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田
(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成都 610044)
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史學界的“五朵金花”(1)《歷史研究》編輯部編:《建國以來史學理論問題討論舉要》,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中,有關“漢民族形成”的爭論是因范文瀾回應葉菲莫夫關于中國民族形成時間的見解而引發(fā)的。從更寬廣的學術層面來看,當年的爭論與近些年國際學界非常關注的族群問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大體上,整個20世紀西方關于“民族”的思考,包括其他地方受西方影響的言說,都是以歐洲及其殖民地的歷史為基礎的,與西方所謂“民族國家”的形成有直接的關聯(lián)。其共同見解,即民族國家是“現(xiàn)代”現(xiàn)象,民族主義也基本是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2)Ernest Gellner,Nation and Nationalism,Oxford: Blackwell, 1983; Anthony D. Smith,Theories of Nationalism,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1; Anthony D. Smith,National Identity,London: Penguin, 1991; 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 & New York: Verso, 1983;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范文瀾關于中國成為統(tǒng)一國家及漢民族形成的見解,直接挑戰(zhàn)了所有這些理論(3)不與“民族國家”掛鉤的民族,雖眾說紛紜,但大體被認為是古已有之,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民族便是。近年西人對民族主義的追溯也越來越早,前些年追到15世紀,現(xiàn)在已到古羅馬了。Liah Greenfeld,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Cambridge &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Caspar Hirschi,The Origins of Nationalism: An Alternative History from Ancient Rome to Early Modern German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故其意義遠不止于“漢民族的形成”。這樣一種特別能“與國際接軌”的特色,正能表現(xiàn)其生命力之強(4)與其他幾朵“金花”相比,漢民族形成問題的討論在當年數(shù)量最少,在后來的學術回顧中陳述也較弱,但相關爭論一直在延續(xù),可以說生命力最強。張謀、魏鴻鳴、馬守正:《建國五十年來關于民族形成問題的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第4期;王東平:《中華文明起源與民族問題論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129-250頁。。
范文瀾關于“漢民族形成”思路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diào)民族與國家的關聯(lián)。本文側(cè)重于范文瀾的認知特色,從其思考的軌跡及其關注之所在,反思民族與國家那一體兩面的關聯(lián),進而從被侵略和反侵略的時代背景以及族群榮譽對民族自信的重要性中去理解范文瀾何以凸顯中國歷史的“光榮”面相。
范文瀾曾明言,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建立起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以漢族為基干的民族國家”,這就“可以說是偉大中國和偉大中華民族形成的開始”(5)范文瀾:《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范文瀾全集》第10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0頁。,即把“統(tǒng)一的國家”作為民族形成的基本背景條件。沿此論證理路,他先說中國自秦漢時起已是“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國家”,隨即提出“漢族自秦漢以下,……是在獨特的社會條件下形成的獨特的民族”(6)范文瀾:《自秦漢起中國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原因》,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第12-13頁。。
斯大林曾明確指出,民族是在資本主義上升時代所形成的一個歷史范疇(7)《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95-301頁。。這一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已為多數(shù)學人熟悉,故范文瀾的主張反對者多而贊同者少。根據(jù)一般的理解,民族是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在當時一般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語境中,民族是特定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產(chǎn)物。范文瀾的看法,既不同于今天的一般觀點,和當時流行的斯大林學說也不盡相同,而他關于中國何時成為統(tǒng)一國家與漢民族何時形成是相輔相成的具體見解,也未曾得到同時代人的認可。
其實從晚清開始,民族與國家的密切關聯(lián)雖不一定眾皆贊同,卻也相對“廣為人知”,未必有多特別。然而根據(jù)斯大林的民族理論,民族不僅被置于特定的社會形態(tài)即資本主義社會中,而且與特定的階級即資產(chǎn)階級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疏離于國家了。范文瀾的批評者注意到他的認識特點,以為他“把民族和國家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起來了”。他們秉持斯大林的民族理論,認為“秦漢以來中國雖出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國家,但并不能因此便說漢族已形成為民族”,故不認可范文瀾的主張(8)蔡美彪:《漢民族形成的問題——記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的討論》,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集》,第41頁。。
然而范文瀾的看法也并非憑空而來。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民族”和“國家”,都是近代引入的外來新詞。若嚴格就名相論,兩者的概念當然是不同的(卻也有相通甚或相同之處)。不論在其原產(chǎn)地還是在中國,兩者本身又都是在發(fā)展中形成的概念,且一直處于變動中(以后還會變)。從清季開始,民族和國家就是中國人廣泛思考的議題,并隨之出現(xiàn)了眾多歧異的看法。對這類意義波動而意思相近的名相,其差異固不能忽視,其相關性可能更須關注。
