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滑得更快的科學
        ——速度滑冰的運動生物學特征

        2021-12-27 12:24:14劉翠佳黎涌明
        體育科學 2021年8期
        關鍵詞:滑冰運動員速度

        李 博,劉翠佳,楊 威,黎涌明,4*

        (1.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2.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08;3.哈爾濱市冬季運動項目訓練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4.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61)

        2019/2020賽季速度滑冰有3個新的世界紀錄誕生,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項目,速度滑冰在追求更快的道路上從未停止。有研究表明,在速度滑冰成績提高的因素中器材的改進約占到了50%,場地設施的改進、分離式冰鞋和緊身速滑服對滑冰成績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蔡旭旦等,2020;楊宸灝等,2020)。而剩下的50%主要來自運動員自身能力的提升,而這主要體現在速度滑冰技術的改進和運動員身體機能的增強(De Koning,2010)。低姿滑冰技術,運動員的形態(tài)學、生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訓練的改進對速度滑冰成績提升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2年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共設有14個小項,是所有參賽項目中金牌數最多的項目,其中單人項目10個,按照比賽距離劃分為短距離(500 m、1 000 m)、中距離(1 500 m)和長距離(3 000 m、5 000 m和10 000 m)。目前荷蘭是速度滑冰競技水平較高的國家,截止2018年平昌冬奧會,荷蘭在速度滑冰項目共拿到了42枚金牌,占該項目金牌總數的22.5%,211枚獎牌,占獎牌總數的22.0%。我國在速度滑冰項目僅獲得1枚金牌,8枚獎牌。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在即,快速提高速度滑冰項目成績對提升我國在冬季項目的競技實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在過去的兩個賽季里,我國速度滑冰運動員在世界杯比賽中共獲得1枚金牌和2枚銀牌,落后于荷蘭(31金、29銀、25銅)、俄羅斯(22金、25銀、35銅)和日本(18金、20銀、15銅)等國,反映出我國速度滑冰整體競技實力有待提升(李博等,2020)。速度滑冰作為冰上競速類項目,對運動員的滑冰技術和生理學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為了快速提高中國速度滑冰的成績,需要從科學的角度加深對速度滑冰生物力學、生理學和訓練學在內的項目特征的認識。

        1 速度滑冰的生物力學特征

        1.1 速度滑冰技術的特殊之處

        在多數運動中,人體通過肌肉收縮推動接觸面產生與推力方向相反的運動,例如,跑步時向后蹬地推動人向前運動(圖1A)(De Koning et al.,2000b)。但滑冰與多數運動不同,由于冰面摩擦力較小,人在冰面滑行時不能通過向后推動冰面產生向前的速度,最有效的發(fā)力方向為水平面內垂直于滑冰前進方向,而滑冰技術的難點在于把側向的蹬冰力轉換為向前的速度(圖1B)(侯廣慶等,2006;De Koning et al.,2000b)?;鶗r推力的反作用力(Fp)與冰面的夾角叫作蹬冰角(α),Fp可以分解為水平分力(Fz)和垂直向上的分力(Fy),但是Fy并不能幫助滑冰前進,因此α越小Fz就越大,蹬冰的效率就越高(De Koning et al.,2000b)(圖 1B)。Fp的水平分量會產生一個垂直于滑冰方向X的加速度,使身體由蹬冰腿向支撐腿一側加速運動。側向加速度產生的速度與原滑冰方向的速度共同合成了一個新的速度,這個新的速度會稍微改變運動員的前進方向,當運動員左右腿交替蹬冰滑行時,運動員沿著冰道方向成正弦曲線運動(Van Der Kruk et al.,2018)(圖2B)?;羞^程中的重心相對較低,蹬冰時膝關節(jié)伸展使重心略微升高,左右腿交替滑行時身體重心在前視圖內也會呈現正弦曲線運動(圖2A)。

        圖1 跑步與速度滑冰在推進力上的差異(De Koning et al.,2000b)Figure 1.Differences in Running and Speed Skating in Propulsion(De Koning et al.,2000b)

