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年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有許多的藝術形式都是折射出時代的特征和人們的思想情感。作為陶瓷藝術之林中非常獨特的存在,紫砂的發(fā)展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傳奇效果。傳說在古代的時候,有一位外地來的僧人,在宜興丁蜀附近一邊走,一邊大聲地叫著:“地下有富貴土,快來呀!”于是吸引了許多的人們來跟隨圍觀,突然,僧人消失在黃龍山附近,人們順著他的蹤跡尋找,發(fā)現(xiàn)了紫砂這種礦料,經(jīng)過燒制以后,具有獨特的雙重透氣性,用來沖泡茶葉非常的合適,于是為了紀念這位僧人,人們在今天的黃龍山遺址大水潭立起了雕塑,時時不忘更好地把紫砂藝術發(fā)揚光大。經(jīng)過紫砂藝人千百年的世代傳承和不懈努力,紫砂壺的普及程度已經(jīng)非常的廣泛,在茶座之上隨處可見,成為重要的角色而熠熠生輝。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璟緣玉珠壺》器型非常的吸引人們的眼球,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同時壺身的陶刻裝飾更是充滿了人文韻味和金石之味,觀之令人愛不釋手,充分地展示了紫砂藝術的造型之美和文化內涵。此壺壺身具有玉石珠寶的特點,用流暢的線條很好地詮釋了珠圓玉潤的概念和形態(tài),特別是壺腹部飽滿突出,壺底收攏自然,實用性突出,同時層次感十足,一圈細致的圈足更是把壺身的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壺嘴彎流古拙小巧,出水非常爽利,所搭配的壺把圈卷自然,端握舒適,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個圈環(huán)與之配合,鈴鈴作響,非常的具有把玩性。壺蓋和壺鈕的設計組合起來宛如把一顆玉珠和盤托出,呈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特點。壺身的書法陶刻裝飾更是字里行間透露著人生態(tài)度的散淡和從容。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璟緣玉珠壺》可謂是一件難得的精品力作,把紫砂圓器的特點和陶刻裝飾的韻味完美地結合起來,器型的原創(chuàng)性、工藝的融合度以及陶刻的雋永,都讓我們在使用和欣賞此壺的過程之中感受到一種沁人心脾的舒適度。
唐代文人靈一在《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中寫到:“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寥寥幾句,卻寫出了飲茶的樂趣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成為了茶詩之中的千古絕唱,其中的野泉、煙火和白云間構成的意境大概就是茶人最為理想的飲茶之境吧,也難怪人們都留戀不舍,一直到夜幕降臨,還在聆聽潺潺的溪水之聲。飲茶之中所蘊含的人文韻味經(jīng)過陶刻裝飾于紫砂壺上,這是一種非常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創(chuàng)新與融合,更是千百年來第一次有如此巧妙的器物,可以準確地把紫砂藝人和壺友之間的聯(lián)系闡釋得如此精準,引起內心深處強烈的共鳴。正是經(jīng)過詩詞繪畫等等題材的裝飾,紫砂器從原來簡單的實用器升華成為了一種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表達,這也正是紫砂藝術需要不斷延伸和拓展的方向之所在,也是其藝術審美和附加價值的體現(xiàn)。這件紫砂藝術作品《璟緣玉珠壺》的創(chuàng)意和設計,都是突出了紫砂良好的質感和古樸的特質,采用了全手工的制作技藝,把玉珠的形態(tài)抽象地展示出來,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中的無窮樂趣。與此同時,陶刻的裝飾更加符合我們文人雅士的藝術審美,特別是在禪茶一味的氛圍影響之下,這樣的文字裝飾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人們在飲茶過程之中的美好期盼和向往,更加能夠體會到其中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人文雅趣。
結語:當我們在飲茶的時候,除了是解渴休閑,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放松,此時一把值得反復把玩摩挲、細細品味的紫砂壺是多么的重要。在歲月的沉淀和時光的流逝之中,紫砂形成一定的包漿,證明著我們的成果,也展示出溫潤如玉的特質,正如謙謙君子一般,陶冶著我們的情操,啟迪著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