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 黑夢瑩 魏麗紅 侯曉濤 葉志高 董愉 姚曉黎
Dysferlinopathy(Dysferlin肌病)是一組肌病的總稱,以DYSF基因突變導致肌纖維Dysferlin蛋白表達減弱或缺失,引起肌無力等多種癥狀為特征[1]。Dysferlinopathy臨床亞型有多種,根據(jù)早期受累肌群不同,分為四肢近端肌、盆帶肌受累起源的肢帶型肌營養(yǎng)不良 2B型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 phy type 2B,LGMD2B)或稱 LGMD隱性 2型(LGMD R2)[2]、以腓腸肌受累起源的 Miyoshi 肌?。╩iyoshi myopathy,MM)、以脛骨前肌受累起源的遠端型肌病 (distal myopathy with anterior tibial onset,DMAT),少見類型有近端和遠端肌同時受累的近遠端型肌病、先天性肌病、腰肌無力型和無癥狀高肌酸激酶血癥[1]。臨床分型多樣也造成臨床診斷復雜化,其中部分病例易誤診為炎性肌病。本文歸納8例Dysferlinopathy的臨床病理與基因變異特征,并復習相關(guān)文獻,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1.1 研究對象 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Dysferlinopathy臨床表型特點;②肌肉病理免疫組化肌纖維Dysferlin表達缺失;③基因檢測存在DYSF基因變異;④患者知情同意。收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和廣州金域醫(yī)學檢驗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Dysferlinopathy患者共8例。
1.2 資料收集 回顧分析8例Dysferlinopathy臨床資料、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電圖、肌肉病理、基因檢測結(jié)果。
2.1 臨床特征 8例患者中男4例,女4例,起病年齡 16~36 歲,平均(22±7)歲。7 例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肢體無力,以下肢無力為主,其中2例伴肌痛或肌肉酸脹感。另1例患者表現(xiàn)為高肌酸激酶血癥,無明顯癥狀和體征?;颊唧w征主要為肌力下降,部分伴肌肉萎縮,其中3例以四肢近端肌力下降為著,3例以四肢遠端腓腸肌肌力下降為著,2例四肢近端與遠端肌力均為5級。實驗室檢查血清CK均明顯升高,為正常值上限10~200倍。肌電圖報告為肌源性損害或可疑肌源性損害。7例患者家族史無特殊,1例患者妹妹有類似肌無力癥狀但未做肌肉活檢或基因檢測。見表1。
表1 Dysferlinopathy患者臨床資料
2.2 病理特征 見表2。8例患者肌肉病理均表現(xiàn)為肌纖維大小不等,可見肌纖維萎縮和變性壞死,變性壞死的肌纖維胞漿稍淺染、細胞輪廓不甚清晰,偶爾見組織細胞吞噬壞死肌纖維,3例可見肌束膜或肌內(nèi)膜炎癥細胞浸潤,以肌束膜血管旁炎癥細胞浸潤更為常見,與炎性肌病的肌肉病理改變類似;5例肌束膜與肌內(nèi)膜纖維組織增生,其中3例伴肌纖維圓形化、核內(nèi)移,呈肌營養(yǎng)不良形態(tài)改變(圖1)。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jié)果:8例患者肌纖維膜及胞漿Dsyferlin均完全缺失;5例行MHC-Ⅰ免疫組化染色,其中3例個別肌纖維膜弱陽性,2 例陰性(圖 2)。 Dystrophin-R/C/N、α-/β-/γ-/δ-Sarcoglycan、Caveolin-3、Calpain-3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均未見異常。
圖1 Dysferlinopathy和特發(fā)性炎性肌病患者肌肉病理(HE染色) A~C.Dysferlinopathy病理,肌纖維大小不等、萎縮、變性壞死(A、B),伴炎癥細胞浸潤(B);肌纖維圓形化、核內(nèi)移,肌內(nèi)膜及肌束膜纖維組織增生(C)。D.特發(fā)性炎性肌病病理,肌纖維大小不等、變性壞死,伴炎癥細胞浸潤(D)。
圖2 Dysferlinopathy和特發(fā)性炎性肌病患者肌肉活檢免疫組化(免疫組化染色) A、C.Dysferlinopathy肌纖維Dysferlin表達缺失,肌纖維膜及胞漿均陰性(A),個別壞死肌纖維MHC-Ⅰ陽性,非壞死肌纖維陰性(C)。B、D.特發(fā)性炎性肌病肌纖維Dysferlin陽性(B),壞死與非壞死肌纖維均MHC-Ⅰ陽性(D)。
表2 Dysferlinopathy患者病理特征
2.3 基因檢測結(jié)果 8例患者基因檢測結(jié)果見表3,其中3例c.1375dupA雜合或純合致病變異,2例c.1667T>C可疑致病變異,2例c.799 800delTT雜合致病變異,其余變異各1例。變異類型為移碼突變6次,錯義突變4次,無義突變3次,剪接突變1次。
表3 Dysferlinopathy患者DYSF基因突變結(jié)果