        由于滑冰生物力學的特殊性,正確的滑冰技術對速度滑冰尤為重要。速度滑冰從起跑到滑行動作技術有很大差異,運動員以跑步式(running-like)技術啟動在冰面快速奔跑,在啟動的幾步之后(男6步,女7步)滑行的距離變長,膝關節(jié)的屈伸幅度逐漸增加,運動員開始使用滑冰技術(De Koning et al.,1995)?;鶆幼髦芷谝话惴譃?個階段,滑行、蹬冰和收腿。以右腿為例,在左腿蹬冰的作用下右腿向前滑行,此時左右冰刀都留在地面,滑行末期右腿快速伸膝發(fā)力蹬冰,重心轉移到左側滑行,右腿蹬冰結束后快速收腿,準備下一次滑行(圖2A)(Van Der Kruk et al.,2018)。

        圖2 速度滑冰直線滑行時運動員的前視圖與俯視圖(Van Der Kruk et al.,2018)Figure 2.Front and Top View of Athletes During Straight Skating(Van Der Kruk et al.,2018)

        1.2 直道滑冰的技術特征

        速度滑冰約80%的能量損失來自風阻,運動員必須保持低坐位(low-sitting)的滑冰姿勢以減小風阻。低坐位滑冰姿勢的運動學特征主要表現在滑冰時身體關節(jié)角度的變化(圖3)。有研究表明,優(yōu)秀速度滑冰運動員冰面滑行時的膝關節(jié)角度(θ0)在 90°~110°(Van Ingen Schenau et al.,1983c;Yuda et al.,2007),軀干與水平面的夾角(θ1)約15°(Van Ingen Schenau,1982),蹬冰時 α 約 55°(Noordhof et al.,2014),蹬冰膝關節(jié)在 0.2 s內快速伸展至 170°(傳統(tǒng)冰鞋的最大伸展角度 160°)(Houdijk et al.,2000)。但低坐位的滑冰姿勢會增加滑冰運動員下肢肌肉的張力,間歇性的阻斷血流供應,從而增加對下肢無氧供能的募集(Foster et al.,1999b)。累積的代謝廢物也會進一步增加運動員的疲勞程度,較高的血乳酸濃度會導致速度滑冰運動員因疲勞而不能保持良好的滑冰技術,運動員的θ0、α隨著比賽的進行逐漸增加,蹬冰效率隨之不斷下降。

        圖3 直道滑行時速度滑冰的姿態(tài)Figure 3. Speed Skating Posture in the Straight

        早期研究通過滑冰姿勢估算滑冰運動員的能量損失,De Koning等(2005)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速度滑冰1 500 m比賽中運動員的θ0隨比賽的進行而增加,θ1隨比賽的進行而減小,運動員速度變化約有42%是由于滑冰姿勢變化引起的。但是,Noordhof等(2013)對速度滑冰5 000 m的研究表明,比賽中滑冰速度的降低與α的增加顯著相關,與θ0和θ1之間變化不存在相關性,因此該研究認為,比賽中滑冰速度的下降并不是因為空氣阻力的增加,而且由于α增加導致蹬冰效率下降。隨后Noordhof等(2014)進一步推算得出,在速度滑冰比賽中α每增加1°會使1 500 m比賽中速度減小0.011 m/s,5 000 m比賽速度減小0.069 m/s,因此在長距離速度滑冰中維持較小的α尤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將α定義為蹬冰腿與冰面的夾角,但是Van Der Kurk(2016)的研究表明,蹬冰的作用力并不沿此連線,蹬冰力的方向與小腿之間還存在踝扭角(ankle kink)。這提示,以往對α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

        1.3 彎道滑冰的技術特征

        速度滑冰直線與彎道技術的差異較大,彎道滑行時需要運動員的左腿向右側蹬冰,右腿在左腿前快速交叉步,滑行時重心向場地內傾斜以更好地利用向心力,這大大增加了彎道滑行時的技術難度(De Boer et al.,1987a)。不同于速度滑冰直道滑行時蹬冰腿發(fā)力都指向身體對側,彎道滑行時運動員左右腿都需要向身體右側蹬冰,這造成了運動員左右腿發(fā)力不對稱。研究發(fā)現,運動員彎道滑行時左腿的平均功率輸出為(4.38±0.48)W/kg,右腿的輸出功率為(3.00±0.63)W/kg,而直線時左右腿輸出功率均為(3.94±0.72)W/kg(De Koning et al.,1991)。發(fā)力的不對稱性也體現在運動員下肢肌肉氧飽和的變化,通過近紅外光譜儀測得運動員在直道滑行時左右腿肌肉氧飽和度交替上升與下降,而在彎道滑行時左腿的肌肉氧飽和度始終高于右腿(Hettinga et al.,2016)。

