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鳳婷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武漢 430000
脊髓損傷是由車禍、運動創(chuàng)傷、墜落等多因素導致脊柱骨折而導致脊髓壓迫或斷裂所致〔1〕。脊髓損傷會導致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同時也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情緒,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2〕。積極心理學認為提高個體面對逆境或悲傷時的心理適應性將有助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3〕。心理彈性是指個體面對應激事件時的良好適應性過程或個體經(jīng)歷困難后的心理反彈能力〔4〕。創(chuàng)傷后成長是指個體經(jīng)歷創(chuàng)傷性事件后獲得的心理方面積極變化〔5〕。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提高個體心理彈性,促進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將有助于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階段性心理護理是指根據(jù)患者不同康復階段為患者制定的個體化心理干預措施〔6〕。本研究探討階段性心理護理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心理彈性及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影響。
2019年1~12月選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100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有明確的脊柱外傷史,②經(jīng)CT或MRI確診為脊髓損傷,③患者行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脊柱穩(wěn)定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②患有認知障礙或并發(fā)癥,③入組前受過重大精神創(chuàng)傷。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18~68歲,平均(41.2±3.8)歲;病程1~5 d,平均(2.25±0.8)d;美國脊髓損傷學標準:腰脊髓18例,胸脊髓22例,勁脊髓10例;文化程度:小學8例,初中12例,高中18例,大?;蛞陨?2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0~68歲,平均(41.8±3.2)歲;病程1~5 d,平均(2.28±0.7)d;美國脊髓損傷學標準:腰脊髓17例,胸脊髓20例,勁脊髓13例;文化程度:小學9例,初中13例,高中15例,大?;蛞陨?3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行骨科常規(guī)性護理干預,內(nèi)容包括入院時健康宣教、病房基礎護理、心理指導、并發(fā)癥護理、出院后定期隨訪。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階段性心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如下。
1.2.1入院時心理干預 由于脊髓骨折發(fā)病突然,患者容易出現(xiàn)急性應激反應,因此入院后需全面評估患者心理狀況。①護理人員應以熱情的態(tài)度接待患者,詳細了解患者想法,給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及鼓勵,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②由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家屬發(fā)放《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圍術期健康手冊》,讓患者對疾病有充分的認識,消除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及焦慮,并通過列舉成功的案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及積極性。③采用冥想療法引導患者正確面對脊柱骨折引起的刺激,鼓勵患者主動描述受傷的情景,詢問患者是否出現(xiàn)人際關系、人格及行為上的異常變化,并通過積極有效的心理溝通促進患者正確面對受傷經(jīng)歷。④充分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講述脊柱受傷后對其生活態(tài)度、性格及人際關系的影響,分析這些變化給患者帶來的負面情緒,并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
1.2.2住院期間心理干預 ①術前心理護理:及時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疾病治療過程中存在的疑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講解手術基本過程、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麻醉方式等,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的認知,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情緒,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并采取腹式呼吸及音樂療法讓患者以放松的心態(tài)面對手術。②術后由于疼痛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情緒,主治醫(yī)師可通過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術后感受及狀態(tài),對于疼痛癥狀難以忍受的患者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治療,從而減輕疼痛引起的不良情緒。
1.2.3出院后心理干預 出院時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對于焦慮、抑郁情緒較明顯的患者可指導其家屬給予足夠的支持及關心,以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定期組織患者及其家屬參與“聽音畫畫”“跳交際舞”“心電感應”“指間交流”等活動,讓患者在相互交流、傾聽、分享中學會自我成長,學會在家庭關系中彼此理解、包容、尊重,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滿足患者被接納的心理需求。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不良情緒、心理彈性、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創(chuàng)傷后成長及生活質(zhì)量。①不良情緒: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7〕、抑郁自評量表(SDS)〔8〕進行評價,SAS量表、SDS量表各包含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總評分20~8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不良情緒越明顯。