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燕,丁苗苗,曾 俊
(深圳市寶安區(qū)中心醫(yī)院普外科 廣東 深圳 508102)
腸癌是指發(fā)生于直腸或結腸的惡性腫瘤,臨床以直腸癌居多,早期癥狀不明顯,可能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形狀發(fā)生變化,容易被患者忽視,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為中晚期[1]。常規(guī)護理干預以疾病為護理中心,雖能保證患者生活起居,維持其身體機能,但對患者心理需求干預較少,致使護理效果并不理想,導致患者預后質量較差[2]。而馬斯洛理論的護理干預根據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盡力滿足其兩方面需求并結合科學的護理干預方案,確?;颊呱枨蟮耐瑫r,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使患者重拾生活信念?;诖?,本研究將馬斯洛理論的護理干預應用于腸癌患者護理中,旨在分析其對心理狀態(tài)、應對方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我院治療的84 例腸癌患者,以隨機抽簽的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 例。觀察組男性24 例,女性18 例,年齡40 ~80 歲,平均年齡(64.41±7.46)歲,病例類別:黏液癌3 例,腺癌36 例,未分化癌3 例,癌癥分期:Ⅰ~Ⅱ期37 例,Ⅲ~Ⅳ期5 例;對照組男性25 例,女性17 例,年齡42 ~81 歲,平均年齡(64.43±7.41)歲,病例類別:黏液癌4 例,腺癌35 例,未分化癌2 例,癌癥分期:Ⅰ~Ⅱ期36 例,Ⅲ~Ⅳ期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滿18 周歲以上;②所有患者病理診斷為腸癌患者;③認知、精神功能無障礙者;④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預期生存期超過6 個月以上者。排除標準:①癌細胞擴散者;②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功能障礙者;③精神疾病史;④溝通障礙者;⑤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由護士給予患者護理照料、健康教育、用藥指導、并發(fā)癥預防、出院指導等常規(guī)干預舉措。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馬斯洛理論的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采用一對一單獨溝通的方式,全面收集患者個人信息,并根據信息對患者進行全面整體的評估。(2)建立馬斯洛理論的護理干預小組,由護士長挑選2 名專科護士、2 名心理師、1 名營養(yǎng)師、1 名康復師組成干預小組,組員以馬斯洛護理干預為核心理念,根據患者各方面相應需求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3)依患者病情實際情況實施有針對的并發(fā)癥防治方案,同時可播放舒緩的音樂,配患者聊天分散其注意力,緩解身體疼痛;每日更換床單和被褥,進出時動作輕柔,為其營造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4)干預小組組員可輪流由1 名或2 名組員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內心需求與變化,同時安慰患者如:“現在醫(yī)學科技正在飛速發(fā)展,你一定要主動配合我們進行科學的治療,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守護您的健康”;鼓勵患者家屬或友人給予患者關愛、陪伴、交流以及心理支持。(5)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心聲,對其積極配合治療、日常護理給予肯定與贊美,如:“您真棒,你這么積極的配合我們工作,相信您的病情一定會有所改善的”;同時將過去成功恢復的事件與患者進行分享探討,使患者內心感受被重視,堅定自身康復信念。(6)為患者傳輸自我護理指導,消除患者無力感,使其充分意識到只要通過自己努力,就能一定能夠做到。兩組患者均接受干預6 個月。
(1)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干預前后患者抑郁狀態(tài)進行評分:重度抑郁≥24 分,中度抑郁17 ~24 分,輕度抑郁8 ~16 分。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干預前后焦慮狀態(tài)進行評分:重度焦慮≥29 分,中度焦慮21 ~28 分,輕度焦慮14 ~20 分,可能焦慮7 ~13 分。(2)采用醫(yī)學應對問卷(MCMQ):包括面對(8 項條目)、回避(7 項條目)、屈服(5 項條目)3 個維度共計20 項條目,采用Likert 4 級評分,各維度評分越高越提示傾向于這種應對方式。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HAMD、HAMA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HAMD、HAMA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 ± 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組別 例數HAMD 評分HAMA 評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 42 21.83±6.33 13.53±2.93a 24.23±7.29 13.56±2.26a對照組 42 21.82±6.32 18.65±3.56a 24.26±7.34 18.32±4.21a t 0.0077.1960.0186.456 P 0.9940.0000.9850.000
干預前,兩組患者MCMQ 各為維度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MCMQ 評分中,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回避、屈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MCMQ 評分比較( ± s,分)
表2 兩組MCMQ 評分比較( ± 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回避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 42 14.25±2.14 22.64±2.75a 22.75±2.74 11.82±1.83a對照組 42 14.26±2.15 17.92±2.41a 22.73±2.72 16.27±2.13a t 0.0218.3650.03310.269 P 0.9830.0000.9730.000組別 例數面對屈服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 4216.51±2.166.42±1.61a對照組 4216.54±2.2112.02±2.06a t 0.06213.881 P 0.9500.000組別 例數
腸癌屬于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我國腸癌病發(fā)率每年以4.3%的速度攀升,早期預防治療與護理干預治療可一定程度降低病死率。有研究顯示,部分腸癌患者因手術改變排便途徑,需佩戴造口袋,對患者生活及心理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而常規(guī)護理干預往往對病情進展較為關注,容易忽視患者生理及心理實際需求,導致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嚴重影響其依從性[3]。因此,如何改善患者心理狀況,糾正其不良應對方式,對促進其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馬斯洛理論的護理干預是選擇相對私密的溝通方式降低患者抵觸心理,使患者更愿意傾訴內心真實想法與需求,并由專業(yè)的護理干預小組,針對患者實際病情及心理狀況制定針對性強,利于患者接受的干預措施,使護理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優(yōu)化患者住院環(huán)境,為其提供干凈整潔的生活用品,并采取柔和禮貌的進出方式,使患者內心感受來自醫(yī)務人員傳遞的愛心與尊重,避免患者負性情緒產生[4]。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護理行動中,使患者能夠感受到被重視,并意識到自身積極配合治療,積極面對病魔才能夠盡快恢復,堅定治療信念;此外,醫(yī)務人員通過與患者分享成功案例,鼓勵贊美患者每一次主動面對病魔的舉動,使患者心理韌性得到強化[5]。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HAMD、HAMA 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且干預后觀察組MCMQ 各維度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將基于馬斯洛理論的護理干預應用于臨床腸癌患者日常護理干預中,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糾正其錯誤的應對方式,使預后生活質量得以提升。究其原因可能是基于馬斯洛理論的護理干預通過多與患者進行有效的互動溝通,使其內心防備與負性情緒得以釋放,同時利用親情手段使患者感到來自外界的關愛,使內心康復信念被無限放大,促使其能夠主動積極面對疾病、面對生活、面對以后的人生[6]。
綜上所述,臨床對腸癌患者采用基于馬斯洛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糾正其應對方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