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祎,字文偉,江夏鄳縣人(今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三國時期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并稱“蜀漢四相”。費祎自入仕后,始終活躍在蜀漢中后期的政治舞臺上。高居廟堂,他謙恭禮讓,與同僚相處和睦;身處敵國,他舉止得體,不卑不亢,推動實現(xiàn)友好邦交;虎狼環(huán)伺之際,他擊退魏軍,安社稷,濟蒼生。蜀漢政權(quán)于亂世中得以延續(xù),費祎功不可沒。
德才兼?zhèn)? 股肱之臣
費祎幼時喪父,跟隨族父費伯仁生活,后與其投奔益州牧劉璋,游學蜀地。適逢劉備定蜀,費祎便長居于此。費祎穎悟絕人,通曉人情世故,在當?shù)仡H有聲名。
一日,費祎得知大臣許靖喪子的消息,與南郡名士董允商定一同參加葬禮。董允之父董和為考驗二人,故意提供一輛簡陋的鹿車。董允見此,面有難色,費祎卻不棄敝陋,從容登上鹿車。及至喪所時,諸葛亮及國中諸貴人均已齊集,車乘也很華麗,董允神色猶未泰,而費祎卻晏然自若。駕車人回來后,董和問及備細,批評兒子道:“我常常以為你跟文偉之間的優(yōu)劣未可分別,但從今以后,我對這個問題不再有疑惑了?!?/p>
費祎入仕后,廉潔謹慎,恪盡職守,深受丞相諸葛亮的器重。諸葛亮南征載譽歸來,群僚夾道歡迎,很多官員的資歷、官位都在費祎之上,而諸葛亮叫停馬車,邀請費祎與其同乘,眾人無不對費祎刮目相看。此后,諸葛亮為準備北伐,命費祎為昭信校尉,出使東吳重申盟好。
吳蜀兩國因夷陵之戰(zhàn),雙方的聯(lián)盟關系走向破裂,孫權(quán)“性既滑稽,嘲啁無方”,他手下的諸葛恪、羊衜等大臣個個才學淵博、能言善辯。如此看來,費祎此行必定困難重重,很有可能無功而返,同僚們紛紛投以同情的目光。費祎卻坦然從容領命出使東吳。
孫權(quán)得知費祎到來,出于外交禮儀的要求,擺酒設宴為其接風洗塵,但他又對群臣強調(diào):“費祎到來之時,只管埋頭吃飯即可,決不能起身迎接?!辟M祎如約而至,除孫權(quán)停食迎接外,其余人伏食如故。費祎沒有拂袖而去,也不打算忍氣吞聲,而是吟詩一首,暗諷群臣為驢騾,愚蠢且不自知,又將孫權(quán)比作良馬,贊許其待客之道。此舉既討好了孫權(quán),又委婉地嘲諷回擊了其他人。孫權(quán)聽罷,拊掌大笑,對費祎的輕視也淡了幾分。
宴會上,孫權(quán)用眼神示意群臣勸酒,待費祎酒醉后,屢出難題。費祎不卑不亢,據(jù)理以答,就吳蜀再結(jié)同盟之事侃侃而談,句句切中要害。此刻,孫權(quán)早已打消了戲弄之意,開始就兩國間的外交事宜進行談判。
隨著話題的深入,孫權(quán)越發(fā)看重費祎。在費祎即將啟程歸蜀的時候,孫權(quán)將自己所執(zhí)寶刀相贈。他認定費祎將來必為蜀漢股肱重臣,恐其不能常來東吳,贈刀以為紀念。費祎委婉拒絕,并表達希望吳蜀永結(jié)同盟之愿。費祎不辱使命,重結(jié)吳蜀兩國友好,歸國后,升遷為侍中。
費祎出色的外交才能,保證了諸葛亮北伐期間后方的穩(wěn)定。諸葛亮對他愈加器重,調(diào)入麾下,委以重任。此時,費祎又展現(xiàn)出過人的協(xié)調(diào)能力。
諸葛亮帳下有魏延和楊儀兩員大將,但兩人素有嫌隙,一旦相遇必定爭執(zhí)不休,帳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魏延舉刀威嚇、楊儀泣涕橫流的場面。費祎出使吳國時,孫權(quán)曾就這兩人形同水火的關系,詢問費祎是否擔心二人因私憤而誤國。費祎堅決否認此等言論,并強調(diào)二人才能出眾,雙方僅有私怨,并無叛逆之心,與其杞人憂天,不如使他們?nèi)吮M其才,盡忠報國?;氐绞駠?,每遇二人紛爭之時,眾人皆噤若寒蟬,唯恐避之不及,費祎卻反其道而行之,坐在二人中間,諫喻利害,避免矛盾激化。諸葛亮在世時,二人能夠各盡其用,為國效力,與費祎多次居中調(diào)和、化解矛盾有很大關系。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臨終時推薦蔣琬、費祎二人為其繼任者,后主深信不疑,委二人以重任。二人“咸承諸葛之成規(guī),因循而不革”,合力維持蜀國的安定局面。