        不同水平速度滑冰運動員的彎道技術存在一定差異,在此方面日本和韓國的研究者對彎道滑冰技術細節(jié)有著更加深入的研究。Yuda等(2003,2004)研究發(fā)現,彎道速度快的運動員開始蹬冰時身體與冰面的夾角更小,身體重心能夠充分的傾斜到場地內。高水平運動員還表現出彎道蹬冰的時間更短,蹬冰時膝關節(jié)的伸展角度更大(De Boer et al.,1987a),在長距離比賽后半段彎道蹬冰頻率更高,滑冰動作中滑行階段時間更短(Yuda et al.,2007),單圈比賽中的速度變化率更?。═akenaka et al.,2011)。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在速度滑冰500 m比賽中彎道速度快的運動員并不一定能在比賽中獲得更好的成績(Song et al.,2018)。這似乎表明,頻繁的加減速會導致運動員額外的能量消耗,彎道速度可能并不是決定運動員比賽獲勝的決定因素,運動員還要重視彎道與直道的銜接以及出彎道之后的降速問題。

        2 速度滑冰運動員的生理學特征

        2.1 速度滑冰運動員形態(tài)學特征

        對2018年平昌冬奧會速度滑冰運動員身高、體重的信息統(tǒng)計發(fā)現(表1),速度滑冰男子不同項目運動員的平均身高178~182 cm,平均體重72~79 kg,女子運動員平均身高168~172 cm,平均體重56~62 kg。速度滑冰不同項目之間運動員的平均身高和體重差異不大。同樣,De Greeff等(2011)和De Koning等(1994)對青少年精英速度滑冰運動員的研究均發(fā)現,體型與參賽項目和運動成績之間均不相關。此外,Kudybyn等(2018)對2012—2016年世界級優(yōu)秀速度滑冰運動員體重信息統(tǒng)計發(fā)現,速度滑冰不同比賽項目之間的平均體重不存在明顯差異,這與多數耐力項目短距離運動員身材更加高大有所不同。這似乎表明體型可能并不是制約速度滑冰成績的關鍵因素。對高水平運動員體型與運動成績之間的關系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表1 平昌冬奧會速度滑冰動員身高、體重信息統(tǒng)計Table 1 Statistics on Height and Mass of Speed Skaters in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

        盡管現有的研究表明,精英速度滑冰運動員運動成績與體型不存在相關性,但是在身體結構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Sovak等(1987)對加拿大速度滑冰國家隊運動員的研究發(fā)現,精英級速度滑冰運動員與大學生運動員相比下肢更短,軀干更長。Van Ingen Schenau等(1983c)對5名精英級速度滑冰運動員與普通速度滑冰運動員形態(tài)學特征對比發(fā)現,雖然兩者的身高、腿長無明顯差異,但是精英級運動員的大腿更短小腿更長。鑒于上述兩篇研究發(fā)表的時間較早(距今超過30年),其數據的參考價值有待進一步驗證。盡管速度滑冰運動員在體型上似乎與普通人沒有明顯差異,但是研究表明,優(yōu)秀速滑運動員大腿圍度和肌肉量比大學生運動員、馬拉松運動員、短跑運動員、花樣滑冰運動員和低水平速度滑冰運動員更高(Akahane et al.,2006;Sovak et al.,1987)。這也反映了大腿維度和肌肉量在速度滑冰中的重要性。

