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雙樂顏料股份有限公司 朱建軍,倪金才,史慶樂
銅酞菁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76.08[1],具有良好的熱穩(wěn)定性及耐酸、堿性能。在真空或惰性氣體中,銅酞菁加熱至550~580℃不分解而只升華。它不溶于水及多數(shù)有機溶劑,可溶于濃硫酸并生成鹽,加水時發(fā)生分解,又析出原來的酞菁。
干粉密度在1.6 g/cm3的銅酞菁是一個含二價銅的四氮四苯并卟吩絡合物[1],由四個異吲哚環(huán)借以四個氮相互連接,并與銅絡合構成一個穩(wěn)定的芳香體系。它的穩(wěn)定性來源于卟吩系統(tǒng)的π電子共振[2],與其他卟吩衍生物一樣,銅酞菁分子也是以一種平面的結構呈現(xiàn)。銅酞菁的結構式如圖1所示。
圖1 銅酞菁結構式
在縮合釜之前設置有預反應釜,先將苯酐和溶劑在預反應釜中混合,通入由縮合釜來的氨氣,進行反應得到鄰苯二甲酰亞胺,隨后將鄰苯二甲酰亞胺轉移至縮合釜參與銅酞菁合成反應。
苯酐與氨氣制備鄰苯二甲酰亞胺的反應式如下:
合成銅酞菁的核心反應在縮合釜內進行,反應物為尿素、氯化亞銅及預反應釜導入的鄰苯二甲酰亞胺,催化劑為鉬酸銨[2]。
尿素是反應中的氨源。憑借碳14(14C)的標記,證明尿素分子的碳原子并沒有進入到酞菁的結構,而是以二氧化碳的方式排放。如果將鄰苯二甲酸酐分子的羰基加放射性碳標示,就可以得到標記的銅酞菁和副產品——鄰苯二甲酰亞胺,而釋放的二氧化碳被發(fā)現(xiàn)不顯示任何放射性。除了尿素,也可以直接使用氨氣為氮源[3]。
核心反應的初始階段即為尿素加熱分解反應,尿素在催化劑鉬酸銨的存在下,分解成異氰酸與氨氣[6],反應式如下:
尿素分解反應完成后,釜內預反應釜內生成的鄰苯二甲酰亞胺導入主反應釜,與尿素進一步反應,共有三步反應[6]:
在第一步反應中,導入縮合釜的鄰苯二甲酰亞胺與釜內尿素反應,生成1,3-二亞胺基異吲哚啉酮,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第二步反應,1,3-二亞胺基異吲哚啉酮生成后,再與另一尿素反應,得到1,3-二亞胺基異吲哚啉,同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隨后進行第三步反應,1,3-二亞胺基異吲哚啉憑借自我縮合,并且釋放氨以后,得到縮合的異吲哚林。異吲哚林與氯化亞銅中的銅離子絡合同時環(huán)化形成銅酞菁,并生成氯化銅和氨氣。隨后,異吲哚林又與生成的氯化銅中的銅離子絡合、環(huán)化生成銅酞菁,同時生成氯化銨與聯(lián)氨[7]。環(huán)化是通過氨的釋放完成的,并最終通過還原獲得銅酞菁。具體反應式如下:
第1步反應方程式:
第2步反應方程式:
第3步反應方程式:
由于式2-13中生成的氯化亞銅在式2-14中作為反應物,故第3步反應中兩個反應方程可進行合并,合并后的反應方程式如下[3]:
根據(jù)以上反應機理,推測整個系統(tǒng)的總反應方程式為:
總反應方程式元素守恒如表1所示。
表1 總反應方程式元素守恒計算表
(1)根據(jù)銅酞菁的分子式,通過元素分析得到合成1分子銅酞菁所需要的各原料的理論配比:酞菁與銅的比例為1:1,故需要1分子CuCl。4個苯酐形成1個酞菁,需要4分子苯酐。酞菁中的N全部來源于尿素,4個尿素提供8個N給酞菁;CuCl引入的Cl元素最終形成NH4Cl[5],所以必須另外引入1個N給Cl,所以需要4.5分子的尿素共引入9個N,才能滿足需要。
綜上,各原料的理論配比為:CuCl:苯酐:尿素 =1:4:4.5。
(2)根據(jù)第一部分推導的總反應方程式,各原料的理論配比為:CuCl:苯酐:尿素 = 1:4:6。
尿素的用量提高,是因為在反應過程中,生產聯(lián)氨及異氰酸,N元素有部分流失。
有物料衡算分析表(見表2)可知,目前實際生產中:
表2 物料衡算分析表
對銅酞菁合成反應的反應機理進行了分析,總結如下:
縮合釜內尿素在催化劑的存在下分解為異氰酸及氨氣[4],預反應釜內苯酐與氨氣反應,生成鄰苯二甲酰亞胺和水。隨后鄰苯二甲酰亞胺與縮合釜內的尿素發(fā)生三步反應,其中第一、二步反應中分別生成中間產物1,3-二亞胺基異吲哚啉酮及1,3-二亞胺基異吲哚啉,第三步反應中1,3-二亞胺基異吲哚啉與銅鹽反應,得到最終產物銅酞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