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文化館 孟迎霞
促進公共文化高質量發(fā)展,是推進新時代公共文化轉型的必然舉措。2021年3月,國家文化旅游多部門聯合下發(fā)文件,對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fā)展提出指導性意見。這個文件從制度的頂層設計出發(fā),為推進我國“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政策依據,明確了行動方向。切實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供給,是履行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保障和維護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根本舉措。①近幾年,濟南市文化館秉承新發(fā)展理念,創(chuàng)新文化服務新模式,探索構建公共文化發(fā)展新格局,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向縱深發(fā)展。
以公眾文化需求為導向,激發(fā)發(fā)展活力。堅持有開放才有服務,常年堅持免費開放。加強文化館基礎硬件設施,有效提高專業(yè)服務能力,充分發(fā)揮作為公共文化陣地應有的作用。作為國家試點單位推進“法人治理結構”改革。通過以評促建,抓好陣地服務,全方位、深層次提高文化館服務質量。
以人民為中心,將文化惠民送到百姓身邊。連續(xù)多年組織了公益性藝術培訓,“新市民課堂”已經成為濟南市著名文化惠民品牌;“冬春文化惠民演出”“走進新農村”“文化志愿服務小分隊”等活動,將服務延伸到貧困地區(qū),將藝術類培訓觸角延伸到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
以推進城市和鄉(xiāng)村融合發(fā)展為抓手,落實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戰(zhàn)略,制定了“文化暖心”專項行動方案,推動全市城鄉(xiāng)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提質提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接地氣,著力繁榮發(fā)展農村公共文化。
以群眾滿意度為目標,深耕陣地服務和打造群眾文化品牌。藝術類公益性培訓、活動團體公益輔導、外來務工人員才藝比賽、“海右”文藝講堂、“曲山藝海”周周演以及曲藝大賽等系列活動,已經成為每年群眾翹首期盼的文化大餐,并逐漸發(fā)展成為在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創(chuàng)新服務形式,策劃濟南街頭藝人展演。已有首批100余名街頭藝人取得了“街頭藝術表演證”。濟南街頭藝人展演,不僅是對傳統(tǒng)群眾文化服務的一次創(chuàng)新,同時也是將社會力量引入公共文化服務的一次有益嘗試。目前已組織了3次街頭藝人展演和直播,群眾反應熱烈,媒體好評如潮,一場表演點擊量達40余萬人次。
提高群眾滿意度,以群眾為主體打造文化輔導員隊伍。為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建立穩(wěn)定的基層輔導隊伍,濟南市文化館通過舉辦骨干培訓班、才藝展演等方式,在全市范圍內征集選拔文化輔導員。這支泉城文化輔導員隊伍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通過加以培訓和指導,逐漸成為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有效激發(fā)了群眾參與文化的熱情,同時大大提高了群眾自主創(chuàng)作能力,為提高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滿意度打下了堅實基礎。
讓群眾成為活動主角,開展“五個大家”品牌創(chuàng)建。努力構建新的活動平臺,先后開展了新創(chuàng)優(yōu)秀作品“大家創(chuàng)”、愛國歌曲“大家唱”、云端曲藝“大家演”、濟南戰(zhàn)疫攝影“大家拍”等“五個大家”系列活動,做到群眾文化深入群眾,扎根群眾。
構建“云展示”平臺,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網絡直播。2020年,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利用“國家文化云”平臺,打造了系列云上文化活動,包括“勞動者之歌”2020年外來務工人員才藝比賽、曲藝大賽等系列“云端”群眾文化活動10余項,800余萬人次進行了線上瀏覽和觀看,500余萬人次參與投票。采取利用網絡平臺和陣地相結合的形式舉辦公益藝術類培訓、基層示范(輔導)點成果展演。把線上藝術教學作為數字文化時代文化館工作的著力點,組織各專業(yè)教師準備慕課錄制工作,全力推動藝術普及。拍攝制作了面塑、硬筆(軟筆)書法、聲樂、攝影、中國畫(山水以及花鳥)、舞蹈等16門課程,共160節(jié)課時。讓市民群眾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優(yōu)質的文化生活,同時公益慕課也成為疫情特殊時期文化館數字文化服務的新亮點。
濟南市外來務工人員“勞動者之歌”才藝大賽,自2015年至2021年連續(xù)7年持續(xù)舉辦,為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搭建起了一個屬于他們的藝術平臺,也使一大批有藝術才能的人脫穎而出。還專門成立了農民工藝術團,這在濟南市是首創(chuàng),吸納有專長的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民工加入。同時專門聘請專家和文化館專業(yè)館員對他們進行培訓和指導,進一步提升了他們的專業(yè)藝術水平,并把農民工藝術團成員變成走進鄉(xiāng)村的文藝活動的主體,增強了他們的價值感與參與感。截至目前,共計5000余人參加了比賽活動。
