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從艾滋病的“0 號病人”杜加被暴露在媒體的鎂光燈之下,它就被打上了標簽。正因為杜加本人是一位同性戀,并且當時美國的大部分病例均為同性戀。因此,關于艾滋病的歧視從那里開始……
即便是那些通過血液或者母嬰傳播而染上病毒的患者,也難以逃脫人們歧視的目光。艾滋病往往導致患者的病恥感和低自尊。這種病恥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潛在艾滋病患者自我篩查的意愿。這些患者,成為了某種意義上那個“隱秘的角落”。
由于人們認知欠缺,檢測率低下,再加上社會歧視,病毒感染人體后難以被識別,導致大部分艾滋病患者確診時都已進入晚期。國內目前檢測出的艾滋病患者,大多數并非因為后者主動尋求HIV 病毒檢查,而是通過種種間接渠道被發(fā)現。比如人們出現其他方面病癥,需要在醫(yī)院做血液檢查,從而檢測出了艾滋病病毒。
世界“艾滋病和人權國際準則”認為,由于絕大多數的傳播是在被感染者對自己的感染情況并不清楚的情況下發(fā)生的, 因此歧視和懲罰會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擴大新的感染,也會轉移社會對遏制艾滋病傳播有效措施的關注和資源投入。
近幾年,我國不斷加大全國艾滋病宣傳教育、行為干預、監(jiān)測檢測、治療關懷等工作力度,努力營造“艾滋病零歧視”的社會氛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艾滋病零歧視”。
我國的《艾滋病防治條例》第3 條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yè)、就醫(y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蓖瑫r,還應當保障其隱私權(第39 條第2 款):“未經本人或者其監(jiān)護人同意,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公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肖像、病史資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斷出其具體身份的信息。”
中國自2004 年開始正式施行針對艾滋病患者的“四免一關懷”政策,針對農村和城鎮(zhèn)經濟困難的艾滋病患者免費提供抗病毒治療。這是當前中國艾滋病患者獲取藥物的最主要途徑,大量患者得以接受正規(guī)治療,提高了生命質量。但是,艾滋病的防護體系也有許多要補足的地方。如果艾滋病患者得了其他疾病,非專業(yè)傳染病醫(yī)院拒絕治療的情況并不少見。
目前國內的艾滋病患者為數不少,每年新增病例超過10 萬例。早發(fā)現早治療,對于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因此,消除歧視,加大關于艾滋病的宣傳,讓患者走出隱秘的角落,對徹底消滅該種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主編信箱:rrjk365@126.com傾聽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