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火枚 楊翠媚 李夏端 熊文敏 陳小鳳 溫婉儀
(1.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廣東茂名 525000;2.廣州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6)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毒V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內容,即:緊密圍繞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和愛集體為主線,圍繞著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憲法法治意識及道德修養(yǎng)等重點優(yōu)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tǒng)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此外,《綱要》中還提到,應該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加大力度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1]。
而在高涼地區(qū)(即現(xiàn)在的廣東省茂名市一帶)推崇的“好心精神”——冼夫人文化,正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最佳范本。有不少專家學者對冼夫人文化內涵進行過探討。如陳水潤先生[2]認為,冼夫人文化有俚人文化、高涼文化和圣母文化三個方面。黎國器先生[3]認為,冼夫人文化在思想政治層面表現(xiàn)為愛國、團結民族、維護國家統(tǒng)一,在個人修養(yǎng)的層面她融合了自強不息、善于斗爭、鞠躬盡瘁等精神;李潤、張春麗[4]及鐘煒、向衛(wèi)國[5]也對冼夫人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開發(fā)進行了深度的發(fā)掘,他們認為冼夫人文化在維護民族團結、愛國、愛民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也有不少學者對冼夫人文化的意義等進行過闡釋,如羅遠玲[6]從主客位視野的角度闡釋冼夫人文化和其符號意義,曾麗容[7]對冼夫人文化資源的類型和分布情況進行了厘清,章旺根[8]從文化生態(tài)視閾的角度探究粵西冼夫人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顯然,許多學者傾向于從冼夫人文化內涵及其意義進行挖掘,卻忽視了從冼夫人文化的精神內涵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價值傳播角度進行探討,而這正也恰恰是本文研究的切入點。
地方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shù)刂匾奈幕z產(chǎn),有比較高的現(xiàn)代價值;地方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的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資源,冼夫人文化在粵西地區(qū)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一種民間的信仰[8]。2014 年,茂名地區(qū)冼夫人信俗入選了國家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冼夫人文化的發(fā)源地茂名也在大力弘揚冼夫人文化,打造“好心(忠心對黨和國家,全心為民服務,憑良心做事,堅持不懈的進取心)之城”,并出臺了《茂名市冼夫人文化發(fā)展綱要》。有了一系列的措施與宣傳之后,那么,冼夫人文化在粵西高校的大學生中的價值認可和傳播方式如何?冼夫人文化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哪些?如何更好在當代大學生中傳播冼夫人文化?本研究將對粵西地區(qū)高校的大學生進行調研分析。
本次調研以問卷和訪談進行。以問卷星發(fā)放問卷735份,回收653 份,有效率為89%。選取的樣本考慮的學生了類別、政治面貌、年級背景等。其中人文社科類的比例17%,經(jīng)濟管理類13%,理工科類15%,教育學類14%,體育類11%,藝術類11%,其它8%。大一學生占23%,大二學生占26%,大三學生占22%,大四學生占18%。中共黨員(包括預備黨員)45%,團員30%,群眾14%,而這些群體中學生干部的比例占37%。本科院校4所,人數(shù)435 人;高職院校3 所,人數(shù)300 人。除發(fā)放調查問卷之外還對10 名學生進行了深入訪談了解。
據(jù)調查所得,對冼夫人的文化內涵非常了解的只有2.5%,比較了解的占26.3%,一般的占48.8,不了解的占22.1%,完全不知道的占0.3%。但是在調查和訪談中都發(fā)現(xiàn)大部分大學生對冼夫人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都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