人類學的“地方性知識”取向(9)Clifford Geertz,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提示出在地的情形可能直接影響到名相的指謂,尤其是當名相所指稱的事物處于能動狀態(tài)時。民族和國家固然有其基本特征,卻也有所在時空中的特色(10)羅賓遜曾說,“有多少被侵略的地方,就有多少種歧異不同的帝國主義”。Ronald Robinson, “The Eccentric Idea of Imperialism, with or without Empire,”Imperialism and After: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86, p.273.據(jù)此或可說,有多少“種族群”(Ethnic groups)成長的經(jīng)歷,就有多少不那么一樣的民族。與民族相關的國家亦然。。德里克曾專門論述過“民主”概念因“在地化”而轉(zhuǎn)變(11)Arif Dirlik,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Some Problem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iography of the May Fourth Period,”Republican China,12(1), 1986, pp.6-7.,民族和國家亦然。凡可能進入行動的概念不僅是抽象的,更是可轉(zhuǎn)化的,并經(jīng)常在實際運動中因當事人的不同理解和活動轉(zhuǎn)化為多種帶社會性的概念。由于時空因素的作用,民族在社會實踐中便常被“在地化”為各種具體的內(nèi)容,而不復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這些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引申義,與它原本的含義已有所疏離,需要從當事人的互動中挖掘出來。
民族和國家都可以視為人類歷史上某種生活共同體的表述(12)關于民族與政治共同體,可參見田耕:《民族與政治共同體的關系:從“弗萊堡演講”到“經(jīng)濟與社會”的兩條思路》,《社會》2020年第6期。,盡管各有側(cè)重,但若兩者在特定地域的單位時間里表述的是同一共同體,恐怕不宜脫離時空語境而就概念論概念(13)作為概念的名相和行動中的名相,都必須重視。忽視名相在實際應用中的起伏,讓概念僅停留在紙面,顯然不利于我們對名相的理解。,更不必為了顯示嚴謹,就一定要將其區(qū)分看待。實際上,在較長的歷史時段里,民族和國家的確關聯(lián)密切,故在某些語言如英語里,“nation”一詞既可以表述“民族”,也可以表述“國家”,還可以表述“民族國家”。要認識范文瀾究竟是“把民族和國家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起來了”,還是注重并強調(diào)其在特定時空中的相互關聯(lián),或可先從這一外來語的詞義進行辨析。
民族、國家以至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都是20世紀初才開始在中國讀書人中逐漸普及的日式漢字詞。由于它們自身在日本也多是外來詞,尤其“民族”一詞本身就是和“族民”競而后存的產(chǎn)物(我甚至猜測梁啟超及其他一些中國人在此競爭過程中起過不小的作用)(14)如在伯倫知理的《國家論》或《國家學》的早期譯本中,“Nation”被譯作“族民”,以區(qū)別于“國民”(Volk),而梁啟超在借鑒中則徑改為“民族”。詳另文。。 這類詞語在被引進中國之時,其自身的含義仍在發(fā)展之中,歧義不少。有日本學者指出,正因“同樣一個‘民族’的用語,其概念明顯不一”,可以說時人“將這個詞譯為‘民族’時,就播下了今天令我們煩惱的意義混亂的種子”(15)內(nèi)堀基光:《民族の意味論》,《民族の生成と論理》,東京:巖波書店,1997年,第3頁。轉(zhuǎn)引自王柯:《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系:“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69頁。。
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既然今天的日本人還在為這一名詞的多義而煩惱,想想當年那些引用的中國人,有的未曾辨析而混用,有的據(jù)一知半解進行未必正確的辨析,不啻在同一空間里隔空辯論,給時人和后人都造成不少的困擾(16)如汪精衛(wèi)曾學日本說法區(qū)分民族與國民,說民族是“人種學上之用語”,而國民則是“法學上之用語”;前者是“自族類的方面言”,而后者則“自政治的方面言”。參見精衛(wèi):《民族的國民》,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2卷上冊,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3年,第83頁。汪說看似嚴謹,實不甚通,詳另文。。過去學界偏于落實“民族”一詞經(jīng)何人在何時引進中國(17)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金天明、王慶仁:《“民族”一詞在我國的出現(xiàn)及其使用問題》,《社會科學輯刊》1981年第4期;黃興濤:《“民族”一詞究竟何時在中文里出現(xiàn)?》,《浙江學刊》2002年第1期。,這樣的研究當然是必要的。但關于“何人何時”的追溯中那些細節(jié)性演變,恰提示出“民族”一詞進入中國本帶有隨機性,并非一個“謀定”而后引進的概念。所以不僅要注意進入中國的“民族”一詞在原地的(不同)含義,更要辨析作為受眾的中國人何時形成一個眾皆認可的認知(也可能是以為眾皆認可實則各說各話)。
近代中國人在相關概念上的歧異認知,與外來名相的翻譯直接相關。孫中山就曾說:“英文中民族的名詞是‘哪遜’(按:即“nation”)。‘哪遜’這一個字有兩種解釋:一是民族,一是國家?!边@個字在外國“雖然有兩個意思,但是他的解釋非常清楚,不容混亂”。而在中國就不同,由于“自秦漢而后,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或不如把“哪遜”譯為“國族”。換言之,在外國說“民族主義就是國家主義”是不適當?shù)?,而在中國這么說就是適當?shù)?18)不過孫中山也承認,“民族與國家相互的關系很多,不容易分開”。要把兩者分別清楚,最適當?shù)姆椒?,是看“民族和國家根本上是用什么力造成的”——“民族是由于天然力造成的,國家是用武力造成的”。前者是王道,后者是霸道。孫中山:《三民主義》,《孫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85-186頁。。話雖如此,由于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已經(jīng)流行廣泛,孫中山仍沿用他自己曾經(jīng)的創(chuàng)造,更多以民族主義而非國家主義說“哪遜”。
這段話的主旨是“nation”一字雙關,兼表民族與國家兩義。孫中山在辨析時特意用音譯,最能提示這類名詞譯成中文可能造成的誤會。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實際政治領域里,民族主義者和國家主義者之間曾經(jīng)有過真正可以說得上“殊死之爭”的對抗,但雙方奉行的主義在西文中是同一的,故被馬君武視為“自相沖突”(19)馬君武:《讀書與救國》,《晨報副刊》1926年11月20日,第45-46頁。。然而當事人看重的并非詞源,乃是不同的中文字義在實際行動中帶來的政治畛域。李璜明確指出,把“nationalisme”譯作“民族主義”并不妥當,可能強化人和種族之意,而淡化“一定領土、相當主權的重要意義”,所以必須譯作“國家主義”(20)李璜:《國民教育與國民道德》,李璜、余家菊:《國家主義的教育》,臺北:冬青出版社,1974年,第71頁。。這種有意的選擇性翻譯,揭示出社會實踐中“在地化”的復雜性。一字雙關的名相可以向“單一”發(fā)展,則其指謂便很難在紙面界定,而需要從行動中理解。
