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敏
炒疙瘩是一種地道的北京美食,雖然名氣沒有北京烤鴨和炸醬面那么大,但在別的地方可都沒有。
炒疙瘩最早是由一對穆姓母女發(fā)明的。這家人家里沒有男丁,只有母女二人相依為命。為了活命,就在虎坊橋北邊的臧家橋開了一家飯館,字號“廣福館”。
這母女倆也沒有什么太出眾的手藝,只會做一種家常便飯——炸醬面。在剛開業(yè)的時候,由于這母女倆熱情周到,生意倒也不錯。但時間長了,客人就漸漸少了。
一天,客人沒來幾個,和好的面又沒有賣完。這時候正好是大夏天,這面要是放一晚上,就沒法賣了。女兒說,咱們做個新花樣自己吃吧。于是她把饸烙面重新和了一下,搓成面劑兒,再切成疙瘩,煮熟后又用肉絲炒了一遍,準備當晚飯吃。正好店里有兩個客人,聞到這炒疙瘩味道很香,就要了一點兒嘗嘗,一嘗之后連聲叫好。
母女倆一時間信心大增,第二天就開始做炒疙瘩賣。
附近的街坊聽說廣福館新發(fā)明一種面條,紛紛過來一嘗新鮮。吃完后,都說這炒疙瘩好吃,金燦燦的面疙瘩,綠生生的菜,疙瘩筋道,肉絲細膩,差點兒把舌頭都咽下去。
一時間,人們爭相傳頌,客人蜂擁而來,生意一下子好起來。有個名流吃完了炒疙瘩,一時興起,就揮毫潑墨,寫了一首詩:“數(shù)載蜉蝣客燕京,每餐難忘穆桂英。寄語她家女招待,可曾親手去調羹?!?/p>
過了不久,又有一家報紙專門報道了廣福館的炒疙瘩。文章說,只因為廣福館地處臧家橋胡同口,正好是韓家潭、五道廟、堂子街、楊梅竹斜街五條道路的路口,儼然如一個寨子,店主姓穆又無男性,有些好事文人戲稱廣福館為“穆柯寨”,穆姓母女是“穆桂英”。
于是,整個北京城都知道了廣福館的炒疙瘩好吃,從城里城外慕名而來的客人絡繹不絕。這炒疙瘩,竟然吸引了京劇名家馬連良的光顧。
這馬連良為了保護嗓子,對飲食特別講究,最愛吃前門兩益軒的烹蝦段??箲?zhàn)勝利后,馬連良一度還將西來順的大廚師,延請為特約廚師,飯莊熄火,廚師便來到馬家做夜宵。
可就這樣一個講究吃的人,竟然也迷上了炒疙瘩,每天晚上演完戲都要來這里吃上一碗。
來的次數(shù)多了,與這兩位“穆桂英”也就熟了。有一天,老太太說起這穆家姑娘還沒有婚配,馬連良突然問,愿不愿意把這姑娘許給他的弟弟。
原來,他的弟弟剛剛在天津遭遇了一場無妄之災,想定門親事,沖沖喜,去去晦氣。穆姓母女當然知道馬連良在梨園界的地位,能攀上這門親事,那真是前世修來的福氣。
過了幾年,廣福館的生意又不太行了。一是因為穆老太太離世了,而穆家閨女當了馬家太太,顧不上打理廣福館。漸漸地,廣福館就被遺忘了,而附近大李紗帽胡同的恩元居,則成為老北京人吃炒疙瘩的首選。
這恩元居的老板叫馬東海,他的炒疙瘩,講究“揉”“搓”“揪”功夫,做出來的疙瘩均勻,煮后不黏,地道適口。而且,他家還很講究配料,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配放青菜,如黃豆、蒜苗、菠菜、黃瓜丁等。疙瘩金黃,青菜翠綠,讓人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