        身體成分是除了體型和身體結構以外人體形態(tài)學研究的重點。Van Ingen Schenau等(1983b)研究發(fā)現,相對輸出功率(W/kg)高的運動員往往有著更好的運動成績,因此運動員保持相對較高的肌肉量和較低的體脂率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水平速滑運動員體脂率應保持在男子<10%、女子<20%。高維緯等(1993)對中國速度滑冰運動員身體成分的研究發(fā)現,男子短距離運動員體脂率為9.6%、全能運動員為10.9%,女運動員短距離為24.1%,全能運動員為23.7%,均高于世界高水平運動員的體脂率。劉俊一等(2010)對中國女子短道速滑國家隊運動員2007—2008賽季7個月的訓練和比賽發(fā)現,女子短道速滑隊的體脂率從賽季初的24.2%下降至22.7%。Pollock等(1982)在對美國男子不同水平速滑運動員體脂率的調查發(fā)現,奧運組的體脂7.6%<非奧運組8.1%<普通人13.6%。Van Ingen Schenau等(1990)運用公式推算認為,速度滑冰運動員每降低1 kg體脂,可以使500 m速滑的成績提高0.12 s。但是De Koning等(1994)對荷蘭速度滑冰青年國家隊運動員長達5年的跟蹤研究發(fā)現,男(9.6%~11.0%)、女(20.0%~22.2%)運動員在16~21歲的體脂率變化并不大,且體脂率與運動成績之間并不存在相關性。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優(yōu)秀速度滑冰運動員體脂率應維持在男子約10%、女子約20%。

        2.2 速度滑冰運動員的有氧能力

        2.3 速度滑冰運動員的無氧能力

        速度滑冰運動員需要在0.2 s內快速蹬冰發(fā)力,這對運動員的無氧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對高水平速度滑冰運動員30 s Wingate測試的研究發(fā)現,男運動員的峰值功率為1 260.0~1 910.0 W(16.6~24.4 W/kg),平均功率為947.5~1 054.0 W(11.2~14.2 W/kg)(De Koning et al.,1994;Foster et al.,1993;Greeff et al.,2011;Hofman et al.,2017;Smith et al.,1991;Van Ingen Schenau et al.,1988,1992);優(yōu)秀女運動員的峰值功率為840.7~1 316 W(11.4~20.0 W/kg),平均功率為 641.4~769 W(9.3~12.6 W/kg)(De Koning et al.,1994;Greeff et al.,2011;Hofman et al.,2017;Schenau et al.,1988;Smith et al.,1991;Van Ingen Schenau et al.,1998),均達到美國大學生運動聯盟(NCAA)中30 s Wingate測試精英級標準(男子峰值功率>13.74 W/kg,平均功率>9.79 W/kg,女子峰值功率>11.07 W/kg,平均功率>8.22 W/kg)(Zupan et al.,2009)。我國速度滑冰運動員30 s Wingate測試男子峰值功率為793.2~876.3 W(10.7~11.5 W/kg)、平均功率為 534.2~622.7 W(8.9~9.6 W/kg);女子峰值功率為619.2~682.3 W(8.2~10.9 W/kg)、平均功率為406.3~483.8 W(7.4~10.3 W/kg)(王晶晶 等,2014;張元鋒等,2008)。這提示,我國運動員30 s Wingate測試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均小于世界水平運動員。

        30 s Wingate測試對速度滑冰運動員的成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De Koning等(1994)對荷蘭青年速度滑冰運動員的研究發(fā)現,高水平速度滑冰運動員30 s Wingate測試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男子1 454.7 W,1 054.0 W;女子:970.5 W,742.5 W)均高于低水平運動員(男子1 385.7 W,1 026.6 W;女子892.3 W,668.1 W),但是在相對功率上均不存在太大差異。Greeff等(2011)對荷蘭青少年速度滑冰運動員的研究發(fā)現,30 s Wingate測試的相對輸出功率與500 m速度滑冰成績正相關,與3 000 m成績負相關。Smith等(1991)對加拿大運動員的研究同樣發(fā)現,短距離速度滑冰運動員30 s Wingate測試5 s峰值功率為16.6 W/kg,顯著高于全能運動員(14.4 W/kg),且與500 m成績正相關。然而,Van Ingen Schenau等(1992)對荷蘭青年速度滑冰運動員1987/1988賽季年度訓練間的30 s Wingate測試進行分析發(fā)現,運動員平均相對功率(男子約14 W/kg,女子約12 W/kg)并沒有太大變化,且不同運動員之間平均功率的變化與運動成績之間并不一致。但是近年來Hofman等(2017)對荷蘭1 500 m奧運級速度滑冰運動員進行連續(xù)3年的跟蹤研究,對運動員夏季陸上訓練結束時的30 s Wingate測試結果與運動員冬季冰上比賽的成績進行回歸分析,得出速度滑冰運動員30 s Wingate測試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每提高1 W/kg,將會使1 500 m男子成績提高0.92 s和2.32 s,女子提高0.75 s和2.05 s。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速度滑冰運動員對無氧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我國運動員的無氧能力存在較大的差距,30 s Wingate測試對速度滑冰運動員擇項和訓練均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2.4 速度滑冰運動員的肌纖維類型

