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卓源
(寧夏大學 人文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李廷訓(1559—1623年后),字孔教,號士昂,寧夏固原人。明神宗萬歷十三年(1585年)中舉,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中進士及第,官直隸博野縣知縣。歷官戶部江西司主事(南京的戶部主事)、湖廣司員外郎,掌印郎中、京察列等,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前后在河南任驛傳道僉事,晚年移居陜西三原,詩文集《醯雞吟》,共十三卷,是其唯一傳世的文集。收李廷訓自作396題706首詩,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從體裁上看,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有古體、近體及歌行體、樂府體。從中可窺見李廷訓人物性格及交游情況、詩文藝術風格等,這些都是研究李廷訓重要的文獻資料。茲結合相關文獻梳理李廷訓的生平、經歷,并從中拈出與其交游甚多的幾位友人,著重對其交游進行考述,以期探究其思想淵源與創(chuàng)作風格成因。
清宣統(tǒng)元年刊本《固原州志》卷四《人物志一》有李廷訓小傳:“李廷訓,固原人。萬歷乙酉科舉人。乙未科進士。官直隸博野縣知縣。以政績行取召對稱旨,升戶部江西司主事,擢湖廣司員外郎,掌印郎中、京察列等。授河南驛傳道僉事”[1]?!度f歷乙未科進士同年序齒錄》中對李廷訓任職時間等信息的記載相對詳細:“字孔教,號□□,行一,甲子十月十九日生。治《春秋》。乙酉鄉(xiāng)試十九名,會試二百六十八名,三甲九十五名。兵部觀政,本年八月授直隸博野知縣,庚子升南戶部主事,辛丑考察以知縣調簡”[2]。關于李廷訓之為官作風,《〔嘉靖〕陜西通志》卷三一載,其“清正執(zhí)法,人不敢干以私。自司計以至司傳,其間夙弊多所革除”[3]。綜上,李廷訓一生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讀書宦游和晚年移家定居三原。
《〔乾隆〕甘肅通志》卷三二所載,“乙酉科”舉人有李廷訓,為固原人。卷三三所載,“乙未科”進士有:“李廷訓,固原人,僉事”[4]??芍钔⒂栍诿魃褡谌f歷十三年(1585年)中舉人,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中進士。因此,在萬歷二十三(1595年)之前,即李廷訓37歲進士及第之前,為其讀書階段,地點主要在寧夏固原。
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及第后為宦游階段,地點主要在河北保定、江蘇南京、河南寧陵以及陜西三原。同年,授李廷訓予直隸博野知縣。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升南京戶部主事,擢湖廣司員外郎,掌印郎中、京察列。
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前后,李廷訓任寧陵縣知縣?!鄂惦u吟》卷一自署“黃云社友”姓氏,記錄了各位社友的身份,他自己的身份則為“沙隨令”。沙隨,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寧陵縣北??芍吧畴S令”即為“寧陵縣知縣”?!鄂惦u吟》卷二《濟涇行》題下自注:“時余以憂歸也。丙午”[5]?!皯n”即指丁憂,在任官員回鄉(xiāng)為父母守喪?!氨纭奔慈f歷三十四年(1606年),時李廷訓48歲?!侗6ǜ尽肪戆溯d:“李廷訓,固原州人。由進士升南京戶部主事”[6]??芍钔⒂栐谀暇┤螒舨拷魉局魇?,擢湖廣司員外郎,掌印郎中、京察列等,時間是在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之前,即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至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之間,這與《萬歷乙未進科進士同年序齒錄》所載相符。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前后,李廷訓任河南驛傳道僉事。