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記憶與建構:歷史人類學視角下的八排瑤起源、遷徙及形成

        2021-12-29 08:23:33王航田敏
        廣西民族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湖南

        王航 田敏

        [摘要]作為瑤族的一支,粵北八排瑤的族源、遷徙及形成問題學界尚無定論。文獻記載、瑤書文本、神話傳說的互證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分析理路。盤瓠部族、武陵蠻五溪蠻、漢族等共同構成了八排瑤的族源;八排瑤先民經江淮入湖南,自宋代開始從湖南向嶺南遷徙,漸次與粵北莫瑤融合,大體于元末明初形成排瑤格局,至明中葉已具有相當勢力。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粵北莫瑤不可簡單等同于排瑤;“排”與“沖”二者相互依存,聚居為“排”,散居為“沖”。八排瑤等山地遷徙族群與周邊族群的共生共融機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八排瑤;盤瓠崇拜;莫瑤;江淮;湖南

        [作者]王航,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田敏,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4。

        [中圖分類號]D63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4-0105-0011引言

        八排瑤(瑤語為jat22jong44jau53)是居住于今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分支,其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明代,迄今仍保持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地方語言。所謂八排,曰軍寮(kon44liu55)、曰馬箭(man53teu24)、曰大掌(tam53kiang24)、曰里八峒(li44bet44tung22)、曰火燒(tai44tu55jong44)、曰油嶺(jiu55liang44jong44)、曰南崗(hang44hong53,舊稱行祥、行項)、曰橫坑(vang53heng44)。“八排者,猺獠所居。以竹木為寨柵,謂之排也”。[1]2648

        八排瑤的遠源與瑤族起源。關于瑤族起源,學界有武陵蠻五溪蠻說、廣西說、湖南說、江淮說、多源說、北方說等。謝劍認為:古代遺存可證明,嘉靖年間排瑤先人已定居于連南;明清之際,排瑤或八排瑤一詞開始被普遍使用;在宋代開梅山后,瑤族的一支南下,進入湘南道州,隨即又在元代大德年間于江華分支,陸續(xù)遷往連南,成為后來的八排瑤;唐代連州地區(qū)的瑤人,未必與后來形成的排瑤有任何直接聯(lián)系。[2]李默則指出:瑤族的族源呈現(xiàn)多元化,其原始的居住地,遷徙的時間和路線各不相同。[3]龍國貽結合分子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相關研究,認為八排瑤是莫徭后裔與五代以后遷入粵北的族群融合而成的,其中后者是主體,且兩者均與武陵蠻、五溪蠻密切相關。[4]此外,申衛(wèi)東等分析了八排瑤的遺傳結構,認為八排瑤源自貴州百濮,在距今約12000年時分化出來,經三峽來到洞庭湖,然后到了廣東西北部。[5]該研究提出了武陵蠻、五溪蠻來自貴州百濮的觀點,但缺少文獻佐證。

        關于八排瑤遷入粵北的時間,當?shù)叵嚓P研究者多認為是隋唐時期,此觀點頗值得商榷。日本學者竹村卓二認為八排瑤是十三世紀遷入當?shù)氐陌藗€村寨。[6]14從考古方面看,八排瑤地區(qū)目前已知的最早古跡為南崗的明代萬歷時期的墓葬,學者推算南崗有瑤人定居是在洪武年間。[7]4目前,學界對八排瑤進入粵北和形成的時間尚無定論。

        總體來看,學界已有的研究對八排瑤的源流進行了整體勾勒,基本可以明晰的是:八排瑤成分絕非單一,漢化較早;大部分八排瑤人是從湖南遷往粵北;東三排出現(xiàn)的時間早于西五排1。但尚有諸多根本性問題仍未得到解決:第一,八排瑤族源尚不明晰,特別是其遠源尚無人論述;第二,八排瑤的具體遷徙歷程有待進一步挖掘研究,并合理還原;第三,唐代的莫徭不可簡單地視作八排瑤先人,其和排瑤之間關系亦有待探討;第四,關于八排瑤進入連南的時間以及八排瑤名稱具體出現(xiàn)的時間,有待進一步商榷。

        一、八排瑤族源再探

        (一)八排瑤族源“北方說”的推演

        莫金山由“苗瑤同源,先有苗后有瑤”追溯苗族起源,認為苗族來自黃河中下游的東夷九黎集團,并提出瑤族起源于河南東部和山東西部。此觀點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瑤族以盤瓠為祖先。《后漢書》云:昔高辛氏(帝嚳)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亦稱犬封)之將吳將軍首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盤瓠(亦稱槃瓠)。下令之后,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盤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論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8]2829

        此神話頗值得玩味。其一,高辛氏即帝嚳,為五帝之一。其時并無將軍之職,亦無吳姓存在;其二,盤瓠五彩之毛,與瑤族傳統(tǒng)五色服飾相合;其三,以盤瓠戰(zhàn)勝犬戎這種“以犬制犬”的敘事暗含“以夷制夷”的羈縻政策;其四,神話中的人獸婚雖不為世人所接受,但仍然讓位于信義,表明受到漢文化影響;其五,神話中對盤瓠擊敗犬戎的過程只字不提,盤瓠成了一個“失語者”,而彰顯誠信的帝嚳才是主角。顯然,建構盤瓠神話的是盤瓠部族之外的他者——中央王朝史官。實際上,犬圖騰崇拜由來已久。先秦時期的《逸周書》稱:“正西昆侖、狗國、鬼親......”[8]2858。《山海經·海內北經》載:“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9]309但盤瓠的傳說直到漢代才出現(xiàn),這應與當時的神學思潮相關。再觀東晉干寶所著《搜神記》中的表述,有多處與《后漢書》記載不同。其一,“吳將軍”變成了“房氏”;其二,盤瓠用反間計除掉房氏的傳說有了詳細的描述,這是民間話語的體現(xiàn);其三,“生男為狗”變?yōu)椤叭诵稳病?其四,《搜神記》中犬戎之國為盤瓠后裔。

