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淵,陶 煉,謝玉國,馬 輝,謝紅江
(1.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6;2.農業(yè)部西南地區(qū)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chuàng)制重點實驗室, 四川 成都 610066;3.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農業(yè)農村局,四川 鹽源 615799;4.四川省甘孜州農科所,四川 康定 62600)
桃小食心蟲(CarposinaniponsnsisWalsingham) 屬昆蟲綱、鱗翅目、蛀果蛾科,主要寄生在蘋果、梨、海棠、花紅、木瓜、棗、桃、李、杏等植物上,是我國果樹生產中發(fā)生面積最大、危害最嚴重的食心蟲類害蟲[1]。果實被害后,不能食用,失去商品價值,給蘋果[2-4]等水果產業(y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生產上如果防治不當造成的蟲果率可在75%以上,嚴重影響我省落葉果樹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和農民增收[5]。
隨著果樹栽培模式的改變、果品生產效益的提高以及國家對農藥施用的零增長要求,桃小食心蟲的研究及防治日益受到廣大研究者的關注。針對川藏高原蘋果桃小食心蟲的研究較少[6-7],本文通過對川藏高原不同生態(tài)區(qū)蘋果桃小食心蟲的研究,了解其發(fā)生規(guī)律,并結合氣象因子和化學防治藥效試驗,探索桃小食心蟲的預測預報和防控措施,為蘋果桃小食心蟲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據(jù)。
不同生態(tài)區(qū)桃小食心蟲生活史及發(fā)生規(guī)律存在一定差異,但基本上一年都發(fā)生一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冬繭”越冬。鹽源縣越冬幼蟲于第2年5月下旬開始出土化蛹,6月中下旬羽化產卵,7月上旬幼蟲開始蛀果危害,8月中旬幼蟲從果實內脫出,入土作“冬繭”越冬。茂縣和米林縣溫度回升慢,其出土、羽化產卵及蛀果時間略有推遲。經多年觀測發(fā)現(xiàn),當日平均溫度為15.5℃時開始出土,即5月下旬,開始出土后,如有適當雨水即連續(xù)出土。出土期持續(xù)54~74d,平均約65d。同時也說明桃小食心蟲越冬幼蟲必須經過15℃以上的溫度的積累后,才能完成休眠階段進行化蛹前的生理準備。
當溫度滿足了越冬幼蟲出土的生態(tài)要求后,降雨量則是影響幼蟲出土的速度和數(shù)量的生態(tài)條件。據(jù)觀察,土壤濕度不夠,幼蟲遲遲不能出土,雨后則集中又迅速。5月降雨量少,則出土幼指數(shù)低,6月上旬至6月中旬降雨量多,則出土指數(shù)高,占整個出土數(shù)量的36%~64%(表1)。
表1 桃小食心蟲越冬幼蟲出土消長
不同生態(tài)區(qū)桃小食心蟲成蟲羽化期及消長有較大的差異(表2)。鹽源縣屬低緯高原區(qū),春早氣溫升得快,雨水也來到相對早,濕度較大,5月中下旬即進入成蟲羽化期,高峰期在7月2日,而終見期出現(xiàn)在8月上旬。茂縣屬干暖河谷區(qū),成蟲羽化期相對較晚,羽化盛期出現(xiàn)在6月中下旬,7月5日達高峰期。而林芝屬于高原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溫度回升慢,桃小食心蟲成蟲羽化期晚于茂縣5~10d,羽化盛期出現(xiàn)在6月下旬至7月初,7月14日達高峰期。三個生態(tài)區(qū)桃小食心蟲的終見期基本接近。
表2 桃小食心蟲成蟲羽化期及消長比較
