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慧,魏善春
[摘要]嚴師雖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語,卻滿足了新時代教師發(fā)展的訴求。嚴師應是在符合職業(yè)規(guī)范和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立足關懷與愛,對自我與學生嚴格要求,同時能夠為學生所敬畏,并促進學生健全發(fā)展的教師。當下,人們對這一概念在對象、價值、實踐和情感角度仍存在錯誤認識,導致其不斷被誤解。而深入分析會發(fā)現(xiàn),嚴師有其獨特魅力,能夠持續(xù)地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帶領學生求“真”,始終是一個讓學生可尊可敬的教師。
[關鍵詞]嚴師;教師;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6-08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152020年1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于2021年3月起正式施行。該規(guī)則首次對教育懲戒的概念進行界定,在確證教育懲戒合理性的同時,也規(guī)范著教育懲戒的運用[1]?;诖?,我們不得不反思應構建一個什么樣的教師形象——“嚴師”。在現(xiàn)今社會,教師的崇高地位不復從前,學生辱罵、毆打教師的情況屢屢出現(xiàn),家長狀告教師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這就導致某些教師寧愿選擇讓學生放任自流,也不敢嚴加管理。在新時代背景下,“嚴師”有其獨特的價值底蘊,識其內(nèi)涵、辨其誤區(qū)、尋其路徑,則顯得尤為重要。
一、嚴師的內(nèi)涵及價值
(一)傳統(tǒng)意義上的嚴師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師道尊嚴是長期教育實踐積淀的教育智慧[2]。嚴師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韻味的詞,其最早出現(xiàn)于《學記》之中,“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3]。這里,嚴師為“尊師”之意?!皣缼煛敝皣馈辈皇轻槍W生而言,而是針對“教師”而言的,這與我們今天的理解截然相反;“嚴師”本身也不是目的,更不是將教師的地位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是為了“道尊”[4],進而導向“民知敬學”,最終實現(xiàn)“化民成俗、建國君民”。由此,傳統(tǒng)意義上的嚴師是以維護封建道統(tǒng)為最終目的德高望重、令生敬畏的教師。
一方面,嚴師以“德高望重”“為人師表”著稱。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5];孟子強調“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荀子也認為為師之道在于“有尊嚴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講課有條理而不違師法,見解精深而表述合理”[6]。這對教師的知情意行各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嚴師逐漸被賦予神圣化的色彩,成為絕對權威的代表。比如,漢代太學博士傳經(jīng),必須要遵循嚴格的師法。所謂師法往往是師承關系,誦說而不陵不犯,對教師的學術觀點,既不能超越,更不能違背[7]。宋代儒生還提出“教不嚴,師之惰”的推斷,通過民間的不斷傳送,至明清已成為社會的普遍認識[8]。還有很多塾師直接將“嚴”與“打”畫等號,于是“人是苦蟲,不打不成”“不打不成才”“不打不成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花錢買打中秀才”“黃金條子棍,頭上戴頂頂”等民謠流傳甚廣[9]。這可謂“嚴師出高徒”的民間注解,也是最一般的認識。
(二)新時代背景下的嚴師
1.嚴師是教師發(fā)展的時代訴求。新時代是一個后物欲時代。后物欲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物質財富的積累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意味著人的幸福已經(jīng)不能單純靠物質財富增加來獲得,物欲滿足帶給人的快樂越來越有限。[10]此時,傳統(tǒng)的講授式、灌輸式、封閉式的教學方式早已不能滿足教育發(fā)展的新需要,教育的關注點逐漸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發(fā)生轉變,由知識學習向學生個性發(fā)展與精神自由轉變。因而,嚴師作為傳統(tǒng)化、保守化的教師形象,越發(fā)被排斥、被誤解。新時代也是一個生產(chǎn)力質的飛躍的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ヂ?lián)網(wǎng)時代是一個信息文明的時代、共享的時代、全面開放的時代、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時代。但每一次的技術革命也會給教師帶來新的發(fā)展困境。教師的言行舉止可能被千萬人監(jiān)督、關注、評論,教師職業(yè)本身的價值性逐漸被磨滅,“道德完人”的形象逐漸破滅,教師“走下圣壇”,變得更加小心翼翼。師道尊嚴逐漸被弱化,教師更加不敢嚴、不會嚴、不愿嚴。