“nation”這個雙關字的選擇性翻譯可能更多是隨意的,如恩格斯在論及“雅典人在創(chuàng)立他們國家的同時,也創(chuàng)立了警察”時說,“警察是和國家一樣古老的,所以十八世紀的質(zhì)樸的法國人才不講文明民族而講警察民族(nations policées)”(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14頁。。那個法語詞完全可以譯為“警察國家”(22)在其他領域的言說中,“警察國家”的說法似比“警察民族”更常見。恩格斯所說的“警察國家”不是后來常說的意思,而更多地指向廣義的行政管理以確保國民能平安、有序地生活。Marc Raeff,The Well-ordered Police State: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rough Law in the Germanies and Russia, 1600-1800,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而恩格斯這話提示出,民族不僅和國家一樣古老,它們在很多時候是可以“合而為一”的。
同時,在地的情形也可以影響到名相的指謂。在說民族和國家方面,中國和外國的情形并不一樣。如果外國的說法被視為“普遍”,則中國便是一種“特殊”。而這樣一種大范圍普遍、本國特殊的例子,并不僅限于中國。錢永祥注意到,歷史上德國崛起時便“帶有強烈的‘文化特殊主義’傾向”,以“對抗西歐的‘文明普遍主義’”。同樣,近代日本崛起時也“用‘超克現(xiàn)代性’奮力對抗西方世界的普遍主義現(xiàn)代性”(23)錢永祥:《導讀 韋伯:“大國崛起”的思想家》,沃爾夫?qū).蒙森:《馬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1890-1920》,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第Ⅵ頁。。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不妨說凡是民族的也是特殊的。因為從文化層面而言,言民族便帶有對獨立的強調(diào),似乎不能不有所特殊,而這里的民族,當然與國家相關。
韋伯(Max Weber)就特別看重二者的關聯(lián),以為對民族的定義不應只考慮“建立了民族共同體”這一“共同品質(zhì)”,而更應考慮是否建立了“獨立的國家”這一目標(24)沃爾夫?qū).蒙森:《馬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1890-1920》,第53頁。。對于曾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qū)而言,國家的第一要義正是在統(tǒng)一基礎上的民族獨立。在這些地方,獨立的含義遠比在歐洲更重要。所以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共產(chǎn)主義革命中,民族解放就比在歐洲更具正當性。高舉民族解放的旗幟,正是東亞和東南亞共產(chǎn)主義革命的顯著特征(25)Stephen A. Smith,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Communi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13. 此承四川大學歷史系王果老師提示。。范文瀾關于漢民族形成的基本觀點確立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也帶有類似的特點?;蛞虼耍恢卑褔液兔褡尻P聯(lián)起來認識。
如果說把國家和民族這樣關聯(lián)認識與斯大林界定嚴格的民族理論有些距離,使20世紀50年代一些執(zhí)著于斯大林民族理論的人不那么容易理解,但這樣的認知卻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取向相近,與恩格斯尤為契合。畢竟國家和民族都是發(fā)展中的歷史范疇,而它們的發(fā)展往往是相互伴隨甚或相輔相成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說到,“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分離”是人類“物質(zhì)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而城鄉(xiāng)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2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頁。。后來恩格斯又加上商業(yè)、手工業(yè)和藝術、科學的作用來概括“從部落發(fā)展成了民族和國家”的演化(2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16頁。??芍獓液兔褡咫m代表著不同“過渡”的結(jié)果,卻是關聯(lián)密切的共生物(28)馬克思注意到,在摩爾根的《古代社會》里,“nation”就既有與“people”同義的“民族”之意,也有“邦”的意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5-426、495-496、507頁。。
而民族和國家因關聯(lián)而成為一體,也是一個歷時不短的發(fā)展進程。歐洲的民族國家大體是在帝國(特別是查理曼帝國)崩潰后逐漸形成的。在中世紀后期的民族國家發(fā)展進程中,王權曾是(反封建的)民族統(tǒng)一之保障,民族國家“只有在君主制形式中才有可能存在”(2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1頁。。然而“nation”義本近于“people”,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共同體,人民橫向?qū)渌麌业娜嗣?,縱向則對應著在上的君主,于是王權又漸成民族國家的反面。伯倫知理(J.K. Bluntschli)就指出,1814—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將拿破侖一世所滅之各國舊王朝基本恢復。要到19世紀中葉,政治風氣才轉(zhuǎn)向注重民族精神(30)伯侖知理:《國家學》,東京:善鄰譯書館,1899年,第23B頁。此書承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孫青老師代覓,特致謝忱。按此民族精神約近于民族主義,這牽涉到民族主義本身的確立。與現(xiàn)在的研究把民族主義的起源追溯得越來越早不同,19世紀后期的人常把民族主義視為一個剛剛興起的新生事物,詳另文。。
梁啟超曾用孟子的話來表述伯倫知理眼中歐洲國家思想的變遷:“十八世紀以前,君為貴,社稷次之,民為輕;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社稷為貴,民次之,君為輕?!弊詈笠欢慰赡茉鎏砹艘恍┝簡⒊约旱你裤剑幢厥遣畟愔淼脑?,然他大體領悟到伯氏把“君主制”(monarchy)和民族精神視為對立物的意旨,故以為“世界之有完全國家也,自近世始”(31)參見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22、12頁。。此所謂“完全國家”,大體便是近代民族國家。
