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過年的味道,看似平凡的食材,卻可以跟不同的食物搭配成一道道美味的佳肴。它暖了胃,也溫暖了冬日里的人心。
北方過年的食物,不可忽視的一樣就是,煎豆腐。因?yàn)槎垢?,代表來年福氣多多?/p>
煎豆腐有講究,必須得油微微熱下鍋。不能切得太薄,薄了,一下鍋翻炒就成豆腐渣了;也不能太厚,不然外面焦黑了里面還沒熟。
煎豆腐的時(shí)候,要把水分炸得剛剛好,鹵水豆腐剛下鍋,里面的水分被激發(fā)出來,跟油碰撞在一起“噼里啪啦”作響,四處飛濺著油漬,一不留神就會(huì)被燙出一個(gè)小水泡。
過年回家,家里人都聚在一起了,爺爺就拿出家里那口老式的鑄鐵平底鍋,用油潤(rùn)了一遍,再燒水沖洗。
豆腐切成約三厘米厚的厚片,下鍋,不動(dòng),微微煎定型,爺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shì)翻面。豆腐焦黃,冒著油泡,四周白白的,如此操作兩三回就煎好了。
容器里放一層豆腐片,趁熱撒一小撮鹽,表面覆著鹽粒,外表焦黃酥脆,內(nèi)里嫩滑。煎好的豆腐片,保存妥當(dāng),可以一直吃到過完年。招待親戚的時(shí)候,隨手切兩片,跟蔥絲、醬油、醋、香油拌在一起,又是一道可口的下酒菜。
本地年夜飯里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年有魚”。 爺爺先把魚滑進(jìn)油鍋,我和堂弟圍在旁邊盯著,眼睛幾乎要掉到鍋里了。
“起開起開! 這多危險(xiǎn)哪!”爺爺在旁邊訓(xùn)道,“一邊玩去,別在廚房里了,油大。”
我們趕緊退后幾步,扒在窗沿那看。爺爺把魚煎到表面魚皮呈虎皮色后,又起鍋熬了個(gè)醬汁,濃湯的老燒魚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里面必定要再放上幾塊豆腐,魚湯里的豆腐片浸滿了湯汁,咬一口下去,都是魚肉的香味和豆腐的滑嫩。
“嘶哈嘶哈,好燙!”堂弟抱著碗吃著剛出鍋的豆腐——豆腐用刀斜著片開,塞上肉餡,就是八大蒸碗里的荷葉豆腐了。這道豆腐菜也是老家過年時(shí)不可缺席的。
除了煎豆腐,姥姥家年末做灌腸丸子,也必不可少。
灌腸丸子要最少兩個(gè)人一起才能完成這道大工序,紅薯淀粉、豬肉餡、蔥姜剁沫、饅頭屑,還要滾燙的肉湯墊底,調(diào)成稠糊。
姥爺蹲在那,兩手撐著長(zhǎng)條的袋子,姥姥手里拿著一個(gè)水瓢,兩下三下地往里面灌。
八分滿,姥爺把袋子擰著轉(zhuǎn)兩圈,拿一根白色棉線系上一個(gè)死扣。
這樣持續(xù)一下午,姥爺從凳子上緩緩站起來,右手扶著腰,微微皺眉。他作勢(shì)要端那一大鍋灌好的丸子。
媽媽見到趕忙制止道:“我來端,我來端,你歲數(shù)大了,腰別閃到了!”
灌腸丸子要煮到不軟不硬,晾涼后切片,碼在盤子里上鍋蒸15分鐘,灌腸冒著熱氣,軟糯彈牙。肉湯的鮮香與咸香并存,和紅薯淀粉的韌勁一起在口中迸發(fā)了出來。
“好香??!”我深吸一口氣感嘆道。
灌腸丸子,跟老北京灌腸有相似之處,用豬油煎一下,四面金黃焦香,調(diào)一小碟蒜泥醋,中和了肉的厚膩,咬一口下去脆嫩爆汁。
一碗年糕,一碗灌腸,一碗荷葉豆腐,年夜飯的蒸碗就出鍋了。
這是過年的味道,看似平凡的食材,卻可以跟不同的食物搭配成一道道美味的佳肴。它暖了胃,也溫暖了冬日里的人心。
當(dāng)廚房的灶火歇下來后,外面響起了煙花,“嘣,啪!”犬吠聲四起,電視里播著春晚,我們一家人圍著餐桌分享著那一道道令人溫暖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