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那份清淡的歡愉,讓人覺得溫暖而幸福。
筍,是竹根上長出來的嫩芽,一年四季皆有,但春筍的滋味最好。春筍雖略帶苦澀,但草木香突出,與冬筍相比,春天的筍潔白如玉、肉質(zhì)脆嫩,豐富的口味層次讓人們喜愛。
春雷一響,春雨一下,大量的春筍便從土中冒出來了。有人將春筍形容為“大力士”,因為在春雨的滋潤下,春筍迅速破土而出,似乎無可阻擋。
宋代詩人范成大在詩作《春日田園雜興》中便寫到“鄰家鞭筍過墻來”,寫的就是鄰家的筍從墻下竄到自家院子里來了,可見春筍確實“力大”!
春筍從立春開始孕育,在春雨的潤澤下集中破土而出。小時在農(nóng)村,春雨連夜,淅淅瀝瀝下上一晚,清晨醒來,屋后的竹林里便冒出了遍地新筍。
背上竹簍或是帶著簸箕,走進彌漫著薄薄霧氣的竹林,便見吸足了水汽的竹葉青翠欲滴。雨后的泥土會變得松軟,筍一般長在成年竹子周圍,枝葉越是茂盛翠綠的竹子,筍的質(zhì)量越高。
剛冒頭的春筍最是鮮嫩,所以挖筍時看到地面微微隆起的地方,底下便很可能藏有新筍。挖筍時要將筍周圍的土輕輕刨開,直到看見筍的根部,再用鋤頭將春筍挖起。
而已“冒”出土的筍則“過期”了,口感往往老而硬。挖筍不能濫挖,不可傷及成年竹子的根,對于一些長勢良好的春筍則應(yīng)該留作苗,確保竹子的產(chǎn)量。筍挖出后,要將土填回,確保來年還能再長筍。
伴隨著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滿載而歸的我們便能嘗到這個季節(jié)里最好的時蔬。春筍是“平易近人”的,它的食用方法很多,燒、炒、煮、煨、燉皆成佳肴,而我的外婆最喜歡白灼。
白灼簡單,把筍的老根部分去掉,剝掉筍殼,燒一鍋水,把筍煮熟了,瀝干水分裝盤,直接蘸醬油吃。外婆說這樣的春筍味道才是最純正的,又鮮又嫩!不過我小時候不喜歡這種簡單做法的筍,覺得這種白灼春筍略帶澀味而且過于清淡,實在沒什么滋味!
那時我覺得用油、糖、生抽一起燜出來的筍才夠味,如果加上幾片臘肉則“完美”。用春筍炒五花肉更讓我覺得滿足,退而求其次也要炒個蛋下去才夠爽。這樣炒出來的春筍吃上一口,只覺得滿嘴留香,根本停不下來。
春筍除鮮吃外,還可以腌成酸筍。酸筍的釀制方法并不復(fù)雜,切成薄片放在干凈密封的清水壇子里浸泡半個月就能吃了。而且泡筍的壇子是不用換水的,因此酸筍算得上是酸類菜當中最容易制作的。
酸筍以酸為主味,但也有臭豆腐一樣的特殊味道,螺螄粉中的酸臭味就是酸筍的味道。但這種特殊的酸臭味就如同臭豆腐一樣,聞著臭,但是吃起來極香,讓人欲罷不能。
酸筍既可作為主菜,也可用來當炒菜的佐料,最大的好處就是開胃。記得《紅樓夢》第八回當中寫到,賈寶玉和林黛玉去探望生病的寶釵,吃了酒之后寶玉又喝了兩碗“酸筍雞皮湯”,之后又吃了半碗碧粳粥,胃口真是好得不得了。整個《紅樓夢》一百二十回,賈寶玉胃口如此好的也就這么一回。
除了開胃,吃春筍對人的身體也大有裨益。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便記載過竹筍:“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吃筍不僅可以開胃健脾、促進消化,還能開膈消痰,降低體內(nèi)多余脂肪,增強免疫力??梢运愕蒙鲜且环N寶藏菜肴,難怪古人將其稱為“蔬中佳珍”。
杜甫在《詠春筍》中寫道:“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行人?!贝汗S到處可見,它沒有冬筍般的貴氣,但是它隨春風而發(fā),象征著希望與活力。而春筍的滋味,也讓春意更濃。
如今春回大地,又到了吃春筍的時節(jié)。不過奇怪的事情是,現(xiàn)在的我喜歡吃口味清淡的春筍。同樣是外婆做的白灼春筍,沒有太多的調(diào)料,小時候的我不喜歡吃,現(xiàn)在長大了,卻很愛吃。
或許這種最清淡的春筍味才是最符合春天的味道吧。怪不得蘇軾在詞中寫道:“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比碎g真正有滋味的還是那份清淡的歡愉,讓人覺得溫暖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