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波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徐州市大學路實驗學校)
前陣子天津有位老師嫌棄有些學生家長掙錢少、素質(zhì)低,成為熱談。不能不說,這位老師的修養(yǎng)太差了。
但我們笑過后該自問一下:我們自己的修養(yǎng)都到位了嗎?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極盡所能讓大觀園里的諸多人有了前所未有的笑聲。賈母更是把劉姥姥當作自己的上賓,不僅盛情挽留劉姥姥多住幾日,讓其吃好、穿好,更是親自帶著劉姥姥游逛大觀園,讓其玩好。
吃著笑著,玩著逛著,不知不覺就到了妙玉的櫳翠庵。
賈母對妙玉說:“我們才都吃了酒肉,你這里頭有菩薩,沖了罪過。我們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來我們吃一杯就去了。”
聰慧的妙玉很懂賈母的心思,不一會兒,就用舊年雨水沏了頂好的老君眉,用成窯五彩小蓋盅盛著奉給賈母,哪知賈母淺嘗了兩小口,便直接遞與劉姥姥,劉姥姥呢,也毫不客氣,接過茶不僅一口吃盡,而且還進行了評點:“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就好了?!北娙硕急欢盒α?。
慧黠的劉姥姥懂得適時配合著賈母,如此這般,便讓我們看到了妙玉的修行之路——遠矣!
當劉姥姥用了那個成窯的杯子后,妙玉趕緊交代下人,那個杯子不用收了,就擱在外頭。
這一切,寶玉看在眼里,他知曉,愛潔凈的妙玉嫌棄劉姥姥是粗俗之人。
向來認為“世法平等”的寶玉對劉姥姥很是同情,于是伺機對妙玉說,那個杯子也挺值錢的,扔掉了太可惜,不如就送給劉姥姥吧,她賣了,還可以換點錢過日子用。
寶玉這么一說,妙玉也就勉強同意,但接下來的一句話,太過寒涼,讀來不覺為之驚顫。
妙玉說:“幸好我沒有用過,如果我用過了,就算砸碎了,也不能給她?!?/p>
不僅如此,寶玉體貼妙玉,說劉姥姥離開之后,要派幾個小幺兒打了水來給她洗一遍地。妙玉說好,但卻囑附:打了水放在櫳翠庵山門外墻根就行,不必進來。你看,小幺兒們也不配登她的門的。
劉姥姥與妙玉絕無瓜葛,妙玉對劉姥姥如此嫌棄與怨恨,除了因為劉姥姥的身份卑賤、地位低下之外,實在想不出其他的理由來。
《紅樓夢》中寫妙玉的筆墨并不多,但就是這有限的文字卻讓我們?nèi)滩蛔∷伎迹阂粋€修行之人,到底該修什么?!
妙玉是大觀園里比較特殊的一個人物,被作者譽為“氣質(zhì)美如蘭,才華馥比仙”。她本是蘇州人氏,出身仕宦人家,但因從小體弱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門,帶發(fā)修行。師父死了,她住在牟尼院。當年元春省親,回家要拜佛做醮,祭祀天地,賈府就在大觀園修建了櫳翠庵,買了十個小道姑、十個小尼姑,因為缺少主持,就特意把在牟尼院修行的妙玉請來做庵主。
據(jù)描述,妙玉十八歲時,文墨極通,經(jīng)典極熟,酷愛莊子,對政治、權力沒有興趣,對社會、俗世名利都已看破,自愿享受孤獨,祈求與天地自然達到融合。
但就是這樣一個高潔的修行之人,雖然身在修行,心卻充滿了俗世的厭惡和恨。
據(jù)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經(jīng)的研究,這只成窯的杯子,在大明王朝的時候,能值十萬錢,到寶玉時代應該是更貴的了。如此貴重的杯子,只因沾了劉姥姥的嘴,就被妙玉廢棄了。妙玉怨恨這個來自鄉(xiāng)下的貧窮、粗俗的老太婆跑到她的冰潔之地,糟蹋了她珍貴的器皿、珍貴的茶。好茶被當湯喝掉,珍品茶杯被臟嘴沾過,她無法阻擋,但這個杯子是無論如何不能要了。
妙玉與黛玉性格相似,尊嚴感極強,不可輕褻,“萬人不入她的耳目”。但,我們看,妙玉卻單獨約了黛玉、寶釵到耳房吃體己茶,寶釵可以上她的榻,黛玉可以坐她的蒲團。喝茶時,給寶釵用的茶具是天然瓟杯,給黛玉用的茶具是犀牛角杯,給寶玉斟茶的杯子,則是妙玉自己日常用的“綠玉斗”,全是名貴的器具。
分別心何其明顯!
身在廟里,心在俗世,看似修行很久,實則連一點點的悲憫心都沒有,沒有悲憫心也就罷了,還這么多的恨和怨,還有著這么鮮明的分別心。
“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妙玉的“潔”和“空”,恰恰是她自己無法跨越的障礙。所以注定“可憐金玉質(zhì),終陷淖泥中”。
說完了妙玉,再回到凡俗的我們。
在人世間行走,每個人都有諸多的不容易,為了活著多一些美好,我們每個人著實都需要修行。修行到底要修什么呢?
首先要摒棄分別心。
站在俗世的臺階上,看世間的人來人往,這種世俗性決定著我們可以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產(chǎn)生一定的分別心,往往會不自覺地就把我們身邊的人根據(jù)需要劃分出一個等級來。誰地位高、權勢大,我們就付之熱情,予以奉迎;誰地位低、無權勢,我們就可以拿其不當回事,予以輕視。
馬德說,這是人的聰明之處,也是人性的奸詐之處。
因為分別心,呈現(xiàn)在我們眼里的世界是非客觀的,我們感受到的,也往往是經(jīng)過我們主觀忖度出來的。
所以,人一旦擁有了分別心,就容易成為契訶夫筆下的奧楚蔑洛夫,心機重重,簾幕無重數(shù)。
只有摒棄了分別心,我們才能修得平等待人的視角,以一顆平等心,真誠待人。不論尊貴與貧賤,不論位高與位低,都能給予對方以應有的尊重與良善。
其次,修一顆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就是說,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將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中,設身處地地將心比心,盡量了解并重視他人的想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同理心是一種思維方式和道德準則,有了它,就有了感同身受與仁愛,就可以盡可能地消除挑剔、抱怨、指責、嘲笑等,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欣賞、贊美、鼓勵、諒解與扶持。
《紅樓夢》七十六回,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無論事大事小,有理無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
面對俗世,修一顆同理心,潤一副悲憫心腸,何其重要。當我們的心中有了這樣的情感,人與人之間就有了和諧與友好。
漫漫人生路,“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p>
當我們都能修得一顆同理心,懷一顆悲憫心行走,平等與寬容也就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秩序,成了每個人內(nèi)心的一份祥和。那么,每個人遇事、遇人,自然也就多了一份承受的能力、化解的能力與融合的能力。
這,是不是我們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