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學,王停 ,荊魯,王顯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顯示,2017年,中國有254萬人死于高收縮壓,其中95.7%的患者死于心血管?。╟ardiovascular disease,CVD)[1]。中國高血壓調查2012—2015年數據顯示,中國≥18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粗率為27.9%(加權率為23.2%),其中青年人群(18~34歲)高血壓患病率為5.1%,≥75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59.8%[2]。目前,僅管理高血壓患者已經很難有效降低人群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和死亡率。近年來隨著“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理念的提出,高血壓前期防治逐漸成為研究熱點,這也更加契合中醫(yī)“治未病”的觀點,是將高血壓的管理由治療為主轉為以預防為主。本文基于2017—2020年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相關學會及國際高血壓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ISH)發(fā)布的新版高血壓指南分析了高血壓前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思考,旨在提高臨床醫(yī)生對高血壓前期的認識,也為我國高血壓前期的管理提供一定參考。
2003年,美國預防、檢測、評估與治療高血壓全國聯合委員會第7次報告(JNC7)提出了“高血壓前期”的概念,其是將美國預防、檢測、評估與治療高血壓全國聯合委員會第6次報告(JNC6)中的“正常高限”修改為“高血壓前期”〔血壓為120~139/80~89 mm Hg(1 mm Hg=0.133 kPa)〕[3]。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將收縮壓為120~139 mm Hg和/或舒張壓為80~89 mm Hg定義為“正常高值”,與JNC7提出的“高血壓前期”概念相同。而為了避免人們產生負面心理,2010版、2018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仍沿用“正常高值”的概念。
目前,指南對高血壓前期的界定標準并不統(tǒng)一。《2017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高血壓指南》[4]取消了高血壓前期的定義,將收縮壓為120~129 mm Hg且舒張壓<80 mm Hg定義為血壓升高,將收縮壓為130~139 mm Hg和/或80~89 mm Hg定義為1級高血壓?!吨袊哐獕悍乐沃改?018年修訂版》[5]將收縮壓<120 mm Hg且舒張壓<80 mm Hg定義為正常血壓,收縮壓為120~139 mm Hg和/或舒張壓為80~89 mm Hg定義為正常高值血壓?!?01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歐洲高血壓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6]將血壓<120/80 mm Hg定義為最佳血壓,血壓為120~129/80~84 mm Hg定義為正常血壓,收縮壓為130~139 mm Hg和/或舒張壓為85~89 mm Hg定義為正常高值血壓?!?019日本高血壓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7]將血壓<120/80 mm Hg定義為正常血壓,收縮壓為120~129 mm Hg且舒張壓<80 mm Hg定義為正常高值血壓,收縮壓為130~139 mm Hg和/或舒張壓為80~89 mm Hg定義為血壓升高。《2020國際高血壓學會國際高血壓指南》[8]則簡化了高血壓的分類,將診室血壓<130/85 mm Hg定義為正常血壓,診室收縮壓為130~139 mm Hg和/或舒張壓為85~89 mm Hg定義為正常高值血壓。
上述各指南中高血壓前期的界定標準主要依據流行病學研究數據。分析上述高血壓前期界定標準發(fā)現,美國、日本等高收入國家制定的高血壓前期標準相對嚴格,而適合中低收入國家使用的《2020國際高血壓學會國際高血壓指南》[8]中的高血壓前期界定標準相對寬松。隨著研究深入和循證醫(yī)學證據不斷積累,未來高血壓前期的界定標準可能還會改變。
上述高血壓前期的診斷主要依據診室血壓,但診室血壓存在一定隨機性和單一性。近年來,診室外血壓在臨床上顯示出明顯優(yōu)勢,可用于鑒別診斷白大衣高血壓和隱蔽性高血壓及個體化降壓治療,且能預測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4,6-7]。因此,包括我國在內的新版高血壓指南還制定了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高血壓診斷標準(24 h血壓≥130/80 mm Hg,日間血壓≥135/85 mm Hg,夜間血壓≥120/70 mm Hg)及家庭血壓監(jiān)測(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高血壓診斷標準(家庭血壓≥135/85 mm Hg)。但僅《2017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高血壓指南》[4]和《2019日本高血壓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7]依據ABPM和HBPM診斷高血壓前期。《2019日本高血壓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7]第1次根據HBPM進行高血壓分級,將家庭收縮壓為115~124 mm Hg和家庭舒張壓<75 mm Hg定義為正常高值血壓,家庭收縮壓為125~134 mm Hg和/或舒張壓為75~84 mm Hg定義為血壓升高,且當診室血壓和HBPM結果不一致時,建議優(yōu)先考慮HBPM結果,應根據HBPM結果進行降壓治療?!?017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高血壓指南》[4]取消了高血壓前期的定義,將收縮壓為120~129 mm Hg和舒張壓<80 mm Hg定義為血壓升高,并指出診室血壓與家庭自測血壓、日間血壓、夜間血壓及24 h平均血壓的對應值,見表1。
