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月冰
親子教育并不完全是負擔式的耳提面命,更不僅僅是課堂知識與分數(shù)。
膽 子小 圖
義務教育“雙減”政策落地后,作為一位母親,我很迷茫。
我兒子今年10歲,剛進五年級,從幼兒園開始,我就一直帶著他在前往高分的路上奔跑,目標明確、心無旁騖,現(xiàn)在方向卻似乎需要調整,我有些蒙。
“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和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這些語句讓我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分數(shù)是硬道理”的教育方式必須更新?lián)Q代了。那么,面對新環(huán)境,我該如何做才不至于耽誤孩子的成長呢?
在一次飯局上,我和一眾家長聊起這個話題。
朋友蘇靜笑著說:“雙減,肯定不是不管孩子了,而是怎么樣讓他們更科學、更健康地成長?!?/p>
蘇靜告訴我,其實有很多家長早就對孩子課業(yè)負擔太重、高分低能等現(xiàn)象開始反思。比如幾年前,她參加了一個名叫“親子共享成長福利”的俱樂部。這個俱樂部里的家長們早就抱團一起嘗試“雙減”,減輕孩子課業(yè)負擔,遠離培訓機構,試著讓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孩子的成長和諧地結合起來。
我一聽,立刻來了興趣。周末,趁著俱樂部有聚會,我好奇地帶著兒子去探個究竟。
俱樂部里有15名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孩子的年齡從8歲到15歲不等。成立以來,俱樂部已擁有自己的項目:承包了一個小型游樂場、網球館、茶園。我去的這天,大家正就這些項目討論管理以及收支情況。
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15名孩子在這些項目里的參與程度一點不亞于家長們,比如接受顧客咨詢、整理網球館、策劃賽事、給會員打電話、設計茶葉包裝、提出銷售建議等等。孩子們甚至還特意招聘了多位殘障人士和失業(yè)人員到俱樂部來工作。
一位溫先生,他和妻子都從事模型設計工作,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對著電腦。而女兒也跟他們一樣,雖然學習成績好,但是體質弱,不擅交際且有點自閉,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
溫先生夫婦意識到這樣下去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于是決定從孩子最弱的體育鍛煉開始調整。他們重新分配了一家人的時間,縮減了孩子學習和培訓的一部分時間,改為全家一起練網球,還加入了幾個網球社團。一年后,一家人的面貌都發(fā)生了很大改變。
還有一位林姍女士,她之前幾乎每天都是急急忙忙領著兒子跑各種培訓班,光外語培訓就報了三種。直到有一天,林姍發(fā)現(xiàn)兒子只會被動地接受,動手和實踐能力非常差。她質問兒子,沒想到兒子反駁她說:“你自己不也一樣嗎?買個新式拖把回來還不會用?!?/p>
林珊意識到自己和兒子都在奔赴各種培訓機構的路上成了低能的人,她決定改變現(xiàn)狀。她取消了絕大部分課外培訓,和兒子一起從探索一個新式拖把的使用開始,提高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孩子主動探索和獲取知識的習慣。
比如,買回種子,他們一起耐心養(yǎng)出一盆漂亮的花;添置書桌等家具時,他們劃掉了上門安裝,一家人圍在一起看說明書;還有全家游如何做攻略、怎樣拍攝和剪輯出一段完美的視頻……他們都開始一起探討。
做這些之前,母子倆什么也不懂,滿腦子糨糊,但他們互相鼓勵,硬著頭皮查資料。慢慢地,林珊和孩子都知道了,除了百度,還有很多查資料和免費學習的平臺,有的冷門APP更實用,他們還闖入不少有意思的社群、論壇、微信群等。時間一長,孩子的動手能力、搜索和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主動意識都有明顯提高,而林珊自己也被稱為“信息百事通”“搜索達人”。
還有的家長,和孩子一起練琴、畫畫、逛美術館,身上慢慢就多了藝術氣質,有煩惱時不再只是發(fā)牢騷,而是有了更高級的治愈方式——彈一首曲子、畫一幅油畫,連愛人的眼神里也多了幾分欣賞。
原來,親子教育并不完全是耳提面命,更不僅僅是課堂知識與分數(shù),還可以將自己的生活與工作融入孩子的成長中,實現(xiàn)另一種方式的減負,生動有趣卻收獲更多。
我也受到感染,和兒子一起加入成長福利俱樂部。我們一起做俱樂部的公眾號,一起去養(yǎng)護茶樹、了解茶葉文化、學習茶道。兒子還用他擅長的國際象棋棋藝與俱樂部內另一個孩子交換了武術學習。
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嘗試這種新型成長方式還只有幾個月,但已經發(fā)現(xiàn),在課堂和分數(shù)之外確實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慢慢地,兒子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比如,之前他在學習之余總想玩電游,現(xiàn)在生活豐富了,他的電游癮明顯小了。從不愛體育運動的他,還在今年的秋季運動會上積極報了項目,一番認真訓練后得到了不錯的名次。而對我自己來說,也學到了很多,如游樂場的經營、網絡銷售的具體運作等。
時代在發(fā)展,帶給家長和孩子的新挑戰(zhàn)也越來越多,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難免會落后,就像成長福利俱樂部中那些家長說的,與其迷茫、徘徊,不如接受挑戰(zhàn),嘗試跟孩子一起探索、成長、進步。
總之,巧妙“減負”的親子教育路上,藏著大量的福利與彩蛋,正等著我們去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