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錦輝,王思思,王崇寶,薛喜樁,陳緒嬌
1.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B超室,陜西 西安 710003;2.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陜西 西安 710003;3.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介入科,陜西 西安 710003;4.陜西國際旅行衛(wèi)生保健中心健康體檢中心,陜西 西安 710068;5.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超聲醫(yī)學科,陜西 西安 710038
近年來,因為生活習慣改變、心理壓力增大、環(huán)境質量惡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在部分大城市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首位,給女性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威脅[1]。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是提高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和延長生存時間的主要方法[2]。但由于乳腺癌在早期病變時與其他乳腺疾病之間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特征,容易被患者忽視以及被臨床漏診、誤診,從而貽誤治療時機[3-4]。影像學檢查在乳腺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尤其是隨著高頻彩超、核磁共振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乳腺占位病變良惡性診斷準確性。高頻彩超和核磁共振在診斷乳腺占位性病變中有著各自的特點[5-6]。為了進一步明確兩者診斷乳腺占位良惡性的效能,本研究進行了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12月于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和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治療的94例女性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7]:①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和高頻彩超檢查;②接受手術治療后獲得病理結果;③核磁共振檢查前無放化療干預史;④核磁共振、高頻檢查及病理檢查間隔時間不超過1周。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患者;②核磁共振檢查禁忌證者;③影像資料保存不全者。94例患者年齡21~67歲,平均(42.18±5.27)歲,臨床表現(xiàn)為觸診發(fā)現(xiàn)乳房有腫塊、乳房有脹痛感、乳頭出現(xiàn)溢液。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查方法
1.2.1 核磁共振檢查選用儀器包括產(chǎn)自GE1.5T超導型核磁共振儀(廠家:德國西門子)及配套的乳腺專用表面線圈。檢查方法:①患者取俯臥位,保持呼吸平穩(wěn),雙側乳腺自然懸垂在相應線圈中;②掃描方位常規(guī)是從患者的橫斷位和矢狀位進行掃描評估,必要時可通過掃描冠狀位等作全方位檢查;③掃描序列包括T1WI、T2WI、DWI以及3DTHRIVE動態(tài)增強序列,選用增強對比劑為拜耳先靈醫(yī)藥公司生產(chǎn)的Gd-DTPA,使用劑量為0.1~0.2 mmol/kg;④圖像采集完成后進行相關參數(shù)處理、分析,獲得時間-信號強度曲線。
1.2.2 高頻彩超檢查選用的儀器包括型號為GE LOGIQ7的高頻彩超掃描儀(美國GE公司)和型號為Philips IU22的高頻彩超掃描儀(飛利浦公司)。檢查方法:①患者采用仰臥位,上肢抬高,暴露兩側乳房。②使用探頭頻率為7.5~10.0 MHz對患者乳腺及其周圍組織進行常規(guī)超聲二維掃描,觀察乳腺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內部回聲、血供等。③然后使用高頻彩超掃描儀掃描患者的病灶,探查病灶形態(tài)、邊界、血供及其他相關特征。在掃描期間需確保成像清晰,探頭盡可能使用間歇不加壓方式,減少對血流信號的干擾。④掃描完成后進行圖像、血流信號分析。