②心理彈性:應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9〕進行評價,量表由樂觀(8條目)、力量(8條目)、堅韌與控制(9條目)等3個維度組成,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總評分25~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02,提示量表有良好信效度。③改良Barthel指數(shù):包括進食、穿衣、洗澡、上下樓梯、大/小便控制、床椅轉(zhuǎn)移、平地行走等10個條目,總評分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能力越高。④創(chuàng)傷后成長:應用趙秋利等翻譯的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10〕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精神改變(3條目)、新的可能性(3條目)、個人力量(4條目)、人生感悟(4條目)、人際關系(6條目)共5個維度,20個條目,每條目賦值0~5分,總評分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創(chuàng)傷性成長評分越高。量表總體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52,提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⑤生活質(zhì)量:應用生活質(zhì)量指數(shù)評定量表(QOL)〔11〕評定患者生活質(zhì)量,包括軀體癥狀、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交能力,每個維度賦值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zhì)量水平越理想。
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下降(P<0.05),干預后觀察組改良M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情緒及MBI比較(n=50),(分,
干預后觀察組樂觀、力量、堅韌與控制及心理彈性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比較(n=50),(分,
觀察組干預后精神改變、新的可能性、個人力量、人生感悟、人際關系及創(chuàng)傷后成長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創(chuàng)傷后成長評分比較(n=50),(分,
觀察組干預后軀體癥狀、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交能力及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近年來醫(yī)學模式逐漸從關注患者軀體癥狀過渡至關注患者軀體-心理癥狀。由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導致患者長期一段時間內(nèi)難以正常學習、工作,導致患者心理負擔較重,患者常表現(xiàn)為焦慮、恐懼不安等情緒,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質(zhì)量〔12〕。因此,對脊柱損傷患者治療不僅應關注其軀體癥狀,而且需關注患者心理治療。對于存在恐懼、焦慮情緒的患者,護士應對患者進行心理溝通及指導,以減輕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身心健康〔9〕。本研究表明,階段性心理護理能減輕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這是由于階段性心理干預是根據(jù)脊髓損傷患者不同疾病階段、不同心理狀態(tài)來制定的針對性心理干預措施,使心理干預更具針對性,能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促進患者身心健康〔13〕。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屬于突然性事故,患者容易出現(xiàn)應激反應,加之患者傷后日常生活能力受限,需要他人幫助,因此會加重患者不良情緒,導致患者消極面對疾病,影響患者康復信心〔14〕。心理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面對應激事件時心理彈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個體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應激事件〔15〕。因此提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傷后心理彈性將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本研究表明,階段性心理干預能有效提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結果與蔡西國等〔16〕一致。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有助于增強患者面對逆境及疾病的壓力,幫助患者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階段性心理干預在患者入院時通過對其進行詳細健康指導,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及了解,增強了患者治療信心〔17〕。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及音樂療法,有效轉(zhuǎn)移患者注意力,減輕患者不良情緒,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從而提高患者心理彈性水平〔18〕。
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變化體現(xiàn)在個體與他人關系、新可能性、個人力量、對生活的欣賞、精神改變等方面〔19〕。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對于疾病的感知及思考越多,越有利于其正確認識疾病及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從而促進產(chǎn)婦產(chǎn)后創(chuàng)傷成長〔20〕。本研究表明,階段性心理干預使患者以積極的方式面對疾病,促進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紤]可能由于階段性心理干預通過疾病知識宣教及情緒引導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及減輕了患者心理負擔,使患者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從而增強患者康復信心,促進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20〕。
本研究表明,階段性心理護理能有效提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生活質(zhì)量。階段性心理干預在入院時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提高了患者疾病認知,減輕了患者心理負擔。術后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手段改善患者軀體癥狀,減輕軀體不適引起的不良情緒。出院后定期組織患者參與交流活動可促進病患交流,減輕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21〕。
階段性心理護理可提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心理彈性,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促使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