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同學在某高校任教,畢業(yè)之后一直沒有聯(lián)系。前段時間,他突然現(xiàn)身朋友圈,而且連連發(fā)聲:請各位同學幫幫忙,為xx大學投上一票吧,完成任務,謝謝!不好意思??!有人提醒他,應該意思意思。同學馬上發(fā)送一個紅包,附言:一點意思,讓同學們每天都鍛煉一下手指的靈活度,也蠻好的。
想象手機那端的某同學,本來在講臺上一本正經(jīng)、不茍言笑,而如今在朋友圈完成校方交辦的任務時,儼然成為街頭乞憐的一個半百老人。當下的圈里群里,這樣索票、索贊的朋友,每天都有,煩不勝煩。
朋友乘坐地鐵,安檢口一側,被民警攔住去路:
“師傅,能看下你的身份證嗎?”
“為什么?”
“我們也沒得辦法,要完成任務哎!師傅,幫幫忙哎……”
朋友是某電視臺紅極一時的節(jié)目主持,他本來要質疑為什么此處查他(合法性)、為什么只是查他(選擇性),看到警察同志的口吻是商量的,態(tài)度是坦誠的,他還是配合了檢查。不過,回到辦公室,他發(fā)了上面這條朋友圈。
我注意到他們的話里都有四個字:完成任務。咂摸咂摸,有點意思。梳理一下,突然發(fā)現(xiàn),在我們鬧鬧嚷嚷的周邊,有多少人都生活在此起彼伏的“任務”里?在“任務”的壓力之下,多少人是任性的,多少人是創(chuàng)造性的,多少人又是被動性的?
不過,相比其他任務,圈里拉個票,不算多大事。某大學二級學院副院長,正教授,學校要求每位教授每年完成兩篇核心期刊的論文。他先是聯(lián)絡某期刊一面之交的朋友,中間人說最近出差,回來聯(lián)系,其后杳無音訊。吸取教訓,再聯(lián)絡一家雜志社,明確表示愿意支付版面費,其他費用,盡管吩咐。對方很快回復,可以面談。朋友問他,你一年工資多少?為什么要花一半工資發(fā)表文章?答曰:沒有辦法,完成任務,學校每年年終上墻、上網(wǎng)公布,完不成,難看。
完成任務的最大動力,竟是避免“難看”。而完成任務的過程,常常就不可避免地難看,難堪。
一位媒體同行,負責編輯都市報的副刊版面,安靜而淡定,基本不在任何場合出頭露面。某一日,我投去一稿,當即收到自動回復:“xx新聞”是xx集團新推出的新聞推送APP,本報每位成員要負責150個名額的推廣,所以請你幫我一個忙,進入安卓或蘋果的應用市場,搜索“xx新聞”,下載后點擊左上角,在菜單欄點擊“輸入邀請碼”,輸入“abcdefg”——(這一點最關鍵,否則無用)。今年x月之前煩請不要刪除,如果方便,下次郵件時請告訴我一聲,每個人的推廣任務完成進度都掛在集團官網(wǎng)上……多謝!
電子郵件里,也有人不時撒網(wǎng),只為“完成任務”。任務多奇妙,躲也躲不掉。
任務之下,人人難以解脫,人人難以幸免。昨天看兒子的朋友圈,他在圏群里一般“深居簡出”,突然也幫他小學同學的原創(chuàng)音樂會在吆喝“掃碼進群”。同學是“完成任務”,他呢,顯然是被友情綁架,完成同學的任務。
環(huán)顧左右,我們都是有“任務”要完成的人:工作任務,學習任務,找對象的任務,生孩子的任務……更有奇葩得讓人累累吐槽的項目,比如:罰款的任務……
我們的生活空間里,塞滿任務清單。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人們在確立某個目標之后,便逐步逐人分解任務,促成目標的達成。有些任務是合理的,是必要的;而有的任務卻是不切實際的,是欺上瞞下的。我以為,不管什么情況,布置任務,都不能以正當?shù)拿x引導人們任性地務虛、作假。任務設計者,應該守住法律的底線,也應該讓人能守住尊嚴的底線。
(丁伯薦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