Dysferlinopathy是DYSF基因變異導致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骨骼肌疾病,也可散發(fā),臨床表現(xiàn)多樣,以肌無力為主要癥狀,臨床分型以LGMD2B(LGMD R2)和MM常見,常于20歲左右起病。LGMD2B和MM呈相對急性或亞急性起病,有時伴肌痛,血清CK值明顯升高,使臨床易誤診為炎性肌病[3]。本文8例患者無性別優(yōu)勢,起病年齡平均(22±7)歲,血清CK明顯升高,肌電圖為肌源性損害或可疑肌源性損害,LGMD2B(LGMD R2)和MM各3例,與報告的常見類型一致[4-5]。5例患者首次就診時院外考慮為炎性肌病并給與激素治療,經(jīng)復習臨床病史資料,并經(jīng)肌肉活檢病理Dysferlin免疫組化和基因檢測后,8例患者均明確診斷Dysferlinopathy,提示肌肉活檢對該病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性。
肌肉活檢對鑒別Dysferlinopathy與炎性肌病至關(guān)重要,但Dysferlinopathy肌肉病理改變有時也易與炎性肌病混淆,因為兩者均可表現(xiàn)為肌纖維萎縮和變性壞死,尤其都可出現(xiàn)肌束膜或肌內(nèi)膜炎癥細胞浸潤[5-7]。本文8例患者肌肉活檢病理均可見肌纖維大小不等,部分肌纖維萎縮、變性壞死,其中5例與炎性肌病形態(tài)類似,且3例伴炎癥細胞浸潤,另3例表現(xiàn)為肌營養(yǎng)不良形態(tài)。8例標本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肌纖維Dsyferlin完全缺失,符合Dsyferlinopathy病理診斷;3例個別肌纖維MHC-Ⅰ弱陽性,與報道的MHC-Ⅰ可輕度上調(diào)一致[7-8]。因此,Dysferlin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在Dysferlinopathy和炎性肌病鑒別診斷中不可或缺,肌纖維Dysferlin蛋白表達缺失可助診斷前者,而后者肌纖維膜Dysferlin陽性。同時需注意,肌纖維Dysferlin蛋白表達輕度減弱可能為LGMD2A、LGMD1C引起的Dysferlin蛋白繼發(fā)性表達下降,需進一步行Caveolin-3和Calpain-3抗體免疫組織化學、Westerblot或基因檢測。
Dysferlin蛋白屬于Ⅱ型跨膜蛋白Ferlin家族成員,分子量230kD,由DYSF基因編碼,該基因位于 2p13,全長 150kb,共 55個外顯子[9]。 Dysferlin蛋白參與T管系統(tǒng)形成[10],其C2結(jié)構(gòu)域通過調(diào)節(jié)肌纖維膜和囊泡相互作用,在骨骼肌纖維膜損傷修復中起重要作用[11],同時其他信號也參與細胞膜損傷修復過程[12]。DYSF基因變異導致Dysferlin蛋白表達缺失或功能障礙,使肌纖維膜修復功能障礙而發(fā)生肌纖維壞死,而且,Dysferlin缺失可激活炎癥通路[8],促進細胞損傷、炎癥微環(huán)境以及肌肉功能障礙。因此,患者出現(xiàn)肌無力、肌萎縮癥狀外,也可出現(xiàn)炎性肌病樣的肌痛表現(xiàn),肌肉活檢病理可見炎癥細胞浸潤,使臨床和病理易誤診為炎性肌病。
致病基因DYSF檢測可進一步協(xié)助確診Dysferlinopathy。本文8例患者均檢測到DYSF基因突變,包括 10 種變異,分別發(fā)生于 15、19、8、51、29、7、26、30號外顯子和15號內(nèi)含子。其中,15號外顯子c.1370dupA出現(xiàn)頻率最高,與文獻報道中國人群變異熱點一致[4],19號外顯子c.1667T>C(p.L556P)變異,文獻報告似乎只在中國人群出現(xiàn),提示DYSF基因變異的分布可能與種族背景相關(guān)[13]。另外,26號外顯子c.2653G>T雜合致病變異、15號內(nèi)含子c.1397+2T>G可疑致病雜合變異、30號外顯子c.3304G>T雜合可疑致病變異均為本文首次報道。本文變異類型有移碼突變、錯義突變、無義突變和剪接突變,其中移碼突變最常見。在全球突變數(shù)據(jù)庫 (the Universal Mutation Database)中顯示目前已發(fā)現(xiàn)DYSF基因416種致病突變,大多數(shù)為點突變,小的缺失/插入和內(nèi)含子突變,變異類型包括移碼突變、錯義突變、剪接突變等,常檢測到新變異[4,13-14],未發(fā)現(xiàn)DYSF突變顯著熱點,亦未發(fā)現(xiàn)明確的基因-表型相關(guān)性[15],即使有相同的純合突變,甚至來自同一家族的患者,臨床表現(xiàn)也非常多樣,疾病進展也可不同[6,13],提示臨床表型不只取決于 DYSF基因突變,還可能與環(huán)境、表觀遺傳和遺傳因素等復雜作用相關(guān)。
綜上,Dysferlinopathy好發(fā)病于青少年時期,臨床表現(xiàn)多樣,以LGMD2B和MM多見,可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血清CK明顯升高,肌肉活檢病理可呈肌營養(yǎng)不良樣或炎性肌病樣形態(tài),易誤診漏診,而免疫組織化學顯示肌纖維Dysferlin表達缺失是重要診斷手段,DYSF基因突變是確診的有力支持,且DYSF突變位點多樣。本文旨在使臨床和病理醫(yī)生加深對該疾病的認識,不足之處是研究樣本量少,病例隨訪資料不甚完善,有待更多樣本和資料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