從19世紀中葉起,這種新的民族國家形式如迅風之掃秋葉,所向披靡,逐漸遍及全球。如列寧所說:“民族國家對于整個西歐,甚至對于整個文明世界,都是資本主義時期典型的正常的國家形式?!?32)《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1頁。不僅民族國家的形成是一個發(fā)展的進程,它的表述亦然。或因“哪遜”的一語雙關,在后來的英文寫作中,民族國家的稱謂也漸由“nation”轉(zhuǎn)為“Nation”,以及更精確的“nation-state”,以彰顯其既民族又國家的指謂(33)德語的情形又更復雜,在恩格斯的論述中,似有一個從統(tǒng)一的“民族”(Volk)到現(xiàn)代“民族”(Nationalit?ten)再向“民族”(Nation)以及“民族國家”(nationule Staaten)發(fā)展的趨向。而比他年長的伯倫知理則強調(diào)德語中“Nation”更具族性,“Volk”更具政治性,即“Volk”比“Nation”更親近于國家。詳另文。。近代引入中國的“國家”觀念,就是這樣一個以“民族”為“國家”要素的認知(34)王緝思以為,“把所有國家都稱為‘民族國家’的習慣”,是“將西方典型經(jīng)驗理想化”的結(jié)果。王緝思:《民族與民族主義》,《歐洲》1993年第5期。??桃獍选懊褡濉焙汀皣摇眳^(qū)隔而分別界定之,應是更細密的西學分科植入中國后相當一段時間的事了。
從上面的簡單梳理中可以看到,“哪遜”本就一字雙關,更常在社會實踐中被“在地化”為并不一致的具體內(nèi)容,其實很難視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抽象概念。而民族和國家經(jīng)過一個歷時不短的發(fā)展進程,因關聯(lián)而成一體,逐漸成為一定時段里“典型的正常的”國家形式。更因“適者生存”觀念與現(xiàn)代性掛鉤,民族國家乃成為“現(xiàn)代性的終極載體”,能現(xiàn)代化者生,不能者亡(或成殖民地)(35)德里克主講:《后革命時代的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7頁。。在這樣的語境下,從概念上將二者區(qū)隔辨析,雖不失為一種“純學理”的認知,卻也容易忽略民族國家形成的復雜和多元性。
然而如上所述,到20世紀50年代,斯大林的民族理論已經(jīng)較為普及,由于民族與資產(chǎn)階級聯(lián)系在一起,與國家的關聯(lián)就明顯弱化。這不僅是所謂時代背景,很多追趕新時代的學者的確也是這樣思考的。故范文瀾要在中國的封建時代(甚或奴隸時代)說民族,還要強調(diào)其與國家的相互關聯(lián),確難獲認同。說他把“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起來”的人,多半出于真心(盡管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對這兩個概念了然于心,也還可以斟酌)。
進而言之,對于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的概念,在尊重其普遍意義的同時,更要關注其在應用中的“在地化”發(fā)展。范文瀾是在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中詮釋中國古代民族與國家的關聯(lián)的,他既要尊重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tài)和民族理論的基本觀念,又要讓中國的在地因素能夠表述自己,而不是被人表述。在此努力中,民族、國家和民族國家的概念也從抽象轉(zhuǎn)化為多少帶有特殊意味的具體內(nèi)容。從范文瀾對這個問題的論證來看,他并未混淆不同的概念,而是在中國語境中重建了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
傅斯年很早就曾說,“歷史一物,不過種族與土地相乘之積”,而“種族一經(jīng)變化,歷史必頓然改觀”,故“研究一國歷史,不得不先辨其種族”(36)傅斯年:《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續(xù))》,《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4月20日,第4版。。他明確了“種族”是“race”,不過所表達的更多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民族的意思。或可以說,把民族和國家關聯(lián)起來認識和理解歷史,是20世紀中國“新史學”的一個特色。而范文瀾是在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里進行相應的處理,情形又不甚同。下面的探討,要適當兼述馬恩列斯的相關論述(特別是范文瀾引用過或與其觀點相關的論述),也嘗試在更寬泛的思想語境中理解范文瀾的“民族”論述。
林耀華曾詳細比對了馬恩列斯著作中涉及“民族”的原用詞,大體得出列寧特別是斯大林所說的“民族”主要是現(xiàn)代民族的結(jié)論(37)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列寧和斯大林在把民族形成與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聯(lián)系起來的同時(38)不僅斯大林這么說,列寧也認為“民族是社會發(fā)展到資產(chǎn)階級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和必然形式”?!读袑庍x集》第2卷,第441頁。,也更多就民族說民族,而較少把民族與國家關聯(lián)并論。但他們也不時并言民族與國家,如列寧就曾區(qū)分世界上“已經(jīng)完全是資本主義”的國家和“封建關系或宗法關系、宗法農(nóng)民關系占優(yōu)勢的比較落后的國家和民族”(39)《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0頁。。斯大林也說過,“凡民族的形成和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在時間上大體一致的地方,那里的民族自然就具有國家的外貌,發(fā)展成獨立的資產(chǎn)階級民族國家”(40)《斯大林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4頁。。
列寧和斯大林的相關言說都在20世紀多少反映出民族認識本身的“現(xiàn)代化”。他們的表述似乎提示出,在非資本主義或前資本主義時空中,民族與國家常自然關聯(lián);而在資本主義比較“完全”時,民族就表現(xiàn)出與國家脫鉤而“獨立”的趨向(這與此前梁啟超把近代民族國家視為“完全國家”,頗顯異趣)。
范文瀾的論述理路,與他論證這一問題的整體取向相類,仍是先引用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相關論述,然后以實例證明這些現(xiàn)象在中國早已存在。他的批評者指責他是在封建中“找”資本主義,大致看到了其論證特色(41)按原話是說范文瀾“把資本主義時代的民族特征拿到封建時代去找”。蔡美彪:《漢民族形成的問題——記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的討論》,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集》,第40頁。。范文瀾正是要說明,在“封建”的中國存在著西方“資本主義”時代的現(xiàn)象。