在7月當平均溫度為20℃左右時,桃小食心蟲成蟲進入產卵期,歷期大約10~12d(表3)。鹽源田間卵出現(xiàn)于6月中下旬,幼蟲蛀果7月初出現(xiàn),7月上中旬幼蟲蛀果達到高峰,8月中旬有幼蟲開始從果內脫出。幼蟲在果內完成發(fā)育后,從果內往外咬一園孔脫出果外落地作冬繭越冬,全部進入休眠狀態(tài)。茂縣和林芝桃小食心蟲成蟲產卵期、幼蟲蛀果期晚于鹽源8~10d。
表3 桃小食心蟲成蟲產卵期
在鹽源、茂縣和林芝開展了不同藥劑、不同施用方式對桃小食心蟲防效試驗(表4),處理10d后調查蟲果數(shù),計算防治效果。結果表明:六種處理其防治效果均達到92%以上,果實被害率1.1%~2.6%,對照果實危害率32.8%,地面噴施2次,樹冠噴施1次是較好的防治方式(表5),蟲果率和防效3個生態(tài)區(qū)基本一致。
表4 藥劑防效試驗設計
表5 不同藥劑對桃小食心蟲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qū)新增蟲果數(shù)-處理區(qū)新增蟲果數(shù))/空白對照區(qū)新增蟲果數(shù)]×100
從5月中、下旬開始在果園內設置桃小食心蟲性外激素誘捕器,每0.7~1.3hm2按對角線法設置5個,誘捕器間距約50m,懸掛在樹冠下距地面1.5m的樹枝上。誘捕器用直徑15cm的大碗制成,碗內加500倍液洗衣粉水溶液,將1枚含500μg性誘劑的誘芯懸掛在碗中央,底部與水面保持1cm距離。每日上午觀察記錄誘蛾數(shù),撈出雄蛾并添加失去的水。逐一記載后撈出,預測成蟲發(fā)生期。
在果園采取對角線取樣法,調查5~10棵樹,在每棵樹的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各調查4~10個果實,共調查100~500個果,統(tǒng)計卵果率,預測預報桃小食心蟲發(fā)生程度。
在成蟲羽化前,在樹冠下覆蓋地膜或地布,阻止成蟲羽化后飛出。在第一代幼蟲脫果時,結合壓綠肥進行樹盤培土消滅部分夏繭,及時摘除樹上蟲果和拾凈落地蟲果。冬季務必清園,減少越冬蟲源基數(shù)。
4.2.1 性誘劑誘殺 利用桃小食心蟲雌性性誘劑誘殺雄成蟲,使其不能與雌蛾交配,從而使雌蛾所產的卵不能孵化。使用時,將誘捕器懸掛在果園陰面開闊處,懸掛高度為樹體離地2/3處,誘芯(有效成分150μg)放在誘捕器內的粘板上,當雄蟲來找雌蟲交配時,就會被誘捕器中的粘板粘住,從而起到殺雄蟲的作用。誘芯每隔一段時間更換1次,待膠板上粘滿蟲子后清理掉或更換粘板。果園平均放置5~6個/667m2,均勻分布放置。
4.2.2 白僵菌處理地面 白僵菌防治桃小食心蟲的寄生效果可達90%左右,防治效果優(yōu)于化學農藥。白僵菌應在桃小食心蟲越冬代幼蟲出土始盛期和盛期各防治l次,每次用菌劑(100億孢子/g)500~1000g/667m2,噴霧處理樹冠下地面,噴后覆草是提高防治效果的關鍵。
白僵菌需要有適宜的溫濕度(24~28℃,相對濕度90%左右,土壤含水量5%以上),才能使害蟲致病。
4.3.1 地面處理 當誘捕器連續(xù)2~3日誘到雄蛾時(一般于5月中、下旬)進行第1次地面施藥防治,間隔15d再防治1次。噴藥前,樹盤內要先鋤草和松土,噴藥后待地面藥液干后即刻再淺鋤1遍,將藥與土拌均,防止藥劑迅速見光分解,以延長其殘效期。藥劑選用50%辛硫磷100倍液噴霧。
4.3.2 樹上噴藥 6月上、中旬桃小食心蟲成蟲開始陸續(xù)產卵,當田間卵果率達0.5%~1%時進行樹上噴藥,間隔10~15d,再噴1次。藥劑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劑1000~1500倍液、1.8%阿維菌素3000~4000倍液噴霧,交替使用。
針對桃小食心蟲生活方式隱蔽,成蟲多在夜間活動,幼蟲在果實內危害,越冬幼蟲又潛伏于土壤中,只有卵和孵化幼蟲短時間暴露在果面。而且桃小食心蟲發(fā)育不整齊,田間產卵期很長,其防治關鍵措施為:強化預測預報,以地面噴藥防治越冬出土幼蟲為主,樹冠噴藥殺初孵幼蟲為輔,結合物理和生物防治,多措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