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平,甘保波,楊漢才
羅定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羅定 527200
肝臟是人體內(nèi)最大的消化腺,是體內(nèi)物質(zhì)能量代謝的中心站。肝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肝臟病變,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膿腫等均為常見病理類型,而不同類型肝病治療方案及預后也存在一定差異,且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的臨床表現(xiàn)相似,易導致臨床檢查出現(xiàn)誤診及漏診情況,影響疾病的早期治療。肝病的表現(xiàn)很隱晦,最突出的癥狀就是疲倦乏力和不思飲食。常見癥狀有脹痛或不適、惡心、厭油膩、食后脹滿或有黃疸、口干、大便或干或溏、小便黃、或有低燒、頭昏耳鳴、面色萎黃無華等。因此,應盡早明確慢肝病類型,對臨床早期診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SF)可反映機體鐵儲備情況及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其水平與多種疾病均有一定關聯(lián)性[1]。相關研究表明,血清SF在肝細胞損傷的情況下呈異常高表達[2]。由此推測,通過檢測肝病患者血清SF水平,或許可明確不同肝病患者的肝損傷程度,輔助臨床醫(yī)師預測肝病類型。鑒于此,該研究收集了2020年1月—2021年3月該院收治的43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納入慢性肝炎組;收集同期該院收治的47例肝硬化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納入肝硬化組;另收集同期該院收治的41例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納入肝癌組;收集同期于該院體檢顯示無任何異常的41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對照組,旨在分析血清SF水平在肝病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收治的43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納入慢性肝炎組;收集同期該院收治的47例肝硬化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納入肝硬化組;另收集同期該院收治的41例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納入肝癌組;收集同期于該院體檢顯示無任何異常的41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對照組。所有患者已經(jīng)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慢性肝炎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4~78歲,平均(61.28±5.39)歲;合并癥:高血壓14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3例。肝硬化組男30例,女17例;年齡45~78歲,平均(61.74±5.33)歲;合并癥:高血壓18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癥5例。肝癌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4~77歲,平均(60.96±5.41)歲;合并癥:高血壓13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癥2例。健康對照組男24名,女17名;年齡43~78歲,平均(60.29±5.45)歲。比較4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慢性肝炎符合《內(nèi)科學·第9版》[3]中慢性肝炎相關診斷標準,且均為慢性乙型肝炎;②肝硬化符合《內(nèi)科學·第9版》[3]中肝硬化相關診斷標準;③肝癌符合《內(nèi)科學·第9版》[4]中肝癌相關診斷標準,且均為原發(fā)性肝癌;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的惡性腫瘤;②腎、心等其他臟器功能重度不全;③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
4組研究對象均在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15 cm半徑離心10 min后取血清,采用羅氏Cobas 8000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SF水平[試劑購自羅氏診斷產(chǎn)品(上海)有限公司]。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檢驗血清SF對不同類型肝病的預測價值,AUC≤0.5無預測價值,AUC在0.5~0.7之間預測價值較低,AUC在0.7~0.9預測價值較好,AUC>0.9預測價值好。
肝癌組血清SF水平最高,其次為肝硬化組、慢性肝炎組,健康對照組最低,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組血清SF水平比較[(±s),ng/mL]
表1 4組血清SF水平比較[(±s),ng/mL]
注:與慢性肝炎組比較,a P<0.05;與肝硬化組比,b P<0.05;與肝癌組比,c P<0.05
?