他以《禮記·中庸》中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來印證斯大林所說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和共同經(jīng)濟等民族四要素在秦漢時已大體具備(42)范文瀾:《緒言》,《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1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55-59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范文瀾兩次引用列寧《論國家》中關于“剝削形式的變換,把奴隸制度的國家轉(zhuǎn)化為封建制度的國家”,以論證商朝是“奴隸制國家”,而周朝是“初期封建制度的”國家(43)范文瀾:《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學習》1950年第2卷第1期;范文瀾:《關于〈中國通史簡編〉》,《中國通史簡編》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857頁。按:范文瀾用的是舊譯,新版《列寧選集》字句略不同:“由于剝削形式的改變,奴隸占有制國家變成了農(nóng)奴制國家。這件事有很大的意義。”《列寧選集》第4卷,第33頁。。沿此取向發(fā)展下去,“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中國從此成為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而“中國和歐洲不同處,在于使分裂的國家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歐洲是由資產(chǎn)階級實現(xiàn)的,而中國則是封建時代就實現(xiàn)了”(44)范文瀾:《自秦漢起中國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原因》,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集》,第1、15頁。。
斯大林關于“凡是民族的形成和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在時間上大體一致的地方,那里的民族自然就具有國家的外貌”一段話,范文瀾也曾引用。他本可借以論證“民族的形成”和“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在特定條件下可能有密切的關聯(lián),而當此關聯(lián)存在時,“民族自然就具有國家的外貌”;并以此為理論依據(jù),論證中國很早就發(fā)展成中央集權的封建民族國家。不過他當時并未這樣立論,或許沒有料到很多同時代人會質(zhì)疑民族和國家的關聯(lián)性。
在范文瀾看來,漢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都得到統(tǒng)一國家的支撐,他總結(jié)說:
漢族有高度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發(fā)展,即:早在西周時期,就已開始了封建制度社會,從而有可能變化出一種不同于其他封建制度的獨特形態(tài),又從而有可能很早就形成民族。這種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的民族的很早形成,不僅使它本身因國家統(tǒng)一而得到繼續(xù)的成長,也使它有可能得到長遠的時間,去融合四周的許多落后部落或部族到本族里面來。(45)范文瀾:《自秦漢起中國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原因》,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集》,第15頁。
也就是說,中國自秦漢起就成為統(tǒng)一國家,是因為西周封建社會變化出一種不同于其他封建制度的獨特形態(tài),因此可能很早就形成民族,而國家統(tǒng)一乃是這種很早形成的民族得以繼續(xù)成長的基礎。所以,中國自秦漢起,“已經(jīng)是一個相當穩(wěn)定的人們的共同體”,并且隨著北宋后國內(nèi)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強化而更趨穩(wěn)定(46)范文瀾:《緒言》,《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1編,第49頁。。
就全世界而言,不僅民族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進程,形成后的民族也仍處于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之中。恩格斯就注意到,從中世紀開始的各族混合發(fā)展過程中,“在一個地方發(fā)生了融合,而在另一個地方卻發(fā)生了分離”(4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18頁。。而中華民族卻有著長期融合而不分離的特色,這與中國這個國家“能夠保持長期的正常的統(tǒng)一狀態(tài)”是分不開的。范文瀾這里說的“長期”和“正?!保槍Φ氖菛|漢末年后的“三國”和唐末以后的“五代十國”這兩次“短期的、變態(tài)的”封建割據(jù)(48)范文瀾:《緒言》,《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1編,第49頁。,而因應的則是斯大林所說的“消滅各該族人民經(jīng)濟的分散狀態(tài)和把各該族人民歷來彼此隔絕的各個部分結(jié)合為一個民族整體”(49)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殖民地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96頁。這一論斷。
如恩格斯所說,國家的出現(xiàn),“造成了一種已不再直截了當同武裝起來的全體人民相符合的公共權力”,同時也“第一次不依親屬集團而依共同居住地區(qū)為了公共目的來劃分人民”(5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10頁。。這樣一個超出血緣關系和地方局限性的共同體,大致就是斯大林說的“民族整體”,彰顯出民族和國家的關聯(lián),所以范文瀾把斯大林所說的“民族整體”理解為“民族國家”,強調(diào)秦漢以后的中國“是一個持久的相當鞏固的整體”(51)范文瀾:《緒言》,《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1編,第50頁。。
在民族和國家的長期關聯(lián)方面,反駁范文瀾最有力的魏明經(jīng)其實和他思路相近(只是不說漢民族而說漢部族)。魏明經(jīng)認為,如果說“漢族最初乃是在封建的漢帝國型鑄下所形成的共同體”,這樣的漢部族,“在當時確只具有國家領土的特征”;同時,“中國原來是說的統(tǒng)治部族的本部”,其后在悠久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同化其他共同體而形成一個“近于穩(wěn)定的共同體”,則“以中國說漢族恰好說明這一部族在同化中的擴展情況”。歷代地主階級統(tǒng)治者對異族實行強力鎮(zhèn)壓和同化政策兩種手段,在后者奏效時,就會以“同種同文號召全民”,而“這時地主階級口中的漢族就也和國家沒有區(qū)別”(52)魏明經(jīng):《論民族的產(chǎn)生及中國各民族的演變過程》,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集》,第183-187頁。。
魏明經(jīng)進而以孫中山曾提出“驅(qū)除撻〔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為例,指出孫中山那時還存在著“大漢族主義的思想”,故“把趕走滿族當成恢復中華的條件”,他說的中華“不含有滿族的成分”而“中華在這里既是指的漢族,也指的是國家”。孫中山實際是“以國家說漢族”,與他后來提出民族主義,“把民和族聯(lián)系起來,以民說族”不同。在孫中山的思想里,有一個“從和撻〔韃〕虜相對的漢族進到漢民族,或從封建的國家整體進到民族整體”的觀念進展,這“表示著客觀歷史的進展”(53)魏明經(jīng):《論民族的產(chǎn)生及中國各民族的演變過程》,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集》,第183-187頁。。
