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戰(zhàn)劇”是影視劇的一種重要類型,近年來頗受追捧。但與諜戰(zhàn)電視劇的好劇頻出相比,諜戰(zhàn)電影就顯得相對寂寥。21世紀以來,只有《色·戒》(2007年)、《風聲》(2009年)、《秋喜》(2009年)、《東風雨》(2010年)、《聽風者》(2012年)、《智取威虎山》(2014年)等諜戰(zhàn)電影為觀眾所熟知,但其票房和口碑都難盡如人意。2021年“五一檔”電影《懸崖之上》的上映,把諜戰(zhàn)電影推至媒體的聚光燈下,成為人們熱議的對象。諜戰(zhàn)電影以懸疑、驚險見長,能使觀眾在相對短暫的時間里感受到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帶來的觀影刺激,以及電影所刻畫的在黑暗中為信仰和光明而抗爭的崇高精神?!稇已轮稀吠黄屏艘酝檻?zhàn)電影在敘事和價值觀建構上的傳統(tǒng)模式,通過講述“特工組任務小隊”的秘密行動及其生死際遇,為我們塑造出群體性的“革命者”形象。
一、以“革命者”的名義:“諜戰(zhàn)”是深度融合的題材
電影在類型劃分上,有主流電影與商業(yè)電影之分。所謂主流電影或主旋律電影,在總體上體現(xiàn)、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題材選擇上以革命、紅色、改革、建設等宏大議題為主,符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而商業(yè)電影則更為注重商業(yè)利潤,追求市場反饋,受經濟和觀眾喜好的影響較為明顯,常見題材有懸疑、搞笑、玄幻等。這兩類電影并非完全獨立,而是在電影產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電影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而主流電影所弘揚的主旋律價值觀,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很多電影都以諜戰(zhàn)為敘事題材,如《虎穴追蹤》(1956年)、《羊城暗哨》(1957年)、《古剎鐘聲》(1958年)、《霓虹燈下的哨兵》(1964年)、《黑三角》(1977年)、《斗鯊》(1978年)、《東港諜影》(1978年)、《保密局的槍聲》(1979年)、《霧都茫?!罚?980年)、《特高課在行動》(1981年)等。這些電影以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初期為時代背景,講述各個時期的反特偵破活動。尤其是在1978年之后,受商業(yè)化的影響,一些電影已開始有意把主旋律電影與市場需求進行結合。如《保密局的槍聲》《特高課在行動》在驚險樣式上開始探索,這些影片“除繼續(xù)表現(xiàn)共產黨地下工作者打入敵人內部,歷經艱險完成任務外,還加入了娛樂片元素,如槍戰(zhàn)加動作場面營造的驚險樣式與抗戰(zhàn)主題的結合”。可以說,在電影產業(yè)化發(fā)展的整體導向下,主流電影的商業(yè)化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主流電影需要拓展敘事空間和市場空間。同時,商業(yè)電影追求驚險、刺激,“以商業(yè)贏利為其根本需求,但在中國要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得到主流文化的認同和肯定,否則,那些純粹表達個性化風格的電影就難免成為‘票房毒藥’了”。而在所有電影題材中,諜戰(zhàn)題材無疑既與主流相關,同時又包含懸疑、打斗、獵奇、冒險等驚險、刺激的場景,在市場推廣、吸引觀眾等方面具有先天優(yōu)勢。因此,在主流電影和商業(yè)電影的共同需求之下,以“革命者”為主角的諜戰(zhàn)電影應運而生。
《懸崖之上》是主流電影和商業(yè)電影雙線交錯、探索融合的產物?!稇已轮稀芳葓猿至顺尸F(xiàn)革命崇高感的主旋律,奠定了作品昂揚向上的整體基調,同時又以商業(yè)化的形式強化了電影本身的市場效果。正如張藝謀在《懸崖之上》的訪談中所談及的,這部諜戰(zhàn)片的內涵首先是“向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輩致敬……故事人物和情節(jié)背后的支撐就是信仰,無名英雄的信仰就是為了勝利、迎接黎明”。但是僅僅固守于此,故事就不會有吸引力?!叭绻皇前凑崭拍?,只是說政治正確就去拍一部電影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藝術的魅力,不生動,沒有活生生的人物,就無法吸引觀眾,就只能停留在說教階段?!盵1]因此,為了打破說教,就需要對電影的敘事策略進行探索,這種策略既不能脫離主旋律本身,又不能含有過多說教,防止以往主旋律電影的某些固定形式、程式凌駕于故事之上?!稇已轮稀穼χ餍捎捌瑒?chuàng)作所進行的探索集中體現(xiàn)為“在影片敘事上,張藝謀力保了其符合諜戰(zhàn)商業(yè)片的觀影需求”,摒棄掉以往諜戰(zhàn)片中革命者與特務之間明爭暗斗的程式化情節(jié),而是從一開始就采取緊張明快的敘事節(jié)奏。從第一幕的空中跳傘開始,就把“特工組任務小隊”置于命懸一線的境遇,緊接著雪地識別特務、列車留接頭暗記、小蘭被特務審查、張憲臣列車換票、小蘭被特務追捕等一個個應接不暇的驚險和反轉情節(jié),展示出任務小隊“往前一步是生,往后一步就是死”的復雜而嚴峻的斗爭形勢。這種不斷制造懸疑和刺激的過程,既令故事層次變得立體,又使“特工組任務小隊”能否脫離險境并完成任務成為一道讓人欲罷不能的謎題,讓觀眾始終保持緊張的觀影狀態(tài)。
