血瘀所致。氣滯導致血行不暢,氣血瘀滯于脈中,久而久之導致氣虛加重,而血行的原動力正是氣血運行,氣虛引發(fā)血瘀,從而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6,7]。中醫(yī)理論認為,元氣虧虛、脈絡阻滯是引起腦梗死的主要因素,而飲食不節(jié)、情志郁怒加重癥狀,血液瘀滯,以致引動肝風,夾痰上擾,氣虛血瘀[8,9]。其治療原則應以活血通絡、化痰行瘀為主。
補陽還五湯出自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此方重用黃芪為君藥,意在補氣,氣為血之母,氣行則血行。當歸為臣藥,活血通絡而不傷血。佐以地龍,通經(jīng)活絡,能夠協(xié)助藥物運行全身。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為使藥,活血祛瘀,協(xié)助當歸、地龍通行經(jīng)絡。諸藥聯(lián)合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補陽還五湯在改善患者血流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其可促進側支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此外,其可通過降低腦血管阻力減輕腦缺血再灌注損傷[10,11]。馬來酸桂哌齊特,化學名為乙酰吡咯啶順丁烯二酸鹽。其藥理特性為擴張血管、增加血供、降低氧耗、提高紅細胞的柔韌性和變形性,促進其通過性,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腦血管的灌注量,促進組織代謝與修復,對于急性腦梗死效果明顯[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 周后,兩組患者的TC、TG、LDL-C 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患者的TC、TG、LDL-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2 周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患者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表明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馬來酸桂哌齊特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馬來酸桂哌齊特治療,可降低血脂水平,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對急性腦梗死病情轉歸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