將患者疾病狀況作為狀態(tài)變量(1=慢性肝炎,0=健康對照),將血清SF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曲線(見圖1),血清SF預測慢性肝炎的AUC>0.70,有一定預測價值,當達到最佳閾值時,可獲取最佳預測價值。見表2。
表2 血清SF預測慢性肝炎的價值分析
圖1 血清SF預測慢性肝炎的ROC曲線圖
將患者肝病類型作為狀態(tài)變量(1=肝硬化,0=慢性肝炎),將血清SF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曲線,見圖2,血清SF預測肝硬化的AUC>0.70,有一定預測價值,當達到最佳閾值時,可獲取最佳預測價值。見表3。
圖2 血清SF預測肝硬化的ROC曲線圖
表3 血清SF預測肝硬化的價值分析
將患者肝病類型作為狀態(tài)變量(1=肝癌,0=肝硬化),將血清SF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曲線,見圖3,血清SF預測肝癌的AUC>0.70,有一定預測價值,當達到最佳閾值時,可獲取最佳預測價值。見表4。
圖3 血清SF預測肝癌的ROC曲線圖
表4 血清SF預測肝癌的價值分析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內(nèi)的含鐵化合物主要為亞鐵血紅蛋白、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血清鐵蛋白是人體內(nèi)分子量較大的蛋白,它與體內(nèi)鐵的轉運、貯存及鐵代謝調(diào)節(jié)有著重要的作用,是鐵在人體內(nèi)主要貯存形式[5-7]。正常情況下,機體內(nèi)微量元素鐵的正常值,男女略有區(qū)別,男性為11~30μmol/L,女性為9~27μmol/L。鐵的升高和降低與攝入、利用等因素有關。鐵升高時,主要見于利用障礙,如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鉛中毒等;釋放增多,見于溶血性貧血、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等;鐵蛋白增多,見于白血病、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反復輸血等;鐵攝入過多,如用鐵劑治療過量時。而肝臟作為最多儲存鐵的部位,成為鐵過多所致?lián)p的主要靶器官。
目前,臨床上在診斷不同類型肝病多依賴于超聲CT、肝穿刺活檢等診斷方式,但部分類型肝病的超聲、CT等影像學征象較為相似,增加臨床診斷難度,進而增加診斷的假陰性率,而肝穿刺活檢具有創(chuàng)傷性,可能會增加患者感染、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臨床應用存在局限[8-9]。因此,探尋高效、安全、便捷的診斷方式,已成為臨床醫(yī)患關注的重點。
SF主要由肝臟合成,其水平可反映鐵貯備情況及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10-13]。該研究結果顯示,肝癌組血清SF水平最高(519.46±25.71)ng/mL,其次為肝硬化組(458.77±25.49)ng/mL、慢性肝炎組(396.14±25.38)ng/mL,健康對照組最低(102.79±23.11)ng/mL,提示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肝損傷程度逐漸加重,血清SF水平也逐漸升高,由此推測,血清SF水平可能參與肝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14-16]。且經(jīng)ROC曲線證實,血清SF預測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AUC>0.70,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分析其原因:正常情況下,血清SF水平較低,而慢性肝炎患者機體存在炎癥反應,而炎癥反應可降低肝臟組織對血清SF的清除效果,致使血清SF水平升高,且炎癥反應會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致使肝細胞因缺氧缺血而發(fā)生變性壞死,致使肝細胞中的SF被釋放入血,增加血清SF水平,這也在側面說明,血清SF水平不僅能夠反映機體鐵儲備情況,還可在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15-17]。血清SF可間接反映機體的炎癥反應及肝細胞損傷程度,血清SF水平持續(xù)升高,表明患者體內(nèi)炎癥反應持續(xù)加重,而炎癥反應會損傷肝臟血管內(nèi)皮,致使肝細胞變性壞死,加重肝細胞損傷程度,進而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假小葉形成,肝臟逐漸變性、變硬從而發(fā)展為肝硬化[18-19]。此外,有研究表明,血清SF持續(xù)高表達與病毒復制、宿主免疫反應等具有密切的相關性。血清SF水平升高,可能會增加病毒DNA直接插入肝細胞DNA的風險性,致使肝細胞發(fā)生癌變,進而促進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且血清SF水平升高,可促進腫瘤血管生成,為腫瘤細胞增殖、分化提供良好生存環(huán)境,加速肝癌的發(fā)生[20-23]。因此,血清SF可在一定程度上預測肝病類型,為臨床診療提供客觀參考。
綜上所述,血清SF在不同肝病類型患者中表達存在明顯差異,臨床上可通過檢測血清SF水平來輔助診斷不同肝病類型,為后續(xù)治療方案擬定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