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引】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需要刑法保護的法益范疇越來越多,對于法益保護的要求也越來越精細,這給新時代的刑法發(fā)展帶來機遇與挑戰(zhàn)。刑法該如何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而對法益進行保護?當前刑法理論界存在積極刑法觀、消極刑法觀與折衷刑法觀等理論觀點。如有學者認為,積極刑法觀適應了當前刑事法網適度犯罪化的總趨勢,不但符合嚴而不厲、刑法謙抑的刑法理念與思想,也對當前日新月異的法益保護需求進行了積極回應,有效滿足了社會治理的需求。那么,積極刑法觀到底是何種刑法觀?積極刑法觀如何回應法益保護的需求?積極刑法觀如何有效運用?積極刑法觀是否意味刑法對公民自由的過度干涉?這都是積極刑法觀在理論形成初期進行回應的命題。為此,本期主題研討特邀請學界新銳對積極刑法觀展開研討,以期為該理論的發(fā)展與完善有所裨益。
《刑法修正案(十一)》出臺后,學界再次對刑法的活躍展開了討論。作為刑法完善的重要舉措,我國已經出臺了十一個修正案和一部單行刑法不斷調整刑法的適用,從而為保障公民自由與社會秩序提供強有力保障。
儲陳城副教授認為,刑法的修訂,是刑法站在積極刑法觀角度回應社會問題、參與社會治理的具體體現。儲文通過對刑法修正案進行梳理后發(fā)現,我國刑事立法對法益保護呈現抽象化、早期化等特征,積極刑法觀的時代已經到來且不可逆轉。在積極刑法觀視野下,唯有通過將比例原則嵌入刑法理論體系替代刑法謙抑性理論、法益保護論和犯罪化論等體系,才能對當前積極刑法觀進行最強有力的約束,保證刑法修正過程中入罪的科學性、理性與審慎。
黃辰博士認為,刑事立法活性化時代已經到來。在這個時代,積極刑法觀與消極刑法觀的爭議焦點在于社會秩序與公民自由的平衡。積極刑法觀更加符合當前風險社會的需求,通過犯罪圈的適度擴大積極回應風險社會的安全與秩序問題;消極刑法觀則秉持刑法謙抑原則反對刑法對公民自由的過度干預。基于上述兩種刑法觀本質的分析與批判,黃辰博士提出折衷刑法觀,并系統(tǒng)論述了折衷刑法觀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并從刑事立法維度、刑事秩序維度、刑事司法維度、刑事執(zhí)法維度等四個維度提出折衷刑法觀對刑事立法活性化時代進行的限制。
為有效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司法部門出臺了《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積極回應疫情帶來的社會治理新問題。上述司法解釋意見是積極刑法觀的典型表現,該意見是否在保障社會秩序的同時,是否過度干預了公民自由?為此,趙姍姍博士在對積極刑法觀的歷史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的基礎上認為,司法解釋意見應該在貫徹積極刑法觀基礎上,應該堅守入罪的罪刑法定原則、避免不明確的構成要件擴張解釋及對責任阻卻事由的重視,從而有效避免過度犯罪化而導致積極刑法觀陷入“新刑法工具主義”的陷阱。
營商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離不開刑法的保障。刑法如何保障企業(yè)家合法有序地開展經營活動,又不過度干預企業(yè)家的正常經營,從而在保障經濟持續(xù)、健康有活力發(fā)展同時,又有效避免企業(yè)家刑事風險正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議題。為此,毛乃純博士在分析當前企業(yè)家面臨刑事風險廣泛性、罪名多元性、嚴厲性、責任主體限定性特征時認為,企業(yè)家自身缺陷、不良營商環(huán)境與部分司法誤區(qū)是造成企業(yè)家犯罪逐年多發(fā)的原因?;诖耍思儾┦空J為,應該在積極刑法觀的指引下積極貫穿刑法謙抑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等為保護企業(yè)家的法益,從而為營商環(huán)境提供刑法保障。
未成年人犯罪是公眾普遍關注的議題。刑事責任年齡也在“群情激奮”中“如愿”降低。過早將未成年人納入刑事法網與刑罰范疇是否能夠取得預期效果?吳冬興博士生在分析刑法觀的基礎上認為,未成年人保護刑事立法應該踐行積極刑法觀的要求,加快涉未成年人不法行為的預防性刑事立法進程,積極保護未成年人這一特殊法益群體。在該立場下,吳冬興通過區(qū)別未成年人不法行為、侵害未成年人的不法行為及未成年人之間發(fā)生的不法行為,分別提出了積極刑法觀之下的立法原則與立法手段,從而積極回應公眾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刑事立法需求。(田相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