[1]出自張藝謀、曹巖《〈懸崖之上〉:“群像敘事”的諜戰(zhàn)片新探索——張藝謀訪談》,《電影藝術》2021年3期。
可以說,在主流電影和商業(yè)電影的雙線交錯、探索融合中,諜戰(zhàn)電影固然表現(xiàn)出延續(xù)以往創(chuàng)作思路的樣態(tài),但是在內涵上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集中體現(xiàn)為諜戰(zhàn)題材已成為主流電影與商業(yè)電影深度融合的產物,而諜戰(zhàn)“革命者”已成為一個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敘事概念。
一方面,“革命者”是主流電影致力于塑造的形象,能夠展示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反特案件偵破電影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如李永和、王練、王科長、徐林格、石巖、梁鋒、鐘壘、劉嘯塵、沈蘭、周益等,他們信仰堅定、有勇有謀。如果說敵我雙方的智力角逐和身體搏斗是影片外置的一條明線,那么,圍繞反特案件偵破所樹立的崇高與卑微、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犧牲與茍活的對立則成為影片敘事的暗線?!稇已轮稀穼Α案锩摺本竦暮霌P,就是圍繞“烏特拉”行
動展開的,把“革命者”面對生死離別時的英勇、隱忍形象地刻畫了出來。周乙在楚良吞下毒藥慷慨赴死后,故意偽裝出殘忍與無情,而黑暗中掩藏的眼神卻顯現(xiàn)出內心的波瀾;面對張憲臣英勇就義的那一刻,周乙吸煙時手部的顫抖難掩內心的痛苦與愧疚?!鞍炎詈笠活w子彈留給了自己”,成為《懸崖之上》對“革命者”崇高精神最完美的升華。
另一方面,“革命者”是當前商業(yè)諜戰(zhàn)電影不可或缺的形象,商業(yè)電影可借助諜戰(zhàn)中的英雄演繹懸疑、愛情、人性、暴力等元素,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實現(xiàn)市場價值?!耙郧吧仓卑浊铱俊庾R形態(tài)話語機制’推動敘事發(fā)展”的反特片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下的市場環(huán)境,商業(yè)電影需要“注重敘事的內在張力和娛樂化本質,嘗試融入更多的類型元素進行奇觀化呈現(xiàn)”,創(chuàng)作迎合觀眾需求的諜戰(zhàn)電影成為必然的趨勢?!稇已轮稀返纳虡I(yè)性集中體現(xiàn)在它是一部由大導演和大明星主演的“高概念”作品,張藝謀無疑是極具票房號召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導演,而倪大紅、于和偉、張譯等主演也是演技派當紅演員,強大的陣容是票房的重要保證。此外,《懸崖之上》選擇在“五一”熱門檔期上映、進行抖音短視頻宣推、啟用偶像明星等也是其成功實現(xiàn)商業(yè)化營銷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當代電影商業(yè)化、市場化的進程中,“革命者”的內涵和外延得以拓展,這種拓展不僅使主旋律電影具有更強的觀賞性,也使商業(yè)電影具有了更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主旋律電影和商業(yè)電影的雙線交錯,豐富了電影的表現(xiàn)內容和形式,而諜戰(zhàn)題材無疑成為探索二者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佳平衡點的可行路徑。
二、集體英雄主義:異于西方世界的文化精神
《懸崖之上》以“革命者”的名義,為我們構建起了一種群像敘事模式。群像敘事之下,電影描繪出“特工組任務小隊”這一集體的光輝形象。因此,集體英雄主義成為電影《懸崖之上》最為深層的文化精神。
英雄是電影的永恒主題,尤其是在好萊塢電影風靡全球的歷史語境下,個人英雄主義成為世界話語體系中繞不開的元素,美國隊長、蜘蛛俠等電影人物無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代表?!斑@些影片(好萊塢經典影片)圍繞個人英雄主義(或者至少是以個人為中心)組織情節(jié)——這是好萊塢從創(chuàng)建伊始奉行至今的信條?!焙萌R塢電影不僅形成了以個人英雄主義為中心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且隨著好萊塢電影在世界的廣為傳播,個人英雄主義為好萊塢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商業(yè)價值,其所宣揚的價值觀被廣為接受與認可。西方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崇拜有其文化的必然性,但是英雄本身的內涵和外延也較為寬泛,在個人英雄主義之外,集體英雄主義一直是中國英雄觀最典型的特征。
