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作品在中小學的教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蘇軾作品的教學一直是中小學古詩文教學的重點。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生活閱歷,教師在進行蘇軾作品的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積累的蘇軾的詩詞知識和相關的歷史背景來對蘇軾其人其作進行解讀。
關鍵詞: ?蘇軾 精神抒寫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jīng)驗,……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到宋代,三教合一已經(jīng)成為一種潮流,蘇軾作為有宋一代的集大成者,其作為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和追求個性自由兼容并蓄,表現(xiàn)在文學思想上文、道并重,儒、道、禪融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由此在蘇軾作品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習欣賞古典文化知識的同時,理智豁達樂觀地面對人生的困境。
一、蘇軾的人生閱歷和北宋的人文背景。
蘇軾年少時生活在眉山下,“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 年少的他健康、快樂、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蘇軾一次次貶謫生活的開始,蘇軾的精神備受摧殘,身體也是每況愈下,貶謫生活一直貫穿于蘇軾的人生和詩詞之中, 高中教材選編的蘇軾詩歌內容也都是蘇軾貶謫之后的詩詞,如果不引導學生了解、體驗當時的生活背景,那么蘇軾詩詞的“豪放”、“爽朗”和“樂觀”便容易留于表面。據(jù)考證,蘇軾是被貶到嶺南的活著回來的第一人,與其豁達心胸密不可分。
蘇軾一路被貶的過程也是一路發(fā)現(xiàn)美情美景美食的過程,一路照顧著自己的身心,一路上享受著自然的過程。
蘇軾一生經(jīng)歷了“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極度的富貴和極度的貧寒的兩極分化嚴重的人生,富貴顯貴之時,他可以盡情地享受山珍海味;地處偏遠生存窘迫之時,他亦甘之若飴。“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心靈識見中產(chǎn)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
二、蘇軾詩歌的藝術價值
蘇軾才高行程遠,但卻從未目空一切。凡天地萬物、山川草木在他的筆端生機勃勃地出現(xiàn),具有生命的活力,闊達的視野和寬曠的心胸,是豪放詞的杰出代表。
學生們熟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往往流于荔枝之鮮美,而忘卻徭役之繁重,蘇軾在由衷贊嘆美味的同時,不忘民生的疾苦?!笆镆恢蔑w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荔枝嘆》),荔枝之禍,自古有之,禍不在美味荔枝本身,而是窮盡人力、物力想要貢獻美味于朝堂的爭寵獻媚的官僚和不管民生疾苦的朝堂之主。只為“宮中美人”一笑,荔枝沖破關山萬隘,絕塵而來,飽含蒼生的饑寒。詩歌感嘆是漢唐荔枝之禍,實則隱射當日茶葉之現(xiàn)實。
人教版語文教材有蘇軾三過赤壁,留下的曠古詩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蘇軾初到黃州,居無所,不得不攜家眷住到驛站,面對破壁殘垣,蘇軾很快忘卻痛苦,驚喜并寬慰于滾滾長江這個三國時的古戰(zhàn)場,面對無數(shù)的英雄曾經(jīng)駐足過的地方,蘇軾有感而發(fā),將浩瀾的風景記于筆下,追述著英雄們曾經(jīng)的傳奇,也感概著自己人生的失落,但他很快回到現(xiàn)實中來,享受著大自然慷慨的贈與。這是蘇軾詩歌和人生的一大謳歌,他總能由衷贊嘆著古人的豐功偉績,也寬慰著自我懷才不遇的悲傷。
三:蘇軾詩歌的深情與曠達。
蘇軾詩詞中含有一些瑣碎的生活題材,不易于通過詩歌表現(xiàn)的,但是蘇軾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生活的泛愛之情給我國古代文學留下一抹亮色,讓讀者領略自然和曠達之美。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隨遇而安,盡情享受。
蘇軾詩歌抒發(fā)感情之自然,剛強又不失通透,總能在最平凡的風景徜徉中寄托深厚的人生哲理,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生的哲理是通過淺顯生動的景物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
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對異性有著無限的憧憬與向往,蘇軾詩詞中有著人世間最厚重的愛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將最深情的思念和積年的滄桑娓娓道來,融入夢境,寄于妻子梳妝情境之中,千百年來為讀者所共鳴。生離死別,情真意切,是中國人共同的經(jīng)歷,如此平淡而深情地道來,讓人淚目。
絕大多的人的一生都是平淡而倉促的,蘇軾是一個少有的“曠達”之人。少年蘇軾“奮厲有當世之志”,但成年之后經(jīng)常處于外部政治的打壓之下精神的自我修復之中,詩人是必須找到一個宣泄口的,這個宣泄口便是文學創(chuàng)作,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蘇軾通過曠達的詩歌創(chuàng)作來排解著他在精神上的苦悶。“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此時蘇軾已是中年,在打獵的過程中依舊少年情懷,雄姿英發(fā),勇往直前,希望為國建功立業(yè),只是懷才不遇,但依然熱情地等著朝廷的驅使,壯懷激烈。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詩人寄情山水之時發(fā)“人生如夢”之感慨,即使是壯志未酬,蘇軾也毫無小兒女的悲戚之情,取而代之的是物我兩忘、超然舒適之境。他以寬泛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后代讀者的普遍熱愛,實是文學的必然。
結語
古人云:人生不得意事十有八九??v觀中國歷史,踏上仕途的文人,沒有個人的一生會是一帆風順的,當他們面臨人生的選擇時,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道德得失的評判標準,來決定人生的取舍??v觀蘇軾的人生軌跡,蘇軾詩詞的精神抒發(fā),具有代表性意義。他一生宦海沉浮、熱鬧凄苦,無論何時何境,他都能從中抽離出來,做一個難得的樂天主義者。人生越有苦難,他活得越灑脫,他的文字越發(fā)有意思。
高中生學習蘇軾詩歌,不僅是徜徉在古典詩詞的海洋, 更是品味蘇軾將生活和疾病都過成詩情畫意的人生態(tài)度,直到生命的終點,毫無遺憾地離去。
參考文獻
[1](宋)蘇軾 《蘇軾集》黑龍江人們出版社 2005年版
[2](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3]王水照,崔銘《蘇軾傳》.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
[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作者簡介:
姓名:張付紅,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安徽滁州,出生年月:1980年10月,學歷:本科,職稱:中學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