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補 中
高考文本的有效閱讀,是指在高考考場上,以合適的閱讀速度正確閱讀文本和試題。這里的文本既包括閱讀材料,也包括需要回答的題干文字。閱讀速度即閱讀時間的多少,正確閱讀指試題回答的正確率。用時少,速度快,正確率高,就是有效閱讀;反之,就是低效或無效的閱讀。高考文本有效閱讀的思維策略,是指為減少閱讀耗時,提高閱讀速度,同時提高答題正確率,在思維上應該采取的策略,包括采用優(yōu)化的思維路徑、方法、技巧等。
有效閱讀,從顯性的效果看,能直接助力提高考試成績;從隱性的效果看,能提高閱讀速度,減少閱讀耗時,讓閱讀者有更多的時間去擴大閱讀面,以拓寬眼界,豐富閱讀積淀,不僅能提升閱讀品質,還能提高考試成績,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增加生命的厚度和精彩度。因此,掌握高考文本有效閱讀的思維策略,提高閱讀能力,改善考生的高考文本閱讀狀況,使其獲取更好的考試成績,其意義是重大而顯著的。
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研究高考文本有效閱讀的思維策略:
依據(jù)體式的思維策略,是指我們在閱讀高考文本時,要依據(jù)不同體式文章的特點進行閱讀,將目光聚焦到文章的文體特點上,以增強閱讀的針對性,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從體式看,高考文本有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學類文本、文言文和古代詩歌作品等。這些不同類別的文本各有其體式特點,依據(jù)它們各自的特點,采取相應的閱讀思維策略,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論述類文本的特點是說理性和邏輯性,有明確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語言精確,語意顯豁。在閱讀時,要聚焦它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論點有哪些,運用了哪些論據(jù)來論證中心論點,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論證語言的精確性。
實用類文本的種類有很多,如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等,不同種類的實用類文本各有不同的文體特征,但總體來看,實用類文本具有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等特點,語言既準確又生動。在閱讀時,要聚焦它的實用性特點,聚焦它所傳遞的知識,包括概念、特點、構成、用途、意義等,以及作者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來闡釋對象的。
文學類文本最鮮明的特點是想象性和虛構性。我國流行的觀點認為,文學作品根據(jù)體裁劃分,主要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大類,其文本語言具有多義性和豐富性。閱讀文學類文本,關鍵要聚焦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xiàn)力等方面。高考主要考查的文學類文本是散文和小說。閱讀散文,關鍵是要披文入情,也就是通過作品所寫的人、事、景、物,觸摸作者的情懷和心靈。傳統(tǒng)小說理論認為,小說是通過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來表達某種意義,現(xiàn)代小說理論則特別突出小說的故事性。故事要有人講,講故事的人是誰,這個人怎么講故事,這就是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方式問題。故事中有人物,人物有扁平的,有圓形的。小說是虛構的,因此小說故事中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往往有隱喻性,甚至整個故事都是象征性的。閱讀小說,需要把握人物的特點及其塑造方法、情節(jié)的發(fā)展及推動要素、環(huán)境的特點及作用、故事敘述的視角及效果等。
文言文的基本特征是文言,它是以先秦語言為基礎的書面語,而先秦語言的語音系統(tǒng)、詞匯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與現(xiàn)代漢語有差異。因此,讀懂文言,尤其是讀懂它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別,是文言文閱讀的重中之重。就全國卷而言,考查的文言文都是古代人物傳記,讀懂古代人物傳記,主要在于明確傳主是誰,一生經(jīng)歷了哪些重大事件,這些事件表現(xiàn)了傳主怎樣的品格特點,以及作者對傳主有何評價等。