        房氏為八排瑤大姓?!疤煜路渴?,無出清河”?!缎绿茣份d:

        晉初有房乾,本出清河,使北虜,留而不遣。虜俗謂‘房’為‘屋引’,因改為屋引氏。乾子孫隨(北)魏南遷,復為房氏,而河南猶有屋引氏。[10]卷71/2399

        細察之,房乾先留北土,其后人隨北魏南遷的歷史過程當為盤瓠傳說的暗線之一。鮮卑所稱“屋引”之“屋”和“吳將軍”之“吳”音調相近。而且,《搜神記》作者干寶生活的年代早于《后漢書》作者范曄的年代,房乾—屋引—吳將軍或有前后關聯(lián)。東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規(guī)模南遷時期江南地區(qū)首次出現(xiàn)的中央政權,《搜神記》中關于生男人形犬尾、子孫昌盛的表述,反映了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農業(yè)大發(fā)展的史實。而南朝范曄撰寫《后漢書》時,也將鮮卑拓跋部南下進入中原的“由夷入夏”的進程作為暗線融入盤瓠傳說中。總體來看,盤瓠神話融合了上古時期部落征伐、漢代造神運動、東晉南遷、鮮卑南下中原等各

        個時期的歷史因子。狗由狼進化而來,以犬為主線的敘事表明,盤瓠產于北方,以盤瓠為圖騰的民族,其遠源也當在北方。袁珂亦認為:“狗國之傳說實起源于西北然后始漸于東南也”。[9]310在與華夏政權爭奪領地資源的過程中,盤瓠部族處于劣勢,生存空間受到擠壓,被迫向南遷移。

        此外,八排瑤地區(qū)流傳的“水淹天”神話中提及“洛神喬”及“天有十三個角”,是區(qū)別于其它“水淹天”神話的明顯標志。筆者推測,十三個角所對應的當是東漢劃分的十三個州(司、豫、兗、徐、青、涼、并、冀、幽、揚、荊、益、交),而洛神喬當暗指東漢都城洛陽。神話中洛神喬到達的龍芒山,今日并無此名?,幦艘暼疄椤褒埲保瑩送茰y,“龍芒山”或指洛陽邙山(芒山)1。分析地理位置,洛陽位于豫西黃河流域,是東漢時期水患頻發(fā)之地,水災數(shù)量位居全國之首。東漢中后期連續(xù)不斷的自然災害更是加速了王朝的覆滅。目前,尚無史料可證明東漢水災就是水淹天神話產生的背景,但筆者推測,神話中“洪水淹天”和“再造天地”的敘事圖景似與東漢河南地區(qū)頻繁的水災暗合。

        然而,在缺少文字記錄的八排瑤地區(qū),其文書是如何產生的?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學者指出,客家先人因中原地區(qū)頻繁動亂,漸次分段從黃河流域進入長江流域,至宋代開始在閩、粵、贛聚居地區(qū)形成客家民系。“長期以來,客家人和畬族、瑤族人民共居一地,形成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互動關系”。[11]319當?shù)厝朔Q:

        歷史上排瑤在很多地方居住過,其中應該有客家人的地方,如我們縣城三江等。有一種傳說,排瑤李氏家族是漢族人到瑤寨與瑤族姑娘結婚,才有了李氏后代?,F(xiàn)在和排瑤交往密切的漢族大部分是客家人。2此外,在八排瑤民間檔案中,筆者發(fā)現(xiàn)八排瑤人會將朋友稱為“伙計”,將有本事、有超能力的人稱為“惡人”。而“伙計”“惡(陽平音)人”恰恰是北方山東、河南一帶的常用方言。而且,排瑤先生公在誦經時用的并非瑤語,也不是客家語,而是不純正、辨識度較低的漢語。[12]473在《八排瑤古籍匯編》中,也有“河南出水洛陽縣,九郎飄蕩去南陽”[13]352的記載。

        筆者認為,在無信史可證的情況下,八排瑤族源“北方說”可作為一種客家話語的建構和族群的歷史記憶3。這種建構與記憶表明,八排瑤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與周邊族群進行融合,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二)八排瑤族源“湖南說”再探

