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卓軍,王菁,張陽陽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呼吸科1、護理處2,陜西 西安 710038
肺癌在我國惡性腫瘤中的發(fā)病率中位居首位,且有著較高的致殘率、病死率[1-2]。目前化療是肺癌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案之一,然而化療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毒副反應,且會削弱機體免疫力,導致患者出現(xiàn)抵觸情緒、不良心理等,不僅會影響治療依從性,還容易降低生活質量,影響預后。因此,為肺癌化療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顯得十分重要。PERMA模式是由“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教授所提出,其中P指Postive emotion,表示積極的情緒;E指Engagement,表示投入;R指Relationship,表示人際關系;M指Meaning,表示意義;A指Accomplishment,表示成就,主要指人在滿足以上5個維度后就能獲得全面的幸福。近年來,基于PERMA模式的護理理念也逐漸在臨床中得到開展,研究顯示,該模式在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有重要應用價值[3-4]。因此,本研究將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護理應用于肺癌化療患者中,旨在探討其干預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2021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接受化療的178例肺癌患者納入研究。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015年版)》[5]診斷標準,并通過病理組織學等相關檢查確診;②均需接受化療治療;③預計生存時間≥6個月。排除標準:①同期接受放療;②伴有嚴重性感染;③同時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伴有其余重要組織器官功能障礙;⑤言語交流困難;⑤合并精神性疾病、認知功能異常等;⑥依從性差,無法配合研究。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例(%)]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例(%)]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χ2/t值P值例數(shù)89 89男性59(66.29)61(68.54)女性30(33.71)28(31.46)0.102 0.749年齡(歲)66.83±7.28 66.20±8.13 0.545 0.587非小細胞肺癌76(85.39)73(82.02)小細胞肺癌13(14.61)16(17.98)0.371 0.543Ⅱ28(31.46)26(29.21)Ⅲ40(44.94)43(48.31)Ⅳ21(23.60)20(22.47)小學及以下22(24.72)21(23.60)中學41(46.07)43(48.31)中學以上26(29.21)25(28.09)0.207 0.902 0.091 0.956性別 腫瘤類型 TNM分期 文化程度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化療期間的皮膚、血液管理,預防并發(fā)癥,密切監(jiān)測病情及生命體征,叮囑患者進食易消化、清淡、高熱量的食物等,并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心理安撫內容。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護理,具體方法:①成立干預小組:成員包括1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2名康復醫(yī)師、2名導師、1名康復技師、若干名護士等;②了解PERMA模式原理:小組成員通過查查閱文獻、資料等,了解PERMA模式在臨床護理應用中的原理、方法等,共同討論制定出核實肺癌化療患者的護理干預方案,在臨床實踐中,對于有欠缺的部分可予以合理的修正處理;③具體護理方案:a、提高疾病積極認知:護理人員和患者進行主動溝通,了解不同患者的心理特點,鼓勵、誘導其訴說心中對疾病的困惑或者心理問題,并向其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化療原理等,講述治療成功的病例,提高其對治療的積極性;b、糾正非理性信念:和患者進行交流,觀察其是否存在非理性的信念,詢問其發(fā)生的依據、原因等,向其解釋發(fā)生的不合理性,并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積極、理性的信念;c、培養(yǎng)感恩品質:向患者講解感恩所帶來的好處,并鼓勵其每日記錄當天所發(fā)生的“3件好事”,每日睡前可指導其回憶住院期間是否遇見有幫助的人,并向其表示感謝;d、樹立積極情緒:培養(yǎng)患者的積極思維,加深其對治療、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多鼓勵其采用積極的語言去調節(jié)自身的情緒,對于有積極情緒表現(xiàn)的患者應進行表揚鼓勵;e、投入:結合患者不同的興趣愛好內容,開展適合的交流活動,例如看書、下棋等;f、人際關系:引導患者多和病友、醫(yī)護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g、意義:讓患者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令其意識到每個個體都具有獨立性、特殊性,不需要和其他人進行比較,在困難中成長也能實現(xiàn)對人生的價值;h、成就:鼓勵患者多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讓其擁有生活的成就感;以上8個項目內容均采用訪談模式進行,每次完成1項,2次/周,每次時間30~50 min。兩組患者出院后仍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干預,共持續(xù)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①不良情緒: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6]評價不良情緒,其中SAS評分總分<50分表示正常,50~60分表示有輕度焦慮,61~70分表示有中度焦慮,>70分表示有重度焦慮;SDS評分總分<53分代表正常,53~62分表示有較輕的抑郁,63~72分表示存在中度的抑郁,>73分表示有重度的抑郁;②希望水平: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Herth希望量表[7]進行評價,總共包括3個維度內容,分別是積極態(tài)度、積極行動、親密關系,共計12個條目內容,每個條目分數(shù)1~4分,量表總分12~48分,結果越高則表示患者的希望水平越好;③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EORTC)生活質量核心30(QLQ-C30)評分表[8]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功能領域(5個條目)、癥狀領域(3個條目)、總體健康(6個條目)以及特異性(1個條目),各結果原始得分均經過線性公式,轉化成為0~100分的標準分數(shù),其中功能領域、總體健康分數(shù)結果越高則表示越好,癥狀、特異性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各癥狀越嚴重;④護理滿意度:評價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包括十分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總滿意率評價標準為十分滿意+一般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20.