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天津市第四中心醫(yī)院 內分泌科)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種最常見的疾病,從單純脂肪變性到炎癥和纖維化,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肝臟疾病是2型糖尿?。―M2)和心血管疾病( CVD) 的早期預測因子。NAFLD在我國成人中發(fā)病率約12%-15%,患病率絕經前女性低于男性,而絕經后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我國女性平均絕經年齡為50歲,在小于45歲女性中發(fā)病率為5.3% , 45~55歲婦女中達到18.8%,而在55歲以上女性中高達27.8%。絕經后婦女NAFLD的患病率高于絕經前婦女,絕經后是NAFLD的危險因素。一個解釋是絕經后婦女胰島素抵抗增加( I R)和內臟腹部脂肪是NAFLD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絕經后婦女的雌激素缺乏和相對雄激素過量可能導致全身脂肪重新分配,內臟脂肪的增加伴隨著IR的發(fā)展。推測不是本身雌激素缺乏所致,但雄激素過剩,可能是這種病理生理變化的罪魁禍首,因為雄激素對女性的作用已經被證明導致IR的發(fā)展。因此,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患者NAFLD的患病率增加雄激素過量也可以解釋。
由 于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NAFLD)具有侵襲性的診斷性質,肝活檢已成為NAFLD的金標準。但無損傷,且方便快捷的腹部超聲作為非酒精性肝病最常見的評估方法,在臨床上廣泛應用。Bedogni等人定義了脂肪肝指數(FLI),一個簡單的準確預測肝臟脂肪變性在基于人群的一般研究中得出與腹部超聲檢查高度相關。據報道,NAFLD的評估FLI是新發(fā)的高血壓、DM2和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內臟脂肪組織是通過門靜脈到達肝臟的游離脂肪酸的重要來源,因此對脂肪肝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此外,IR和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癥也有助于增加肝臟脂肪生成。內臟脂肪組織的增大還伴有慢性輕度炎癥和單核細胞浸潤,導致促炎性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 6(IL-6)、CRP)分泌失調,調節(jié)胰島素敏感性的脂肪因子(例如,瘦素和RBP4水平升高,脂聯素水平降低)。
Polyzos等人的研究表明:患有NAFLD的婦女和對照組之間的血清總雌二醇和總睪酮水平沒有差異,但絕經后婦女NAFLD的游離睪酮水平更高。所有這些數據都表明,雄激素分泌相對增加,這是多囊卵巢綜合征和絕經后的主要特征,并與IR相關,可能是NAFLD發(fā)生的另一個因素。
Macut等人在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中,已經檢查了高雄激素血癥和NAFLD之間的相關性,并顯示了總睪酮水平與NAFLD之間沒有關系或獨立的關系。自由雄激素指數與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間沒有獨立的相關性,這表明在雄激素水平升高和NAFLD之間是通過IR介導的。他們推測IR通過增加卵巢而加重高雄激素血癥在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中,雄激素的合成和通過下調其SHBG的產生,在增加的循環(huán)游離雄激素水平和更明顯的胰島素抵抗之間建立一個正反饋回路。用H O M A-I R 進行的I R 評估與NAFLD獨立相關。IR與脂肪組織中脂肪分解抑制受損有關,導致自由脂肪酸流入肝臟增加,從而導致肝脂肪變性。然而,游離睪酮與FLI獨立相關,提示絕經后婦女雄激素過量可能是一個額外的脂肪肝危險因素,獨立于IR。
游離睪酮可能在圍絕經期相關脂肪向腹部中央重新分配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楊森等研究表明,游離睪酮變化越快的女性,與相對穩(wěn)定的女性相比,其肥胖癥增加的幅度越大,提示生游離增加的睪酮和脂肪組織之間的關系可能是了解圍絕經期轉換期間觀察到的激素變化的關鍵,這種變化將肥胖與脂肪肝風險聯系起來。
總之,游離睪酮與絕經后婦女的脂肪指數呈依賴性相關。需要進行前瞻性研究絕經后婦女雄激素增多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關系為了尋找更好的靶向治療方法,結合著天然多烯磷脂酰膽堿進入肝細胞,可將人體內源性磷脂替換,作為機體的必需磷脂主動與肝細胞及細胞器結合成生物膜的一部分,能對已破壞的肝細胞膜結構進行修復,增加膜的流動性和穩(wěn)定性,起到保護肝細胞的作用,以降低該人群脂肪肝狀態(tài)的風險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