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宜興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宜興 214200)
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逐漸提升,且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導致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1],可見加強此類疾病的防治工作意義重大。腦梗死為心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類型,是諸多原因致使腦部血液供應出現(xiàn)異常,同時并無足夠的側支循環(huán)來滿足代償供血的需求,致使腦組織缺氧、缺血,最終壞死,導致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疾病[2]。急性腦梗死為50歲以上人群好發(fā)疾病,且其發(fā)病和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疾病均有關聯(lián),對該病盡早診斷、積極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3]。影像學檢查是發(fā)現(xiàn)腦梗死的有效方法,然而診斷費用較高,操作相對復雜。血清、血漿指標檢測是諸多疾病診斷中的常用方法,尤其是超敏C反應蛋白(hs-CRP)、D-二聚體(D-Dimer)和脂蛋白(a)[LP(a)]在腦梗死判斷中,均有所應用。本研究選取96例腦梗死患者和88例健康體檢者,對上述3種指標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宜興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88例作為對照組。根據(jù)Adams分型法[4]將觀察組患者分為3個亞組,其中梗死灶面積不足1.5 cm2者為小面積梗死亞組,梗死灶面積為1.5~5.0 cm2者為中面積梗死亞組,梗死灶面積5.0 cm2以上者為大面積梗死亞組。觀察組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38例;年齡54~79歲,平均年齡(69.64±5.17)歲。對照組受試者中男性52例,女性36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9.70±5.21)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由宜興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所納入的研究對象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CT或MRI檢查確診者;②腦梗死患者發(fā)病時間不足3 d;③年齡>50歲。觀察組排除標準:①出血性腦血管病者;②在發(fā)病前30 d,服用溶栓類、抗凝類藥物者;③肝、腎、心功能障礙嚴重者;④急性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合并其他腫瘤者。對照組受試者納入標準:①年齡>50歲;②體檢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排除標準:年齡>80歲。
1.2 檢驗方法 于清晨采集所有受試者在空腹狀態(tài)下的肘靜脈血,分別置于真空采血管(用肝素鋰抗凝)、普通真空采血管中,各管血量為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獲得血清。測定血清中hs-CRP、LP(a)水平,測定枸櫞酸抗凝血漿中D-Dimer水平。所有受試者均均采血后3 h內完成檢測。hs-CRP應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所用儀器:iFlash3000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儀,同時應用配套試劑展開操作。D-Dimer檢測方法為膠乳免疫濁度法,所用儀器:希斯美康CS-5100,所用試劑為配套試劑。LP(a)測定方法為免疫透射比濁法,所用儀器:ADVIA2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所用試劑為配套試劑。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hs-CRP、D-Dimer和 LP(a)。② 比較 不 同 亞 組 的 hs-CRP、D-Dimer和 LP(a)。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組間比較行t檢驗;3組間比較行F檢驗,其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受試者hs-CRP、D-Dimer、LP(a)水平比較 觀察組hs-CRP、D-Dimer、LP(a)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指標測定結果(±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指標測定結果(±s)
組別 例數(shù) hs-CRP(mg/dL) D-Dimer(μg/L) LP(a)(mg/L)對照組 88 10.34±2.60 216.65±28.97 93.60±8.41觀察組 96 17.18±2.89 765.31±33.62 236.75±9.24 t值 16.822 118.085 109.565 P值 <0.05 <0.05 <0.05
2.2 觀察組各亞組患者hs-CRP、D-Dimer、LP(a)水平比較 中面積梗死亞組、大面積梗死亞組患者hs-CRP、D-Dimer、LP(a)水平均高于小面積梗死亞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大面積梗死亞組患者hs-CRP、D-Dimer、LP(a)水平均高于中面積梗死亞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指標測定結果(±s)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指標測定結果(±s)
注:與小面積梗死亞組比,*P<0.05;與中面積梗死亞組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hs-CRP(mg/dl) D-Dimer(ug/L) LP(a)(mg/L)小面積梗死亞組 40 15.62±6.38# 744.25±36.25# 221.02±8.62#中面積梗死亞組 35 18.52±2.60* 766.35±28.25* 235.69±15.21*大面積梗死亞組 21 25.36±3.47*# 771.69±30.36*# 245.28±11.04*#F值 6.320 8.552 6.541 P值 0.002 0.000 0.001
急性腦梗死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有嚴重威脅。在現(xiàn)代醫(yī)學看來,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與血管受損、血管病變有關,同時血管粥樣硬化(血管炎癥)、血栓形成(高凝狀態(tài))等均可對這一疾病的發(fā)生、進展造成影響[6-7]。炎癥反應對于缺血性腦損傷的發(fā)生有重要作用。血管中出現(xiàn)栓塞或有血栓形成時,患者腦部血流量可明顯減少,腦內的ATP水平降低,此時鉀離子、氯離子、鈣離子及鈉離子均會大量內流,這可造成細胞毒性水腫,同時還可將核酸內切酶、蛋白酶及脂酶等直接激活[8-9],引發(fā)脂質過氧化反應,促使細胞因子、黏附分子合成,導致缺血性損傷逐步轉變?yōu)檠装Y性損傷,致使腦組織出現(xiàn)炎性反應,導致大量炎性因子不斷釋放。由此可見,腦梗死的發(fā)生和機體炎癥反應之間關聯(lián)密切[10]。
C反應蛋白為急性期反應蛋白,在肝臟中合成。健康人體內,血清中的C反應蛋白含量很少,而若機體出現(xiàn)急性炎癥反應,C反應蛋白水平可明顯升高,故而C反應蛋白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一個重要指標[11-12]。LP(a)合成部位為肝臟,其可對血漿纖維蛋白溶解原、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發(fā)揮抑制作用,對纖溶功能造成干擾,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發(fā)生增生、遷移,致使急性冠狀動脈程度加重,或導致斑塊形成,促使腦梗死進展[13]。
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觀點之一是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生和機體高凝狀態(tài)之間密切相關,凝血、纖溶異常變化,是機體高凝狀態(tài)的直接反映[14]。D-Dimer是目前唯一用來反映機體凝血酶生成情況、纖溶酶合成情況的指標,屬于交聯(lián)纖維蛋白穩(wěn)定、特異地降解產物,D-Dimer水平升高,表明機體中激發(fā)纖溶水平明顯升高,故而這一指標能夠用作分子標志物,反映機體的高凝狀態(tài)、纖溶亢進。腦梗死患者因腦組織損傷,還會釋放一些凝血因子,同時顱內壓明顯升高,可通過神經源性機制、激素性機制,將凝血機制激活,致使機體表現(xiàn)出高凝低溶狀態(tài),促使血栓形成速度加快[15]。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hs-CRP、D-Dimer、LP(a)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腦梗死患者上述3項指標的水平異常增加,可能是相對敏感的血檢指標。對觀察組患者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小面積梗死亞組、中面積梗死亞組、大面積梗死亞組患者 hs-CRP、D-Dimer、LP(a)水平呈依次升高表現(xiàn),且3組間各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hs-CRP、D-Dimer、LP(a)可能與急性腦梗死的病灶面積大小相關,受累面積越大,上述3項指標的升高越明顯。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和脂蛋白(a)水平明顯增高,且梗死面積越大、各項指標的水平越高。臨床可通過測定這3項指標的水平,對病情做出初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