1.2.3 病理學檢查由醫(yī)師對經(jīng)手術或者活檢穿刺獲得的乳腺標本作分析,獲得病灶位置、數(shù)目、大小、淋巴結、病理類型、有無轉移等情況。
1.3 診斷標準
1.3.1 MRI診斷標準采用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BI-RADS)進行評估:分為0~6分,0分表示無法評估良惡性;1分表示T2WI、T1WI、DWI、多期增強無異常,腋窩無腫大淋巴結;2分指同時具備形態(tài)無惡性征象,TICⅠ型強化曲線,ADC>1.6×10-3mm2/s;3分指動脈期點狀強化病變,直徑<5 mm,腫塊性良性病變或非腫塊性良性病變;4分指形態(tài)學有惡性征象,腫塊病變TICⅢ型強化曲線,非腫塊性病變TICⅡ或Ⅲ型強化曲線,腫塊病變ADC值<1.05×10-3mm2/s,非腫塊性病變ADC值<1.0510-3mm2/s;5分指形態(tài)學有惡性征象,TICⅢ型強化曲線,腫塊性病變ADC值<1.05×10-3mm2/s,非腫塊性病變ADC值<1.35×10-3mm2/s;6分指活檢診斷證實惡性。0~Ⅲ分判定為良性病變,Ⅳ~Ⅵ分判定為惡性病變。
1.3.2 高頻超聲診斷標準采用BI-RADS標準進行評估:0分指無法行良惡性評估;1分指超聲檢查無異常結果;2分指乳腺以囊腫、穩(wěn)定的乳腺纖維瘤為主,為良性病變;3分指乳腺以纖維腺瘤、瘤狀增生結節(jié)及較為復雜的乳腺囊腫多見,惡性病變概率較?。s為2%);4分指乳腺病變疑似惡性病變;5分指超聲檢查提示高度惡性;6分指病理結果證實為病變。
1.4 觀察指標(1)觀察患者術后病理診斷結果;(2)觀察不同病理結果(良性病變或惡性病變)患者的術前核磁共振和高頻彩超診斷結果;(3)觀察不同診斷方法術前病灶評估結果與術后病理診斷結果;(4)分析核磁共振、高頻彩超和兩者聯(lián)合診斷乳腺癌的臨床價值(包括靈敏度、特異性、準確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術后病理結果為金標準,繪制核磁共振和高頻超聲預測乳腺癌的受試者工作曲線(ROC),計算診斷的靈敏度、特異性和準確率,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理診斷結果94例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經(jīng)病理學檢查共檢出128個病灶。128個病灶中乳腺良性病變76個,包括炎性病灶18個、乳腺纖維腺瘤22個、乳腺增生25個、導管內乳頭狀瘤16個;乳腺惡性病變52個,包括導管原位癌6個、小葉癌5個、大汗腺癌3個、黏液癌2個、浸潤性導管癌36個。
2.2 典型圖像病例1:患者女性,46歲,因“發(fā)現(xiàn)左側乳腺包塊7 d”入院,行MR檢查顯示左側乳房一大小約2 cm×3 cm形態(tài)不規(guī)則實質包塊,提示乳腺癌改變信號,見圖1。病例2:患者女性,44歲,因“左側乳房腫脹、疼痛半個月”入院,行超聲檢查見左側乳房一大小約為3 cm×5 cm包塊,邊界欠清晰,形態(tài)不規(guī)則,內回聲不均勻實性包塊(見圖2A、2B和圖2D),CDFI內可見點狀血流信號,彈性成像呈較均勻藍色,EI評分5級(見圖2C)。
圖2 乳腺腫塊的高頻彩超檢查結果
2.3 核磁共振和高頻彩超診斷結果比較核磁共振診斷出良性病變71個、惡性病變57個,高頻彩超診斷良性病變74個、惡性病灶54個,核磁共振和高頻超聲診斷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923,P=0.999),見表1。
表1 核磁共振和高頻彩超診斷結果比較[例(%)]
2.4 不同診斷方法術前病灶評估與術后病理診斷診斷結果比較核磁共振、高頻彩超術前評估病灶大小均小于術后病理結果,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診斷術前評估病灶大小與術后病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診斷方法術前病灶評估與術后病理診斷診斷結果比較(cm,±s)
表2 不同診斷方法術前病灶評估與術后病理診斷診斷結果比較(cm,±s)
檢測方法核磁共振高頻彩超聯(lián)合診斷病灶數(shù)128 128 128術前評估2.34±0.53 2.38±0.56 2.61±0.63術后病理2.64±0.69 2.64±0.69 2.64±0.69 t值3.901 3.310 0.363 P值0.001 0.001 0.717
2.5 不同診斷方法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核磁共振、高頻彩超及聯(lián)合診斷的陽性、陰性結果見表3。核磁共振、高頻彩超的診斷結果分別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聯(lián)合診斷與病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不同診斷方法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例(%)]
