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無錫市人民醫(yī)院血液科,江蘇 無錫 214000)
白血病屬于一類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性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感染、出血、貧血及器官浸潤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期。近年來隨著醫(yī)學科學的不斷發(fā)展,白血病的治療獲得較大突破,5年無病生存率得到較大提高[1]。當前對于白血病的臨床治療方式仍以化療為主,但因病情困擾以及化療所帶來的各種不良反應常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成為患者堅持治療的“宿敵”, 降低治療依從性,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需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改善化療期白血病患者心境狀態(tài),使其由消極對待轉為積極面對疾病,提高化療依從性,達到提升化療效果的目的。聚焦解決模式是一種基于心理學通過充分尊重、相信及挖掘患者潛能來解決問題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臨床有報道指出聚焦解決模式可有效減輕癌癥化療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促使其積極面對、提高其治療主動性[2]。但有關該護理干預模式在化療期白血病患者應用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選取64例化療期白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聚焦解決模式心理護理對患者心境狀態(tài)、應對方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抽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化療期白血病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①知曉本研究內容、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符合白血病診斷標準且臨床檢查確診在本院接受化療者;③預計存活時間不少于6個月。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②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本研究者。按照雙色球法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藍色球32例作為對照組,紅色球32例作為研究組,兩組基本資料(性別、年齡、白血病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化療期常規(guī)護理,向患者講述疾病的發(fā)生、進展、轉歸及預后,告知患者化療目的同時重點強調規(guī)范性完成化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與患者積極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對其存在負面心理進行疏導,鼓勵其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配合護理與化療。研究組同時開展聚焦解決模式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入院評估。入院首日由責任護士負責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當面溝通、交流,對個人、家庭及社會情況進行了解,要求患者主動表達著自身真實心理狀態(tài),并對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心境狀態(tài)及應對方式進行評估(詳細記錄評估結果),引導患者提出當前對疾病護理、治療存在的疑慮及應對措施。責任護士利用專業(yè)知識引導、啟發(fā)、并教會患者如何去正確的解決化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激發(fā)其自身潛能,自我處理或改善護理、化療期間遇到的困擾,進而順利完成化療。②構建可行性目標。責任護士采用開放性、誘導性的提問方法,針對本研究心態(tài)環(huán)境、應對方式等觀察指標,鼓勵患者大膽說出對自身健康未來的期望與當前治療的需求,同時指導患者結合自身個體特征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目標,如簡明心境問卷(POMS)積極心境評分>20分,消極心境<15分,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CSQ)消極應對評分<30分,積極應對>30分??尚行阅繕酥贫ê螅烧T導患者聯想目標達成后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進而增加患者治療信心與化療配合度。③探查例外?;熯^程中可能出現的骨髓抑制、脫發(fā)、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會影響患者的心境狀態(tài)與生活質量,護理人員在教會患者正確的防范措施基礎上引導患者走出消極心境,啟發(fā)性引導患者進行積極應對,如引導患者回顧過往曾經努力解決問題的方法,“參加哪類活動會心情舒暢”、“觀看誰主演的電影會忘記煩惱”等,借此激發(fā)患者自我解決問題的潛能,調整心境狀態(tài),逆轉消極應對方式。④給予反饋。經過1周干預后,對患者在護理與化療期間所做出的的努力給予支持與肯定,同時對患者心境狀態(tài)、應對方式再次進行評估,對評估結果進行分析,未達到預期效果或效果不佳者,護理人員需引導其認真分析并查找原因,積極改正或對可行性目標進行調整,以調動患者參與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⑤評價進步。貫穿于整個研究期間,每周進行1次,由責任護士對本次觀察指標進行評估,在每次評估后幫助患者制定階段性可行性目標,如積極心境狀態(tài)提高1分,消極應對降低1分,并以提問方式向患者確認是否能夠做到,當得到肯定回答或下次評估時確實達到階段性預期目標時給予患者充分的肯定,同時將其取得進步歸功于患者自身努力的結果,增強患者信心。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的心境狀態(tài)、應對方式變化。