表1 診室血壓與家庭自測血壓、日間血壓、夜間血壓及24 h平均血壓的對應值(mm Hg)Table 1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clinic blood pressure and family selfmeasured blood pressure,daytime blood pressure,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and 24 hours average blood pressure
《2017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高血壓指南》[4]首次將普通人群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降至130/80 mm Hg,閾值下調證據如下:多項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血壓<120/80 mm Hg的人群相比,血壓為120~129/80~84 mm Hg的人群冠心病和卒中的危險比為1.1~1.5;與血壓<120/80 mm Hg的人群相比,血壓為130~139/85~89 mm Hg的人群冠心病和卒中的危險比為1.5~2.0,且冠心病和卒中風險在年齡、性別、種族亞組分析中依然存在[9-11]。我國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血壓為120~139/80~89 mm Hg的人群10年后CVD發(fā)生風險較血壓為110/75 mm Hg的人群升高1倍以上;且血壓為120~129/80~84 mm Hg和 130~139/85~89 mm Hg的中年人群,10年后分別有45%和64%的患者罹患高血壓[5]。FUJIYOSHI等[12]研究表明,血壓≥120/80 mm Hg的人群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遠高于血壓<120/80 mm Hg的人群,且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52%的卒中死亡和59%的冠狀動脈疾病死亡可歸因于血壓≥120/80 mm Hg。日本一項24年的隨訪研究表明,43%的CVD死亡(中年男性為81%)可歸因于血壓>120/80 mm Hg[13]。有研究表明,血壓≥130/85 mm Hg的人群腔隙性腦梗死發(fā)生風險較高[14]。
目前,多數指南將隱蔽性高血壓定義為診室血壓正常(<140/90 mm Hg),但HBPM(≥135/85 mm Hg)或ABPM(日間血壓≥135/85 mm Hg或夜間血壓≥120/70 mm Hg或24 h平均血壓≥130/80 mm Hg)結果升高。不同的是,《2017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高血壓指南》[4]對隱蔽性高血壓的定義更為嚴格,該指南將診室血壓<130/80 mm Hg且日間診室外血壓≥130/80 mm Hg定義為隱蔽性高血壓;該指南推薦對于未經治療的診室收縮壓為120~129 mm Hg、舒張壓為75~79 mm Hg的人群,可采取HBPM或ABPM進行鑒別診斷。《201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歐洲高血壓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6]指出,診室血壓正常高值與隱蔽性高血壓高發(fā)病率相關。在《2019日本高血壓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7]中,隱蔽性高血壓高危人群還包括了血壓為130~139/80~89 mm Hg的人群。
總之,高血壓前期不僅表現為單純血壓數值升高,可能還伴有機體血管功能及結構改變、心肌重構等靶器官損傷。高血壓前期是引起高血壓及CVD的獨立危險因素,應引起臨床重視并啟動相關治療。
在一項針對日本社區(qū)居民長達30年的隨訪研究中,以每10年為一個隊列,在第1、2、3隊列中,腦卒中歸因于重度高血壓人群的危險度百分比分別為20%、14%、9%,腦卒中歸因于中度高血壓人群的危險度百分比分別為19%、24%、11%,腦卒中歸因于輕度高血壓人群的危險度百分比分別為17%、23%、25%,即使剔除了服用降壓藥物的參與者,結果仍無明顯改變[15]。因此,針對血壓升高或1級高血壓患者生活方式干預及高血壓預防策略更為重要。上述指南在高血壓治療的推薦中均強調,高血壓及正常高值血壓患者應采取生活方式干預,強調低鹽飲食、減少飲酒并對飲酒量進行了限制,戒煙且避免被動吸煙;推薦多食用蔬菜、新鮮水果、魚類、堅果等,控制體質量,進行規(guī)律的有氧運動,見表2?!?020國際高血壓學會國際高血壓指南》[8]充分借鑒了既往指南中具有高級別證據的推薦,其建議更為全面;此外,該指南還提及由于缺少高級別循證醫(yī)學證據,目前尚不支持補充替代醫(yī)療、傳統(tǒng)藥物。
表2 各指南中生活方式干預內容Table 2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in each guideline