        速度滑冰不同比賽距離對應的最佳能量供應系統(tǒng)和肌纖維類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慢肌纖維I型主要作用在于維持滑冰姿勢,快?。á蛐停├w維則在膝關節(jié)快速發(fā)力時起到重要作用(De Groot et al.,1987)。Yazvikov等(1988)對速度滑冰運動員股外側肌的研究發(fā)現,500 m和1 000 m速度滑冰運動員快肌纖維比例更高(Ⅱa 56%±6%;Ⅱb 31%±7%),而長距離速度滑冰運動員的慢肌纖維比例更高(60%±4%)。Ahmetov等(2011)對速度滑冰運動員的股外側肌肌肉活檢發(fā)現,男、女運動員慢肌纖維比例分別為65.7%±10.5%、64.4%±10.3%,均大于普通人(50.1%±11.1%),且長距離速度滑冰運動員的慢肌纖維比例比短距離更高,該研究還發(fā)現,ACTN3(α-actinin-3)基因R577X多態(tài)性與速度運動員肌纖維類型和最佳比賽距離密切相關。因此,速度滑冰運動員最佳比賽距離很可能是由肌纖維類型決定的,這表明肌纖維類型可以作為速度滑冰運動員選材和擇項的重要參考指標。

        2.5 速度滑冰比賽的能量供應特征

        速度滑冰單人項目的比賽距離在500~10 000 m之間,世界紀錄在33 s~13 min之間,不同比賽距離對能量供應需求的差異較大。目前對速度滑冰比賽能量供應特征的研究并不多,并且查閱到的速度滑冰能量供應差異較大(圖4)。Dal Monte(1983)研究認為,速度滑冰500 m的能量全部來自無氧供能(磷酸原95%,糖酵解5%),隨著比賽距離的增加無氧供能比例逐漸減小,有氧供能比例逐漸增加,在10 000 m比賽中無氧供能比例為20%(磷酸原5%,糖酵解15%),有氧供能比例為80%。但是該研究得到的供能比例是根據其他全力運動方式的能量供應比例結合速度滑冰比賽時間推測得到的,并沒有對速度滑冰進行實際的實驗測試。在此之后,Van Ingen Schenau等(1990)、Foster等(1999a)和De Koning等(2005)利用能量平衡模型,結合運動員功率自行車測試和比賽實際滑行時間,估算得到了速度滑冰的能量供應比例。這些研究結果中不同比賽距離的有氧供能比例均高于Dal Monte的研究。

        圖4 速度滑冰不同比賽距離的能量供應比例Figure 4.Energy Contributions in Different Competitions Distance of Speed Skating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中僅有Hermsdorf的研究是在室內冰場通過對不同距離的模擬比賽得到的。該研究不同比賽距離的有氧供能比例高于Van Ingen Schenau等(1990)、Foster等(1999a)和De Koning等(2005)通過能量流模型計算間接推算的結果。但這一結果可能是由于Hermsdorf等(2013)實驗中受試者的耗時更長造成的。此外,Hermsdorf等(2013)的研究中1 500 m、3 000 m、5 000 m的耗時分別為 133.10 s、270.20 s、427.40 s,有氧供能比例分別為65.2%、79.6%、85.4%,該結果與黎涌明等(2014)、Li等(2015)由全力運動能量供應比例推算公式[y=22.404×Ln(x)+45.176,y為有氧供能比例(%),x為全力運動持續(xù)時間(min),公式來自多種運動方式的數據]得到的有氧供能比例63.0%、77.9%、89.2%類似。這似乎表明速度滑冰與其他周期性全力運動的有氧供能比例類似。但是速度滑冰低坐位滑冰姿勢的血流限制增加了代謝產物的堆積和對快肌纖維的募集,導致速度滑冰較其他運動項目在相同O2和心率下有著更高的血乳酸,而這可能會影響速度滑冰的比賽能量供應特征(Foster et al.,1999b)。因此,未來有待進一步對速度滑冰能量供應特征進行更進一步實驗研究。