文能安邦? 武能定國
諸葛亮死后不久,費祎代蔣琬為尚書令。在處理政務過程中,他展現(xiàn)出了極高的才能。當時,舉國多事,政務繁瑣,眾人忙得焦頭爛額,而費祎識悟過人,處理公文的速度倍于他人,且能過目不忘,凡經(jīng)他手處理過的文件,不會有絲毫差錯。費祎常在早上讓人匯報政務,其間既接待賓客,與之暢談,又延請同僚,嬉戲博弈,經(jīng)常是吃完飯,聊完天,工作也處理完了,既會見了賓客,又處理了日常政務,眾人連連稱奇。后來,董允代替費祎為尚書令,也效仿費祎的做法,將各項事務放到一起同時處理,結(jié)果不到半日,案牘便堆積如山,邀請來的客人大多敗興而歸。董允感慨道:“人與人之間的能力果然存在著差別,費祎識悟過人,實在非我所能及?!?/p>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國將軍曹爽為了立威于天下,率10萬大軍伐蜀,來勢洶洶。此時,漢中守軍不足3萬,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蜀軍決定采取守勢,靜觀其變,以防萬一。后主劉禪派大將軍費祎率兵增援。臨行前,光祿大夫來敏前來餞行,言語之間全然不提當前緊急的戰(zhàn)事,只提出一個請求——希望與將軍在棋盤上對戰(zhàn)一局,費祎欣然應允。二人對弈期間,前線公文紛至沓來,帳外部隊集結(jié)、車鳴馬嘶;棋盤之上,楚河漢界、戰(zhàn)云密布,雙方你來我往,難解難分。在部隊即將開拔的緊張情勢下,費祎依然鎮(zhèn)靜自若,全無慌亂之色。一局棋終,來敏拱手感慨道:“大戰(zhàn)在即,與您下棋是為了試探您的胸襟氣度。您全程氣定神閑、有條不紊,現(xiàn)在我敢確定,您此戰(zhàn)必能旗開得勝?!眮砻綦x去后,費祎一聲令下,眾將士整裝出發(fā),奔赴前線。
費祎率軍據(jù)守興勢(今陜西洋縣北)要地,堅壁清野。魏軍久攻不下,被迫撤軍。費祎又率軍繞道占據(jù)三嶺,攔截魏軍,斷其后路,致使魏軍死傷慘重,狼狽不堪地逃回關中。此戰(zhàn)作為古代以攻勢防御取勝的一個典型戰(zhàn)例,為后世所津津樂道,費祎則由此戰(zhàn)被封為成鄉(xiāng)侯。
費祎自擊退魏軍后,在蜀國聲望很高,蔣琬決定將自己兼任的益州刺史一職讓與費祎,希望他能夠繼續(xù)發(fā)揮才能,造福更多的百姓。費祎任職后,制定法規(guī),約束官員,安撫百姓,事必躬親,廉潔正直。益州在他的治理下,經(jīng)濟復蘇,百姓安居樂業(yè)。在日常生活中,費祎嚴于律己,以身作則。作為益州的一把手,他的家中沒有多余的財產(chǎn)。他要求家里人布衣素食,杜絕鋪張浪費,甚至于他的家人走在路上,和一般的百姓沒有任何區(qū)別。
蔣琬與費祎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二人在共同執(zhí)掌朝政期間,配合密切,勠力同心,護衛(wèi)蜀漢太平。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蔣琬去世,費祎升為群臣之首,延續(xù)諸葛亮與蔣琬的治國韜略,盡心輔佐后主,提拔朝中重臣,維護蜀國的江山社稷。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費祎屯兵漢中,靜觀局勢之變,適時規(guī)劃戰(zhàn)略。隨后,姜維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姜維自認為有實力可以控制隴西,以便隨后大舉興兵伐魏。每當他提出繼續(xù)率軍北伐的想法時,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力不過萬人。姜維十分不解地問道:“北伐中原,一統(tǒng)天下乃丞相畢生之愿,您承丞相之遺愿輔政,為何屢屢阻止?”