在訪談中,有黨員兼學生干部的A 同學表示“深入了解了冼夫人的英雄事跡之后對冼夫人文化的意義有了不同的認識,冼夫人愛國愛家愛民的精神也對我們產(chǎn)生很大的激勵作用,日后會堅持‘好心’精神,堅持忠心對黨對國,用心服務人民,憑良心做事,保持進取心,他表示現(xiàn)在學校期間,作為黨員學生干部,要多為大家服務,從細小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如多傾聽同學的心聲舉辦一些為大家都愿意參與的活動,堅持每天給我自己作為導生的同學輔導至少半個小時功課”;在談及未來就業(yè)的選擇的時候,他表示“會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è)”。其中一位參加訪談的B 同學剛好報名參加了西藏的專招,她表示:“自從了解了冼夫人文化之后自己就樹立了一定要為社會為我們國家做一些實際有意義的事情的想法,現(xiàn)在我們國家西部地區(qū)因為資源等各方面的局限,相對我們這些東部沿海地區(qū)在經(jīng)濟教育等方面的發(fā)展都跟不上,剛好有這個機會我就報名了,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運用的實處做一些對當?shù)赜袑嶋H意義的事情?!?/p>
從專業(yè)類別來看,人文社科類的了解程度要遠遠高于其它專業(yè),這個有可能是學科性質導致的,人文社科類的學生因為專業(yè)的緣故,經(jīng)常會大量閱讀一些書籍,專業(yè)老師有相關的課題會進行研究,因此在課堂上講課會比較細致,而且有些同學也會參與到老師的課題研究中,因此他對冼夫人了解程度的比率要遠遠高于其它專業(yè),而從專業(yè)類別來看,理工科類的學生對冼夫人文化的了解相對薄弱一些。另外,學生干部和黨員對冼夫人文化內涵的了解要高于普通學生和非黨員。其中對于冼夫人文化的比較了解的黨員有59.3%,團員為28.4%,一般群眾為12.3%;學生干部的了解程度為43.2%,非學生干部了解度為12.2%。
1.大學生了解冼夫人文化的主要途徑
冼夫人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傳播途徑和載體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以及其影響力。但是通過調查和訪談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了解冼夫人文化是被動知道而不是主動自覺去了解的。有54.6%的學生是通過上思政課、學術講座、網(wǎng)站等了解冼夫人文化的,而通過手機媒體、校園宣傳欄、校園文化途徑等了解的占13.4%,通過街道、公交車及站牌、路邊標語和橫幅宣傳等方式的占24.2%,另外有其它途徑的占7.8%。高校在進行冼夫人文化宣傳的時候多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以教師和領導的單邊需求為主而進行自上而下地推動,如此學生是被動地接受而不是主動了解,對冼夫人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也偏低。
在訪談中,C 同學是湛江人在茂名讀書,他表示:“我去家教的路上在路邊都能看到冼夫人文化的標語的宣傳,比如‘好心之城’‘唯用一好心’,茂名還有‘好心湖’,這些宣傳的元素挺多的,不過我們湛江那邊的宣傳少,其實我也想多了解冼夫人文化的相關內涵可以多給身邊的人講解,但是我都是知道表層,了解不深入很難宣傳”,在問及還有沒有別的了解途徑的時候他表示幾乎都是在路邊的標語看到過的,有時候上網(wǎng)瀏覽一下,沒有嘗試過深入地找文獻了解。從調查和訪談的結果看來,雖然粵西地區(qū)是冼夫人文化的發(fā)源地,但是宣傳比較到位的只是局限在茂名地區(qū),而周邊城市的了解程度都還比較弱。
2.高校傳播冼夫人文化的主要途徑
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高校宣傳冼夫人文化的主要途徑有校園的網(wǎng)頁、講座、思政課、黨課、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占67.8%,而通過微信等手機媒體、校園宣傳標語的占23.3%,其它途徑的占8.9%。通過學校新聞網(wǎng)頁、講座和思政課黨課等這些活動都是自上而下的活動,有些校園宣傳還是停留在老一輩領導和老師熱熱鬧鬧宣傳,學生不冷不熱走個過場的階段,很難真正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出發(fā),難免會造成枯燥和傳播的手段單一,而對于現(xiàn)在學生的新型媒體如手機微信等等這些載體的利用率則比較低,這樣對學生的吸引力相對較低,目前沒有看到有專門的手機App 宣傳。而且從調研的情況來看,粵西高校目前也沒有相應的特色教材,關于冼夫人文化的選修課或者必修課目前都沒有見到,即使是冼夫人文化發(fā)源地的茂名的院校都沒有開設相關的選修課或者必修課,從這個角度看來冼夫人在高校中的頂層設計也沒有做好。