在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上其實不乏弘揚集體英雄主義的電影,如《狼牙山五壯士》(1958年)、《地雷戰(zhàn)》(1962年)、《霓虹燈下的哨兵》(1964年)、《激戰(zhàn)無名川》(1975年)、《南昌起義》(1981年)、《開國大典》(1989年)等。其實,集體英雄主義一直都是深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注重以家國為本位的集體主義,強調群體是真正的價值主體,主張群體的國家和民族責任,具有強烈的集體主義和自我犧牲精神﹐如孔子在《論語》中主張的“泛愛眾,而親仁”﹑賈誼《治安策》中主張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等。“歷史是由人民創(chuàng)造的”構成了這種英雄觀的底層邏輯,與西方張揚的個人英雄主義有根本區(qū)別。朱德說:“革命是群眾自己的事業(yè),因而革命的英雄主義,必然是群眾的英雄主義?!钡捎谑苤朴陔娪暗氖袌龌胶陀^眾意識,集體英雄主義目前并沒有形成清晰的界定和認識,也沒有成為電影的特色主題和備受推崇的價值觀,更沒有探索出此類電影的敘述方式和產業(yè)模式。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集體英雄主義主題在我國電影所構建的價值體系和文化認同中,始終是一個模糊的存在。而正是因為這種模糊,使得我們未能從價值觀構建的維度為中國電影設立明確的文化身份標志。
電影《懸崖之上》的價值與意義恰恰在于它把集體英雄主義鮮明、直接地呈現(xiàn)了出來,構建出了一種不同于西方個人英雄主義的群像英雄敘事模式。在中國電影未來的發(fā)展中,集體英雄主義應是被格外重視的電影主題。其實從《集結號》(2007年)、《金陵十三釵》(2011年)、《攀登者》(2019年),到《八佰》(2020年)、《金剛川》(2020年)、《一百零八》(2019年),中國電影人已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向這一價值觀靠攏。長期以來,中國電影備受詬病之處在于不會講故事,而其核心是未能在敘事背后傳遞一個普遍的價值觀,而這一價值觀才是電影安身立命之所在。饒曙光教授認為:“電影是市場,是產業(yè),也是文化,是藝術,思想和價值觀是電影的靈魂和根基,也是電影市場和電影產業(yè)發(fā)展的支撐……在喧囂的市場化背景下,當下不少電影創(chuàng)作還浮于生活的表層,沒有真正深入生活中尋找有內涵、有質感的故事。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現(xiàn)實,不斷提高電影創(chuàng)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在此基礎上探尋人類精神世界,是中國電影美學當前應當堅持的方向?!边@種價值觀的傳遞不能是純粹的宣教,必須在傳遞價值觀與市場化形式之間達成完美的統(tǒng)一。因此,從電影史的角度來看,《懸崖之上》之所以備受關注且取得市場成功,不僅在于電影刻畫出了鮮活的“革命者”形象,還在于它試圖在新時代中國電影的發(fā)展中、在主流電影和商業(yè)電影的融合中,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電影市場化道路的價值觀念及敘事模式。
我們在當代電影中張揚和表現(xiàn)集體英雄主義,絕不僅僅是為了抵制和消解西方個人英雄主義或自由主義價值觀。中國電影在經歷了40多年市場化改革之后,基于中國歷史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實踐,自覺開始進行電影價值體系的建構,中國電影不再把票房視為唯一追求,而要“在極具質感的影像和敘事中呈現(xiàn)動人心魄的思想、審美力量”,實現(xiàn)“寓教于樂”。但是,這種文化自覺不同于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對民族劣根性的反思,“把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丑陋的東西示人”,而是明確了中國電影應在世界電影舞臺上傳遞和表達什么樣的價值觀念。從這個層面上講,《懸崖之上》不僅在中國電影各種成功與失敗的探索中找尋到了打動人心、贏得市場的主題模式,它傳遞出的集體英雄主義還是中國電影與世界進行對話的一種必然選擇,是一種歷史性出場。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在全球電影市場中理應彰顯中國電影特有的身份標志,理應在浩繁的內容題材中有意識地提煉和分化出可以反復講述的主題和價值觀念。集體英雄主義無疑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充滿著空白的主題,對這一電影主題和價值觀的講述方式、審美特性、風格特點等還有待從多維度、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探索。《懸崖之上》以“革命者”的名義,以對立式的敘事方式,塑造出彰顯集體英雄主義的群像圖譜,為中國電影自身價值體系的建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影視藝術中的暴力影像批判及其意識形態(tài)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7CZW003。
[作者簡介]王林生,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化所、首都文化發(fā)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