《醯雞吟》卷四《憐生吟自敘》末署:“萬歷甲寅花朝上瀚,書于中州臬署之協(xié)恭堂”[7]?!棒稹庇址Q臬司、按察司,是清代省級法律機構,掌一省之司法刑獄,負責復審復核所轄各府上報的民事、刑事案,主持全省秋審事務,管理獄政。萬歷甲寅為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與《醯雞吟》卷四《附同年王符隅司馬〈憐生吟敘〉》所載“然孔教用世人也,一再為令,回翔司農之署,周旋徐沛之濱,今且觀察中州矣”相印證。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李廷訓書《署篆靜寧州別駕王公德政碑記》,收錄于清乾隆三十四年抄本《莊浪志略》卷二〇。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前后,李廷訓定居陜西三原?!段靼哺尽肪硭娜哆x舉志中舉人》記載:李廷訓,三原人[8]?!段靼哺尽肪硭亩哆x舉志中進士》記載:李廷訓,三原人,僉事[9]?!丁睬 橙h志》卷六進士條目下載:“明代乙未科,李庭訓,河南僉事”[10]?!鄂惦u吟》卷八《壬辰銀夏之亂周將軍手刃劉酋功居其首》題下自注:“戊午,偶訪余于三原,故有贈別之句,以志余意焉”[11]?!拔煳纭奔慈f歷四十六年(1618年)。同卷《渭原道中》首聯(lián)曰:“家山西萬里,匹馬向三原”[12]。卷一三《陳幼白學使校士三原》首聯(lián)曰:“三輔人文挾策來,代天哲匠持閎裁”[13]??芍钔⒂柾砟暧忠萍叶ň佑谌?,即今陜西三原。此首詩收在癸亥年,即天啟三年(1623年)。而據卷一三《甕園記》詩序曰:“癸丑夏,余卜郊西南隅隙地,構筑一室,題曰‘甕園’,以艱于水也?!瓍^(qū)區(qū)五畝之宅,亭榭外所植花卉幾何,竊取陶公涉園成趣之意,故謬以八景題之”[14]?!肮锍蟆奔慈f歷四十一年(1613年)。李廷訓定居三原當在此前后,即55歲前后。此外,《醯雞吟》卷三《秋日三原楊荊岫明府招飲賦謝》一詩收于“癸丑”,即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卷八《贈別周大緣道人》提到戊午,周國柱將軍來訪三原,即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也說明此時李廷訓已在三原定居。
有關李廷訓的生平資料甚少,《明史》等正史中無傳,只有地方志中有一些記載,但是大多語焉不詳,在其唯一傳世詩文集《醯雞吟》中留存了不少原始材料,從中可以推斷出其生卒年的大概時間。《醯雞吟》共十三卷,各卷之中用干支紀年來區(qū)分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間先后,起于戊申,迄于癸亥,即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至天啟三年(1623年),僅有二十三年。
《醯雞吟》卷一一《生日自吟》曰“甲子悠悠六十三”[15],《酬隱堂上人》曰“甲子悠悠六十三”,這兩首詩都收錄在“辛酉”年內,“辛酉”為天啟元年(1621年),逆推六十三年,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卷一二《生日小集二律》曰“龍鐘六十五經旬”[16],《代內壽詞》曰“君今初度六十五”,這兩首詩都收錄在“壬戌”年內,“壬戌”為天啟二年(1622年),逆推六十五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卷十一和卷十二所推測結果,分別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和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其中必有一處有誤。又卷八《六旬自嘲》有句“廿年五斗嘆悠悠,甲子逡巡此一周”[17],此詩編在“戊午”年內,即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逆推六十年,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卷一〇《新年思隱》曰“二十五年孤宦客,六旬二歲異鄉(xiāng)人”[18],此詩收錄在“庚申”年內,即泰昌元年(1620年),逆推六十二年,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卷一一的《生日自吟》與此二者相一致,當可據信,則知李廷訓應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又,《萬歷乙未進科進士同年序齒錄》載李廷訓生于甲子十月十九日,故其應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月十九日。《醯雞吟》的詩作編年最晚是天啟三年(1623年),則其當卒于天啟三年(1623年)之后,亦即65歲之后。