        3 速度滑冰訓練

        速度滑冰作為一項冬季項目,其訓練條件很大程度上受季節(jié)影響。不同訓練階段的訓練內容安排和訓練負荷的周期性分布是制定訓練計劃的關鍵因素。Pollock等(1982)對1980年美國速度滑冰國家隊訓練的統(tǒng)計表明,運動員夏季陸上周訓練時間為30~35 h,其中40%進行一般的有氧訓練(自行車、跑步),20%進行無氧訓練(高強度間歇),15%進行一般力量訓練,<25%進行陸上的專項訓練(滑板、直排輪滑和低姿行走)。但是該研究年代較早,隨著訓練實踐和科學的進步,速度滑冰的訓練已經發(fā)生了很多改進。YU等(2012)對中國速度滑冰隊2004—2006賽季訓練課的統(tǒng)計發(fā)現,運動員的年度訓練課次約285次,其中冰上技術訓練約30%,在剩下的陸上訓練中約35%的訓練課為耐力訓練,約20%的力量訓練,速度與技術訓練課共約15%。吳新炎等(2012)、De Boer等(1987b)發(fā)現,輪滑練習和速度滑冰練習在生理學與生物力學特征上差異不大,但是低坐姿行走和陸上模擬蹬冰練習與速度滑冰的生理學與生物力學特征差異較大。因此該研究認為,輪滑可以很好地用作夏季陸上練習方法以提高運動員的冰上技術,而不建議進行過多的陸上專項訓練。Orie等(2014)對荷蘭優(yōu)秀速度滑冰運動員長期訓練計劃的跟蹤研究表明,運動員輪滑訓練時間從1988年的33.3小時/年減少至2010年的7.5小時/年。研究認為,雖然輪滑很好地模擬了冰上技術動作,輪滑一樣需要運動員采取低坐位的滑冰姿勢。但是低坐位滑冰姿勢的血流限制會增加生理學負荷,可能不利于發(fā)展運動員的有氧能力。此外,低坐位滑冰姿勢的血流限制會間歇性地阻斷下肢肌肉的血液供應,造成局部低氧,這會進一步增加對下肢快肌纖維的募集,產生更多的血乳酸(Foster et al.,1999b)。研究發(fā)現,速度滑冰較其他項目最大乳酸穩(wěn)態(tài)的血乳酸更高(Beneke et al.,1996)。如何通過訓練提高運動員低姿滑冰時的乳酸清除能力或高乳酸狀態(tài)下的技術保持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還缺乏進一步的研究。自行車訓練以下肢發(fā)力為主,這與速度滑冰下肢主要參與蹬冰非常類似,且騎自行車時下肢關節(jié)受力較小,損傷風險低,因此可以考慮使用自行車訓練來提升速度滑冰運動員的一般體能,而通過冰上訓練提高運動員的滑冰技術(Foster et al.,1999a)。實踐領域也表明,荷蘭優(yōu)秀速度滑冰運動員夏季采用大量的自行車低強度騎行訓練來發(fā)展運動員的有氧能力,自行車作為重要的訓練手段貫穿了速度滑冰運動員整個賽季的訓練過程。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低強度有氧訓練對耐力性項目成績提升起到重要作用。Yu等(2012)連續(xù)跟蹤了中國速度滑冰國家隊2個賽季的訓練,運動員在2004—2005賽季采用傳統(tǒng)的乳酸閾模式,2005—2006賽季采用兩極化模式,在不增加訓練課次的情況下減少了中等強度(血乳酸2~4 mM)訓練比例,增加了低強度(血乳酸<2 mM)和高強度(血乳酸>4 mM)訓練比例,結果運動員在各個距離的比賽成績都有了顯著提升。Orie等(2014)對荷蘭1972—2010年6屆奧運會的19名男子中、長距離速度滑冰金牌獲得者在奧運周期的訓練計劃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表明,運動員除了在2006年周凈訓練時間最多(11.9 h),其他5個奧運周期的周訓練時間均在5.6~7.6 h,但是運動員的冰上訓練和輪滑訓練總時間均降低,更為重要的是運動員訓練強度分布逐漸朝著“金字塔”和“兩極化”的方向發(fā)展。此外,荷蘭研究者Orie等(2020)采用主觀疲度(RPE)對2010年冬奧會金牌獲得者連續(xù)4年的夏訓進行統(tǒng)計。該運動員一般性訓練中RPE強度為2、3的訓練時間與30 s Wingate測試平均功率成正相關,RPE為4、5的訓練時間與30 s Wingate測試的平均功率呈負相關(圖5)。這似乎表明在長期訓練中低強度的一般性訓練可以幫助提高無氧耐力,而過多中等強度一般性訓練會降低運動員的無氧耐力。1 500 m比賽的sRPE強度在9或10,但是進行該強度的訓練并不會提高運動員的成績。在夏訓階段進行一般性訓練時的RPE以2、3為主,減少RPE為4、5的訓練課。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速度滑冰越來越重視運動員低強度的訓練。