        《梁書·張纘傳》云:“零陵、衡陽等郡,有莫徭蠻者,依山險為居,歷政不賓服?!?。[14]898《隋書》亦載:“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武陵、巴陵、零陵、桂陽、澧陽、衡山、熙平皆同焉?!盵15]898其中,熙平郡轄桂陽(今連州)、連山、陽山、宣樂、游安、武化、桂嶺、開建等九縣。值得注意的是,《隋書》稱長沙郡“雜有”莫徭,表明莫徭僅是其中一部,且并不強大。而《后漢書》稱:“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這說明武陵蠻早于莫徭而出現(xiàn),二者在實體上不可等同。從《隋書》記載分析“莫徭”名稱,“莫徭”意思為“莫取徭役”。然而此說頗值得推敲。首先,言“先祖有功”指代非常含混。先祖若指盤瓠,那么在原始社會,人們是不需要承擔徭役的,更談不上免徭;先祖若指實際存在的首領,則一來無姓名留下,二來功者通常會蔭其家族,而非整個族群。其次,在先秦、秦漢、兩晉之時均未出現(xiàn)莫徭,而到南北朝才開始出現(xiàn)。而南北朝時期南方各政權并立,各政權擁有的土地、人口本就有限,政權生存均需仰賴賦稅。“當時凡漢族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力量所能達到的各少數(shù)民族集居的地區(qū),也都征稅”。[16]因此免徭的可能性較小。此外更無法解釋的是,在唐宋王朝加重對少數(shù)民族征收賦稅的時候,莫徭依然稱莫徭,并未去掉“莫”字。唐朝時期,有不少百姓為躲避苛重的賦役而逃離桑梓。天寶十年(751),唐玄宗在《遣使分巡天下詔》中稱“官吏中,有貪冒贓私,干犯名教......其浮寄逃戶等,亦頻處分......江淮之間,有深居山洞,多不屬州縣,自謂莫徭”[17]352。這說明有部分漢人因逃避賦稅而自稱莫徭。筆者認為,“莫徭”是瑤族先民帶有防御性和反抗性的族群認同標簽,以此躲避徭役,反抗剝削,并在躲避和反抗的過程中發(fā)展壯大。這也能夠解釋為何莫徭分布范圍極廣,且民風彪悍。因此,“莫徭”并非一個確指的族群實體,而是南下的以“盤瓠”為圖騰的部族與武陵蠻相融合,并吸收逃避徭役的漢族人口而形成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形成,更大程度上是一個類似

        “以夷變夏”的過程。而此過程也影響到了日后八排瑤的播衍?!秲苫洭幩子洝返挠涊d可在一定程度上詮釋這一觀點:“連之八排,族姓繁衍桀驁難馴,地廣七百余里,長倍之,率盤姓,其他趙、馮、鄧、唐諸氏皆漢人,因避瑤賦誅求,舉家竄入,日濡月染,凡飲食衣服器用,皆與真瑤無異......瑤不事刀耕火耨”[18]5。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朝廷派兵開梅山,設置新化、安化二縣,并設武岡軍,招徠漢人耕種。而梅山蠻無論從盤瓠信仰,還是從所居之所看,都與莫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稱其為梅山蠻瑤。據譚其驤先生考證,北宋時期,有來自江西一帶的20族百姓遷入新化縣,1族百姓遷入武岡州,27族百姓遷入寶慶府,另有一批遷入邵陽、湘陰、靖州等地。[19]273~274人口流動之大,可見一斑。朱翌詩“徭蜑且友朋,百粵即魯衛(wèi)”[20]卷1863/20816,直言民族交匯融合?!百x少畬田熟,徭歸驛路開”[20]卷2404/27775、“武溪控扼五溪傜,路入京城萬國朝”[20]卷1582/17942等詩句體現(xiàn)了宋代對少數(shù)民族的羈縻政策及瑤民的漢化。此外,瑤民依附于漢民甚至互相幫助之事亦不絕于史。如:補降徭唐和等為峒主[21]卷11/223,湖南徭楊再光內附[21]卷20/381,武岡軍徭人楊再興降[21]卷30/564。更有甚者,“湖南州縣多鄰溪峒,省民往往交通徭人,擅自易田,豪猾大姓或詐匿其產徭人,以避科差”[21]卷494/14190。而且,瑤族的教育在宋代實現(xiàn)了飛躍式發(fā)展,史稱“雁射唐世,就學宋朝”[22]507。峒瑤還出現(xiàn)了“遣子入學”的現(xiàn)象。此外,有學者經過多方考證后認為,流傳已久的記錄瑤族族源及遷徙過程的《過山榜》實際上脫胎于南宋“租佃契約”,是南宋封建王朝實行羈縻政策的產物[23]。筆者認同此說。

        民國《連州志》稱:“徭(瑤)本盤瓠之種,產于湖廣溪峒間,即古長沙黔中五溪蠻也。其后生息繁衍,南接二廣,右引巴蜀,綿亙數(shù)千里”[18]16,高度概括了瑤族先民的發(fā)展過程。清吳綺《嶺南風物記》載:“廣屬三連即古桂陽地也,內有八排,皆徭(瑤)所居,有生、熟之別,熟徭(瑤)供賦不供役。生徭(瑤)則獷悍特甚......昌黎(韓愈)曾令陽山,所云‘好則人,怒則獸,此類是也’”[24]23。從八排內部有別可知其來源非單一,且韓愈所言又從側面證明其具有一定的土著性。另外,一個族群的語言變化是較為緩慢的。語言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族群)的文化歷程和價值取向,語言譜系能表示族群之間的歷史淵源。[25]298龍國貽根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做出的東亞語言分子人類學分布圖,并結合體質人類學研究結果,提出如下觀點:八排瑤族具有東亞類型和南亞類型的雙重特征。粵北排瑤可能由少數(shù)的莫瑤后裔和五代以后遷入的族體組成。無論哪一部分都與漢晉時期的武陵蠻、五溪蠻有淵源關系。[4]

        (三)八排瑤族源“多元論”再議

        瑤族族源“多元論”以費孝通闡述的最為透徹。費老沿襲“多元一體”理論,認為擁有不同自稱的瑤族來源各異,進入山區(qū)后才形成大瑤山的瑤族。他們殊途同歸,是不同支流匯合成的一條河。

