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周維功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習黨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學好黨史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和系列論述。特別是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會上,他強調: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教育引導全黨同志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1]來閩考察期間,他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區(qū),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獨特優(yōu)勢。[2]紅色資源不僅承載著黨的初心和使命,也反映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責任和擔當,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鮮活教材。本文著重以福建紅色資源為樣本,分析紅色資源的黨史教育價值以及利用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功能優(yōu)勢,探析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路徑。
紅色資源形成于黨領導人民群眾建立紅色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卻并未止步于革命時期,而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在不同時期形成具有特定時代特征的歷史遺跡和精神財富,主要由物質、精神和信息等三種形式構成。
物質形式的紅色資源主要有革命遺址、名人故里、博物館、展陳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福建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在這片紅土地上發(fā)生過古田會議、紅軍長征、才溪鄉(xiāng)調查等黨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有數不勝數的英雄烈士和紅色故事,全省84 個縣(市、區(qū))中,老區(qū)蘇區(qū)縣(市、區(qū))多達70多個,擁有2500 多處革命遺址遺跡。如: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古田會議舊址、福建省蘇維埃舊址、毛澤東上杭縣才溪鄉(xiāng)調查紀念館、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紅軍長征出發(fā)地舊址、長征集結出發(fā)地、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陳列館及中共閩粵邊區(qū)特委舊址、蕉城區(qū)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舊址等等。
精神形式的紅色資源主要指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體現出來的一系列偉大精神,這些精神是對物質形式文化資源的高度凝練和抽象概括,是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精神意志和為民情懷的集中體現,為中國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信念支撐。福建共有37 個中央蘇區(qū)縣,占全國中央蘇區(qū)縣的38%,是紅軍和將帥的故鄉(xiāng),著名的革命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劉少奇等都曾在福建指導和開展革命活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廣大蘇區(qū)軍民的浴血奮戰(zhàn),鑄就了“堅定信念、求真務實、執(zhí)政為民、艱苦奮斗、爭創(chuàng)第一、無私奉獻”的蘇區(qū)精神,與此同時,福建蘇區(qū)也形式了“干革命走在前頭,搞生產力爭上游”的光榮傳統。
信息形式的紅色資源主要指能夠反映革命活動的歷史資料,如:文獻、圖片、制度、紀律、規(guī)定、紅色詩詞、革命標語、影像、歌謠等。福建省信息形式的紅色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閩西地區(qū),有著名的古田會議,會上通過了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思想建黨和政治建軍兩大原則;有代表中國共產黨人密切聯系群眾,深入調查研究的典范——毛澤東同志的《才溪鄉(xiāng)調查》;有著“土地改革的銳利武器”之稱的閩西土改經驗;還有毛澤東等偉人留下的著名文學作品,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反對本本主義》等等。
紅色資源是黨領導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承載著厚重的黨史文化,是百年黨史的歷史見證和現實見證,在教育引導高校廣大師生黨員學黨史、感黨恩、強黨性、跟黨走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同時還具有豐富的黨史教育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盵3]紅色資源是一段特殊的歷史,一份難忘的記憶,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還記載了黨的歷史,蘊含著黨的光榮傳統,體現著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作風,是共產黨人革命實踐和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紅色基因的“孕育地”和“儲存庫”。尤其是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資源背后都蘊含著感人的革命故事,昭示著偉大的建黨精神,體現著崇高的革命信念,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生動鮮活的有效教材。充分用好用活紅色資源,促進廣大師生黨員在紅色資源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前進力量、增強黨性意識,能夠有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走深走實。
紅色資源與黨史教育具有“共性”的關系,兩者“共同進化、共同適應、共同發(fā)展”。[4]紅色資源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呈現直觀、分布廣泛,是百年黨史的生動反映,是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承載體,是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斗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力量。將真實、豐富、生動的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不僅可以增加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豐富黨史學習教育的載體,又能夠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還能夠拓展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和說服力,真正讓黨史入腦入心,使黨史學習“活起來”、“實起來”。
紅色資源是黨領導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的歷史見證和精神印記,其中蘊含著許多政治智慧,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啟迪思想、塑造靈魂的不竭源泉,承載著崇高的革命理想,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撐和前進動力。紅色資源具有歷史性、教育性、文化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不僅集中反映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基石,是正確學習和全面認識黨的歷史的重要依據,為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重要的精神源泉和價值遵循。