費祎耐心地解釋道:“丞相生前五次北伐,都未能達到匡扶漢室的目的,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在當前國勢衰微的情況下,大舉興兵實非良策,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yè)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希冀僥幸的一戰(zhàn)而決成敗。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闭怯捎谫M祎休養(yǎng)生息的策略,減少了戰(zhàn)爭消耗,加大了關注民生的力度,蜀漢國力逐步得到恢復,為接下來姜維的大舉北伐打下堅實基礎。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正月,費祎在其駐地漢壽舉行歲首大會,大宴群臣,魏國降人郭修也位列其中。席間氣氛正濃時,眾人歡飲沉醉,喪失警惕,郭修趁敬酒之機刺傷費祎。不久,費祎去世,后主劉禪為其舉行國葬,并謚贈“成鄉(xiāng)敬侯”。費祎的離去,使得蜀漢朝堂后繼乏人,政局開始動蕩,呈現(xiàn)出衰亡之勢。
為政在人? 名節(jié)千古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8個字是諸葛亮對費祎、董允等人的評價,可以簡單概括費祎的一生。作為劉備的托孤重臣,蜀漢后期實際掌權(quán)者,費祎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蜀漢的江山社稷。他為官從政的智慧,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道。
德行高尚,為人楷模。無論是與費祎同時代的人,還是后世飽讀詩書的學者,對費祎的德行多有贊譽。孫權(quán)評他“天下淑德”,陳壽贊其“寬濟而博愛”,司馬光稱其“雅性謙素”。年少時,費祎于達官貴人之間著布衣、乘陋車,面不改色,絲毫沒有自慚形穢。出使東吳,面對孫權(quán)等人的戲弄,他恪守禮儀、竭誠相待。從政期間,他寬仁大度,屢次化解同僚間的爭執(zhí),正所謂“人無德不立”。一個人的德行在為人處世、為官從政中尤為重要,為官者一定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行政、以德教民。
恪盡職守,造福社稷。從一個無名小輩,升為蜀漢朝堂中的重臣,費祎始終秉持著忠于職守、赤心奉國的信念。在與蔣琬合力輔政期間,他克盡厥職,做好分內(nèi)之事,到位不越位、盡職不越權(quán)。正因如此,二人才能攜手共進,共同支撐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quán)。世間聰敏有才者何其之多,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權(quán)力的漩渦中守住本心、忠于任事。為官者的第一要務當是盡責本職、恪守本分,竭誠服務百姓。
持身端正,不令而行。常言道:“上不正,下參差?!辟M祎深諳其理,在擔任益州刺史期間,和州內(nèi)百姓一樣,布衣素食,輕車簡從。他的以身作則,為益州的官員們樹立了榜樣,也贏得了百姓的稱贊。古人云:“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為官從政者一定要充分認識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只有自己站得端、行得正,才能在百姓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引領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作者簡介:馬偉宣,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中國史研究生)
責任編輯 / 金蕾蕾
前線202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