        費老的觀點亦給八排瑤族源研究以啟示。在八排瑤的傳說中,“一父生八子”的表述最為常見,但這卻很難解釋八排瑤百姓姓氏眾多的事實。若說八排瑤所有姓氏皆為同源,又顯然缺乏依據。筆者認為,八排瑤百姓在遷居粵北之前便已有不同的姓氏,彼此處于散居狀態(tài),進入粵北后漸次形成八排格局。所謂八排同源,是八排瑤族群為了區(qū)別他者、團結對抗圍剿的官軍而形成的與“莫瑤”類似的認同性話語。在前文的分析中亦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建構的“北方說”,還是接受度最高的

        “湖南說”,都表明八排瑤的族源不是單一的。實際上,族源有遠源和近源之別。遠源指某族群或民族的先祖最先生活的地方,即主流;近源則指族群或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政治、文化等因素分成的支流?,幾逖芯刻┒穮怯勒抡J為,“先秦時期的荊蠻——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的盤瓠蠻和傒人——隋唐五代時期的莫瑤”是瑤族形成之前的發(fā)展歷程。誠然,對于一個民族整體而言,這樣宏觀的分析是恰當?shù)?。但瑤族分支繁多,文化各異,僅著眼于單線發(fā)展是不能對此作出解釋的。作為瑤族中較有影響力的一支,八排瑤獨特的遷徙路線決定了其各方面的特殊性。

        綜上,筆者認為,八排瑤族源的組成部分大體有:魏晉南北朝時期南遷的北方盤瓠部族、土著的武陵蠻五溪蠻、各時期進入的漢人。盤瓠部族南下后,征服武陵蠻五溪蠻,并與之融合,形成盤瓠部族與當?shù)赝林慕蝗冢林б懒吮P瓠崇拜,形新的武陵蠻族群,見稱于世1。

        二、八排瑤遷徙的歷史人類學解讀

        (一)歷史文獻的書寫

        康熙《連山縣志》云:

        連山自古無徭(瑤)。自紹興年間州人有姓廖者為西粵提刑,任滿帶徭(瑤)十余人歸居于油嶺、橫坑各山,刀耕火種。及種類繁息,越居連山境內,分為五排。[26]卷2/4-5李來章《連陽八排風土記》云:

        連地自古無瑤。連志載:自宋紹興年間,州鄉(xiāng)宦廖姓者,為西粵提刑。及旋里,帶瑤八人防道。見連地皆深山峻嶺,易于耕種,遂不去。[27]49此類文獻皆稱“連地自古無瑤”,一是忽視了莫徭的早期生活。唐劉禹錫《莫徭歌》證明唐代

        連州已有瑤、畬等民族的先人生活;二是為廖氏育八排之說做鋪墊。凌錫華《連山縣志》稱廖姓者當為南宋連州人廖颙。其一,漢人廖颙在廣西為官,所帶瑤人當為自己仆從,亦沐漢化,返鄉(xiāng)后卻又以刀耕火種謀生,殊不可解。其二,宋人周去非言:“瑤人耕山為生,以粟、豆、芋魁充糧。其稻田無幾,年豐則安居巢穴,一或饑饉,則四出擾攘”[28]119。在農業(yè)開發(fā)已向縱深發(fā)展的宋代,連山地區(qū)的農業(yè)顯然是滯后的,瑤族生產力無法在“跬步皆山”[18]125處實現(xiàn)“易于耕種”,當?shù)貞袧h人先行居住并開發(fā)。筆者認為,關于廖颙的傳言有一定的產生背景:其一,南宋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的羈縻政策使得瑤族先民與漢人交流融合大大增強;其二,八排瑤從湖湘一帶的遷徙,正是從南宋開始的。

        在八排地區(qū),許多學者以及當?shù)匕傩照J為八排最初形成于唐代。其最直接的證據是劉禹錫任職連州時期所作的關于莫徭的詩歌。但這種說法頗值得商榷。

        劉禹錫《莫徭歌》云:

        莫徭自生長,名字無符籍。市易雜鮫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種開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29]3974

        劉禹錫作于同時期的《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云:

        海天殺氣薄,蠻軍步(一作部)伍囂。林紅葉盡變,原黑草初燒。圍合繁鉦息,禽興大旆搖。張羅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鷹慮奮迅,驚鹿時跼跳。瘴云四面起,臘雪半空消。箭頭馀鵠血,鞍傍見雉翹。日暮還城邑,金笳發(fā)麗譙。[29]卷354/3984第一,詩中“名字無符籍”表明當時連州莫徭沒有名姓記錄,未入戶籍,與排瑤族譜中存在房

        姓、唐姓等大姓的記載不符;第二,清李瀚章《湖南通志》云:“宜章縣:莽山、西山二洞,在縣西南,皆猺(瑤)洞也。西山接壤連州,莽山界連英乳楠木、橫木,諸猺(瑤)出入必經”[30]3??梢?,西山并不在連州;第三,《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稱:“火種,燒山而種,即畬田”[31]261。

        “畬”“畬”相通,劉禹錫筆下的“莫徭”或許有畬族的成分。因此,將“莫徭”直接視作八排瑤的先人,是較為武斷的。

        (二)排瑤文書中的線索

        在連南,《盤古皇歌》《歌堂斷卷書》《八排瑤人靴理書》等流傳資料中記敘了八排瑤的遷徙過程。大致情況是說八排瑤的祖先漂洋過海,經過宜、青、梁、雍、荊、寅、辰、道等州,最后到達連州,并從連州進入連南,先在渦水黃埂定居,之后繁衍為“八排二十四沖”。八排瑤《歌堂斷卷書》稱:

