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蘭
(1.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隨著“上海精神”的熱議,如何培育城市精神再一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靈魂,而大學則是城市的靈魂。一座城市如果沒有大學的支撐,那么這座城市就缺少了靈魂;反之,大學如果不能推動城市的發(fā)展,那么自身也難以穩(wěn)步前行。大學與城市融合共生。新時代城市精神的建構和踐行理所應當是大學的文化擔當。大學與城市這對“命運共同體”均以實現(xiàn)美好生活為終極價值旨歸,在交融互動的精神文化場域中形成了大學文化作用城市精神的現(xiàn)實邏輯和實踐路徑。
一方面,城市與大學相伴而生又結伴同行。在中世紀的歐洲,基于手工業(yè)與農業(yè)的分離而誕生了城市之后,大學也應運而生。城市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不斷涌現(xiàn)的大批知識分子為大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智力支持。大學是中世紀的歐洲對世界作出的杰出貢獻之一?!按髮W的出現(xiàn)是十二三世紀心智活動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盵1]城市的發(fā)展為大學的成長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料,而大學的發(fā)展也進一步促進城市的發(fā)展壯大,古今中外無不如此?!按髮W之母”巴黎大學與巴黎城市的崛起、洪堡大學與柏林城市的興盛、牛津大學與牛津小鎮(zhèn)的繁榮等都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jù)。我國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lián)大、西北聯(lián)大、延安大學等等都為推動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建設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時代的清華大學與北京、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雄安大學與雄安新區(qū)等均有力地證明了大學與城市之間緊密相連的關系。尤其是辦學定位為地方性應用型的大學在城市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與所在城市的關系更是水乳交融。大學與城市之間如此相輔相成的關系促使大學文化構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文化以其超越性、開放性和高階性等特點作用于城市精神的多元性、豐富性、世俗性等,共同為新時代的公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大學的職能。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承、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現(xiàn)代大學的四項基本職能。大學的首要職能就是培養(yǎng)人才,大學所培養(yǎng)的具有獨立人格、豐富知識和高尚情操的人才帶著影響他們一生的大學教育以及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技術等進入到社會的各種崗位,成為城市建設和發(fā)展的人才基礎,為城市健康良好運行貢獻智慧和才干,對城市公民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價值影響。大學不僅是傳授、研究科學和文化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長的園地,還負有引導社會價值觀、規(guī)范社會行為、培養(yǎng)公民的國際視野與現(xiàn)代意識、引領社會前進方向的使命[2]??茖W研究是大學培養(yǎng)高級人才的重要途徑,隨著現(xiàn)代大學突破“象牙塔”的既定模式,大學的科研成果越來越多地與政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等進行產學研結合,從而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提升城市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水平。自從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發(fā)端以來,大學所培養(yǎng)的人才、進行的科研、創(chuàng)造的文化等越來越注重社會實際所需,尤其是與所在城市緊密融合,共謀發(fā)展。地方性應用型大學則更加注重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性、文化傳承的引領性、科學研究的應用性以及服務社會的主動性。
收獲諸多贊譽如精神家園、學術殿堂、自由王國的大學最寶貴之處就在于“在區(qū)別善惡、建立信念、認識真理、守護人類終極理想上的積極貢獻”[3]。大學不是一般的社會機構,是“社會中的大學”而非“社會大學”,其區(qū)別于其他社會機構的最顯著特征就是大學的精神生活。正如德國教育家雅思貝爾斯所主張的,“大學是個公開追求真理的場所,所有的研究機會都要為真理服務,在大學里追求真理是人們精神的基本要求,因此它給大學帶來了勃勃生機,是大學進步的條件?!盵4]然而,過度強調工具理性而忽視其價值理性帶來的大學人文精神的失落致使大學在發(fā)揮文化引領功能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應有的地位而陷入尷尬的困境。“何以為生”的追尋蒙蔽了“為何而生”的探求,“即時有用性”的工具理性遮蓋了人類對于生活、價值、尊嚴、個性、精神等終極意義的關懷,生命淪為機器,人類淪為工具,甚至人不成為人。馬爾庫塞把大學中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沖突和對峙而引發(fā)的后果歸納為單向度的文化,其實質就是科學技術占領了文化領域,科學文化超越人文文化進而使大學文化蛻變?yōu)榭茖W文化,甚至對人類的思想意識加以操縱和控制,從而剝奪人類的批判否定能力和自由思辨能力。在馬爾庫塞看來,科學技術的擴張、操縱和控制是產生單向度文化的罪魁禍首。從外部環(huán)境看,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全球擴張、我國的權謀文化以及市場經濟等因素誘發(fā)大學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從自身來說,功利化和實用化的辦學傾向以及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導致大學的文化價值偏頗和人文精神淡弱。