2.6 不同診斷方法的診斷效能比較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繪制核磁共振、高頻彩超和聯(lián)合診斷預測乳腺癌的ROC,結果顯示,核磁共振和高頻彩超診斷乳腺癌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核磁共振聯(lián)合高頻彩超診斷乳腺癌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率明顯高于單獨核磁共振、高頻彩超診斷,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和圖3。
圖3 核磁共振、高頻彩超診斷乳腺癌的ROC
表4 不同診斷方法的診斷效能比較(%)
乳腺癌的發(fā)病與遺傳因素、雌激素、病毒、家族史、心理壓力等多種因素有關[9-10]。受我國社會環(huán)境、飲食習慣變化變化及社會壓力增大等影響,乳腺癌發(fā)病人數(shù)逐年遞增,發(fā)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已成為導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11-13]。臨床研究表明,乳腺癌預后與診斷時病情分期相關,診斷時分期越早,治愈率越高[14]。因此,早期鑒別乳腺占位性病變的性質對降低乳腺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
超聲是乳腺癌篩查、病情評估和預后監(jiān)測的重要手段,通常良性病變的超聲表現(xiàn)為病灶邊界整齊、光滑,腫塊呈規(guī)則性狀,回聲均勻,而惡性病變的病灶邊界模糊、不規(guī)則,腫塊呈凹凸不平狀,無包膜,會有浸潤性生長現(xiàn)象[15-16]。但有研究顯示,常規(guī)超聲雖可顯示乳腺腫塊的病灶大小、形態(tài)、邊界、內部回聲等信息,但易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漏診、誤診率[17]。高頻彩超較常規(guī)超聲分辨率更高,成像清晰,使用三維成像方式,可直觀、全面的觀察病灶,獲得準確的病灶信息,利于鑒別病灶的性質。本研究中,高頻彩超鑒別乳腺占位性病變良惡性的準確率為84.37%,準確率較高,但仍存漏診、誤診,可能是高頻超聲難以識別單一、微小的鈣化病灶有關,以惡性鈣化病灶為單一體征的早期導管內癌、浸潤性導管癌等,容易造成漏診[17]。有研究稱,高頻彩超鑒別早期導管內癌、浸潤性導管癌的準確率僅為60%[18]。此外,高頻超聲診斷受儀器精度和診斷醫(yī)師主觀因素影響,增加了漏診、誤診風險。核磁共振用于乳腺占位性病變檢查具有明顯優(yōu)勢[19-20]:(1)軟組織分辨力高,不會受到致密型乳腺的干擾;(2)三維成像方式可更好的定位病灶,觀察病灶情況;(3)對位于乳腺深處和位置偏高的病灶的檢出能力高;(4)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觀察病灶內部形態(tài)和血流信號圖像,為病灶良惡性鑒別診斷提供了準確的信息。但核磁共振在乳腺占位性病變良惡性鑒別中,存在不能有效鑒別新鮮瘢痕組織及微小鈣化病灶的缺陷[21]。此外,乳腺占位性良性病灶和惡性病灶的核磁共振表現(xiàn)有一定的交叉,單獨診斷也存在漏診、誤診風險。既往文獻報道,核磁共振在乳腺占位性病變的良惡性鑒別中的靈敏度為77%~100%,本研究中的核磁共振診斷準確性為85.93%,以既往研究基本一致[22]。
本研究中,核磁共振和高頻彩超評估病灶直徑與術后病理相比較有差異,但在乳腺占位性病變的良惡性鑒別中二者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性無顯著差異。由此表明核磁共振和高頻彩超診斷效能相當,但無論是高頻彩超還是核磁共振診斷單獨進行鑒別診斷均存在一定缺陷,會造成一定漏診、誤診。高頻彩超和核磁共振聯(lián)合診斷結果顯示,病灶大小與病理結果無差異,且診斷乳腺癌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性均較單獨檢查顯著提高,這可能是因為二者結果通過從兩個不同的層面來對乳腺占位性病變病灶的病理特征進行呈現(xiàn)和分析,起到了一定互補效果,因此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與高頻彩超在診斷乳腺占位良惡性方面的效果相當,若二者結合可顯著提高診斷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