        八排瑤民六母八兄弟在會稽山揚州府,過海九州十府,對宜州、青州、梁州、潤州、雍州、荊州、演州(當為兗州)、辰州、道州、連州......百姓民欺負六母八兄弟。后來六母八兄弟商量,人窮赴山,魚窮赴坑......又走連州對渡馬坪,是好住地方。千州萬州是連州,千縣萬縣是連縣。行到連州看到百姓,見人先住,商量跟龍跟水跟脈......六兄弟在黃硬(當為“埂”)甲水定廟堂,大邊定眾堂。大哥佬對橫坑,二哥佬對行項,三哥佬對油嶺,四哥佬對軍寮。又分五峒人,大哥佬軍寮,二哥佬馬箭,三哥佬里巴峒,四哥佬火燒排,五哥佬大掌嶺。后來八兄弟商量,眾堂石白洞、五洞人,眾堂幸堂對化意佳,分八排二十四沖......[32]843~844

        這段文字描述了八排瑤從遷徙到分排而居的過程。然而,其中值得商榷的問題頗多。其一,《山海經·海內東經》載:“會稽山在大楚南”[9]332,大楚最合理的釋義是楚國,大楚南當指楚國的南方,大體應指今洞庭湖以南的地區(qū),而非今浙江一帶。袁珂援引《越絕書》所記認為,《山海經》中的“楚”為“越”的誤寫,認為古會稽山即位于今浙江地區(qū)。然而,且不說誤作“越”為“楚”缺少有力依據,揚州府這一名稱僅存在于明清兩朝,是今江蘇省在長江以北地區(qū)的一個行政建制,浙江會稽山并不在揚州府管轄范圍之內。筆者認為,這里的揚州府并非實指,而是指先秦時期地域遼闊的揚越一帶。揚越即包括今湖南地區(qū)。清孫詒讓《周禮正義》稱:(揚州)地苞百越,揚、越聲轉,義亦同,揚州當因揚越得名”[33]3~4。另,福建省霞浦縣樟坑畬族《汝南藍氏宗譜》記載:

        “會稽山七賢洞,即今長沙武陵”[34]。且湖南辰溪云霧山下有音為“七仙洞”的古跡。筆者在八排瑤調研時,未聽聞八排瑤自今浙江遷徙而來的說法。據此,以敘述春秋時期吳越爭霸故事為主的《越絕書》很可能將“會稽山”附會于越國?!皶綋P州府”似指今湖南地區(qū);其二,關于“過海九州十府”的說法,頗值得討論。漢孔穎達《尚書注疏》載:“淮、海惟揚州。北據淮,南距海。彭蠡既豬,陽鳥攸居......蠡......今名洞庭湖......正義曰:彭蠡,是江漢合處。下云導漾水,南入于江,東匯為彭蠡......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35]13~15??梢娫谙惹貧v史上,揚州是一個很大的范圍,不僅洞庭湖在其內,甚至遠達山東泗河。清代小說《劉公案》、評書《大八義》以“九州十府”指今山東地區(qū)1,系民間說法。李本高在《瑤族<評皇券牒>研究》一文中認為,瑤族的原始居住地會稽山位于山東泰山下[36]80。筆者從此說?!鞍伺努幟窳赴诵值茉跁綋P州府,過海九州十府”可有如下解讀:“會稽山”和”揚州府”是瑤族先人的兩個歷史記憶點。會稽山當指山東的會稽山,而揚州府可能泛指揚越。北魏獻文帝攻占山東后,瑤族先祖在山東會稽山的歷史記憶被書寫者帶往平城,繼而又與盤瓠部族隨北魏南遷的歷史記憶一起南下。“會稽山揚州府”是瑤族從北方遷往武陵地區(qū)(古屬揚越)后,把“會稽山”和“揚越”兩地混合記憶的結果。需要說明的是,《歌堂斷卷書》形成時間為“崇禎戊辰冬”,即崇禎元年(1628),但“九州十府”的說法始見于清代,故《歌堂斷卷書》似有嫁接演繹之嫌。然而,其記載的分排過程則說明了八排瑤遷居連州之前,連州已有大量漢人居住。

        另,族譜也是查考遷徙背景的重要依據之一。練銘志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研究提出,最早入粵的是原火燒排的房姓,約41代;次為里八峒的沈姓,有39代;再次為軍寮的李姓,有29代。其余的一般在20代左右。代數(shù)最少的是三排的盤、龍二姓,有16代。[12]68以排瑤結婚生育較早,每代20~25年為例,火燒排房姓始祖約生活在965年至1170年左右的宋代,其余各姓始祖均不早于宋代。而“南崗有盤姓瑤人定居約在洪武年間”[7]。這與史實基本吻合。宋代之前,只有身世顯赫的家族有修家譜的特權。唐末時期,門閥士族已經沒落,貴族譜牒失去了原有價值,私修家譜開始盛行。《宋史·楊畋傳》載:“慶歷三年(1043),湖南徭人唐和等劫掠州縣......歲余,賊益肆......賊聞畋至,皆恐畏。逾,嶺南遁。又往韶、連等州招安之。乃約賊使出峒,授田為民......”。[21]卷300/9964