        圖5 RPE與Wingate平均功率相關性統(tǒng)計(Orie et al.,2020)Figure 5.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RPE and mean powerout of Wingate test(Orie et al.,2020)

        4 總結與展望

        4.1 總結

        冰面的低摩擦力減小了速度滑冰的阻力,把側向的蹬冰力轉化為前進方向的速度是滑冰技術的難點。低坐位的滑冰姿勢可以降低滑行時的空氣阻力,α是決定滑冰效率的重要因素,α越小滑冰效率越高。彎道滑行時由于受向心力的作用,其技術難度大于直道,且彎道滑行時存在左右腿負荷不對稱的現象。

        速度滑冰運動員的體型與普通人差異不大,但速度滑冰運動員的下肢肌肉較其他項目運動員更為發(fā)達,優(yōu)秀速度滑冰運動員的體脂率應保持在男子約10%、女子約20%。

        對速度滑冰不同比賽距離能量供應特征的研究發(fā)現,過去的研究可能低估了有氧供能的比例,速度滑冰不同比賽距離的能量供應特征似乎與其他全力運動方式差異不大。近40年來,速度滑冰的訓練大幅增加了低強度有氧訓練比例,大幅度降低了中、高強度訓練的比例。

        4.2 展望

        2022年冬奧會舉辦在即,我國速度滑冰項目面臨挑戰(zhàn)。因此,我們要以科技助力為抓手,加深對項目生物學特征的認識,通過科學化訓練來提高運動成績(張雷等,2020)。由于國內外對速度滑冰研究的關注度不高,因此通過加強對速度滑冰的科技助力有望實現項目的“彎道超車”,在2022年冬奧會實現新的突破。對速度滑冰的科技助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1)加強對滑冰技術的研究,尤其重視不同比賽距離運動學特征的動態(tài)變化,彎道滑行技術、直道和彎道過渡階段的滑冰技術以及運動員個體最佳化滑冰技術;2)重視速度滑冰的減阻研究,進行風洞測試為運動員定制個性化的減阻服裝和改進滑冰技術,減小滑冰時的風阻;3)加強對速度滑冰運動員體能訓練,彌補中國速度滑冰運動員在有氧及無氧能力的不足;4)量化速度滑冰運動員訓練負荷,總結與提煉國內外高水平速度滑冰運動員不同階段的訓練計劃,量化不同訓練內容的負荷,幫助教練員和運動員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

        猜你喜歡
        滑冰運動員速度
        走,滑冰車嘍
        滑冰去遠方
        幼兒畫刊(2023年3期)2023-05-26 05:39:14
        奧運會滑冰
        中華詩詞(2022年5期)2022-12-31 06:33:18
        行駛速度
        速度
        一位短跑運動員的孤獨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0
        小老鼠滑冰
        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商業(yè)價值的開發(fā)
        冰雪運動(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6
        比速度更速度——“光腦”來了
        最會掙錢的女運動員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4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 97激情在线视频五月天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五月天|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天天弄天天模|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熟妇hd8ex视频| 宅男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丰满熟妇aⅴ无码|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 无码午夜剧场| 久久免费看视频少妇高潮|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野外少妇愉情中文字幕| AV教师一区高清|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91九色精品日韩内射无|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日本女优爱爱中文字幕|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视频| 国产一线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黄色大片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又大又粗又黑|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区| 国产精品国产传播国产三级| 中国免费看的片| 男女啪啪免费体验区|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极品第一页| 久久伊人久久伊人久久| 欧美国产激情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