英國著名學者阿什比曾這樣闡述大學與城市的關系:“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huán)境的產物?!盵5]大學文化與城市文化存在天然的互相依賴關系。然而,目前有些大學采取封閉式辦學模式,對社會開放程度較低,與城市交往較淺,有限的開放和淺顯的交往致使大學文化與城市文化在互動的過程中不能充分實現(xiàn)各種文化資源和設施的共享。例如,亳州學院的三個大門長期處于“死防嚴守”的狀態(tài),嚴格控制外來人員;對社會開放的程度很低,僅限于操場、圖書館借閱處,有些資源的對外開放有特定的時間限制,例如亳文化館。有限的開放程度不僅會造成大學資源的閑置和浪費,還限制了大學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這是導致有些亳州人甚至沒聽說過有亳州學院這所大學存在的重要原因。根據(jù)馬克思的交往實踐理論,大學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互動取決于作為主體的人之間的交往。大學文化的主體同時也是所在城市文化的主體,大學文化的主體在社會交往中所秉持的價值理念、行為規(guī)范、人格特質等勢必會對城市精神主體產生輻射和示范效應。然而在實踐中,大學文化主體與城市文化主體的社會交往比較有限且較為單一,有待于向縱深方向發(fā)展。例如,亳州學院舉行的一些節(jié)慶活動、晚會可能會有市民前來觀看,但只是觀看而已,卻沒有深入參與。城市中舉辦的各類活動尤其是社區(qū)活動也想不到主動邀請亳州學院的師生參加,有時候囿于宣傳力度亳州學院的師生恐怕連觀看和參與的機會都沒有。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亳州學院與亳州這座城市各自獨立地存在著,除了生活上的交集之外,很少發(fā)生文化層面的互動。亳州學院在亳州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并沒有達到理想中的高度。大學文化所蘊含的倫理秩序、道德規(guī)范、行為理念、價值追求等無法與城市精神有效地融合,因而也就無法實現(xiàn)大學作為精神高地對城市精神培育的積極影響。
踐行城市精神是大學的文化擔當。為此要先從大學自身入手以解決問題。從屬性上來說,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作為文化的雙重屬性本不應該被割裂開來。大學文化中的科學文化更注重的是工具理性,人文文化更追求價值理性?!翱茖W文化和人文文化不可分割,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學的基礎與珍璞,社會科學更是如此?!盵6]因此必須擯棄科學與人文非此即彼的對立思維,樹立二者并駕齊驅的理念。從內容上來說,精神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的三個內容(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一在其中處于核心地位。承載著大學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價值規(guī)范、理想信念等的大學精神以其獨特的超前性特點對城市精神的培育發(fā)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大學與所在的城市雖然緊密相連,但是大學不是城市的鏡子,而是其燈塔?!安荒苁裁戳餍芯陀鲜裁础4髮W應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它必須以理性分析和價值判斷為基礎?!盵7]“大學不僅要造就人力,更要提升人性。大學要有競爭力,更要有文化影響力和文化魅力。這種影響力和魅力就在大學文化精神之中?!盵8]
針對現(xiàn)實中人文精神備受冷落、大學精神備受遺忘的現(xiàn)狀,必須重新塑造人文精神,培育大學精神,克服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以及行政化、官僚化辦學傾向。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大學中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文化自覺意識、文化包容意識、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術文化意識,消除令知識分子陷入困頓的學術資本主義風氣。其次要改革高校的課程建設體系,增加通識教育課程。通識教育課程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人的人文精神,過分強調專業(yè)課程而忽視通識教育課程不利于培育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梅貽琦任清華大學校長時不僅大力倡導科學精神,而且重視以提升道德修養(yǎng)和陶冶情操為圭臬的通識教育,培養(yǎng)了一批批既有科學精神又有人文關懷的優(yōu)秀學子,一座以理工科為主的高等學府打造的“清華精神”美名遠揚,鼓舞四方。因此,大學必須增強通識教育,將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有機結合,有效彌補科學知識對人文教育的侵蝕,以人文精神為底蘊全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后要提升教職員工的人文素養(yǎng),營造具有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提高教職員工的人文素養(yǎng),通過教職工群體的榜樣示范力量影響和帶動學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安赜谛危奈镆嗷??!币浞职l(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功效,建設具有人文底蘊的校園環(huán)境設施,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培育和弘揚大學精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從而矢志不渝地堅守“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價值追求。