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輝恒
開平市中心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廣東開平 529300
肥胖被認(rèn)為是一種全身性、亞急性炎癥狀態(tài)。肥胖與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病率成正比,隨著醫(yī)學(xué)研究的深入,它也與非代謝性疾病有關(guān),如哮喘、老年癡呆癥和一些癌癥。目前,肥胖型2型糖尿病尚無臨床診斷,但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多伴有肥胖[1]。在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中,肥胖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也是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之一[2]。肥胖時,胰島素抵抗會導(dǎo)致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升高;同時,肥胖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癥[3]。糖尿病臨床分類一般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多數(shù)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超重,因此,有人稱2型糖尿病為肥胖癥,也有人稱肥胖癥為肥胖型糖尿病[4]。當(dāng)肥胖的人患上糖尿病時,是由胰島素的相對缺乏引起的,因為肥胖會導(dǎo)致胰島素抵抗[5]。對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應(yīng)該把飲食控制和減肥放在治療的首位,并通過適當(dāng)?shù)倪\動和嚴(yán)格的飲食管理,使患者的體質(zhì)量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逐漸達到理想狀態(tài)。對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可通過藥物進行治療,該研究分析2020年1月—2021年5月該院收治的36例肥胖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利拉魯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的療效及氧化應(yīng)激指標(biāo)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肥胖型糖尿病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各36例。研究組男16例,女20例;年齡53~82歲;BMI 25~38 kg/m2。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53~82歲;BMI 25~38kg/m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zhǔn),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兩組患者均采取健康宣教、飲食控制和運動指導(dǎo)等常規(guī)糖尿病基礎(chǔ)療法。
對照組采用二甲雙胍(國藥準(zhǔn)字H20023371)治療,口服,起始劑量為0.5 g,2次/d,餐前服。視個體情況漸加量至0.5 g/次,3次/d。
研究組采用二甲雙胍聯(lián)合利拉魯肽(國藥準(zhǔn)字J20110026)治療,二甲雙胍用法同對照組,利拉魯肽起始劑量為0.6 mg/d。至少1周后,劑量應(yīng)增加至1.2 mg,注射1次/d。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顯著:血糖恢復(fù)正常值;改善:血糖下降;無效:血糖沒有變化。比較超氧化物歧化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等氧化應(yīng)激指標(biāo)。比較兩組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等血脂指標(biāo)。比較兩組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LDL、TG、TC、SOD、GSH-PX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LDL、TG、TC、SOD、GSH-PX指標(biāo)比較(±s)
組別研究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LDL(μmol/L)治療前治療后5.35±1.07 5.16±1.11 0.739 0.462 2.53±0.45 3.26±0.53 6.300<0.001 TG(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2.35±0.37 2.26±0.36 1.046 0.299 0.98±0.15 1.71±0.43 9.618<0.001 GSH-PX(pg/mL)治療前 治療后52.25±8.93 52.56±8.55 0.150 0.881 71.12±5.14 60.93±7.28 6.861<0.001 TC(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6.31±1.46 6.44±1.65 0.354 0.724 3.61±0.42 4.95±0.66 10.277<0.001 SOD(U/mL)治療前 治療后232.31±30.46 236.44±30.65 0.574 0.568 442.61±80.92 300.95±52.66 8.804<0.001
研究組血糖水平、HbA1c、HOMA-IR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HbA1c、HOMA-IR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HbA1c、HOMA-IR比較(±s)
組別研究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HOMA-IR治療前 治療后空腹血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餐后2 h血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4.93±0.56 5.02±0.48 0.732 0.467 1.24±0.39 3.51±0.58 19.487<0.001 12.26±3.15 12.09±3.11 0.230 0.818 6.24±0.86 9.95±1.03 16.589<0.001 16.26±3.13 16.13±3.14 0.176 0.861 7.24±0.86 13.95±1.03 30.004<0.001 HbA1c(%)治療前 治療后9.46±2.42 9.45±2.43 0.018 0.986 6.18±1.13 8.69±2.38 5.716 0.000
研究組治療效果顯著為44.44%(16/36),改善為44.44%(16/36),無效為11.11%(4/36),總有效率為88.89%(32/36)。對照組治療效果顯著為27.78%(10/36),改善為41.67%(15/36),無效為30.56%(11/36),總有效率為69.44%(25/36)。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治療有效率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χ2=4.126,P<0.05)。
胰島素抵抗是肥胖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改變之一,是其發(fā)病機制的一個重要方面[6]。胰島素抵抗是指胰島素作用效率下降,不能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降血糖作用,進而導(dǎo)致糖代謝異常或血糖顯著升高[7]。這部分患者在肥胖癥患者中更常見,對于肥胖型糖尿病,簡單的理解是患者有兩個代謝問題,即肥胖和糖尿病[8]。我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為24 kg/m2左右,而2015年全國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肥胖發(fā)病率高,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更為常見[9]。肥胖常在2型糖尿病發(fā)病前出現(xiàn),如果不及時診治,可引起消瘦及各種并發(fā)癥或伴發(fā)病,如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等疾病[10]。大多數(shù)肥胖型2型糖尿病存在胰島素抵抗,這意味著身體對胰島素產(chǎn)生抗體,從而影響胰島素的正常功能[11]。在治療方面,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藥物來改善胰島素抵抗,口服藥物更重要,比如二甲雙胍和噻唑烷二酮[12]。一些肥胖型糖尿病患者通過飲食和運動減肥,而一些能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提高糖利用率的口服藥物足以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治療是相當(dāng)令人滿意的。肥胖與糖尿病相互影響,需要長期使用藥物、胰島素或減重治療。
該次研究中,研究組血糖水平、HbA1c、HOMA-IR低于對照組(P<0.05),氧化應(yīng)激指標(biāo)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證明利拉魯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效果顯著。二甲雙胍作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具有良好的性價比和作用。二甲雙胍的主要藥理作用是抑制肝臟葡萄糖的輸出,提高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從而達到降血糖的目的[13]。二甲雙胍已被發(fā)現(xiàn)可以改善血脂,增加纖溶系統(tǒng)的活性,減少血小板聚集,這被認(rèn)為有助于延緩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并發(fā)癥。此外,二甲雙胍對肥胖患者的減肥也有一定效果。利拉魯肽是一種人胰高糖素樣肽-1(GLP-1)類似物,它通過促進胰島素釋放,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提高外周組織胰島素敏感性[14],降血糖效果確切。還能通過延緩胃排空,抑制大腦中樞的攝食中樞,抑制食欲,增加飽腹感,從而達到減肥作用[15]。此外,還具有降壓作用,對心血管系統(tǒng)有保護作用。因此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能顯著降低血糖水平,控制體質(zhì)量,達到綜合治療的目的。
綜上所述,利拉魯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療效確切,可以降低血糖、HbA1c、HOMAIR等水平,治療效果顯著,有效改善氧化應(yīng)激,具有臨
床應(yīng)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