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萍
江南水鄉(xiāng)宜興自古以來就有“中國陶都”的美譽,7000多年的陶瓷藝術孕育了在今天依然方興未艾的紫砂技藝,也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人們來到這里一探紫砂之究竟。同時也被“竹的海洋、茶的綠洲、洞的世界、陶的古都”所深深吸引,正是在這樣的風景和人文環(huán)境之下,宜興的紫砂藝人們充分地利用了旅游資源、人文資源和文化資源,把紫砂這一品牌打造成為了聞名遐邇的宜興城市名片。無論是圓器的飽滿柔和、方器的橫平豎直,抑或是仿生器的惟妙惟肖,都折射出宜興的江南味道和匠人們的情感寄托,也讓我們在喝茶品茗的過程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龍紋荊虹壺》采用了提梁的造型設計和龍紋的裝飾,使其整體上更加的端莊大氣,觀之令人耳目一新。眾所周知,提梁壺相較于普通的端把器型而言,在過去主要是為了煮茶方便,而在今天更多的是沖泡茶葉的習慣之下,提梁的設計逐漸演變成為了端把,提梁之所在存在,更多的是一種傳統(tǒng)的情懷和藝術的審美。此壺壺身線條剛?cè)岵?,柔美的曲線勾勒出飽滿的線條;壺底部收攏,層次感十足;壺嘴婉約,出水非常的爽;壺肩部的處理特別具有傳統(tǒng)的功力,壺蓋圓形壓合于壺口之上,氣密性良好;此壺的重點還在于提梁的設計,抽角的處理更加的具有剛?cè)嵯酀奈兜涝谄渲校崃猴w架兩端,宛如一道彩虹,在荊溪大地之上熠熠生輝。最為引人注目的,則是壺身的龍紋設計,蜿蜒盤旋,源源不斷地環(huán)繞一周,其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龍紋荊虹壺》,作者把方圓之道完美地蘊含在紫砂作品之中,非常符合我們國人的藝術審美,再加上龍紋的裝飾,起到了錦上添花的藝術效果,也凸顯出其高超的技藝水準和傳遞出濃郁的家國情懷,這樣的紫砂作品無論是擺在茶座之上還是陳列起來,都是令人嘖嘖稱贊的精品力作,值得我們廣大的壺友細細品味。
關于龍的傳說和寓意,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自稱為“龍的傳人”,由此可見對于龍的圖騰崇拜由來已久。在古老的原始社會,人們對大自然的風雨雷電等等現(xiàn)象無從解釋,而且經(jīng)常引發(fā)山火,于是他們想象出一種具有動物形態(tài)和行云布雨、噴火變化的神物,這就是“龍”的雛形。在后來的演變過程之中,龍的形態(tài)逐漸固定下來,而且也受到了皇家的認可,成為了其身份和尊貴地位的象征。龍紋裝飾也在不斷地抽象剝離開來,形成了結(jié)合祥云、如意等等元素的龍紋家族,而且在青銅器、陶瓷器和紫砂器之中也隨處可見。龍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具有包容、進取和獨立之內(nèi)涵,用在宜興特有的紫砂上面裝飾,也能夠更好地把二者的特征和特點充分地展示出來。荊溪,是古代宜興的舊稱,特別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特點,橋梁非常之多,所以提梁的設計也恰恰能夠反映出這一特點。這件紫砂藝術作品《龍紋荊虹壺》正是把紫砂提梁和陶刻裝飾手法發(fā)揮到了極致,在繁復的技藝之中,凸顯出作者的恒心與初心,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之中,讓整件藝術作品蘊含了深厚的情感寄托,展示出了濃郁的文化內(nèi)涵,讓我們在欣賞紫砂藝術的同時,也是在品味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
結(jié)語:在紫砂藝術漫長的歷史過程之中,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其深刻的影響,當宜興的紫砂藝人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汲取到豐富的創(chuàng)作元素的時候,紫砂作為良好的載體,展示出我們國人對其特殊的偏愛,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紫砂藝術才能夠直到今天依然蒸蒸日上,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帶給我們更多的感動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