李廷訓一生閱歷豐富,與之交游者甚眾。早年寓居于寧夏固原,進士及第后,宦游多地,結識了多位文人,組成“黃云詩社”。與眾社友詩文唱和,或表達對摯友的懷念或相惜之情,或與友人小酌以感懷等。晚年李廷訓定居陜西三原,又與三原文人多有交游,這使得其交游網絡十分龐雜。惜因史料散佚較重,今所考者只為大概,粗劣不堪,其細節(jié)之完備請嗣異日。
熊嘉瑞,字泰征,咸寧縣(今陜西西安)人,黃云社友之一,由《醯雞吟》卷一后黃云社友簡介知其身份是茂才。明代入府州縣學的生員叫秀才,也稱茂才。有傳世詩集《蒹葭館詩集》,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咸寧縣志》卷一五《經籍》中著錄,惜今不見傳?!鄂惦u吟》中李廷訓所作與其相關詩歌多達十余首,其中卷十有組詩《和熊泰征春感時十六首》,可見與其交游時間較長且來往較為頻繁,是交游較為廣泛的對象之一?!肚锶仗┱饕娺^,值雨留宿,同賦東韻》有詩:“愧我絕交擬叔夜,羨君有筆賦揚雄”[19],李廷訓將熊泰征與西漢辭賦大家揚雄相提而論,可見其在文學造詣上給予熊泰征以極高贊嘆和盛譽。同卷《望山云曲懷泰征》曰:“不見君,思見君,思君不見望山云”[20]。此詩作于泰昌元年(1620年),李廷訓與熊泰征分開許久未見,深切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的思念之情。《送熊泰征赴榆陽》曰:“幕府征才子,飄然解薛衣”[21]。此詩收在“辛酉”年,即天啟元年(1621年)?!都拈L安熊泰征》曰:“去年幕府征記室,府中年少推雄筆”[22]。此詩收在“壬戌”年,即天啟二年(1622年)。知天啟元年(1621年)李廷訓送熊泰征參軍,一年后熊泰征重歸故里?!凹娢岱酵鈱ふ?zhèn)H,卜居欲就長安處……惆悵心知誰與語”,字句之間李廷訓對其思念和相惜之情躍然紙上,其感情深厚如是。
來復,字陽伯,一字履中,號星海。陜西省三原縣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兵部郎中,累官至山西右參議,崇禎三年(1630年)卒于任所,年五十七。平生多才藝,詩與仲弟來臨齊名。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錄其《來陽伯詩集》,《〔雍正〕陜西通志》著錄其《云起閣詩草》十八卷?,F(xiàn)存天啟間金陵刊本《來陽伯集》二十卷,詩十九卷,收詩一千四百余首,文一卷,收各體文三十余篇,首畢懋康、來宗道、馮汝京序。是集又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刊本。崇禎五年賈鴻洙《周雅續(xù)》卷一六收其詩七十九首[23]?!冻乇迸颊劇肪矶枴墩劗愐弧份d:“來陽伯(按:復),三原人,神于醫(yī),尤多技術。常使人脫靴,脛隨之長,幾丈許,靴亦如之。尤精女紅,官吳中時,刺繡之妙,吳中閨閣無能及者。來,三原人,萬歷中進士,官至布政使”[24]?!鄂惦u吟》中李廷訓所作與其相關詩歌有四首,分都收在“壬戌”年,可知李廷訓與來陽伯于天啟二年(1622年)有交往?!端蛠黻柌未ㄖ卸綄W》曰:“久虛北面席,為借西京才……西蜀圖書府,文旌想到時”[25]。同卷《秋暮送陽伯之任》曰:“不辭振鐸向西蜀,誰念青衿老書史”。來陽伯于天啟二年(1622年),即其49歲時擔任四川督學一職。督學,明清派駐各省督導視察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試,也稱視學,屬教育行政及考試的專職官員。
《陜西通志》載:“為詩文敏捷如風,為人重氣好客。泛交道廣,有聲薦紳間。起家戶部郎,歷官布政使。兵備揚州,歸田病卒。陽伯性通慧,詩文書畫之外,琴棋劍器、百工伎藝,無不通曉”[26]。《醯雞吟》卷一二《謝來陽伯以新詩一函見寄》曰:“素篋新裁下草廬,蜀文越錦總無如。冰蠶乍吐千尋雪,火步重經百練。力挽六朝靡習后,吟還《四始》正聲初。怪來清夜驚神鬼,一氣秋時逼太虛”[27]??芍靻⒍辏?622年)秋,李廷訓與來陽伯有書信往來,時李廷訓已64歲,據上文考證得知當時已定居陜西三原,故他們同為三原文人,不免受三原文人群體的影響,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崇尚文辭清雅,反對六朝綺靡的文風,呈現(xiàn)出對質樸文風的認同傾向。
