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和中國畫都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我們常說“書畫同源”,其中的“畫”指的是中國畫,“書”指的就是書法了。一個“源”字,道出了書法和中國畫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皶嬐础钡睦碚撟钤缡怯商拼鷱垙┻h提出的。
我們都知道,漢字具有象形性,不少漢字最初的樣子就是來自對物體形態(tài)的描摹,從大篆、小篆的字形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點。例如“魚”字,篆書字形就像一條被朝上吊起的魚,身上還有魚鱗狀的線條。由此可以看出,書法和中國畫在起源上可謂“同源”。
不過,隨著漢字系統(tǒng)的發(fā)展,符號化增強,漢字的形態(tài)似乎離“畫”越來越遠,人們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射到抽象的書法藝術與具象的中國繪畫藝術,使二者在技法、審美層面的產(chǎn)生了微妙的聯(lián)系。
從技法層面上看,書法是線條的藝術,中國繪畫審美中對線條的要求也很高,因此將書法用筆入畫、繪畫手法作書,是書畫家的一種自覺追求。元代大書法家趙孟作《枯木竹石圖》,并在畫上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詩中的“飛白”“籀”指書法中的飛白書和籀文。飛白書傳為蔡邕所創(chuàng),筆畫中絲絲露白,燥潤相宜,似枯筆寫就,故稱飛白書?!棒Α敝腹糯囊环N篆書,以石鼓文為代表,用筆圓渾厚樸。詩中的“八法”指的是“永字八法”,即流傳廣泛的書法用筆之法。趙孟認為,以飛白和籀文的筆法畫石頭和樹木,以書法的筆法來畫竹,方能傳神。
清代鄭板橋的詩中也多次提到書法和繪畫在筆法上的聯(lián)系?!耙嫹ㄍ〞ǎm竹如同草隸然” “山谷寫字如畫竹,東坡畫竹如寫字。不比尋常翰墨間,蕭疏各有凌云意”這些詩句通俗易懂,也把他以書入畫的藝術理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對“書畫同源”更深層次的理解則是書法與繪畫藝術審美上的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和”,中國畫“以形寫神”,書法通過抽象的線條表達意境情懷,兩者終極追求都是“和”,即和諧、自然?!皶?,心畫也”,書法是書者情意的表達,繪畫亦如是。“書畫同源”既表達出了書與畫的天然聯(lián)系,也道出了欣賞者體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