6.1 高血壓前期是否啟動藥物降壓治療? 目前指南還沒有關于高血壓前期藥物降壓的治療推薦,但大部分指南指出了最佳降壓目標,均推薦血壓<130/80 mm Hg?!?020國際高血壓學會國際高血壓指南》[8]建議降壓理想標準為:<65歲患者,血壓<130/80 mm Hg;≥65歲患者,血壓<140/90 mm Hg;老年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設定個體化的降壓目標。《2019日本高血壓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7]建議,年齡<75歲、合并腦血管疾病(無雙側頸動脈狹窄和腦主干動脈閉塞)、合并冠狀動脈疾病、合并慢性腎臟?。虻鞍钻栃裕⒑喜⑻悄虿』蚴褂每顾ㄋ幬锏幕颊呓祲耗繕藶樵\室血壓<130/80 mm Hg;年齡≥75歲的患者降壓目標為診室血壓<140/90 mm Hg,如患者耐受可逐步降至<130/80 mm Hg;但該指南未設定降壓目標的下限值,原因是迄今為止尚無確定降壓目標下限值的臨床研究,但探討了降壓治療期間“血壓過度下降”的問題,如收縮壓降至<120 mm Hg則需要注意過度降壓引起的不良事件,如老年患者收縮壓降至<130 mm Hg則需要注意血壓過度下降的可能;該指南同樣推薦將舒張壓降至<80 mm Hg,但并未設定舒張壓的下限值?!?01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歐洲高血壓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8]建議,如果對降壓治療耐受良好,大部分患者可考慮將血壓降至130/80 mm Hg或更低,并建議<65歲的高血壓患者收縮壓應降至120~129 mm Hg,65~80歲的高血壓患者收縮壓應降至130~139 mm Hg;所有高血壓患者,無論有無糖尿病等合并癥及危險分層,舒張壓均應降至<80 mm Hg?!?017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高血壓指南》[4]則建議,包括老年人在內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應降至<130/80 mm Hg ?!吨袊哐獕悍乐沃改?018年修訂版》[5]也給出了類似的推薦:18~65歲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應降至<140/90 mm Hg,如患者耐受則可降至<130/80 mm Hg;65~79歲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應降至<150/90 mm Hg,如患者耐受則可降至<140/90 mm Hg;≥80歲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應降至<150/90 mm Hg。
高血壓前期是否使用降壓藥物一直存在爭議,但根據上述指南降壓目標來看,如果高血壓前期患者已罹患CVD、糖尿病等疾病,可考慮使用降壓藥物,因為治療CVD的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螺內酯等及硝酸酯類藥物)同時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6.2 傳統(tǒng)補充替代療法是否應該推薦? 多年來,傳統(tǒng)補充替代療法一直存在循證醫(yī)學證據不足的問題,故目前指南均沒有推薦。2020年10月,Circulation發(fā)表的一項單中心、隨機、單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采用傳統(tǒng)中藥方劑天麻鉤藤顆粒治療隱蔽性高血壓,結果顯示,天麻鉤藤顆粒治療4周后,患者日間動態(tài)收縮壓下降5.4 mm Hg,舒張壓下降3.4 mm Hg,較安慰劑組降低約3.2 mm Hg,治療前后患者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指標、血糖、血脂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患者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16]。該研究明確了以天麻鉤藤顆粒為代表的傳統(tǒng)中藥方劑在隱蔽性高血壓中的治療效果,并得到了國際心血管醫(yī)學界的認可。
除口服中藥外,研究還表明,中醫(yī)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也可以有效降低血壓,如WU等[17]納入31項隨機對照試驗進行薈萃分析,結果發(fā)現,太極拳可有效降低血壓,其可使高血壓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降低10.4 mm Hg和4.0 mm Hg,而血壓下降又可使患者CVD發(fā)生率降低40%。XIONG等[18]通過對8項隨機對照試驗進行系統(tǒng)評價和薈萃分析發(fā)現,八段錦能有效降低收縮壓、體質指數、血糖、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也表明,中醫(yī)外治療法(包括針灸、耳穴、足浴、推拿按摩、刮痧等療法)對高血壓前期具有很好的干預效果[19-21]。隨著中醫(yī)藥研究的不斷深入,循證醫(yī)學證據也會越來越多,《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22]首次增加了中醫(yī)藥應用于高血壓領域的相關內容。
近年來隨著“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理念的提出,高血壓前期防治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目前,雖然各指南對高血壓前期的界定標準并不統(tǒng)一,但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表明,對高血壓前期人群進行降壓治療可以預防或延緩高血壓的發(fā)生[23]。但因為高血壓前期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較低,觀察周期較長,相關隨機對照試驗較少,且多數高血壓前期患者更加擔心降壓藥物的不良反應。因此,指南僅推薦針對高血壓前期人群采取生活方式干預。但要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當前指南推薦的降壓力度還是不夠的。眾多研究表明,中醫(yī)藥療法安全有效,尤其針對高血壓前期、1級高血壓患者的干預效果還是較為理想的[24-25]。近期《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22]也首次增加了中醫(yī)藥應用于高血壓領域的相關內容,并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辨證論治及中醫(yī)特色適宜技術,相信這會為高血壓前期人群帶來更多獲益。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