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祥
信息碎片化時代,我們總在抱怨自己被暴露在信息洪流之中,被動沉迷于泛娛樂化的“奶頭樂”,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深度思考與閱讀,即便打開閱讀軟件想好好讀一本書,滿屏幕也被各種穿越網文所占據(jù)。
網絡深刻改變著作家的寫作題材、寫作方式以及讀者的閱讀方式,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抱怨時代起不了作用,自己所能掌握的,是做一個“優(yōu)秀的讀者”。正如艾略特所說:“一個偉大的詩人不是一個時代有幾個讀者,而是每個時代都有幾個高質量的讀者?!?/p>
一是依托地方高校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實踐課程的特點,組織學生到實地進行參觀、考察、調研、學習、交流等活動。譬如:組織學生到閩東蘇維埃政府舊址--福安溪柄柏柱洋、百丈巖九壯士跳崖犧牲點--寧德市蕉城區(qū)虎貝鎮(zhèn)、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展陳館--霍童桃花溪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組織學生到福安廉村、廉政文化教育示范點等,開展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使之內化于心;組織學生與革命斗爭的親歷者、見證者及其子女進行交流,或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對其進行訪談,讓學生們更加真實地感受歷史場景,產生情感共鳴,得到更加詳實和鮮活的第一手資料。
它啟發(fā)著我們:無論古今中外,文化史究其根本是由經典寫作和高質量閱讀共同構成的,優(yōu)秀讀者也是一個時代文化體系的重要坐標,是一個社會人文氛圍的基本參數(shù),讀者的格局、悟性、韌性,對這個時代的文明程度同樣有能動作用。
近幾年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極為關注,學校領導也非常重視,大部分學校已經出臺了相關文件,制定了相關政策,當前全員育人氛圍很好,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讀者也有層次之別、素養(yǎng)之分。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閱讀并不構成他們生活的底色和主旋律,甚至是可有可無的,他們當中有的是采取實用主義態(tài)度去閱讀,有的將閱讀作為一種打發(fā)時間的消遣方式。而對于優(yōu)秀讀者來說,閱讀已然成為他們的生活要素和“生命基因”。可以說,優(yōu)秀的讀者是催生經典著述的深厚根基,他們是優(yōu)秀作品忠誠的粉絲,也是嚴苛挑剔的裁判,沒有他們的主動參與和自覺介入,即便有經典著述發(fā)表和出版,由于缺乏廣闊市場和社會基礎,也無法得到廣泛傳播;即便誕生了偉大作者,也由于缺少精神知音和心靈擁躉,以至于其社會價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其才華就可能被埋沒。因此,一個社會如果想擁有經典著述和偉大作者,必須大幅提升優(yōu)秀讀者的比例和數(shù)量。
檢測一個優(yōu)秀讀者的尺度與標準,需要一種可供自測的綜合閱讀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至少可以心無旁騖地閱讀,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身到,眼到,手到,心到”。二是深切透析作品題旨,準確稽查原作內涵。三是在保持原著原義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xiàn)和闡釋,賦予原著新的意義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心聲和思想。
對比以上標準,體會到自己與優(yōu)秀讀者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真切地感覺到,無論在哪個時代,讀書都絕非一件易事,既然能夠戰(zhàn)勝惰性放下手機,由于自身素養(yǎng)的不足,也有可能讓許多寶貴的知識營養(yǎng)在閱讀過程中過濾流失,從而無法走進經典著述的內在肌理,成為作者的真正知音。(摘自《環(huán)球時報》,作者: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