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寧 卞麗 安萍
原發(fā)性肝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主要是指起源于肝臟上皮或葉間組織的腫瘤,好發(fā)于40~50 歲的中年人。目前,還沒有具體明確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病機制以及病因,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以及黃曲霉素等化學致癌物質(zhì)有關[1]。由于原發(fā)性肝癌具有易轉(zhuǎn)移、易復發(fā)以及治療難度大的特點,其整體治療效果不佳[2,3]。TACE 是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常用方式,但單獨使用該種方式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仍然達不到理想狀態(tài)[4]。為了驗證TACE 聯(lián)合RFA 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文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治療,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56 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8 例。研究組男19 例,女9 例;年齡33~60 歲,平均年齡(53.36±6.79)歲。參照組男18 例,女10 例;年齡39~66 歲,平均年齡(53.73±4.9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表現(xiàn)的癥狀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9 年)》中有關原發(fā)性肝癌的相關診斷標準;同意參與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有嚴重腎、腦、骨、肺等器官轉(zhuǎn)移或功能障礙的患者;近期接受過重大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的患者?;颊邔Ρ狙芯烤耆橥獠⒑炇鹬橥鈺?。本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批準。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患者采用TACE 治療,首先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給予其局部麻醉后,使用Seldinger 法對其右側(cè)股動脈實施穿刺,入血管鞘,利用4FRH 動脈導管置入患者腹腔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通過動脈造影及門靜脈造影等方式來觀察其腫瘤供血情況,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迷走肝動脈及門靜脈癌栓等情況。將微導管插入至患者瘤動脈中,通過微導管將雷替曲塞碘油混懸液1.5 ml,8Spheres 栓塞微球(100~300 μm)1/10 支送入至患者瘤動脈中,然后進行化療栓塞治療。復查造影未見腫瘤染色,肝右動脈注入洛鉑20 mg。拔出導管和血管鞘,穿刺處壓迫止血,加壓包扎。在術后給予患者護肝治療。
1.2.2 研究組 患者采用TACE 聯(lián)合RFA 治療,其中TACE 治療方式與參照組患者相同,RFA 治療:應用RITA 1500 型RFA 腫瘤治療儀,對患者進行CT 增強掃描,觀察其腫瘤情況,將治療儀器設定好相關參數(shù)后,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并給予其全身麻醉,根據(jù)其具體腫瘤部位選擇穿刺點范圍,再次掃描后確定穿刺點位置,使用RFA 針經(jīng)皮穿刺至患者腫瘤邊緣,對于腫瘤直徑<30 mm 的患者,可以行單個位點消融治療,其中消融范圍需要超出患者腫瘤邊緣10 mm。對于腫瘤直徑為30~50 mm 的患者,則行多位點重疊消融治療,例如需設定2~3 個位點。而對于腫瘤直徑>50 mm 的患者來說,需要行多位點重疊消融治療,盡可能促使腫瘤體全部消融。消融治療完成后,需為患者進行針道消融治療。手術結(jié)束后采取止痛措施。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及AFP 水平、生存率。療效判定標準:根據(jù)WHO 實體瘤近期療效標準進行評估,可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wěn)定及疾病進展,治療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shù)×100%。通過電話隨訪或門診復診來了解患者治療后6 個月的生存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及AFP 水平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患者AFP(523.35±25.64)ng/ml、ALB(22.57±2.46)g/L、TBIL(81.37±8.58)μmol/L,參照組患者AFP(522.47±24.85)ng/ml、ALB(22.65±2.47)g/L、TBIL(81.64±8.94)μmol/L。兩組患者治療前的AFP、ALB、TBIL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30、0.121、0.115,P=0.897、0.904、0.909>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AFP(134.23±12.65)ng/ml、ALB(31.59±3.57)g/L、TBIL(51.27±3.67)μmol/L,均優(yōu)于參照組的(269.48±19.63)ng/ml、(27.57±3.21)g/L、(60.73±3.54)μmol/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0.646、4.431、9.817,P=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生存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死亡6 例,生存22 例,生存率為78.57%;參照組患者死亡14 例,生存14 例,生存率為50.00%。研究組生存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78,P=0.026<0.05)。
原發(fā)性肝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不僅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時發(fā)病人群也越來越年輕化。由于目前仍然沒有找到可以徹底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方法,并且其在早期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不明顯,這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影響[5,6]。故有效的治療方式對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來說,臨床中常常會利用TACE 法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治療。主要是通過TACE 和藥物對肝臟腫瘤進行抑制,從而起到抵抗腫瘤作用。但是此方法在治療過程中極容易破壞腫瘤周圍器官,安全性較低,治療效果較弱,會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導致臨床療效達不到滿意狀態(tài)。
根據(jù)相關研究顯示,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使用TACE聯(lián)合RFA 治療后,能夠提高治療效果[7-12]。這主要是由于肝臟有門靜脈血供以及肝動脈血供雙重血供,在為患者單獨使用TACE 進行治療時,需要通過抑制腫瘤供血消滅腫瘤細胞。如果未處理門靜脈供血,則容易導致腫瘤細胞殘留,細胞消滅不徹底。而將TACE以及RFA 聯(lián)合應用以后,在有效阻斷腫瘤血供的過程中,還能夠利用高溫進行腫瘤消滅,確保腫瘤細胞能夠完全消滅。因此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更加徹底阻斷腫瘤血供,腫瘤細胞殺滅效果更加顯著,故其治療效果更佳,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且還能改善患者各項肝臟指標水平以及AFP 指標水平,從而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85.71%高于參照組的60.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AFP、ALB、TBIL 均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生存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TACE 聯(lián)合RFA 在治療原發(fā)性肝癌中療效確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各項指標水平,并且可及時延緩患者疾病進展,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