溫日知,字與恕,陜西省三原縣人。溫純次子,與其兄同為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舉人,關中名士。好讀書,善詩賦,與本邑文人學士來陽伯、來馭仲、梁君旭等人結為詩文社,常在一起游覽名山勝水,詠詩作賦。生性至孝,待人有禮。評論詩文主張“化腐朽為神奇”,認為善于法古的人,雖然要以古人的詩文為“祖”,但不能像復古派主張的那樣以詞的“相襲為美”,不能“以古之詞,屬今之事”,即不能完全照搬古人的一套,不能受陳骸束縛,而要獨創(chuàng),要從古中跳出,即要推陳出新,化死為活,化腐朽為神奇。這種觀點與當時焦茲的主張完全一致,批判了復古主義,符合文學演進的規(guī)律。其學問深受來復、文翔鳳等人的賞識。著有《嶼浮閣詩賦集》《藝園圖詠》《瓠中飲雅》《六貂部類》《藪澤集》《綢繆急著》《曲徙先籌》《捫虱雜言》等,其中以《嶼浮閣詩賦集》(14卷)最為知名。嶼浮閣為溫日知故里一閣名,他生前常登閣憑欄,故以為書名。全集以文體分卷,以詩為主。賦四篇雕情繪物,綺麗壯觀;四、五、七言古詩百首,律詩、排律、絕句凡九百余首,內容以交游寄贈為多。學諸各家,出以自創(chuàng),時人評“有山高水長之風”。曾六上公車,懷才不遇,40歲而卒。
《醯雞吟》中李廷訓所作與其相關詩歌有《謝溫與恕孝廉贈賤辰詩箑步韻》《中秋夜與恕集同泰征與亨得魚字》,分別收在“戊午”和“己未”年?!拔煳纭奔慈f歷四十六年(1618年),為李廷訓60歲生辰。同卷收有《六旬自嘲》,溫日知為其作誕辰詩,《謝溫與恕孝廉贈賤辰詩箑步韻》則是李廷訓為酬謝而作?!吨星镆古c恕集同泰征與亨得魚字》是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秋佳節(jié)之時李廷訓、溫日知與熊泰征三人一同所作之詩:“虹飛嶼閣外,蟾滿桂輪初。灝彩流云凈,浮光清漢虛。霜毫裁玉樹,冰錯鲙金魚。猶掛西嚴鏡,嫦娥望正舒”[28]。
張善治,字平野,陜西三原人。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舉人。著述有《訓書規(guī)則略》《敦倫庸言》。幼隨父三極廬祖墓三年。初仕郟縣知縣。以治績,擢戶部主事,督德州倉。除積弊,輸余糧。召對賜晏,褒以潔己奉公。遷南康知府。捐俸筑紫陽堤,河水安瀾。逆闖亂。隱跡林泉,優(yōu)游著述[29]。《南康府志》載:“崇禎元年由舉人知南康,承袁夏之后,無所更張。聽訟勤敏,擯絕請謁。民皆稱之曰‘正’”[30]。崇禎元年(1628年)張善治任南康知府,《醯雞吟》中李廷訓所作與其相關詩歌有《贈張平野》《張平野借園避暑》《送平野之任東城兵馬使》,均收在“壬戌”年,即天啟二年(1622年),可知是在其任南康知府之前?!端推揭爸螙|城兵馬使》曰:“甘棠留郟鄏,切莫負生平”[31]?!班P鄏”在今河南洛陽,因此張善治應時任河南郟縣知縣。從詩中可知其為官清廉,深得民心?!稄埰揭敖鑸@避暑》題名中之“園”應當是卷十三所撰《甕園記》中的甕園,是李廷訓自辟以賞花自娛之地,且詩中有“駕言思避暑,何敢愛吾廬”一句,也印證了這點。
梁爾升,字君旭,陜西省三原縣人?!蛾兾鹘鹗尽肪硭妮d:“《元扈山房詩文集》,四卷,明三原縣梁爾升撰,爾升,字君旭,隱居元扈山房時游吳越,與知名士相唱和”[32]?!段靼哺尽肪砣d:“胡廷器,字含素,三原人。博覽群籍,旁及書畫,無不精妙。與同縣梁爾升相友善。爾升,字君旭,有《(元)[玄]扈山房文集》行世”[33]?!鄂惦u吟》中李廷訓所作與其相關詩歌有《讀梁君旭詩集》曰:“老來無別事,盡日把君詩。子美驚人句,伯喈絕妙詞。袛惟不世契,行待至公知。聞賦三都就,山房遲履綦”。此詩收在“庚申”年,即泰昌元年(1620年),時李廷訓已定居陜西三原,與梁爾升有交游往來,并認為其人才華驚人、其詩文辭精妙絕倫。
通過研究與查閱《醯雞吟》和其他與李廷訓相關的文獻資料,根據地方志和作品內證,可將李廷訓的生平做最大限度地勾勒復原,對其仕履爬梳整理,豐富李廷訓生平資料和交游網絡,通過探求其思想淵藪、知識譜系、政治訴求、社會地位、人文情緒等,使我們對這位極少為人所知的四百年前先賢的生平事跡有比較清晰的了解,以期豐富寧夏晚明詩人和寧夏地方文獻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