然而,什么樣的教師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什么樣的學生造就什么樣的未來社會。如果社會連教師職業(yè)都不能尊重,不愿意從事教師這個行業(yè),那將是教育的悲哀。教育的工具性價值必須通過教師才能得以實現(xiàn),只有教師的教學才能使社會的道德觀念和制度觀念傳播和繼承,而學生則是社會的道德和制度觀念的接受者。社會本就賦予了教師在師生交往中所具有的崇高的權威性[11]。教師一味地鼓勵與放縱,只能讓學生的欲望愈發(fā)膨脹,迷戀于良好的自我感覺,經(jīng)不起絲毫的風吹雨打。學校是學生暫時的避風港,但不是學生一輩子的棲息地。嚴本身并非目的,嚴是為了更好地“不嚴”。當嚴師成為學生心中所敬之人時,嚴便深藏愛意,能夠被學生理解、接受、喜歡。個人生存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幸福,個人發(fā)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自由[12]。嚴師能夠為學生的生存與發(fā)展奠基,也正是為學生的幸福與自由奠基。嚴師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學習觀與苦樂觀,他們會讓學生明白有一種幸福是“苦中帶甜”,有一種自由是“忙里偷閑”;引導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自律走向自主、從自主走向自覺,獲得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心向與力量。反過來,學生的幸福與發(fā)展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不竭力量之源。
2.新時代的嚴師形象。我們無法否認嚴師存在的必要性與價值性,其關鍵不在于教師要不要嚴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嚴、如何理解嚴師。本研究認為,“嚴師是在符合職業(yè)規(guī)范和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立足關懷與愛,對自我與學生嚴格要求,同時能夠為學生所敬畏,促進學生健全發(fā)展的教師”。
借此,我們應從如下幾點來理解嚴師。其一,嚴是一種教學態(tài)度。嚴師不是板著面孔做學問講道理,而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嚴謹而堅定的信念,一種足以讓學生欽佩的人格魅力[13]。其二,嚴是一種教學精神。嚴師能夠堅定教學理想、堅守教學原則,擁有著對學生負責到底的教學勇氣與教學氣派。其三,嚴是一種教學藝術。真正的嚴師能夠做到嚴得有效、嚴得得當、嚴得讓學生滿意,這便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其四,嚴是一種教學品質。品質是一個表達境界的詞,其核心是良知和審美的融合,代表的是一種高境界的生活和有尊嚴的人格[14]。嚴師便是那值得學生尊敬與崇拜的教師。其五,嚴的本質在于關懷與愛。如果一個人對某人有期望或關注,他就是在關懷這個人[15]。在某種意義上,嚴是教師對學生抱有美好期待的一種表達方式。沒有了要求,那便沒有了期盼,更沒有了關愛。一旦教師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不加約束,則代表教師徹底放棄了這個學生。
二、嚴師的認知誤區(qū)
受傳統(tǒng)師道文化與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嚴師已被我們貼上了沉重的標簽,也添加了各種主觀臆斷。唯有打破誤解,我們才能深刻地解讀嚴師的本真“面貌”。
(一)對象誤區(qū):側重嚴以待生,忽視嚴于律己
從嚴的指向對象來看,很多人誤認為嚴師就是僅對學生嚴格的教師,這種嚴違背了正常的學習規(guī)律,羈絆了學生的自由發(fā)展,阻礙了學生的個性成長。借此,嚴成為教師控制學生、控制課堂的工具,嚴的最終目的指向維護教師威嚴。這實則是對嚴師認識的扭曲,深陷二元論的思維方式,將教師與學生對立起來,機械地認為一方控制另一方。
一方面,教師嚴以待生的前提是嚴于律己。嚴師在嚴格要求學生之前需用更加嚴謹?shù)淖藨B(tài)來要求自我,用更加專業(yè)的態(tài)度對待教學。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嚴師是具有極高自我約束力的人。教師深知為人師表的重要性,教學的關鍵不在權威,不在控制,而在言傳身教,觸動并感化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當且僅當嚴師對自我的嚴格程度高于學生之上時,學生才會認可教師、信服教師和欣賞教師。有時,嚴師之嚴無需言語、無需行為,便浸潤于師生交往之中,為學生所感知,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品性與學習行為。
另一方面,教師的“嚴”是為了更好地“松”。首先,嚴并不違背正常的學習規(guī)律,而是在靈活運用規(guī)律的前提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嚴師所追求的是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更高一層,過高或過低都不符合正常嚴的范疇,也難以達到嚴的最佳效果。其次,嚴并不束縛學生的自由發(fā)展,而是讓學生享受有限度的自由。課堂中的自由與紀律是在彼此的對立和沖突中存在和發(fā)展的,同時兩者之間又是耦合的[16]。正如康德曾說,人們把孩子送進學校時,首要的目的并不是到那里學習知識,而是讓他們由此習慣靜坐,嚴格遵守事先的規(guī)定,以便他們在將來不會隨便想到什么就真的馬上去做什么[17]。最后,嚴并不阻礙學生的個性成長,而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個性素養(yǎng)。每個學生都是閃著光亮的星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為了讓學生的光亮更加璀璨與耀眼,他們必須尋求自我突破與成長。此時,師嚴便是引領學生逐光的“助推劑”,能夠幫助學生塑造美好人格。