李春會[9]指出,在傳播中,傳播者及接受者應該是雙向互動實踐主體,只有雙方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xiàn)更大范圍更有影響力的傳播。高校在宣傳冼夫人文化的時候,領導及教師要變單邊的傳遞向雙邊互動轉變,做到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需求,貼近學生生活,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傳統(tǒng)的思政課和單一傳授的黨課可以改變教學手段,任務型和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盡量多布置任務給學生自己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課前或者課后去完成,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個人或者小組進行任務匯報的內容進行適當?shù)狞c評、引導和點播,而且教師在備課和授課的過程中,主動融入學生的切身需求,如冼夫人文化體現(xiàn)的愛國、自信、有勇有謀等等性格與學生個人品格修養(yǎng)相結合,為以后的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等快速融入社會做好前期的鋪墊,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自己在完成的過程中主動自覺了解冼夫人文化,只有學生真正地深入了解了冼夫人文化才能將冼夫人文化切實地融合到自我的價值體系中。
價值觀念的認同需要“灌輸”理論,但前提是要考慮對象的直接感受和社會影響。價值的主體是否從客體中得到了滿足,在于主體的評價,而評價受從眾心理、輿論宣傳、西方思潮影響等,最重要的是自身的體驗,因此冼夫人文化的有效傳播的著力點應該是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或者實踐?;浳鞯貐^(qū)的高校在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xiāng)暑期社會實踐”的時候可以考慮增設冼夫人文化的調研和宣傳的內容專題,讓學生在體驗中在實踐中了解感受冼夫人文化,再實踐結束后再形成文字的調研報告供其它學生學習及討論,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興趣。
在傳播的載體方面也需要更新,當代大學生幾乎離不開手機、網(wǎng)絡等新型載體,因此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利用生動活潑和通俗易懂的故事、動畫及聲音等載體,在微信、抖音等這些經(jīng)常被學生使用的App 推送,讓冼夫人文化的精神內涵真正貼近大學生生活,融進大學生的生活,以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大學生所接受。政府和高校方面可以開發(fā)特色的本土教材和開設相應的選修課在調查和訪談中都發(fā)現(xiàn),學生了解冼夫人文化內涵通過閱讀的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為沒有相應的教材,另一方面粵西地區(qū)是冼夫人文化的發(fā)源地,可是關于冼夫人文化進課堂的方式只是通過思政課,選修課的形式目前還沒有。
傳播有顯性傳播和隱形傳播兩種方式。隱形傳播指的是指通過潛在的傳播動機把內涵滲透給受眾者,使受眾在無形中接受傳播者的觀點和理念,從而影響受眾者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的一種方法。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不同專業(yè)、政治素養(yǎng)和政治面貌也會影響學生對冼夫人文化的了解程度和主動認知度,因此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傳播冼夫人文化,對于黨員和學生干部可以通過顯性的方式,而對于一般的學生則可以從“標語”“口號”“講座”等顯性的方式到隱形的當時,通過回歸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種文化資源和行為方式等,發(fā)掘出特色化和生活化的傳播載體。另外,現(xiàn)在粵西地區(qū)的高校也大力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政府也提供了比較寬松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體檢,只是相對于珠三角地區(qū)來說粵西地區(qū)的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環(huán)境和條件還是有所限制,那么對于冼夫文化的傳播還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有直接受益的“利益”,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主題盡量挖掘粵西本土的特色進行包裝打造,形成文化創(chuàng)業(yè)街,與政府的旅游等相結合;而對于選擇直接就業(yè)的學生通過冼夫人文化精神引導其在求職面試中表現(xiàn)自信、大膽一面等,通過冼夫人文化與學生的實際分層相結合讓學生能直接“受益”,如此冼夫人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心中。
粵西地區(qū)是冼夫人文化的發(fā)源地,政府部門圍繞著冼夫人文化特色和內涵進行深度發(fā)掘,如茂名打造“唯用一好心”的好心之城,成功競選“魅力中國城”,這一系列的“文化挖掘”操作是相當值得肯定的。但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宣傳仍顯不足,學生對冼夫人文化內涵的深度了解和認可仍有待提高,傳播的手段沒有與時俱進,如學生經(jīng)常用的新媒體手機App等的傳播仍然沒有看到,而宣傳的途徑也還是以自上而下為主,缺乏學生主動參與融入的過程。如何更新傳播理念,根據(jù)特定群體進行合理的引導,開發(fā)關于冼夫人文化的特色教材等仍然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