換言之,中國從漢代到清末,國家和民族長期處于一體兩面的態(tài)勢。述說漢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自然離不開國家。斯大林曾說:“民族不是種族的共同體,也不是部落的共同體,而是歷史上形成的人們的共同體?!?54)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殖民地問題》,第21頁。中國這種國家和民族一體兩面的現(xiàn)象,也可以說是“歷史上形成的”一個共同體的兩種不同表述。從秦漢到20世紀50年代,不論是民族的形成還是維護,都與國家休戚相關,需要與國家關聯(lián)起來認識?!耙試艺f民族”不失為一種適當?shù)纳趸虮匾恼撟C方式,不能說是混淆了“兩個不同的概念”。
盡管這種取向從清末就有人提倡,但在很長時間里似不占上風。許之衡曾明確提出中國史當以展現(xiàn)“民族變遷之跡”的“斷世”(如上古、中古、近古)來取代歷代史書那種類似帝王家譜的“斷代”(55)許之衡:《讀國粹學報感言》,《國粹學報》1905年第1卷第6期。。入民國后“斷世”主張頗見延續(xù),但更多人有意無意間又回歸到“斷代”的取向。張東蓀就曾指責當時的整理國故者未能以“民族國家主義為標準來估量一切”(56)張東蓀:《現(xiàn)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正風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2期。,而新史學的重要代表傅斯年更明確主張治斷代史,不主張講通史(57)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第160頁。。到20世紀50年代,遂又提出“打破王朝體系”的要求(58)陳啟能等:《馬克思主義史學新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185-186頁。。 這口號是雙向的,一方面是針對帝王將相,欲以勞動人民為歷史主體;另一方面就是對民族國家的重新強調(diào),要以中華民族代替歷代王朝而為歷史的中心。
我們前些年習慣了“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的說法(59)Prasenjit Duara,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此書現(xiàn)有中譯本,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xiàn)代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但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的著作主要是針對西方特別是美國漢學作品立論,對受了幾千年“天下”文化熏陶的中國學人而言,民族、國家和民族國家都是新生事物,據(jù)以治史,多半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式的嘗試。從“王朝體系”在史學中的持續(xù)生命力看,以“民族國家”這一觀念來處理歷史問題,在中國似未形成控制性的束縛。
無論如何,近代中國發(fā)生的意識“大變革”是非常重要的,它讓人們一下子要“把歷史上的一切都和‘中國’這個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整個歷史敘述也因而有所不同。范文瀾的做法或有些像以重塑的方式喚醒過去,甚至可能是現(xiàn)代性眼光下“傳統(tǒng)的發(fā)明”(60)德里克主講:《后革命時代的中國》,第200、18頁。,卻又讓民族國家突破了“現(xiàn)代”的范圍(61)如上所述,范文瀾力圖說明在“封建”時代的中國存在著西方“資本主義”時代的現(xiàn)象,即在一地的古代出現(xiàn)了另一地的近代現(xiàn)象,仿佛時間的意義隨空間的變換發(fā)生了逆轉(zhuǎn)。。一個在歷史上長期維系的共同體,用范文瀾的話說,本是一個“正?!钡膶嶋H存在,不以名相及其代表的認知方式為轉(zhuǎn)移。且即使以民族國家為目的來建構(gòu)歷史,仍然可以說出不限于民族國家的歷史,何況這民族國家本身確有其歷史。
按照魏明經(jīng)的分析,清末是一個轉(zhuǎn)折點,“以國家說民族”的時代終結(jié)于此,以后進入一個“以民說族”的時代,國家亦隨之淡出。然而進入民國之后,“以國家說民族”的態(tài)勢并未表現(xiàn)出多大變化,反因日本的大規(guī)模入侵而強化了民族與國家的關聯(lián)。故被侵略和反侵略的時代背景,是理解范文瀾觀念的一個要素。
范文瀾在1942年出版的《中國通史簡編》中把秦統(tǒng)一作為“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的起點。那是對日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相持階段”,也是近代中國被侵略史中的低谷,任何可以增進民族自信的學術見解,都不僅是學理的研求,也是現(xiàn)實的需要。故中國何時成為一個民族國家,既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一個涉及民族自信的現(xiàn)實問題。尤其是在大量領土被侵略者攻占的背景下,強調(diào)中國是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有著鮮明的針對性。
《中國通史簡編》一書的寫作是毛澤東提議的,該書的出版也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贊揚,被視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延安做的一件大事,表明中國共產(chǎn)黨對于自己國家?guī)浊甑臍v史有了發(fā)言權,也就是把這本書視為中國共產(chǎn)黨取得對傳統(tǒng)歷史文化發(fā)言權的象征(62)佟冬:《我的歷史》,北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編輯部等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第4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第84頁。??芍段臑戧P于民族國家基本觀念的提出,有特定的現(xiàn)實意義。而從毛澤東此前強調(diào)中華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63)《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1頁。看,這一發(fā)言權恐怕不僅是對內(nèi)的。
那時范文瀾也確實想要借寫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在后來關于《中國通史簡編》的自我批評中,他承認書中“有些地方因‘借古說今’而損害了實事求是的歷史觀點”,如“借吳蜀聯(lián)合拒魏來類比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64)范文瀾:《關于〈中國通史簡編〉》,《中國通史簡編》下冊,第861頁。,這一自白最能揭示他寫作時的心態(tài),正可看出他強調(diào)“長期”和“正?!钡挠靡馑?。范文瀾具體點出的“借古說今”固然是有意為之,而戰(zhàn)時樹立民族自信的更大需要,恐怕有意無意間也會影響到他論述的傾向性。
