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廣東省清遠市慢性病防治醫(yī)院,廣東 清遠 511500)
慢性乙型肝炎是常見的肝病類型,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續(xù)感染所致的一種肝病。我國是乙肝發(fā)病大國,因而研究如何治療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1]。在治療慢性乙肝中以抗病毒治療為基礎,通過抗HBV的治療可有效降低體內(nèi)病毒濃度和載量,繼而改善患者的肝功能[2]??笻BV病毒的藥物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核苷(酸)類似物(NAs)、干擾素(IFN)類藥物[3]。在本次研究中以IFN類聯(lián)合NAs類藥物進行治療,其中派格賓屬于IFN類藥物,恩替卡韋屬于NAs類藥物。本次研究在派格賓的基礎上聯(lián)合恩替卡韋進行治療,選取本院收治的86例患者,分析聯(lián)合用藥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以計算機統(tǒng)計學軟件SAS將患者分成兩組,各43例。分組后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20-57歲,平均(39.20±11.48)歲。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19-57歲,平均(39.46±11.6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均衡可比,且取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年齡<60歲;②HBV感染陽性、HBeAg陽性;③符合抗HBV治療的指征;④初診慢性乙肝患者;⑤知情研究,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硬化、肝癌、肝纖維化;②合并甲、丙、丁等肝炎病毒;③合并免疫系統(tǒng)重大疾??;④心、肝、腎等存在嚴重功能障礙;⑤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收治患者予以飲食干預,戒煙戒酒,食材上選擇高蛋白、維生素豐富、易消化的食物,減少肥肉、內(nèi)臟等食物的攝入。同時保持合理作息時間,避免過度勞累。疾病治療的過程中,保持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觀,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對照組予以患者恩替卡韋分散片治療,口服,頓服,劑量0.5mg/次。治療期間加入常規(guī)護肝治療,注意監(jiān)測患者的肝損傷。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入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派格賓,劑量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兩組患者在治療6個月后評估治療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評估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其中顯效:HBV抗原抗體檢測中HBeAg轉(zhuǎn)陰、抗-HBe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相關癥狀基本消失或消失;有效:HBV抗原抗體檢測中HBeAg轉(zhuǎn)陰、抗-HBe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相關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判定。②測定兩組患者的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以評估患者的免疫功能,應用全自動流式細胞儀(美國Coulter)檢測外周血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包括指標CD3+、CD4+、CD8+的水平變化,在治療前、治療后測定。③測定兩組患者的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以評估肝炎程度,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包括指標: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療效對比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9.77%(30/43),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5%(41/43),兩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n(%)]
2.2 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免疫功能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指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CD3+、CD4+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CD8+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對比(±s)
組別(n=43)CD3+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4.65±9.20 75.47±9.42 32.62±6.41 42.36±5.20 36.11±5.20 29.21±4.30對照組 64.71±9.28 70.34±9.34 32.71±6.48 38.43±5.31 36.24±5.36 32.20±4.55 t 0.030 2.536 0.065 3.468 0.114 3.132 P 0.976 0.013 0.949 0.001 0.909 0.002
2.3 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IL-4、IL-6、IL-17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IL-4、IL-6、IL-17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對比(±s,pg/m)
表3 兩組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對比(±s,pg/m)
組別(n=43)IL-4 IL-6 IL-17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3±1.51 1.50±0.45 52.20±7.32 20.30±4.36 4.62±1.30 1.04±0.32對照組 5.65±1.45 2.95±0.51 53.24±7.45 31.25±4.54 4.58±1.28 1.52±0.33 t 0.376 13.980 0.653 11.407 0.144 6.847 P 0.708 0.000 0.516 0.000 0.886 0.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國常見的傳染性疾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在一般人群中HBsAg流行率為5%-6%,最終發(fā)展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規(guī)模在2千萬-3千萬例[4]。鑒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群體規(guī)模的巨大,探討如何進行治療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目前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治療分為兩部分,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應用藥物進行抗HBV治療。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探討慢性乙肝的藥物治療,應用恩替卡韋聯(lián)合派格賓治療。
恩替卡韋在治療初診慢性乙型肝炎中應用較廣泛,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的復制,可通過磷酸化成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鹽,并與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脫氧鳥嘌呤核苷競爭,達到抗HBV病毒的效果[5]。但是單純應用恩替卡韋治療易出現(xiàn)耐藥性,且有乳酸中毒的風險,因此該治療方案有優(yōu)化的必要。本次在恩替卡韋的基礎上聯(lián)合派格賓治療,派格賓為治療慢性乙肝的常用干擾素,其作用機制是與細胞膜上的干擾素受體結合,誘導機體產(chǎn)生抗病毒蛋白,繼而抑制病毒的復制和合成,達到降低病毒載量的目的[6]。此外派格賓可幫助T淋巴細胞識別和殺傷HBV病毒感染的靶細胞,繼而增強免疫細胞活性,調(diào)節(jié)免疫能力。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恩替卡韋聯(lián)合派格賓能取得更理想的療效及抗病毒效果。其原因可能是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以不同的作用機制發(fā)揮協(xié)同抗病毒效果。在兩組T細胞亞群和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對比中,治療后觀察組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聯(lián)合應用具有更理想的免疫調(diào)節(jié)和抗炎效果。
綜上所述,恩替卡韋聯(lián)合派格賓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可有效調(diào)節(jié)免疫細胞和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