亳州學院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近年來依托所在城市——亳州市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入研究并大力弘揚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亳文化:通過建設亳文化廣場、亳文化展覽館,編著亳文化研究著作和通識教材,推行亳文化通識教育課程,邀請校外文化傳承人進校講學,走出校外大力宣傳亳文化等全方位、立體式手段,營造了濃厚的校內和校外文化氛圍,近年來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大學與城市之間的文化融合是趨勢所在,當然這是建立在雙方已經構建暢通的溝通渠道基礎之上的。這就要求雙方在觀念上要具備互相幫扶意識。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地方大學作為精神文化高地要主動積極地滿足所在城市文化發(fā)展的需求,以城市文化繁榮為榮,以培養(yǎng)城市文化的建設人才為己任,將培育和踐行城市精神融入辦學理念、制度設計、績效考核、師德師風建設等等之中,并據(jù)此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城市也應充分重視和依托大學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以打造先進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例如美國在19世紀中葉制定的以保障大學和地方之間文化互動的《莫里爾法案》取得了重大的成效。
由于城市精神既體現(xiàn)在建筑廣場、歷史遺跡、規(guī)劃設計等物質層面,也體現(xiàn)在市民的言行舉止、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等精神層面;大學文化亦是如此,不僅包括精神文化,還包括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應將各個領域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進行深度融合。物質領域的交流互動可表現(xiàn)為大學的實體建筑和文化設施例如圖書館、展覽館、體育館、實驗室等全面向社會開放,大門完全向社會敞開,甚至不設圍墻,打破物理空間的隔斷,消除服務空間、共享空間和心理空間的壁壘。城市也要提供積極的人力、財力、物力等保障以全力支持大學的運行和發(fā)展。制度領域的交流互動可體現(xiàn)為大學和城市聯(lián)合制定詳細而成熟的人才培養(yǎng)制度,簽訂人才培養(yǎng)協(xié)議,城市為大學師生提供實習實訓崗位和場所、社會實踐和各種教育基地、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機會等,吸引畢業(yè)學子在當?shù)鼐蜆I(yè)建設美好城市,大學則嚴格根據(jù)人才培養(yǎng)方案為當?shù)厣鐣l(fā)展輸送德才兼?zhèn)涞娜瞬?,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精神領域的交流互動要求大學和城市均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針,大學應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資源開辦面向市民的各類培訓班、提高班、進修班等,開設各類職業(yè)培訓課程、人文社科課程等,以提升市民的生活技能、文化素養(yǎng)和價值觀念等,更好地培育和踐行城市精神;大學學者也應深入社區(qū)、文化場館、廣場等公共場所去傳播高校先進文化,弘揚大學精神,同時城市要創(chuàng)新各種形式將優(yōu)秀地方文化送進大學,以實現(xiàn)二者的良性互動。例如,亳州學院面向社會人員開展全日制學歷教育,采取網絡學習和集中面授,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滿足社會人員個性化學習需求;再如亳州二夾弦、華佗五禽戲、剪紙、華佗夾脊穴、南譙面塑等一批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經常走進亳州學院進行表演講學,為亳州學院師生提供了絕佳的領略和學習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豐富和發(fā)展了大學文化,激活和創(chuàng)新了地方文化,加快了城市精神的培育進程。亳州學院師生勇當城市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和踐行者,積極開展城市道德模范宣講活動,并親身實踐做專業(yè)精通和思想過硬的實踐者和引領者,為亳州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在課題研究方面大學和城市亦可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和文化活動。城市中涌現(xiàn)的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同時大學教師可能苦于沒有課題靈感,兩者結合即實現(xiàn)了優(yōu)勢互補,補缺補差,互惠互利,這也就是所謂的產學研結合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產學研結合要注意以服務人和發(fā)展人為導向,切勿陷入功利主義等庸俗化泥潭。
大學是人類精神文化的象牙塔,致力于構筑人類的科學理性精神、哲學思想和世俗人文情懷,更直白地說就是研究高深學問,弘揚科學精神,傳承社會文化,提升社會價值,引領文化創(chuàng)新,引導社會思想,堅守人類的精神價值[9]。大學文化與作為城市文化核心的城市精神同屬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時代下,兩者都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共同的價值取向,合力打通文化交流渠道,創(chuàng)新手段和方法,充分發(fā)揮大學文化的優(yōu)勢,努力建設特色文化城市,為人類構筑更適宜居住的美好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