        《宋史·西南溪峒諸蠻上》亦載:“(慶歷)七年(1047),唐和遣其子執(zhí)要領詣官......時楊畋復為湖南鈐轄,詔趨連、韶州山下......使以兵械上官,質其親屬。詔補唐和、盤知諒、房承映承泰、文運等五人為峒主,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監(jiān)察御史、武騎尉。知諒等,蓋唐和黨也。至冬,其眾悉降”。[21]卷493/14185《房氏年命書》1采《宋史》所記,將房承映、房承泰等人視為八排瑤房姓先祖。

        關于八排瑤遷徙的路線,《八排瑤古籍匯編》提供了一些線索。如多次提到“拜請淮南門下祖師主,嶺南門下本師爺”。《魏書·蠻傳》載:

        蠻之種類,蓋盤瓠之后,其來自久。習俗叛服,前史具之。在江淮之間,依托險阻,部落滋蔓,布于數(shù)州,東連壽春,西通上洛,北接汝潁,往往有焉。其于魏氏之時,不甚為患,至晉之末,稍以繁昌,漸為寇暴矣。[37]2245~2246由此可證,八排瑤先民曾在江淮一帶生活。根據《八排瑤古籍匯編》中“住在信州龍虎山,五嶺壇前拜老君”[13]90的記載,八排瑤先人可能從安徽先進入江西,然后在隋唐時期西進,遷往湖湘一帶。但值得注意的是,八排瑤文書中的敘事有著極為濃厚的道教色彩,如“淮南門下”“龍虎山”“老君”“梅山(教)”等詞語頻繁出現(xiàn),其內容疑為道教傳播的過程,而并不一定專指八排瑤的遷徙,亦可能二者兼而有之。且八排瑤并無文字,文書的書寫者當有深厚的漢文功底。在八排瑤瑤經中,經常出現(xiàn)“十吹梅山十峒兵”的記載?!缎绿茣份d,唐僖宗時,“石門峒酋向瑰......集夷獠數(shù)千,屠牛勞眾,操長刀柘弩寇州縣......向瑰召梅山十峒獠斷邵州道”[10]卷186/5421。說明唐末時,梅山十峒兵已有相當勢力,而八排瑤先人或許與其有所往來。如前文所敘,八排瑤從湖南向嶺南遷徙的時間當在兩宋。光緒《道州志·藝文》載:

        宋太平興國中,梅山洞蠻寇劫商人,乃發(fā)潭州兵擊平之。八年,九谿及四州蠻相率詣辰州,愿比內郡民輸租稅。詔不許。自后首領入貢不絕......此諸蠻叛服之跡見于宋以前者......嘉泰中,湖南安撫趙亮勵言:湖南九郡皆與谿峒相接,其地闊□,南接二廣,北通湖右,其人狼子野心,不能保其無事......莫若選擇土豪為蠻人所信服者為總首,以任彈壓之責,潛以御之。凡細微爭斗,止令總首處分,開諭勸解,自無侵凌之患......諸司謂亮勵所言“以蠻猺(瑤)制蠻猺(瑤)”其策莫良,宜從之。[38]256~257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湖南瑤人首領入貢。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宋王朝開始實行“以瑤制瑤”的羈縻政策?!栋伺艛嗑怼份d:“皇恩敕封山地,見民不占瑤地,瑤人也不占犯見民之地,瑤人憑皇恩游天下各地,過渡海免錢......”落款為“景定元年十月二十日給照”[32]844~845。

        同樣敘述八排瑤歷史的《分八排》落款亦是“景定元年記下書”[32]858。景定是宋理宗的年號,時間為1260~1264年。南宋王朝占據半壁江山,不僅有遼、西夏、吐蕃、大理、蒙古諸強環(huán)伺,且少數(shù)民族反抗激烈。南宋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往往采取退讓的羈縻策略?!胺矊傧忌絺玑级√铮瑯I(yè)不得擅與省民交易,犯者以違制論,仍歸其田。庶山傜峒丁有田可耕,不致妄生邊釁,實綏靖遠民之良策”[39]7。此為宋王朝“藩籬內郡”之策,目的是使瑤民能夠自養(yǎng)。此外,南宋豪強兼并土地的現(xiàn)象異常嚴重,甚至波及邊遠山區(qū),引起人民反抗。南宋政府不得不劃定邊界,限制侵奪。但由于瑤民沒有賦稅,豪強則易田給瑤民,以此逃避國賦。南宋王朝發(fā)放《過山榜》的意義便在于禁止豪強大姓逃避科差。

        《排瑤歷史文化》搜集了唐、房、盤、鄧、沈、李、龍、龐、黃諸姓族譜。分析來看,排瑤族譜顯示的遷徙起始地多在湖南,且以道州為主。軍寮排李姓族譜則顯示為自隴西來。隴西李氏是歷史上的望族,其族人有李廣和包括李淵在內的李唐皇室等著名人物。軍寮李姓當是在遷徙前受漢文化影響較深,故以“隴西郡”為郡望,這與房姓之于“清河郡”,鄧姓之于“南陽郡”相同。此外,黃姓從福建遷往廣東的說法似與靖康之亂后潮汕地區(qū)移民主要來自福建有關[19]305。部分福建百姓或在前往潮汕的途中把連山作為落腳點。

        三、八排瑤形成的歷史記憶

        (一)文獻的記錄

        八排瑤先民自兩宋由湖南遷徙,元朝時期記載較少。吳永章指出:道州為元代瑤人重要聚居地[40]。至正年間,“(道州)獠(僚)寇突境”1。至正三年(1343)九月,“蔣丙自號順天王,攻破連、桂二州”[41]868。據此推測,八排瑤先民從宋至元不斷遷徙,陸續(xù)進入連南,占山為排,繁衍開來。