紅色資源是時代的產物、歷史的印記、民族的記憶,集中反映了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以及國家富強所做出的貢獻,不同歷史時期的紅色資源所呈現的形態(tài)和特征也各不相同,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福建紅色資源與全國紅色資源的形成一樣,共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由弱變強的發(fā)展史、革命實踐的奮斗史、凝聚人心的創(chuàng)業(yè)史;展現了近代以來福建的發(fā)展變化以及福建人民在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付出的努力;是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優(yōu)良作風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有力見證。
正確認識歷史是開創(chuàng)未來的前提條件,事實上歷史、現實、未來都是相通的。世界局勢的變幻莫測,對我國的發(fā)展影響較大,意識形態(tài)工作存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zhàn),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日益深入和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人類個體思維活動的獨立性、復雜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教育理念和價值的多樣化、復雜化問題更加凸顯。當前,各種錯誤思潮沖擊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高校已成為各種思潮沖擊碰撞的前沿陣地,是黨開展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領域。因此,教育和引導廣大高校師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意識顯得尤為重要。紅色資源具有類別多樣、內容豐富、感染力強、主題明確等特點,是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利器,同時,還能夠為高校師生提供客觀的價值衡量尺度,幫助其用歷史唯物主義觀察分析問題,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中站穩(wěn)立場、保持定力、明辨是非。
紅色資源承載著一定歷史時期的革命精神、愛國主義情操、共產主義信仰等,既具有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內涵,又具有永恒價值的普遍意義,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福建紅色資源內容多、分布廣、形式多,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為高校做好思政工作提供了有效載體。紅色資源的各種呈現形式,如革命文物、革命烈士、革命故事、革命歌曲等,都再現了革命先輩們在探索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解放過程中的艱難歷程,都體現著革命先輩們的愛黨愛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5]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大學階段更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當前,隨著網絡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走向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特別是網絡上一些言論和思想經常與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相沖突,而大學生的是非判斷和辨別能力較弱,極易被表面現象蒙蔽,造成價值取向紊亂和理想信念喪失。因此,將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政工作相融合,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和育人元素,讓大學生進一步了解黨的艱苦奮斗史和取得的寶貴經驗,明白如今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才能讓黨史入腦入心,才能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才能涵養(yǎng)愛國愛黨情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紅色資源蘊含的先輩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的道德品質,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勝利的先決條件,也是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贏得人民群眾愛戴擁護的一大法寶。據不完全統計,福建省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犧牲的革命烈士達8 萬多人,如中國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和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者林祥謙、中共中央執(zhí)委和工運領取王荷波、閩西紅軍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赤男、閩東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始人之一馬立峰、新四軍十六旅政委廖海濤,這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都詮釋著高尚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錘煉品德修為,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遠。[6]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國家發(fā)展的生力軍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主力軍,其思想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主義事業(yè)能否不斷繁榮發(fā)展、蒸蒸日上。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艱苦奮斗精神淡化、社會責任感缺失、誠實守信意識淡薄等不良現象。高校作為輸送和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陣地,理應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yǎng)水平。紅色資源承載著革命先輩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道德情操,蘊含著優(yōu)良的黨風黨紀和科學的執(zhí)政理念,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對于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品行、理想信念教育等具有重要作用。