(二)價值誤區(qū):嚴師混為經(jīng)師,片面追求成績
經(jīng)師本指漢代教授經(jīng)書的學官,而現(xiàn)在經(jīng)師多用來形容教師將職業(yè)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重在追求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旨在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升學率。在此驅動下,“嚴師出高徒”的說法讓人深信不疑。高徒是成績卓越的學生,嚴師便是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經(jīng)師。而一旦將嚴師與經(jīng)師掛鉤,我們又不自覺地深陷思維困境,割裂了嚴的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嚴是手段,而非目的,嚴的目的在育人,而非育分。只有將目的與手段統(tǒng)一起來,嚴師才能撕下經(jīng)師的標簽,成為人師,實現(xiàn)其內(nèi)隱的育人價值。
教師要以“為人師”之標準要求自己,而不是“為經(jīng)師”之教書不育人。育人難,方有“誨人不倦”之事業(yè)追求。只求學生智力發(fā)展,或只求學生學習成績者,經(jīng)師也,充其量是教書的人而已。既教書,又育人,既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習慣與能力者,為人師也。有志于學,學而不厭;有志于教,誨人不倦[18]。這才是真正育人本位下的嚴師理應追求的境界。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們的心靈、長久地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教育的中心是育人,教育的根本指向也是人,好的教育一定是教育中的人切身地感受到好的教育[19]。嚴師之所以嚴,便是希望學生的才華能夠在適合的年齡得到適合的發(fā)展,做時光的領跑者而非追逐者。因此,他們愿意看到并積極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獨特價值,并予以關注與塑造。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智力學習上大放異彩。更為重要的使命是培養(yǎng)學生純真、善良、美好的品格,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拼搏奮進,使其德行走在才華的前面。
(三)實踐誤區(qū):嚴師混為厲師,唯有訓誡批評
一提到嚴師,許多人腦海中立馬浮現(xiàn)的便是教師對待學生簡單粗暴、怒氣沖天甚至惡語相向、大打出手的場面。尤其一些新手教師,認為嚴格就是兇巴巴的,于是在學生面前不茍言笑,進教室前和同事高談闊論、談笑風生,進入教室后秒變嚴肅臉,給學生一種威嚴的感覺,以便讓學生不敢放肆。同時,家長對教師囑托最多的便是“老師您對我家孩子要再嚴格一點,不聽話就隨便打罵,越狠越好”?!昂荨薄按颉薄傲R”,足以展現(xiàn)家長心目中的嚴師形象。嚴師逐漸成為一個如此“黑化”的形象,被等同于一些冷酷無情、不分青紅皂白,刻意侮辱、謾罵甚至毆打孩子的“厲師”。
然而,嚴也是有條件的,嚴師并不等同于厲師,兩者是有區(qū)別的。其一,從范圍上來看,嚴是有度的,厲是過度的。嚴師的嚴是有限度的,嚴師的教學行為必須符合教師職業(yè)規(guī)范的要求。因此,作為嚴師要有自己的底線,面對什么樣的學生嚴格,拿什么樣的標準要求學生,都需要深思熟慮,絕不意氣用事。而厲師則是過度解讀嚴的概念,按照自己心情的好壞向學生發(fā)泄情緒,面對突發(fā)問題,不能冷靜處理,甚至對學生進行肆意侮辱或過度懲戒。其二,從表現(xiàn)形式上來看,嚴是多樣的,厲是單一的。嚴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一定只有懲戒。比如,課堂上教師對于學生學習問題的及時發(fā)現(xiàn)和深度講解也是一種嚴,是一種知識學習層面的嚴謹。然而厲則僅限于對學生的訓誡與冷酷,教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教學態(tài)度。即使是當教師希望表達對學生的熱愛、欣賞時,也往往是板起面孔的[20]。其三,從效果上來看,嚴是長期有效的,厲是暫時有效或者無效的。嚴師可以通過恰當且適宜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教師的嚴是對自己的關心,可以得到學生的理解與尊重,甚至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都具有深遠影響;厲師則是選用粗暴的方式解決學生問題。為了維護那幾乎并不存在的權威,教師在學生面前總是顯得一板一眼、一本正經(jīng),在效果并不好的同時又活得很累[21]。
(四)情感誤區(qū):嚴與愛互為矛盾,相互對立
很多年輕教師在工作初期,帶著美好的教學憧憬以及對學生的喜愛開始教學工作,對學生無微不至,但是久而久之,他們發(fā)現(xiàn)課堂混亂不堪,此時教師權威已然喪失,學生根本不懼怕教師。此時,有經(jīng)驗的教師會告誡年輕教師一定要表現(xiàn)出一副嚴肅的樣子,不能給學生笑臉,或者采取各種懲戒辦法來震懾學生。由此,教師便陷入了兩難境地,一個好教師究竟是要嚴,還是要愛?為什么教育理論中的愛到了實踐中就大打折扣呢?