古代詩歌的基本特征是用凝練的有韻律的語言抒情言志。構成詩歌的基本要素是意象,有的詩歌意象是單一的,有的詩歌則有多個意象;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意象上,營造出意境,以感染讀者。因此,閱讀詩歌需要關注五個問題:描繪了什么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運用了哪些手法,表達的效果怎么樣,抒發(fā)了什么情感。弄清楚了這五個問題,也就基本讀懂了詩歌作品。
高考文本具有多樣性,其意圖就是在不同文本的閱讀轉換中,考查考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素養(yǎng)。文本類型不同,需要的思維方式就不同。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本需要的是邏輯思維,閱讀文學類文本、古代詩文需要的是形象思維。我們依據(jù)不同類別的高考文本在體式上的不同特點,分別采取相應的思維策略,能有效契合文本自身的特點,無疑將迅速抓住各類文本的本質,提高閱讀效率,實現(xiàn)有效閱讀。
我們這里所說的題目導向有兩層含義:一是先讀文章標題再讀文章,二是先讀試題再讀文本。
先讀文章標題再讀文章是我們閱讀的常態(tài)。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全國卷的文章題目所在位置有兩種情況:文學類文本和古代詩歌作品的標題在文本前,是標準格式,而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言文的標題常常在文本后,是變式。筆者認為,不管文章的標題在什么位置,考生都應先讀標題,而絕不能因為標題在文本后面就后讀標題甚至不讀標題。
先讀標題的意義在于,可以迅速明確閱讀的關注點,暗中調動我們的知識儲備,以助力考場閱讀,提高閱讀效率。論述類、實用類文本的標題常常能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2020年全國卷Ⅰ:論述類文本《“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讀過標題我們就會知道,文本的主要內容談的是“孝的意義”;實用類文本三則材料標題中都有“新基建”,讀過材料標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次實用類文本考查的話題是考生比較陌生的“新基建”;文學類文本的標題常常包含文章的人物、事件、環(huán)境等相關信息,如《越野滑雪》,標題就交代了事件和環(huán)境,而作者“[美]海明威”的標示,可以讓我們暗中調動關于海明威的知識儲備,甚至聯(lián)想到他的《老人與?!泛汀氨健崩碚?,并以此幫助我們閱讀這篇小說;文言文后面“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幾個字,告訴我們考查的對象是宋代人物蘇軾,我們可以立即聯(lián)想到關于蘇軾的一些知識,比如他的一些著名作品,以及烏臺詩案等歷史事件。
先讀試題再讀文本,可以使考生快速聚焦文本中與試題有關的信息,減少干擾,也減少回讀文本的時間。在具體操作中,對既有主觀題又有客觀題的文本,如實用類文本、文學類文本,我們可以先讀主觀題,明確主觀題的考查點,在后面的閱讀中將主觀題答題信息圈畫出來;然后一邊讀文本,一邊讀客觀題選項做客觀題;最后做主觀題。一遍下來,讀完文本,試題也做完了。
文言文閱讀的概括分析題一般按照文本內容的先后順序進行設置,所以要充分利用文意概括分析題的選項內容。先讀A選項,再按文本內容的先后順序讀一部分文本,并完成對A選項的判斷;然后按這種方式依次讀其他選項,并完成對選項的判斷;若此時已有答案,則放棄閱讀其他選項,若無答案則繼續(xù)。文意概括題完成后,可以基本理解文本的內容,再來依次完成其他文言試題,效率自然提高。
對只有客觀題的論述類文本,我們采取一段對應三題的思維策略,即閱讀第一段文字,依次對應閱讀1、2、3題的A選項的內容;閱讀第二段文字,依次對應閱讀1、2、3題的B選項的內容。以此類推。讀每一段文字,都對應閱讀1、2、3題的相關選項的內容,若文字與選項相關就判斷,若無關就跳過。這樣一遍下來,基本能夠做完論述類文本的三道題。這樣做的依據(jù)在于論述類文本三道題的選項基本按照文本論述的先后順序排列。按照這種一段對應三題的思維策略,可以節(jié)省大量回讀時間,甚至完全不必回讀即可完成答題,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這條策略的含義是,高考試題總分是150分,規(guī)定的考試時間是150分鐘,剛好是1分題1分鐘。我們要努力在1分鐘內做完1分的題。舉例而言,論述類文本閱讀的分值是9分,我們就應該在9分鐘內完成,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我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整卷作答。
