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燁
(南京外國語學校河西初級中學 江蘇南京 210000)
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聽,并使學生從中獲得對音樂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以及理性的滿足活動。這種教學課堂的實施,是一種最直接也是最具體的審美教育活動,學生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欣賞活動中,能夠結合自身吸收掌握的音樂知識,最終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
新課改提出,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學習探討,對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以往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進程中,教師的教學更傾向于“滿堂灌”,但新時代的音樂課程涵蓋的不僅是音樂知識,還有一些諸如文學歷史、美術地理等方面的知識,綜上所述能夠看出,初中音樂教學也不應該繼續(xù)沿用以往的教學模式,要大力改革創(chuàng)新,教師也要不斷鉆研教材,涉獵有關方面的知識,博聞拓記,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及文學藝術素養(yǎng),還要熟練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真正愛上音樂,最終讓學生在一種新型的初中音樂課堂氛圍中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大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1]。
新課標下,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師更注重提高學生“聽”的能力,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音樂應該使人在聽的進程中感官得到愉悅,同時使其精神得到升華,將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感受”進行完美結合,這才是讓學生“聽”的根本意義。教師要明白音樂欣賞課程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不能單純地對音樂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讓學生學會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樂曲的結構和各種形式,這樣才可以使學生準確讀懂音樂內(nèi)涵,從而明白音樂所傳達的意思。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根據(jù)音樂教學內(nèi)容中所描繪的情境,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并利用先進的網(wǎng)絡技術制作課件,添加生動的語言,借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音樂中所描繪的情境表象,從而讓學生仿佛如臨其境,師生在此情境之中進行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例如,學習蘇少版初中音樂教材中《天路》時,教師就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演唱或者聆聽有關西部的一些歌曲和相關的背景故事,帶領學生“參與”到西部獨有的舞蹈風韻中,感受歌曲的藝術風格,感受到西部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和神秘色彩,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感受最終愛上西部民族的文化歷史,并加深對西部民族同胞的民族情感。教師搜集一些西部特有的風景,在音樂課堂上不僅要用音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要帶領學生“親眼”領略到西部的風光和美好。在本節(jié)課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反復聽一些帶有西部特色的歌曲,讓學生多聽也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西部人民如今的幸福生活[2]。
新時代的音樂課堂應該打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課堂,尊重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和對音樂的感受力,充分發(fā)揮學生對音樂的主體意識,例如,在《嘎達梅林》一課的學習中,教師要嘗試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上的“主人”,激發(fā)學生主動了解探索草原民歌的風格特點,從中感受美麗草原的遼闊寬廣。
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課堂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教師在課堂上教一句學生坐在課桌前乖乖的學一句的時代已然落伍,這種教學模式教出來的學生也很難有對音樂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學習《嘎達梅林》時,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之后能夠用優(yōu)美、抒情的聲音去演唱《嘎達梅林》這首歌曲,并參與到音樂互動中,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大顯身手”,讓學生多聽,學會聽,通過對《香格里拉并不遙遠》的聆聽,實現(xiàn)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3]。著名美國音樂家莫塞爾曾經(jīng)對音樂欣賞發(fā)表過這樣的言論,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就是對音樂的欣賞,而這也可以作為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由此可見,音樂欣賞與其他藝術形式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而音樂最重要的就是用聲音表達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藝術,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我們都可以在音樂中找到,一切音樂也都可以在聽覺上給人一定的愉悅感。音樂是富有情感的藝術,但這也不能說所有人都可以精準地接收到音樂中的所有情感,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輕松地表達出音樂情感,這就充分證明了音樂的情感不單是人的本能生理現(xiàn)象,也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的美感[4]。
因材施教的教學法自實施以來就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因為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不同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也各有千秋,所以,教師不可再采取“一招打遍天下”的教學模式,而是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及自身素質,有針對性地為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進行教學,在音樂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避免學生的不足,不斷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材施教的教學法具有非常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鑒賞能力。例如,在蘇少版初中八年級音樂上冊《蝴蝶飛呀》的學習中,讓學生學習這首歌曲先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再聆聽《花兒與少年》和《青春與世界聯(lián)網(wǎng)》這兩首歌曲,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到自由自在和樂觀向上的情感,以及現(xiàn)代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和時代氣息,這些歌曲不僅僅反映了時代的美好,還向我們表現(xiàn)出了花季少年的生活,并用歌聲傳達出了新時代少年朝氣蓬勃、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5]。
教師運用音樂欣賞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初中音樂,但在選擇欣賞的音樂作品時,要注意迎合新時代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不僅要貼合教材內(nèi)容,還要選擇一些節(jié)奏律動較強的音樂,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初中音樂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教師選擇適合的音樂和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展能力,最終打造高效率的初中音樂課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