周末“曲山藝海星樂匯”演出活動已連續(xù)推進5年,每周日上午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進行,累計演出近200場,包括相聲、大鼓、琴書、單弦、快書、快板、民樂等多個曲藝及姊妹藝術門類。不僅為泉城市民帶來歡聲笑語,同時領略了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
“周末音樂家”獨立音樂人展演,此項活動于2021年剛剛正式啟動,旨在為濟南市的獨立音樂人提供一個專業(yè)提升、交流展示、實現價值的藝術平臺,致力于打造泉城青年人音樂融合中心,推動濟南音樂人原創(chuàng)音樂發(fā)展,讓文化館成為青年人實現夢想的基地。這是濟南市文化館充分發(fā)揮、利用文化館陣地和資源優(yōu)勢,組織策劃的又一個文化惠民品牌,一步增強了泉城濟南的藝術氣息和城市魅力,提升了文化濟南的城市影響力。
在新時代下,更好推動全民藝術普及和優(yōu)秀文化傳承,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②,是當下文化館邁出高質量發(fā)展步伐的基本要求。今年國家出臺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更是突出“品質、均衡、開放、融合”發(fā)展理念,對如何推進“高質量”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來,在群眾文化需求和公共服務供給之間,仍然存在著結構性矛盾。隨著社會整體發(fā)展水平的提高,人民要求改善精神生活品質的愿望愈加強烈。這就要求文化單位和文化工作者加快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努力提供更多、更優(yōu)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③濟南市文化館立足館內陣地,大力開展公益性文化惠民品牌活動,獲得了廣泛好評。堅持把人民滿意作為創(chuàng)作、生產優(yōu)秀群眾文藝作品的宗旨,以“藝術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為準繩,鑄就一批形式多樣、獨具魅力的具有濟南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和群眾文化品牌。
近年來,濟南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fā)展有了長足進步,文化惠民工程更加向基層傾斜和推進。但與市區(qū)相比,經濟落后的鄉(xiāng)鎮(zhèn)、較偏遠的鄉(xiāng)村這個層面公共文化服務現狀仍有不少差距。這就需要統(tǒng)籌推進,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方式,充分考慮覆蓋范圍、服務半徑,加強數字文化傳播,硬件、軟件建設齊頭并進。應進一步打造多層次廣覆蓋的總分館體系,通過文化下鄉(xiāng)、實地指導、非遺助力、數字化平臺等方式,將優(yōu)質文化資源有條不紊地向基層傾斜。完善制度建設,確立保障機制,突破政策制約,制定規(guī)范文件,解決發(fā)展瓶頸。
目前,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成為推動文化服務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時代要求。依托數字技術,在提升線下服務能力的同時,創(chuàng)新推動網絡與文化館服務相融合,建立數字化文化館,讓人民群眾在數字時代與時俱進地享受到豐富高效、手段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突破空間和時間的制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后,濟南市文化館策劃推出了“線上”服務,多樣化的文化內容和服務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做到了“閉館不閉服務”。誠然,根據數字化文化館的發(fā)展要求,還應建立相應的云平臺,拓展資源,實現文化服務“菜單式、點單式、預約式”供給;加大藝術慕課等數字文化資源建設,進一步帶動全民藝術普及;推廣群眾文化活動高清網絡直播,推動濟南市特色數字文化資源庫建設,使?jié)鲜袃?yōu)秀文化“活”起來。
文化館作為群眾最貼心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不斷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具有廣泛生命力的公共文化產品,創(chuàng)新文化輸出和文化服務形式,以滿足老百姓旺盛的文化需求。探索并完善公共文化的生產和服務機制,改進財政補貼方式,加大與新媒體融合力度,吸引不同文化需求和文化層次的群體參與,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時俱進。
注釋
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精準供給研究》。
②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出臺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
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