其實,在師生交往中,嚴與愛不是單向選擇題,并非對立,而是統(tǒng)一的。第一,愛是嚴的基礎,有了愛,嚴才會有效。學生對教學的享受,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22]。教師正是對學生愛之深,才會嚴之切。愛是人得以生長、延續(xù)、發(fā)展的力量。一個真正的嚴師,對學生的嚴必定是以愛為前提的,這樣才會被學生所感知、所接納,脫離了愛的前提,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嚴。第二,嚴是愛的升華,能夠更好地補充和貼合學生愛的感受。對學生的愛必須有嚴保駕護航,才能駛向正確的目的地。愛也是有策略、有方法、有針對性的,過度的愛會讓學生迷失方向,甚至毫無章法,徹底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甚至失去對教師的尊重。這就如同家庭教育中,父母對于孩子寵愛過度則為溺愛,這會使孩子今后付出更大的代價來承受這份“不忍心的愛”。第三,嚴師的嚴與愛是家庭教育的補充。在所有可能改變學生生活的角色中,教師的影響力無疑是最大的。在學生的生命歷程中,和教師接觸的時間甚至多于家長,因此,教師的作用無法比擬和替代。教師不僅要教育當下的學生,也要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奠基,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為社會人。教師只愛不嚴,不算真愛;只嚴不愛,也無法真嚴。愛與嚴好比兩支船槳,只有通力配合,才能促使學生的人生之舟在正確的航道上平穩(wěn)地行進。
三、培養(yǎng)嚴師的實踐路徑
教師是擁有尊嚴的職業(yè),尊嚴來源于教師的自我創(chuàng)造。成為嚴師是教師重振師道尊嚴的一種方式。嚴師存在于教師群體之中,又是高于一般教師的存在,其具有獨特的教師魅力,能夠持續(xù)地帶領學生在知、情、意、行四方面求“真”。
(一)博學多才,啟迪學生真知識
知與德是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嚴非立威,重在以知化人、以德服人。一方面,嚴師要擁有高超的教學專業(yè)知識,這是樹立嚴師形象的基礎。掌握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是教師成長的關鍵。一個教學技術精湛的教師,不需要任何技巧,便可以讓學生心悅誠服。當前,網(wǎng)絡時代的發(fā)展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知識的更新速度遠超過人類的學習速度,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豐厚的知識儲備,并能夠將復雜的知識用有趣、自然的方式傳達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到線上學習所不具有的樂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教師的崇拜感和自豪感,增進師生關系體驗。一旦教師知識儲備不足,單靠外在的虛假威武和冷酷,也難以獲得學生的認可。另一方面,嚴師要擁有良好的德行,全方位、多領域擴充自己,與時俱進。除知識以外,德行也是衡量嚴師的一個標準。教師的知識再淵博,若沒有良好的德行支撐,也難以立足。教師的內(nèi)隱德行是通過外在交往展現(xiàn)出來的,而往往內(nèi)隱的道德情感容易被學生所察覺、所感知,也最具有影響力。當教師的德行與學生的價值感受相一致時,學生才會真心親近教師。這就需要嚴師對學生的個性與需要有充分的了解,能夠與學生的思想世界保持大致同步。尤其是在學生們感興趣的方面擁有特長的教師更容易博得學生的敬佩,這會產(chǎn)生良好的向師性。因此,教師如果想要得到學生的崇拜,首先要了解學生的世界,感知學生的內(nèi)心,抓住時機,找到適當?shù)那腥朦c。
(二)熱愛學生,培養(yǎng)學生真人格
很多成年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小時候,我們對嚴格的教師心生畏懼,尚不理解教師用心,但長大后,在頭腦中揮之不去的卻是這位教師,而我們心中激蕩的便是對于這位教師的懷念與愛戴。這也許就是嚴師的“影響力”。因此,嚴師也是能讓學生心生喜歡的教師,而這樣的嚴師需要愛作為支撐。
首先,嚴師要愛自己。只有能夠珍愛自我、珍惜生命、珍重生活的人,才有博大的胸懷去關愛其他的一切人或物。其次,嚴師要愛工作。一個老師只有喜歡自己的工作,將工作當作一種享受,把教師職業(yè)作為一種使命,才會迎難而上、認真負責。再次,嚴師要愛學生。教師如何愛學生呢?其一,愛需要真誠。教師真,學生才能真。愛是相互給予的,如果教師惺惺作態(tài),那請不要要求學生對你友愛。如果是教師犯錯,請誠懇道歉,求得學生諒解。教師對錯誤的認識與糾正會對學生的人格發(fā)展產(chǎn)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其二,愛需要同理心。學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他的理由,作為教師,一定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問題,切忌意氣用事,掉以輕心。其三,愛需要關心。教師們是最需要向學生們表達同情、安慰和提供指導的人。學生們需要有能力的教師關心他們,教師們需要學生們對他們的關心予以反饋[23]。最后,由愛生走向尊生。嚴師一定是對學生充滿愛的教師,也是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師,同時更是讓學生感受到人格受到尊重的教師。
(三)持之以恒,鍛煉學生真習慣
嚴并非心血來潮,也非漫無目的,需要持續(xù)性、連貫性的堅持貫徹與執(zhí)行,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帶領下養(yǎng)成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嚴師是一個有原則、有要求、有分寸的教師。