紅色資源主要以物質形式或精神形式留存,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傳統美德和優(yōu)良傳統,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先進文化,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福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文化特色鮮明,閩西地區(qū)尤其具有代表性,不僅是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地,更是中央蘇區(qū)的文化中心和中國共產黨人學習治國理政的重要實踐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7]當代大學生出生并成長在國家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富裕的好時代,對于舊中國的貧窮落后、山河破碎沒有深切體會。他們的成長際遇較為順利,人生閱歷尚淺,極易被西方敵對勢力利用,作為“西化”、“分化”的重點。因此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功能優(yōu)勢,讓大學生從中接受思想教育和熏陶,讓他們從先輩們的革命事跡中汲取智慧力量,發(fā)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將思想認識轉化為行動自覺,才能擔當起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從而實現紅色資源的價值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1]四個目標之首是明理,要在學黨史中明白三個“道理”,即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些道理都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利用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要善于發(fā)現和挖掘紅色資源的文化基因,進一步厘清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要做好紅色資源的收集、整理、歸納和總結工作。要綜合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切實提高師生對黨的執(zhí)政理念、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認識,增強紅色文化的感召力,筑牢“學史明理”的理論之基。
學史增信,就要用黨的輝煌歷史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才能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利用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要深化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激活紅色文化助力“學史增信”的信仰之源。一是加強統籌規(guī)劃,堅持高位推動。根據黨史學習教育的目標要求,突出抓好全省紅色資源的總體規(guī)劃,加大紅色資源整合力度,構建特色鮮明、優(yōu)勢互補、協同聯動的紅色文化育人新格局。二是抓住關鍵環(huán)節(jié),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體系。重點做好革命文物的保護和修護工作,有效推進革命文物的傳承和價值挖掘等工作。統籌推進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fā)展,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保障體系,有效改善紅色旅游景點的硬件設施,著力加強紅色旅游項目動態(tài)管理,特別是要對開展紅色培訓、研學和旅游的單位實行規(guī)范化、標準化評價,不具備開展紅色培訓和研學要求的單位要及時整改。三是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打造紅色精品線路和特色品牌。特別是發(fā)揮好閩西老區(qū)的紅色資源優(yōu)勢,加大對古田會議舊址的保護修繕和提質升級,辦好古田干部學院,大力開展理想信念和黨性教育,打造紅色精品項目。
學史崇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崇尚對黨忠誠的大德、為民造福的公德、嚴于律己的私德,要弘揚紅色文化傳統、傳承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賡續(xù)共產黨人的紅色血脈,只有做到學史崇德,才能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無懼困難的革命者精神,匯聚起為國家貢獻力量的強大精神動力。
利用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要推進紅色項目的合作共建,構建“學史崇德”的育人之本。一是整合紅色資源,加強“一體化”合作共建。整合全省各地區(qū)的紅色資源,深化政府、高校、企業(yè)、市場等多單位合作共建,優(yōu)化協作銜接機制,打造“一體化”紅色項目,搭建全省紅色資源共享平臺。二是加大投入,打造紅色精品項目。加大對高校、科研院所、培訓基地的資金投入,根據受教育群體不同,定制個性化紅色教育產品,推進紅色教育項目合作,打造紅色精品項目,加快紅色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三是構建紅色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業(yè)、機構等聯合打造紅色資源共享系統,建立健全紅色資源利用的共享機制,采取多種形式建成資源共享產品,探索網絡紅色文化產品,如紅色文化專題片、微電影、微視頻、圖片庫、音頻庫等。
學史力行是學史明理、學史增信以及學史崇德的最終落腳點,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是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實踐標準。學史力行,關鍵要看是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是否有效破解知行“兩張皮”的問題。
利用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要改變傳統的學習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學習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將黨史學習成效轉化為實際行動。一是運用高新技術,將互聯網、VR、AR、H5、三維數字化等高新技術運用于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中,生動再現黨的光輝歷史,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體驗感,讓紅色文化“活”起來;二是改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黨史學習教育的橋梁和紐帶,要改變傳統的教條式說教法,加強對黨史系統性、理論性、規(guī)律性的把握,并運用情景式、體驗式、互動式教學方法加深對初心使命的感悟和認同;三是挖掘紅色文化精神內涵,聚焦黨的偉大精神和寶貴經驗,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發(fā)揮紅色資源在學史力行中的獨特作用,引導黨員感悟使命之艱、擔當之要,切實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為民辦實事、解難題動力,提高工作成效。
綜上,紅色資源蘊含著豐富的黨史教育價值,紅色資源的形成、表現形式和功能特征契合黨史學習教育的目標、要求。因此,高校應當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當地的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要將紅色資源作為重要素材,同時,積極探索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路徑,讓黨史學習教育真正“活起來”“實起來”。
注釋: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0/content_5587966.htm。
[2]《福建省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精讀深讀研讀黨史 激發(fā)發(fā)展強大動力》,《人民日報》2021 年4 月20 日。
[3]《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4]吳先勇:《高校紅色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廣西社會科學》2011 年第4 期。
[5]《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央廣網》,http://jx.cnr.cn/2011jxfw/gdxw/201401/t20140121_514705936.shtml。
[6]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eaders/2019-04/30/lc_1 24440193.htm。
[7]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求是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8 1020371827556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