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佳
摘要:在隧道工程施工階段,容易遇到斷層破碎帶、溶洞、富水層等地質情況,這些地質會影響施工效率和施工質量,前期勘察設計資料與實際地質情況的匹配程度也相對較低。而開展超前地質預報,可以幫助施工單位準確掌握隧道掌子面前方信息,在此基礎上,對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法進行調整,有利于確保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因此,對此項課題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
1超前地質預報的主要難點
1.1地質勘探的局限性
由于隧道埋深較大,測量難度較大。同時,由于其自身斷面尺寸的影響,水平鉆或超前掘進等檢測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施工周期長,成本高。
1.2地質和物理性質差異較大
詳細地質超前預報包括地質構造、工程地質、水文等內容。其中,巖體的結構特征、工程特征和完整性主要體現(xiàn)在力學性質上,而水文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電性差異上。任何單一類型的地球物理方法都難以涵蓋機械和電氣性能的變化。
1.3復雜地震波相位
隧道中的地震反射波是三維的。有必要分析反射波的不同方向、波速、位置和性質。同時,表面波、縱波和轉換波的識別比在地表觀測到的地震相位要復雜得多。
1.4預報要求的內容多、質量高
隧道超前預報主要涉及三個地質問題:一是構造軟弱帶問題,包括斷層、溶洞、破碎帶等不良地質體的性質、規(guī)模、位置和產(chǎn)狀;二是危險的含水、含氣構造,包括含水斷層、含水溶洞和含水松散體的位置、規(guī)模、富水性和水壓;天然氣產(chǎn)生、儲存和覆蓋的地質條件;三是圍巖的工程類別。這三個問題都是工程物探的難題。
2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的技術
2.1地震波法
TSP(TunnelSeismicPrediction)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系統(tǒng)是由瑞士Amberg公司研制的一種超前地質預報產(chǎn)品,目前在我國應用十分廣泛。TSP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屬于反射地震波法,是通過人工震源產(chǎn)生的一部分球面波通過隧道軸線方向向掌子面前方傳播,當掌子面前方遇到地層界面、溶洞、裂隙等不良地質體時,將產(chǎn)生反射波,根據(jù)反射波的反射時間、傳播速度、強度、波形和方向等通過不同的數(shù)據(jù)形式表現(xiàn)出來,然后被高靈敏傳感器接收,通過電腦處理來預測掌子面方不良地質體的相關性質與產(chǎn)狀。
2.2聲波測試
聲波對裂紋響應非常敏感。當遇到裂紋時,界面效應發(fā)生,波能量消耗,波形變得復雜,波速減慢。此外,聲波速度還與巖體強度有關。聲波測試方法有很多種,主要包括巖石表面測試和孔內測試:巖石表面測試在開挖段進行。由于隧道開挖和爆破,形成了許多拉伸裂縫,地表巖石的實測波速略低于實際巖體的波速。鉆孔測試可分為單孔和雙孔。單孔測試是將發(fā)射源和接收器放在同一個孔中,但只能測量鉆孔周圍一個波長范圍內的地質條件。雙孔測試是將發(fā)射源和接收器放置在不同的鉆孔中,測試兩個鉆孔之間的巖石波速。
2.3地質雷達技術
探地雷達是一種短距離、有效的地下水探測預報方法。它利用電磁波的雙向傳播時間差來確定前方地質體的形狀和屬性。其工作原理是將連續(xù)的電磁波傳輸?shù)剿淼狼胺?。由于前方地質體的荷電性質不同,在遇到不良地質體界面時會有所反映。接收設備將接收返回的電磁波,回波的頻率、振幅和相位將相應地改變。根據(jù)前方不良地質體的特點,分析其類型和規(guī)模。在實際應用中,探地雷達能更好地反饋前方圍巖性質的變化。在識別致密破碎帶、斷層破碎帶等不良地質體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對巖溶及含水層影響明顯。但是,探地雷達探測距離太短,在探測過程中容易受到其他雜波的干擾,另外,不良地質體的垂向發(fā)育和傾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響了預測結果,因此,有必要配合其他方法進行綜合勘探。