這是否可行呢?我們看一組研究數(shù)據(jù)。有研究者對高三學生有效閱讀情況進行了(速度×理解率)調查,結果顯示:超常組平均每分鐘295字,普通組每分鐘200字。我們以2020年全國卷Ⅱ論述類文本閱讀題為例,文本加試題共計1 821字,按超常組計算,閱讀這些內容約需6.18分鐘,按普通組計算,約需9或10分鐘。也就是說,給定的9分試題,一般考生是能夠在9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的,而對部分超常學生而言還有近3分鐘的富余時間。2020年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文本加試題的字數(shù),全國卷Ⅰ是1 652字,全國卷Ⅲ是1 767字。由此來看,2020年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的試題,全國卷區(qū)的考生是能夠在9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的。
由此在一般情況下,考試時語文學科應做到1分題1分鐘,才是有效閱讀,否則就不是有效閱讀,更不是高效閱讀。當然,這是大致的情況,有效閱讀能力強的考生可以提前完成,而對部分閱讀速度慢的考生而言,就應加強訓練,提升閱讀速度,不能在一道題上耗費過多的時間,而影響閱讀其他文本的時間,每一個文本都要做到基本均衡地有效閱讀。
從平??荚嚽闆r來看,不少考生存在不良的應試習慣,比如在一道題上耗時太多,以為能夠慢工出細活,殊不知不能在限定的時間內進行有效閱讀,影響考試心態(tài),耽誤其他試題的完成;有些考生則是把整卷的選擇題都做完,然后再做主觀題,浪費時間;有些考生拿到試卷,就從文本開始閱讀,對試題的關注不夠,閱讀效率不高,難以實現(xiàn)有效閱讀;不少考生沒有充分利用文言文的文意概括題,把一個能有效降低文言文閱讀難度的支架拋開,導致很難讀懂文意,影響作答;等等。
這些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源于考生的不良應試習慣和錯誤的思維策略,導致閱讀的有效性降低,很難取得高分。這些低效的應試習慣必須及時矯正,回到我們倡導的有效閱讀的思維策略上來。
1.擴大閱讀量
從閱讀心理學的角度看,有效閱讀能夠實現(xiàn)的重要依靠,是閱讀者的心理結構中預存有與閱讀材料相關的詞匯、圖式等背景知識,而詞匯量的增加,圖式的豐富,可以提高閱讀者譯碼的自動化水平;譯碼的自動化水平越高,閱讀理解的能力就越強,閱讀就越是有效。擴大閱讀量,自然有助于增加詞匯量,豐富圖式,促進譯碼自動化,進而實現(xiàn)有效閱讀。
從閱讀實踐來看,擴大閱讀量,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增進學生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認識,認識水平的提高又反過來促進學生在新的水平上不斷閱讀,進一步豐富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在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中,學生綜合素養(yǎng)不斷提高,取得優(yōu)秀的考試成績自不待言。如2013年北京市高考語文成績148分的孫婧妍,她說:“在高考前的那個學期,為了保持語文學科的感覺,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個小時來讀書。”她的148分是怎么來的?毫無疑問,與閱讀量有很大的關系。
2.拓寬閱讀面
擴大閱讀量不能盲目,不能在同一類文本上單一擴大閱讀量,如專門閱讀大量小說。單一的閱讀量擴大,鍛煉的只是思維的一個方面,如小說閱讀,更多發(fā)展的是形象思維,卻不利于培養(yǎng)抽象思維,而高考文本的類型是多樣化的,既有需要形象思維的文學類文本,又有需要抽象思維的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孫婧妍同學曾說,“我讀文學、歷史、哲學、時事、文藝理論……”“教室后面的窗臺上堆滿了我?guī)У綄W校的各類書籍,有時候抽出一本會造成大規(guī)模的坍塌,尼采壓在泉鏡花上,紫式部淹沒在赫胥黎、劉勰和紀伯倫里……”。須注意的是,她這里說的是各類書籍,是名著而不是流行的快餐讀物,尼采是德國哲學家,泉鏡花是日本小說家,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時期的作家、詩人,赫胥黎是英國作家,劉勰是中國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紀伯倫是詩人、畫家、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3.定時訓練
高考文本的有效閱讀是一種能力,必須進行嚴格的訓練才能形成。
訓練須定時。定時的意義在于戰(zhàn)勝思維惰性,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維的敏捷性,實現(xiàn)有效閱讀。
訓練有多種方式。既可以是單一文本的專項閱讀訓練,如用時9分鐘專門訓練論述類文本閱讀,用時15分鐘專門訓練文學類文本閱讀,也可以是文本組合訓練,如用時36分鐘進行三種類型的現(xiàn)代文組合訓練,用時34分鐘進行文言文、古代詩歌、名篇名句默寫組合訓練,等等。
訓練要增強針對性。如文言文閱讀,可以有針對性地訓練先讀文意概括題,再由題到文,依次完成其他試題;論述類文本閱讀,可以訓練一段對應三題的答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