1.3.1心境狀態(tài)評估:采用簡明心境問卷(POMS)[3]進行評價,問卷包含疲乏、抑郁—沮喪、迷惑—混亂、憤怒—敵意、緊張—焦慮及精力6個維度內容,其中精力維度為積極心境,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心境越積極,其余維度內容為消極心境,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心境越消極。
1.3.2應對方式評估:采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CSQ)[4]進行評價,問卷包含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2個維度20條目內容,每個維度各10條目內容,每條目分值1~5分,分數越高表示對應應對程度越高。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境狀態(tài)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積極、消極維度心境狀態(tài)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積極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消極維度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積極心境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消極心境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POMS評分比較分)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應對方式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積極、消極應對方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積極應對評分均高于干預前,消極應對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積極應對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TCSQ評分比較分)
3.1聚焦解決模式心理護理有助于化療期白血病患者心境狀態(tài)的改善:相關研究表明,消極心理會影響機體免疫調節(jié)、內分泌及神經系統(tǒng),削弱免疫能力,激活本身不活躍的腫瘤細胞,加速細胞惡變,加重病情[5]。以往對于惡性腫瘤化療期患者臨床心理護理多以消除負面情緒作為重點內容,而對希望、樂觀、勇氣等積極情緒關注較少。姬艷博等在癌癥患者癥狀困擾與心理彈性、積極情緒的關系研究中表明,積極情緒可使癌癥患者應激情境下的心理與生理不適得到有效的緩解與控制,進而降低患者癥狀困擾水平[6]。基于此,本研究在化療期白血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過程中不僅要改善其消極情緒,還要引導其通過幽默、發(fā)現積極意義等策略使其體驗到積極情緒,進而提高化療依從性與化療效果。聚集解決模式是一種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尊重個體自身潛能的挖掘的新型護理模式,該模式強調引導患者了解積極情緒對疾病帶來的影響,同時指導患者結合自身情況尋找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進而增強患者樂觀感與自信心,增強患者疾病轉歸希望。本研究中的研究組采用了聚焦解決模式心理護理,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積極心境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消極心境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聚焦解決模式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化療期白血病患者心境狀態(tài)。分析原因在于:聚焦解決模式在幫助患者查找問題的同時更注重于對患者自我解決問題潛能的挖掘,以患者以往成功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成功經驗”引導患者積極主動的解決當前問題,不但使心理干預更加具有針對性,且患者接受度更高。積極的心境狀態(tài)可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的增強,研究指出,積極情緒可促進免疫抗體S-IgA因子的大量分泌,進而增強免疫活動[7]。為此,改善心境狀態(tài)對化療期白血病患者的病情轉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聚焦解決模式心理護理有助于化療期白血病患者應對方式的轉變:癌癥作為一種應激源,導致身患白血病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認知應激理論指出,應對屬于心理應激的重要變量,積極的應對方式能夠有效緩解應激沖擊,消極的應對方式可加重應激反應,直接關系到個體的身心健康[8]。本研究采用聚焦解決模式心理護理進行干預,干預后研究組積極應對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聚焦解決模式心理護理可促進化療期白血病患者消極應對的改善,提升積極應對方式,這與呂玲[9]在聚焦解決護理模式對白血病化療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及應對方式及癌因性疲乏的影響研究中取得結論基本一致。另外,程彩云[10]在研究中指出,積極應對與積極心境呈正相關,與消極心境呈負相關。由此可見,本研究通過改善患者消極心境,使患者走出悲觀情緒,對未來充滿期望,進而主動積極的去挖掘自身潛能,配合醫(yī)護人員解決化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努力完成共同制定的可行性目標,使患者獲得成就感,進而促進積極情緒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綜上所述,聚焦解決模式心理護理有助于改善化療期白血病患者心境狀態(tài),轉變應對方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