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zhèn)呂集小學 江蘇睢寧 221200)
創(chuàng)新理念是指在教學領域中,學校、教師和學生打破常規(guī)模式,敢于創(chuàng)造新型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敢于突破現狀的教學理念。小學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基礎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和鍛煉語文情操的人文性科目,創(chuàng)新理念對小學語文學科的滲入極大程度上使語文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固有教學模式,使學科走上新的未來。
語文學科是我國教育體系最具備人文性質和藝術氣息的學科,它與我國的民族精神、社會背景、國家道義、經典作品和發(fā)展淵源等內容息息相關,學生能在自身正確積極的學習過程中慢慢感受我國的藝術瑰寶和文化傳承,從而積極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的熱愛和敬畏。尤其是在現階段推崇國家文化和國家敬仰的現代社會下,小學生作為國家的希望和未來更要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國家人民意識,從社會和諧的氛圍貢獻自己的力量。
幼兒園教育為學生提供了牙牙學語的平臺,而小學教育則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運用詞語、成語、句子和修辭的平臺詞語、成語、句子和修辭通過有機的組合又構成了人們日常交流所必須用到的語言。語言的構建和使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具備的能力之一,閱讀的文字、句子、段落和情感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鍛煉自身語言的契機,這不僅保障了小學階段學生交流和進步的基本需求,更引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語言框架。
思想情感是閱讀部分所具備的獨特優(yōu)勢,小學課本中所選錄的文章往往具備一定的情感色彩,作者根據自己的意圖和心境,通過人物、情節(jié)、描寫和故事去表達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懷、壯志難酬、思鄉(xiāng)情懷、歌頌祖國河山、堅持不懈等。學生通過學習和教師的引導能有效獲取作者的情感,通過情感的內化和理解去思考自身對于情感的表達,從而升華情感,便于學生的道德觀念建設、生活情感表達和寫作環(huán)節(jié)開展。[2]
知識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與生活是相分離的,學生僅僅是通過課本和教師的備課內容和拓展內容去學習,在這種方式下,學生雖然了解了基本的語文知識,但并未將知識運用于生活。同時,生活與語文教學的分離也意味著失去了引導從生活中發(fā)現語文知識、理解語文知識和感知語文知識的機會。無論從哪個層面出發(fā),生活和語文必須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教師利用生活能教會學生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從而在驗證知識的合理性的同時,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消化和理解,教師利用知識去組裝和還原生活中的語文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利用語文的視角去看待生活、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3]
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整體框架,在框架下教學,有效減少了教師組織學生和引導學生的時間。同時,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教學的格局和力度,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死板固定,教師的教學內容較少,學生的上升空間較小,新課改背景下,國家社會大力鼓勵教師開展新教學模式以保障學生的學習和興趣建立,下文將從三種教學模式出發(fā),提出有效的課堂開展策略。第一,小組合作模式。小組合作是與傳統(tǒng)教學相反的模式,它主要由學生引導開展,教師的工作中心更多地在于對學生小組提出指導和幫助。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7單元20課《古詩詞三首》為例,古詩詞學習的重點在于學生的理解和對情感的掌握,開展學生的自主探究比教師的灌輸教學的效果和質量都會更好,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學習,章節(jié)內容包括三首古詩詞,小組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去進行集中學習,學習內容包括作者的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翻譯、情感、意境、意圖和重點字翻譯等,學生完成集中交流討論后進行古詩詞的講解任務,講解完成后,教師或其他學生進行提問和評分總結。評分總結靠前的小組進行加分制度或獎勵制度,以表揚小組在此節(jié)課堂的精彩表現,也激勵其他小組成員下次繼續(xù)加油努力。小組合作考驗了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在任務的學習中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并在講解環(huán)節(jié)深切體會學習帶給自己的快樂。第二,游戲模式。游戲教學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教師有效利用游戲進行課堂穿插能引導學生調整學習狀態(tài)的同時有效導入或呈現教學內容。第三,分層教學。分層教學即將全班學生按照基礎知識、學科興趣、能力水平和態(tài)度分成不同的層次,將教學工作細化到各個層次去。分層教學最大化尊重了學生的差異性,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落差感和難度。此外,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搭建良好的課堂教學基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小學是我國教育的起點,因此,小學階段的科目往往具有關聯性,學習內容常常呈現并列式或遞進式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必過于按照課本的流程去開展。比如從寫作和閱讀板塊來看,閱讀是學生積累學科基礎知識的關鍵平臺,而寫作是學生運用學科知識的平臺,情感、文字、修辭和語言組織是這兩個部分的共有屬性,因此,將兩個部分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率。[4]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8單元23課《童年的發(fā)現》為例,閱讀文章講述了作者童年時期的一個發(fā)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正好與文章的創(chuàng)作主體相貼合,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自己在生活中和學習中的發(fā)現進行大膽的寫作,利用此次機會幫助學生大膽探索生活和學習中的有趣要素,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聯想和發(fā)散。學科板塊的有機組合能為學科教學提供新的想法和思路,在有效銜接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得到及時的運用和理解。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經常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教室內,甚至難以進行知識的拓展和補充,使學生無法得到學科視野的拓展和提升。在這種問題下,教師可以通過開放式課堂的搭建去彌補此類問題,讓學生在新穎的課堂下進行探究和思維開拓。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7單元18課《威尼斯的小艇》為例,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組織收集與威尼斯小艇有關的資料信息,讓學生在自主發(fā)現的過程中對即將開展的教學內容產生部分的了解和感受。教師再將學生搜集到的信息進行集中,利用這種信息組織課堂教學,包括圖片、文字信息、語言描述等等,將其充分利用成為教學資源和輔助。同時,教師在講解文章內容時,也可以根據作者筆下的信息去驗證學生搜集信息的正確性和準確性,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聽課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去自主搜集文章信息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明白自己的學習主體地位,利用學生搜集的信息開展教學不僅僅是對學生工作的驗收,更是鼓勵了學生的工作,使學生收獲一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也為后面的教學內容作好了興趣和求知的鋪墊。
創(chuàng)新理念不僅僅是新課改所推行的教學理念,更是切實幫助了語文學科走出固有的教學思維和框架,它以多樣和創(chuàng)新的模式吸引了學生對課堂的目光,逐漸引導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和行為,使學生能在自主學習和快樂學習中收獲語文知識,保障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同時,在創(chuàng)新理念下,教師必須尊重小學語文的開展核心要點,利用理念激發(fā)要點,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最后,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被廣大教學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