按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基本看法,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一個民族矛盾重于階級矛盾的時期(65)當時中共中央一再強調(diào),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階級矛盾是第二位的,包括階級斗爭在內(nèi)的一切斗爭都應服從于民族斗爭。參見《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魏建國主編:《瓦窯堡時期中央文獻選編》上冊,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第84-100頁;《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52-255頁。。到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有所改變。不過根據(jù)毛澤東和劉少奇在1949年的論述,在此后的一段時期里,外部矛盾即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及與國民黨殘余勢力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的矛盾”(66)參見黃楠森等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修訂版)》第7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48-50頁。。當時中國雖實行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面臨的整體國際局勢卻不能說特別有利,所以仍有確立民族自信的需要。
到1950年,范文瀾發(fā)展了自己的觀點,提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是“建立起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以漢族為基干的民族國家”(67)范文瀾:《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學習》1950年第2卷第1期。,不僅明確了那時建立的是“民族國家”,而且把過去主要說統(tǒng)一的集權國家發(fā)展到與漢民族形成相關的思路,進一步把國家和民族聯(lián)結(jié)起來。他在論證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力量總是戰(zhàn)勝割據(jù)力量時,說到“在帝國主義侵入以后,帝國主義列強用暴力和陰謀企圖分裂中國,但并不能真正達到它們的目的”(68)范文瀾:《緒言》,《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1編,第49頁。,這不僅揭示出在當時反侵略需要的存在,可能也是他堅持“以國家說民族”的一個原因。
在某種程度上,共同的受難本身就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撐點。一個共同體能夠長期維系,離不開英雄記憶和共享情感鑄成的民族文化自覺。在中國這樣重視“向化”遠超過征服的文化里,歷史記憶中的英雄故事往往和民族的受難相關。而被侵略和反侵略,則直接指向國家這一政治共同體,彰顯出民族和國家的關聯(lián),也強化了民族自豪這一情感要素在民族自信中的地位。
勒南(Ernest Renan)便強調(diào)“民族國家”(nation)是一個“歷史上形成的”共同體,是種族、語言、宗教、共同利益、領土等許多因素沿同一方向融匯而成的結(jié)果。其中情感因素尤為重要,因為“一個民族國家是靈魂,是精神原則”。有著偉人和榮耀的共有“豐富記憶的遺產(chǎn)”和“當下的同心同德”一起構(gòu)成了這一靈魂。簡言之,“一個民族國家是一個由過去做出的犧牲和仍愿做出犧牲的情感凝聚而成的偉大共同體”(69)Ernest Renan, “What Is a Nation?”What Is a Nation? And Other Political Writing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 p.261.。
在民族形成和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出現(xiàn)前引恩格斯所說的有些融合有些分離的現(xiàn)象,揭示出族群間存在激烈的生存競爭。在韋伯看來,關于防衛(wèi)抵御或掠奪遷徙這類“政治共同命運”的群體記憶,是構(gòu)成部族或民族這類政治共同體的要素。不論是“外來的戰(zhàn)爭威脅”還是“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的誘因,都因為政治共同體的行動而促成“部族意識”?!懊褡逡庾R”亦然?!半[藏于‘部族’與‘民族’等意涵模糊的概念背后”的,正是“想要采取政治行動的潛在激昂火苗”。這類政治的臨機行動,“特別容易發(fā)展成一種‘習俗的’規(guī)范”,成為“民族或部族伙伴在面臨戰(zhàn)爭攻擊時的團結(jié)義務”,最終促成“持久性的政治共同體”(70)韋伯:《經(jīng)濟行動與社會團體》,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07-308頁。。
過往的共同經(jīng)歷,特別是歷史記憶中過去共同的犧牲,不僅“使民族成為民族”,也使一個民族對抗其他民族的作為正當化(71)Eric J. Hobsbawm,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in Europe Today,”Anthropology Today,8(1), 1992.。而民族對抗中最為正當?shù)淖鳛?,就是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斯大林曾說及東歐“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由于自衛(wèi)(防御土耳其人、蒙古人等的侵犯)的需要而加速”(72)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殖民地問題》,第335頁。。范文瀾在引用這段話后指出,“在中國也有需要自衛(wèi)的情形”,這種需要“可以成為促進國家統(tǒng)一的因素”,盡管“不是重要的因素”(73)范文瀾:《緒言》,《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1編,第52頁。?!白孕l(wèi)”一詞提示出“我們”與“他們”的人我之別已然存在,而身當“自衛(wèi)”之時,強化心同族同的認同感更成為一種必需。
如前所述,范文瀾是在對日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相持階段”提出其基本觀點的,那時中國人民抱持“仍愿做出犧牲”的壯志,正在“做出犧牲”。在大量領土被侵略者侵占的背景下,當犧牲就在眼前且可以預期未來仍有犧牲的時候,強調(diào)中國是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有著鮮明的時代針對性和特定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們”這一政治共同體的形成及維護,是民族或民族國家不可或缺的要素。同心然后能戮力,戰(zhàn)時需要捍衛(wèi)的不僅是國土,還有與認同相關的榮譽。幾千年來以文化自豪的中國人,在近代遭逢“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從自居“天下”之中滑落到“世界”的邊緣,歷史記憶中的榮耀偉績,更須鉤沉抉隱。而中國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英雄故事不必皆系于事功,卻常表現(xiàn)在文化上(74)參見羅志田:《守先待后:史學在中國的地位及演變》,《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第1期。。