2.4紅外探測
所有物體都發(fā)射不可見的紅外能量,該能量與物體的發(fā)射率成正比。發(fā)射率取決于物體的材料及其表面狀況。當隧道頭部前方和周圍介質為單一介質時,測得的紅外場為法向場。當前方有隱蔽的含水構造或水體時,其產(chǎn)生的場強應疊加在法向場上,使法向場發(fā)生畸變。據(jù)此判斷隧道前方一定范圍內是否有含水構造。紅外輻射曲線的上升或下降可以確定是否存在水,在其他情況下是否存在水。紅外探測的特點是可以探測到隧道的整個空間和各個方向。這儀器操作簡單??深A測隧道周邊空間及開挖前方30m范圍內是否有隱蔽水體或含水建筑物??稍谑┕らg隔內進行測試,不占用施工時間。然而,這種方法只能確定沒有水,并且沒有定量的解釋。
2.5偏移成像技術
TST可將波場分離和波速掃描確定的最優(yōu)速度作為基礎,使用合成孔徑偏移成像技術。就是將目標點散熱強度作為切入點,通過延時疊加的方式,使觀測孔徑內的散熱信號不斷疊加,最終對地層分層位置的反射界面進行精確反映。就是計算圍巖波速和地震回波走時,并依據(jù)計算結果找到異常界面所處位置。此外,對圍巖阻抗變化進行明確,可以對地震回波的幅值變化和極性變化進行運用,通過這種措施,使異常界面兩側圍巖物性差異被準確反映。
2.6電磁波法
電磁波法利用電磁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和反射特性進行地質預測。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地質雷達。利用地質雷達進行超前預報時,當當前方巖完整時,可預報25m的距離;當巖石不完整或有構造時,預測距離也可達到15m左右。雷達探測效果主要取決于不同介質的介電常數(shù)。如果介質間的介電常數(shù)差較大,則檢測效果較好。在隧道內測試時,由于干擾因素較多,往往會產(chǎn)生虛假異常,形成誤判。因此,應加強數(shù)據(jù)采集和處理,盡可能消除干擾,提高檢測精度。
2.7綜合超前預報方法
隨著技術水平的快速發(fā)展和施工環(huán)境的復雜,隧道施工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已從單一的預報技術發(fā)展到綜合預報系統(tǒng)。目前,先進的地質預報技術主要有地質調查法、地震波法、電磁法、直流法等,施工現(xiàn)場綜合運用多種地質預報方法,對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質條件進行預測,數(shù)據(jù)處理和預測結果更加準確、清晰。建立五階段綜合調查體系,建立高風險巖溶隧道地質災害災害預警機制。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了隧道前方不良地質體綜合分析預測體系,并通過現(xiàn)場預測結果進行了驗證。
2.8隧道綜合預報體系
在進行隧道綜合超前地質預報時,每種預報方法的探測原理、探測距離、探測范圍都不相同,其對隧道前方不良地質體的地質構造的判別程度也不相同,根據(jù)不同地質構造的地球物理特性,以“地質調查與物探技術相結合、長中短距離相結合、洞內外相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經(jīng)驗法與專家系統(tǒng)分析相結合”五結合為原則,建立綜合超前預報體系。
結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以及特殊物探手段的不斷發(fā)展,先進地質預報通過與宏觀地質預報相結合,對地質災害進行評估,及時發(fā)出警報,中長期預測(TRT)、短期預測(地質雷達)、特殊方法預測(鉆孔電視)采取有效的應急建設措施,為重大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康.綜合超前地質預報在隧道工程中的應用[J].四川建材,2020(11):75-76.
[2]潘多.綜合超前地質預報在隧道工程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城市軌道交通,2020(3):72-75.
[3]駱明進,周廣文,劉水林.超前地質預報在隧道工程中的應用[J].中華建設,2017(11):148-150.
[4]舒森,王樹棟.隧道綜合超前地質預報方法及應用[J].鐵道勘察,2019,36(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