        筆者視野所及,八排瑤的名稱應當在明代中后期正式出現(xiàn)。明代著名學者歐大任作《八排山行贈曾大夫撫徭》一詩云:

        君不見八排山,黃茅蕭蕭高入天。軍寮馬箭賊滿野,戍兵夜走燒坪下。

        陰風吼地時吹角,桂陽城北狼星落。左里先飛校尉書,連山已建中軍幕。

        大夫白晢微有鬒,司馬行軍使者車。不妨羊祜常裘帶,由來卻轂事詩書。

        中軍策應親戎馬,復領蠻兵號橫野??v金伐鼓羽旗飛,白日歡呼奏凱歸。

        誰知兵后風塵起,徭落千人向湟水。征戍應含玉箸啼,甲兵未擬銀河洗。

        大夫下令復專征,玉勒銀鞍出郡城??犊膶悟T去,艱難豈惜一身行。

        群徭羅拜馬前謁,盡遣歸農解金甲。八排嶺下聽鐃歌,從此征夫免荷戈。

        勒銘思向韓山石,飲馬期歸桂水波。功成已在班師后,幕府何時方草奏。

        男兒本自樹功名,志士何曾懷印綬。高節(jié)悠悠未策勛,誓將肝膽報明君。

        漢家衛(wèi)霍論功日,令人卻憶李將軍[42]77~78。

        這首長詩或許是目前可見的最早描寫八排瑤的文字。其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不詳,長久以來為研究者所忽略。詩文所敘之事疑為“嘉靖十四年(1535)大兵征猺”[26]13。作者歐大任生活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至萬歷二十四年(1596),曾任南京工部員外郎等職,是著名的“南園后五子”之首,世稱“歐虞部”。這首詩開篇就提到“八排山”,其中軍寮、馬箭、燒坪(即火燒排)均是位于連山的大排。作者為明代人,曾親至八排地區(qū)寫下此詩,較民國時期廖炯然所稱明成化二年(1466)僉都御史韓雍“大破廣西大藤峽瑤,八排瑤皆震懼”[32]15更具有說服力。歐詩中提到,八排瑤經官兵打擊后逃往湟水(唐之前稱洭水,今廣東連江),被招撫歸農,從事耕種,乃是八排瑤漢化的明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盤瓠部族陸續(xù)南下,公元六世紀中后期進入淮南。隨后南下進入江西,又從江西西進,大約在隋唐時期進入湖南,并在此長久生活。后因爭奪財產招致官軍打擊,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前后,八排瑤先民赴辰州請求內附,未允。南宋嘉泰至景定年間(1201~1264),八排瑤先民與周邊族群逐漸融合。自景定年間始,八排瑤先民在《過山榜》的護佑下繼續(xù)南遷,至元末陸續(xù)進入粵北。另有少部分從福建進入潮汕,再到粵北,或從廣西進入粵北,并與少量粵北土著瑤民及漢人融合。

        (二)“排”與“沖”辨析

        清李來章《連陽八排風土記》載:

        (排瑤)始居(連)州境油嶺、橫坑各山,刀耕火種。及日久,種繁,越居連山境內,又分五排,曰大掌嶺、火燒坪、軍寮、馬箭、里八峒。其小排,十七或二十沖。散處不常,皆居峻嶺邃壑之中。歷年以來,衍息不可勝數(shù)。[27]49這段文字雖不長,卻頗值得推敲。推敲的關鍵點在于“排”和“沖”。關于“排”的含義,前人已有諸多研究。1但筆者認為總體逃不出“聚落”的概念?!稘h書·溝洫志》載“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43]1692。唐薛能《凌云寺》詩云“萬煙生聚落,一崦露招提”[29]卷560/6548??梢娋勐涞男纬捎袃蓚€條件:一是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口,二是有相對較好的自然條件。排瑤起初居住于油嶺、橫坑各山,生產方式為刀耕火種的記載,暗示此時的瑤民呈現(xiàn)散居狀態(tài),尚未形成聚落。其后人口增多,形成聚落,播衍出八排。但李來章在敘述完大排后稱小排為“沖”,數(shù)量遠多于大排數(shù),這便是認為“沖”為“排”的分支。但“排”與“沖”哪個先出現(xiàn),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一般來講,遷移人口由少到多,從散居到聚居的發(fā)展過程是符合邏輯的。就是說起初少量瑤人先在比較容易安身的地方落腳,如水邊或平地,后來由于族群人數(shù)增多,出于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便向山中遷移,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個聚落。而且這也符合前文所述的漢人先在連陽地區(qū)居住的說法(漢人首選的居住地不會是山上,而是平壩、水邊)。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田野調查報告中,關于八排瑤進入粵北的歷史有這樣的民間表述:

        (八排瑤先人)在連州交界河碰上一個姓廖的漢人。那姓廖的將他連同8個兒子,帶上連州的較場坪,就在這里蓋了草房子,住了兩年半。有一天,他拿起羅盤來照山,發(fā)現(xiàn)連州是皇帝下來建成的縣,有仙人下凡做成的寶塔。官人占據了中央的地區(qū),自己住的是剩下的邊沿地方,看來沒有出息。因而又想著搬家,搬到三江住了八、九年,一家商議在這里要用磚瓦蓋屋,黃泥造墻,白泥做瓦,但卻弄不成,后來又碰上那個廖姓的漢人,再帶到山上開山住。[44]2