從梁啟超開始,中國人不僅注意追趕西方,改善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同時也一直在思考中國怎樣能對世界文化做出貢獻(75)余家菊說得很明確,中國不僅需要“于世界有所‘取’,亦即有所吸收”;還要“對世界有所‘與’,亦即有所貢獻”。余家菊:《教育上的國家主義與其它三種主義之比較》,《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論文集》上冊,臺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第339頁。。當年整理國故流行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把中國的國故整理好,就是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何炳松更將其視為中國應負的責任(76)何炳松:《論所謂“國學”》,《小說月報》1929年第20卷第1號。。而胡適一度認為,中國能對世界新文明做出的貢獻,就在幫助西人認識他們未看到的社會主義的價值(77)羅志田:《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修訂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303頁。。到抗戰(zhàn)快結(jié)束時,梁漱溟仍在思考這個問題(78)梁漱溟:《中國以什么貢獻給世界呢?》,《梁漱溟全集》第6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7-462頁。。
范文瀾延續(xù)了這樣的思緒,他認為只要把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豐富的特點發(fā)掘出來,就可以“成為中國史學工作者對人類歷史的重大貢獻”(79)范文瀾:《百家爭鳴和史學》,《學習》1956年第7期。。這是一句筆鋒帶有感情的話。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的大框架下,中國的歷史研究不僅是整體“中國實踐”的一部分,更是中國可能對人類歷史做出的貢獻。
依我外行的猜想,范文瀾堅持西周封建制而反對西周奴隸制的觀點,除對史料本身的認識外,也不排除帶有樹立民族自信的隱意。如他在1951年說:“承認西周初年已開始了封建社會。我覺得這是中國歷史的極大光榮事件。遠在紀元前十一世紀,中國社會已進化到封建社會,為什么不引以自豪呢?”他強調(diào),“我們反對虛妄的‘自豪’,但證據(jù)既確實存在,棄而不用,就未免可惜了”(80)范文瀾:《關于〈中國通史簡編〉》,《中國通史簡編》下冊,第857頁。。
就五種社會形態(tài)的區(qū)分來說,中國在何時進入“封建社會”,直接牽涉到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他對秦漢中央集權的凸顯,正是要區(qū)別于此前已存在的封建國家??芍裎宸N社會形態(tài)這樣的重要理論,也并不總是抽象的,有時就與當下的現(xiàn)實發(fā)生關聯(lián)。范文瀾強調(diào)“自豪”要有證據(jù),體現(xiàn)了學術的分寸感,但這仍是一種對中國歷史“光榮”的“自豪”。像他這樣的史家,身處明顯淪落的近代中國,心存對世界文化做貢獻的責任,任何能夠讓“我人”自豪的證據(jù),恐怕都是很難舍棄的吧。
吳大琨就看出了范文瀾的意態(tài),他高調(diào)提出歷史科學的任務是追求客觀真理,中國“在何時算是‘奴隸社會’何時算是‘封建社會’,這是一個科學上的客觀真理問題,與民族的‘光榮’與否,可說毫不相干”(81)吳大琨:《與范文瀾同志論劃分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標準問題》,《歷史研究》1954年第6期。。然而榮譽感和尊嚴感乃是形成和維護民族國家的要素,史家即使有意追求客觀真理,下意識中那種榮譽感也難免不起點作用,何況身處一個國道中落的時代(82)反對范文瀾觀點的魏明經(jīng)其實也訴諸情感因素,主張“不能說漢族不能形成為資產(chǎn)階級民族就一直不能形成為民族”。他說得口滑,甚至說出“如果說帝國主義強盜還算得上是一個民族,那反帝國主義的人民更有理由說得上是一個民族”這樣的話。蓋于理雖無據(jù),于心終不忍。魏明經(jīng):《論民族的產(chǎn)生及中國各民族的演變過程》,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集》,第193頁。。
列寧在《論大俄羅斯人的民族自豪感》中曾說,“我們滿懷著民族自豪感,因為大俄羅斯民族也產(chǎn)生了革命階級,也證明了它能給人類做出為自由和社會主義而斗爭的偉大榜樣”(83)《列寧選集》第2卷,第610頁。。這是一種對曾經(jīng)落后現(xiàn)在趕上的肯定。范文瀾引用此語后說,“是的,中國人民也有權充滿民族自豪感,因為三百五十年前,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驅(qū)者為反抗封建統(tǒng)治而作出了斗爭的偉大模范”(84)范文瀾:《歷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范文瀾全集》第10卷,第228頁。按“自豪感”原譯作“自傲心”,范文瀾:《緒言》,《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1編,第23-24頁。。他說的是明朝的織工斗爭,似乎中國也有“領先”的事例。且不論他具體所說為何,“有權”自豪一語,使那種于失落中有所得的心態(tài),溢于言表。
霍布斯鮑姆(Eric J. Hobsbawm)曾說,“沒有過去的民族不成其為民族”,而“歷史學家就是過去的制作者”(85)Eric J. Hobsbawm,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in Europe Today,”Anthropology Today,8(1), 1992.。他這樣說當然有所指,不過,就算歷史學家是在“制作”歷史,也只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制作。當事人固可能穿著“久受崇敬的服裝”,用“借來的語言”,演出“歷史的新的一幕”(8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1頁。;研究者也受到其生活語境的影響,即使有意把研究對象客體化,怕也會在有意無意間說出一些為時代風云所熏染的話。故立言者和立言時的時空背景,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范文瀾提出他的基本觀念時是在寫通史,不一定是有意選擇這樣的問題進行研究;但寫作《試論中國秦漢時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原因》一文,則顯然是有意為之。他個人的自信也在文章定型中增強,稍后便去掉了最初發(fā)表時的“試論”二字,改為《自秦漢起中國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原因》。這不僅更具自信,也是一種表態(tài)。畢竟中國何時成為統(tǒng)一的國家、中華民族何時成為一個民族,中國何時進入“封建社會”,既是學術問題,也是涉及民族自信的現(xiàn)實問題。故對范文瀾關于“漢民族形成”的論說,既要依循學術探討的理路去認識,也不妨注意時代語境中那些詩外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