第一,嚴師的原則要始終如一地堅決貫徹。作為教師,在和學生交往的第一天就要明確樹立自己的原則,擺明自己的態(tài)度。這樣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師的性格,知道哪些事情可為,哪些不可為,能夠學會從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尊重教師。第二,嚴師的標準要始終如一地堅決執(zhí)行。很多老師對待學生十分嚴苛,但是卻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嚴格的標準未能始終貫徹。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一定具體化、明確化和標準化,很多時候我們一味責怪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是我們沒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培養(yǎng)習慣。我們總是告訴他們不能做什么,很少去和他們交流應該怎樣做好,為什么這樣做就是好的。只有學生從心底接受老師的高標準和嚴要求是為了自己的成長服務的,認識到這些要求能給自己學習和生活帶來便捷和提高,他才會愿意接受老師的嚴。第三,嚴師的嚴要有分寸。教師如若做出違背相關從業(yè)規(guī)定,甚至對學生造成傷害的行為,即便是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學生,也不能算作嚴師。因為嚴師是理性的,懂得嚴與愛都是有分寸的。同時,還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嚴而不偏。教師要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對事不對人;二是要嚴而有別。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征,制訂個性化的需求,看到每個學生的進步之處。
(四)行動關懷,促成學生真成長
嚴師是一個“有所作為”的教師。這里的“有所作為”是指教師能夠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真實的外在行為來關懷學生、影響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做好的事情,自己必須先做好,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暴力強制別人。
其一,嚴師不僅能做好須做好的事情,也能做好雖然不是須做卻是該做的事情[24]。能夠讓學生敬服的老師,不管是教學本身還是教學之外的師生交流總是能夠想到學生的前面,在要求學生做事情之前,自己一定已經(jīng)做得很好,并且能夠通過外在的行為讓學生感受得到,此刻,無須教師言語,學生已經(jīng)開始走近教師,向教師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另外,嚴師不僅關懷學生校園內(nèi)的表現(xiàn),也會關注校園外的表現(xiàn),與家長保持密切的配合。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教育是多方協(xié)同的,并非學校包辦的。其二,嚴師是愿意為學生付出的教師。他們一般愿意在自己的學生身上花費時間、精力、知識、情感、金錢等。他們會用大量時間思考各種教學問題,想方設法地找到學生愿意接受的交往方式,絞盡腦汁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他們不會因為一次的交流失敗而對學生產(chǎn)生抵觸感,他們會繼續(xù)付出關懷。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是嚴師的宗旨,只有關懷的不夠,而沒有關懷的結束。
四、總結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而嚴師則是那棵樹、那朵云、那個靈魂。嚴師也可以是讓學生既尊重又喜愛的教師,嚴得讓學生歡呼雀躍、心滿意足。這樣的教師可能就在我們身邊,請不要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去質疑嚴師,也不要用迂腐的觀念去貶低嚴師,更不要用無聊的輿論去束縛嚴師,請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自由,學生才會更自由,好的教育需要嚴師。
參考文獻:
[1]胡金木,吉永桃.教育懲戒的正義屬性及其實現(xiàn)原則[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1(4):57-65.
[2]曾文婧,秦玉友.新時期師道尊嚴:緣何衰落與何以重振[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8(18):1-6.
[3]學記[M].高時良,譯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37.
[4]石中英.師道尊嚴的歷史本意與時代意義[J].當代教師教育,2017(2):18-23.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7:192.
[6]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8.
[7]施克燦.中國傳統(tǒng)的教師權威及其近代流變[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1):5-9.
[8]張禮永.告別夏楚二物:中國教育廢除體罰的百年努力及論爭[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2):55-59,68.
