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宇
(遼寧省本溪市中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本溪 117000)
細微及隱匿性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由于骨折部位無斷裂現(xiàn)象,一般傷后行X線檢查并不能顯影,也無明顯的臨床表現(xiàn),因此,常會發(fā)生漏診情況,患者如未能及時治療和固定傷處,會導致病情加重,出現(xiàn)如腫脹、疼痛等明顯的癥狀,以致治療效果較差[1-2]。因此,提高細微及隱匿性骨折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與X線檢查相比,多層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對該類型骨折診斷的準確率較高?;诖耍狙芯炕仡櫺苑治霰驹?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在細微及隱匿性骨折中的診斷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細微及隱匿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進行X線片檢查、多層螺旋CT檢查及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齡24~60歲,平均年齡(42.38±4.59)歲;病程1 h~5 d,平均病程(32.86±5.78)h;骨折原因:擠壓傷9例,車禍傷18例,扭傷7例,高處墜落傷15例,其他原因9例;骨折部位:鼻骨4例,肩關節(jié)6例,腕關節(jié)7例,髖關節(jié)6例,膝關節(jié)13例,踝關節(jié)18例,足骨4例。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颊呒凹覍倬橥獠⒑炇鹬橥鈺?/p>
納入標準:患者均因外傷后局部疼痛入院;入院即行X線檢查未見明顯骨折。排除標準:存在明顯的錯位骨折者;無法配合CT檢查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時行X線檢查。后采用64層螺旋CT掃描機(GE64,Optima670)進行檢查,將其管電壓、管電流及層距設置為120 kV、100 mA、5 mm,運用最大密度攝影、容積再現(xiàn)技術等進行圖像重建,并選取影像最清晰的進行計算機后臺分析。采用核磁共振成像儀(GE Signa1.5T)進行檢查,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設置:T1加權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為回波時間(time of Echo,TE)20 ms、重復時間(time of repeatation,TR)60 ms,T2加權成像(T2WI)設置為TE 100 ms、TR 4 000 ms,快速翻轉恢復(short TI inversion recovrey,STIR)序列設置:TE 90 ms、TR 200 ms,掃描橫斷面、矢狀面及冠狀面,層厚0.5 cm、矩陣245×245、間距0.3 cm。
1.3 觀察指標 由兩組不同醫(yī)師分別觀察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結果,每組3名,討論后統(tǒng)一結果。診斷陽性標準:多層螺旋CT顯示骨小梁連續(xù)性中斷、骨皮質(zhì)不連續(xù);核磁共振成像T1WI顯示不規(guī)則線條狀低信號,且T2WI顯示高信號。記錄總檢出數(shù),并計算陽性檢出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核磁共振成像陽性檢出率高于多層螺旋C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多層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結果[n(%)]Table 1 Results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and MRI examination[n(%)]
細微及隱匿性骨折的誤診率較高,由于骨折部位骨折關節(jié)結構粗大,斷裂并不明顯,因此,無特異性骨折征象,如肩、踝關節(jié)骨折不易顯示骨折線;脊柱、肋骨骨折,由于易與臟器重疊,也不易被發(fā)現(xiàn);而足、腕關節(jié)骨折,由于骨連接角度多也不易被發(fā)現(xiàn)[3-4]。臨床上診斷骨折的方法較多,既往采用X線檢查,可判斷骨折部位的成角方向、移位程度,但對細微及隱匿性骨折,并不能有效顯影,且無法判斷骨折周圍的軟組織損傷情況[5]。
多層螺旋CT是由單層螺旋CT發(fā)展而來,可通過多排的檢測器同時進行多層斷層掃描,覆蓋范圍更大,且掃描時間更短,重建圖像,從多方位檢測骨小梁、骨皮質(zhì),包括從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顯示骨折類型,且可通過三維立體重建更清晰顯示復雜部位的結構,具有空間立體感,可區(qū)別出重疊部位的圖像[6-7]。但對于骨折較為細微、隱匿的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顯示的圖像并無特質(zhì)性,陽性檢出率較低[8]。本研究結果顯示,核磁共振成像對細微及隱匿性骨折總檢出數(shù)55例,其中鼻骨3例,肩關節(jié)6例,腕關節(jié)6例,髖關節(jié)6例,膝關節(jié)12例,踝關節(jié)18例,足骨4例;層螺旋CT總檢出數(shù)46例,其中鼻骨2例,肩關節(jié)5例,腕關節(jié)5例,髖關節(jié)4例,膝關節(jié)11例,踝關節(jié)16例,足骨3例,核磁共振成像陽性檢出率高于多層螺旋CT(P<0.05),說明相對于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診斷細微及隱匿性骨折效果更好,檢出率更高。核磁共振成像是新型影像診斷技術,可通過T1WI、T2WI的交替改變,將骨折部位顯影,細微及隱匿性骨折部位的骨皮質(zhì)可顯示為T1WI不規(guī)則條線狀低信號,T2WI則顯示為高信號,并可清晰顯影骨折周圍的軟組織損傷、關節(jié)積液等[9-10]。核磁共振成像具有高分辨率,獲取的圖像較多層螺旋CT更清晰,可避免掃描時出現(xiàn)厚度異常的情況,且對相同組織密度進行信息重建,可獲取更精確的組織對比度,因此,對于結構復雜的部位,也可辨別病變部位與周圍組織,迅速發(fā)現(xiàn)隱匿的骨折處,對評估骨折的嚴重程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11-12]。細微及隱匿性骨折處的骨小梁已斷裂,但大部分骨皮質(zhì)無中斷的情況出現(xiàn),因此,多層螺旋CT檢查并不能顯示骨髓的局部水腫,易導致漏診,而核磁共振成像則可避免這一情況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與多層螺旋CT相比,核磁共振成像診斷細微及隱匿性骨折更具優(yōu)勢,準確度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