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89 89干預前57.85±8.40 58.13±7.26 0.238 0.812干預后47.23±5.11a 52.06±6.12a 5.715 0.001干預前56.08±7.52 55.75±8.16 0.281 0.779干預后45.17±4.85a 50.43±5.63a 6.679 0.001 SAS SDS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Herth希望量表評分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erth希望量表各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Herth希望量表中的積極態(tài)度、積極行動、親密關系評分及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Herth希望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Herth希望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89 89干預前9.49±1.73 9.38±1.85 0.410 0.683干預后14.06±1.48a 11.53±1.55a 11.137 0.001干預前9.12±1.68 9.08±1.83 0.152 0.879干預后13.22±1.63a 11.01±1.46a 9.528 0.001干預前10.22±2.21 10.40±1.86 0.588 0.557干預后13.86±1.57a 12.14±1.49a 7.497 0.001干預前28.83±3.14 28.86±2.97 0.065 0.948干預后41.14±3.28a 34.68±3.51a 12.686 0.001積極態(tài)度 積極行動 親密關系 總分
2.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EORTC QLQ-C30評分比較干預后,觀察組患者EORTC QLQ-C30評分中的功能、總體健康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癥狀、特異性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EORTC QLQ-C30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EORTC QLQ-C30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89 89干預前53.84±6.05 54.26±5.92 0.468 0.640干預后71.05±5.86a 64.18±6.03a 7.708 0.001干預前48.22±5.63 47.78±6.21 0.495 0.621干預后27.66±3.12a 29.14±2.87a 3.294 0.001干預前35.85±4.20 36.17±4.13 0.513 0.609干預后56.41±5.06a 48.53±4.82a 10.638 0.001干預前37.52±4.13 37.96±3.57 0.760 0.448干預后23.54±2.63a 25.11±3.24a 3.549 0.001功能 癥狀 總體健康 特異性
2.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1.0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03,P=0.013<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肺癌是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的一種惡性腫瘤,發(fā)病原因諸多,其中高危因素包含吸煙、基因遺傳等,肺癌的發(fā)生不僅會損傷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嚴重者甚至發(fā)生轉移、死亡等[9-10]。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化療已成為肺癌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主要是應用化學藥物,對腫瘤起到消滅作用,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但是在化療過程中,藥物會對患者自體細胞產生不良反應,例如消化道癥狀、皮膚黏膜損傷、腎臟毒性、脫發(fā)等,這些均會給患者心理帶來較大的負擔,導致其對治療的自信心降低,這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目前的研究顯示,對肺癌化療患者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在改善生活質量方面占據著重要地位[11-12]。PERMA理論主要表達的是幸福五元素,塞利格曼教授認為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成就是維持人生幸福的要素[13]。隨著研究的不斷進步,以該理論為基礎的心理干預方案在臨床上也得到了一定應用,有報道顯示,將PERMA理論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后,其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并加強主觀幸福感,并認為該方式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14]。董淑賢等[15]試驗也顯示,基于PERMA理論的護理干預方案可明顯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恐懼感,讓其能擁有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疾病。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護理的患者在SAS、SDS評分、Herth希望量表、EORTC QLQ-C30評分的改善程度上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通過分析是由于:①在該護理方案中,以PERMA模式的幸福五元素作為護理理念,為患者提供了更具有意義的護理方案,例如在通過提高疾病的積極認知、糾正非理性信念、培養(yǎng)感恩品質、樹立積極情緒的內容,可讓患者擁有感恩積極向上的品質,并能正確的看待疾病及治療內容,從多個途徑幫助患者樹立對抗疾病的自信心,有助于消除、減弱不良心理情緒;②結合患者的興趣愛好開展活動也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培養(yǎng)人際關系有助于提高其社會支持感,也便于日常不良情緒的疏瀉,加上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增加日常成就感等內容,均能提高患者的良性心理;③同時,所有的護理內容均在訪談形式下完成,也可讓相關護理人員面對面的了解到不同患者的心理情緒,并直接引導其消除負面認知,培養(yǎng)自信、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這一方面也可提高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希望水平,增加對康復的信心,從而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且本研究中,聯(lián)合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護理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也高達91.01%,顯示出該方式也可促進護患和諧。但本試驗也局限于樣本量來源單一、觀察時間過短等缺陷,今后也將針對上述不足開展更高質量的研究。
綜上所述,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護理對肺癌化療患者的干預效果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及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