[9]張禮永.師道與體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由來及其轉變[J].全球教育展望,2017(3):118-128.
[10]張建云.新時代的內(nèi)涵闡釋[J].學術界,2018(9):18-26.
[11]戚玉覺,姚本先.師生交往中教師權威消解修正[J].當代教育科學,2004(14):28-30.
[12][24]沈曉陽.關懷倫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5,111.
[13]文武.《論語》教我為人師[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1):55-56.
[14]張華.“教學品質”之我見[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6):3.
[15]侯晶晶,朱小蔓.諾丁斯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論及其啟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
[16]魏善春.當代課堂教學變革:一種過程哲學的審視[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9(12):63-68.
[17]康德.論教育學[M].趙鵬,何兆斌,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4.
[18]王鑒.教師與教學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1.
[19]劉鐵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學校教育的哲學闡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8.
[20]檀傳寶.論教師的仁慈[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4):13-18.
[21]朱偉.自我關懷:教師自我發(fā)展之路[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A3):4-6.
[22]李如密.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chuàng)造[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6.
[23]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94,90.
(責任編輯:龐博)
New Explanations of Strict Teachers: Connotation, Mis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Path
ZHAO Lihui, WEI Shanchu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China)
Abstract: Although strict teacher is a vocabulary with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it meets the demands of teache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On the premise of conforming to professional norms and educational rules, strict teachers based on care and love have strict requirements for himself and students, and can be respected by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t present, people still have a wrong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bject, value, practice and emotion, which leads to its constant misunderstanding. In fact, strict teachers have their own unique charm. They are always respectable teachers and can continue to lead students to seek “truth” in the four aspects of knowledge, affection, intention and behavior.
Key words:? strict teachers; teacher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收稿日期]2021-06-01
[基金項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理念與行動:基于過程哲學的學校課堂變革新圖景”(項目編號:17YJA880075)。
[作者簡介]趙力慧(1995-),女,河北唐山人,南京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魏善春(1972-),女,江蘇鎮(zhèn)江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