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強
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許多老年人認為瘦才是健康的基礎,為此不少老年人都清淡飲食,防“三高”??墒牵幸环N“瘦”卻是老年人的健康殺手。這類身形較瘦的老年人,通常四肢松軟纖細,但腰腹部位贅肉堆積。此時,就要警惕肌肉減少癥(簡稱肌少癥)的出現(xiàn),這也是老年人機體由盛轉衰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
肌少癥字面理解是肌肉數(shù)量減少的病癥,是因持續(xù)骨骼肌流失、肌肉強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綜合征。
肌少癥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肌力減退和肌肉質量下降。肌少癥會導致患者平衡感、敏捷度下降,日常站立困難,行動遲緩,容易跌倒,還會影響患者的器官功能,可能引發(fā)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肌少癥的發(fā)生往往與年齡密切相關。一般來說,35歲以后,人體的肌肉就會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50歲以后進入加速階段,75歲后下降速度會達到頂峰。
當然,除了年齡外,以下這些因素也會造成肌少癥。
1.肌肉廢用:長期臥床或缺乏運動會增加患病風險。
2.內分泌問題:胰島素、生長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等變化與肌少癥的發(fā)生有關。
3.神經退行性病變: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神經元活性不足或數(shù)量降低也是造成肌少癥的主要因素。70歲以上老人的α運動神經元丟失高達50%,會明顯影響下肢功能。而且,老人的星狀細胞功能減退,肌肉再生和激活能力下降,肌纖維數(shù)量減少,所以肌肉更易受傷且難以修復。
4.營養(yǎng)不良:會導致蛋白質缺乏,加劇肌肉的進一步喪失。美國一項調查顯示,50歲及以上人群中,32%~41%的女性和22%~38%的男性蛋白質攝入量低于建議值。此外,老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肌肉量、肌肉強度、平衡力,容易跌倒。
5.惡病質:與潛在疾病相關的復雜代謝綜合征,其特征是肌肉損失,伴或不伴脂肪量減少。
換句話說,肌少癥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該病也被視為一種發(fā)病機制復雜的老年綜合征。建議老年朋友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很多老年人覺得,瘦子可能會患肌少癥,那身形微胖,看著就不像是營養(yǎng)不良的老年人是不是就不會患肌少癥呢?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還有一類老年人屬于隱形的 肥胖型肌少癥,戲稱“虛弱的胖子”,主要表現(xiàn)為體重指數(shù)超標、骨骼肌質量指數(shù)下降和體脂比增高。
研究發(fā)現(xiàn),這類人群患代謝綜合征的危險性遠高于單純肥胖和單純肌少癥。肌少癥合并肥胖癥的后果比單純的肌少癥或肥胖癥更嚴重。不但會增加老年人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疾病及感染等風險,還會影響人體體力,導致身體素質低、身體功能受損、平衡及有氧能力較差、衰弱發(fā)生率高,增加骨質疏松癥、跌倒及骨折風險,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可能會增加死亡風險。
常聽人說,幸福的老人都有存款“傍身”,沒事看看存款,總能找到一些安全感。其實,老年人要存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我們的肌肉。
在中國,肌少癥正在成為老年人的常見病。中國60歲以上老人的肌少癥發(fā)病率已經達到9.8%,也就是說,每10個60歲以上的老人里就有1個肌少癥患者!作為老年人,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肌少癥”呢?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先通過SARC-F問卷自查,如果確實高度懷疑,再去醫(yī)院做明確檢查。具體操作方式如下
可采用SARC-F調查問卷進行簡單的自我篩查,如總分≥4分提示存在肌少癥風險,需要進一步去醫(yī)院進行肌肉力量評估。
肌肉力量評估分為兩個部分:握力及5次起坐測試,具體評估方法如下:
1. 握力:用主力(優(yōu)勢)手自然下垂握住握力計,用最大力氣握兩次,取最大值。正常值范圍是男性≥26千克、女性≥18千克。
2. 5次起坐測試:測量患者不使用手臂從坐位到站立5次所需的時間,可用來評估腿部肌肉(股四頭肌群)的力量。
通過以上檢查一般可正式確診是否存在肌少癥。如條件允許還可行磁共振成像、雙能X射線吸收儀、生物電阻抗分析等,及通過步速進一步了解肌肉功能和肌肉衰退情況。
研究發(fā)現(xiàn),增加營養(yǎng)、加強運動可以延緩肌少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存肌最好的辦法就是,從青年時開始最大限度地增加肌肉;在中年時保證肌肉穩(wěn)中略升;待到老年時減少肌肉丟失。
老年人要想讓肌肉不丟失,須牢記兩個原則:補足營養(yǎng),積極鍛煉。
肌肉的生長離不開蛋白質。老年人要維持穩(wěn)定的體重,須保證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入25~30千卡的熱量,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入蛋白質1~1.5克,最好選擇優(yōu)質蛋白,分三餐均衡攝入。根據歐洲臨床營養(yǎng)和代謝學會的建議,一個體重70公斤的老人,每天要吃70~84克蛋白質。對于部分進食困難的老年人,可以選擇蛋白質或氨基酸口服制劑作為營養(yǎng)補充治療,但須謹慎選擇。
正常老年人,每日一個雞蛋、一杯牛奶、100克瘦肉、100克魚或蝦、一塊豆腐,再加上平時的主食和蔬菜,基本能夠滿足每日攝入蛋白質的需求。深色蔬菜和水果以及豆類也有助于減少肌肉損失。還有一個經久不衰的健康小細節(jié)要注意:多喝水。水是構成人體比例最大的成分,倘若攝入不足,也會導致肌肉減少。
對于肌少癥老人而言,攝入更多的蛋白質才能促進身體合成肌肉。除了正常飲食外,要注意優(yōu)質蛋白(如牛肉、乳清蛋白等)的含量最好達50%,在此基礎上,可同時多進食以下四類食物:富含脂肪酸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油、海魚等)、維生素D(或動物肝臟、蛋黃等)、營養(yǎng)補充劑(如蛋白粉等)、以及抗氧化藥物和食物。
運動也是獲得和保持肌肉含量、增加肌肉力量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運動可使身體的肌肉收縮,從而釋放肌肉生長因子,使肌肉再生。肌肉增加不但可以增加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還能通過拉伸骨骼起到強壯骨骼的作用,可有效避免跌倒。
治療肌少癥應進行以抗阻運動為基礎的運動(如坐位抬腿、靜力靠墻蹲、舉啞鈴、拉彈力帶等),這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身體功能,如配合同時補充必需氨基酸(如復方氨基酸口服液)、優(yōu)質蛋白(如動物瘦肉等)效果更佳。同時,交叉安排一些中、高強度運動作為輔助。
一般來說,可每天進行40~6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20~30分鐘的抗阻運動,每周3天以上。同時減少靜坐、躺臥的時間。
對于殘疾或長期臥床無法運動的老年人可采用水療、全身振動和功能性電刺激等物理治療。此外,其他物理治療,如電磁場、超聲等在肌肉減少的防治中也有一定作用。針對此類物理治療,建議到康復專科制訂相應治療方案。
(編輯? ? 王? ?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