        “沖”是湘語方言,意為山區(qū)平地,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八排瑤來自湖南。上述說法也表明八排瑤先民進入粵北后是先住在平地上的,而且與當?shù)貪h族多有聯(lián)系。李來章在《連陽八排風土記》一書中對“沖”的數(shù)量的記載前后不一,且有時將沖稱為排2,這表明“排”與“沖”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且由于人員流動性大,“沖”的數(shù)量時常發(fā)生變化。筆者認為,“沖”是“排”形成的基礎,也是“排”部分解體后形成的散居之地。散居為“沖”,聚居為“排”,散聚無常,不易管理。

        結語

        八排瑤的族源及遷徙問題較為復雜。文獻的書寫,傳說的建構,反映出遷徙族群文化的多樣性和層累性。竹村卓二敏銳地指出:瑤族能否取得發(fā)展決定于能否維持與附近居優(yōu)勢的民俗社會在政治、經濟關系上的協(xié)調一致。也就是說,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同的山地和平地間所形成的民族共生關系是具有重要意義的。[6]緒論/3歷史上不同民族的共生共融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于眾多遷徙型民族而言,其文化基因復雜,民族分支眾多,加之文獻記載的不確定性和傳說文本的建構性,使得傳統(tǒng)的考據研究難免捉襟見肘。在八排瑤起源和遷徙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瑤族等山地遷徙族群在發(fā)展、形成過程中與周邊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共生機制,破解瑤族各支系文化中的基因密碼,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當是我國及世界瑤族研究的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

        [1]〔清〕永瑢,紀昀,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二·史部·卷78[Z].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謝劍.連南“排瑤”族史初探[J].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3).

        [3]李默.關于瑤族遷徙和飄洋過海史實的探討[J].廣東社會科學,2005(5).

        [4]龍國貽.藻敏瑤語語音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5]申衛(wèi)東,覃普詞,楊勇剛,等.廣西3個苗族支系紅細胞血型分布調查[J].中國輸血雜志,2002(4).

        [6][日]竹村卓二.瑤族的歷史和文化——華南、東南亞山地民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M].金少萍,朱桂昌,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廣東省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情況調查組.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南崗、內田、大掌瑤族社會調查[R].1958.內部資料。

        [8]〔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86.南蠻西南夷列傳[M]〔.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9]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客家文化研究:下[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

        [12]練銘志,馬建釗,李筱文.排瑤歷史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13]李默,房先清.八排瑤古籍匯編[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14]〔唐〕姚思廉.梁書:卷34.張纘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5]〔唐〕魏徵.隋書:卷31.地理志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6]張習孔.東晉南朝的賦稅剝削[J].史學月刊,1957(4).

        [17]〔清〕董誥.全唐文:卷31.遣使分巡天下詔[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李筱文,許文清.廣東排瑤史料輯錄[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

        [19]葛劍雄,曹樹基,吳松弟.簡明中國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20]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1]〔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2]〔清〕王闿運,汪敩灝,等.同治桂陽直隸州志:卷23·洞徭[M].長沙:岳麓書社,2011.

        [23]李本高.瑤族過山榜的由來[J].廣西民族研究,1992(4).

        [24]〔清〕吳綺.嶺南風物記:欽定四庫全書本[M].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25]宋蜀華,白振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26]〔清〕劉允元.康熙連山縣志[M].康熙三十二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27]〔清〕李來章.連陽八排風土記[M].黃志輝,校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

        [28]〔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校注[M].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29]孫通海,王海燕.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0]〔清〕李瀚章.湖南通志:卷31·郴州[M].光緒十一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31]陶敏.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M].陶紅雨,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

        [32]李默,房先清.連南八排瑤族研究資料(內部資料)[Z].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1987.

        [33]〔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63[M].上海:中華書局,1936.

        [34]陽國勝.湖南雪峰山地名索源[EB/OL](.2009-12-18)[2021-3-10].懷化新聞網:http://news.0745news.cn/2009/1218/65317.shtml.

        [35]〔漢〕孔穎達.尚書注疏:卷5[M].同治十年重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36]李本高.瑤族《評皇券牒》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1995.

        [37]〔北齊〕魏收.魏書:卷101.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8]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第48冊.光緒道州志:卷12[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3.

        [39]〔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28[M].明正德十一年至十四年劉洪慎獨齋刻十六年重修本.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40]吳永章.元代瑤族概說[J].廣西民族研究,1991(Z1).

        [41]〔明〕宋濂,等.元史:卷41·順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6.

        [42]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卷81.子部.叢書類歐虞部集[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43]〔漢〕班固.漢書:卷29·溝洫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4]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連南瑤族自治縣瑤族社會歷史調查[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黃潤柏〕

        猜你喜歡
        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湖南高橋大市場
        中國共產黨在湖南境內有幾次重大轉兵?
        湖南最早的農工會組織在哪里成立?
        湖南花鼓戲
        繼承英烈志 建設新湖南
        三線建設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手繪湖南行
        海峽影藝(2012年1期)2012-11-30 08:17:00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香蕉中文|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 5级做人爱c视版免费视频| 日韩美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不卡av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 无码少妇a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香蕉视频欧美|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日本护士xxxxhd少妇|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日本黄色特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欧美 综合 在线 精品| 婷婷午夜天| 男女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av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 97色在线视频| 视频一区二区不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 国产a级毛片久久久精品毛片|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国产女同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久久精品1| 欧美在线观看www| 日本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粗大猛烈进出白浆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av色婷婷网站 | 麻豆69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区| 久久久亚洲av成人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