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潔 董楠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開設豐富優(yōu)質的美育課程,有條件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增設戲劇課程。為了貫徹落實意見,培養(yǎng)“完整的人”,學校嘗試將戲劇美育融入教學實踐,希望每位教師都能通過這種怡情養(yǎng)性的方式引領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借助戲劇美育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教育融入戲劇? ? 戲劇走進課堂
為提高教師開展戲劇美育的能力,學校堅持組織相應的教師培訓。培訓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偏重德育,如幫助教師利用戲劇活動開展班會、心理課、校園戲劇節(jié)展示等;另一類偏重學科教學,幫助教師將戲劇教學法融入語文、英語、道德與法治等課程。
教師培訓基本以工作坊的形式展開,先是讓教師以學生的身份體驗融入戲劇美育的課堂教學,接著通過交流和教研活動進一步理解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最后結合自身分享收獲。另外,學校還通過開展示范課,讓教師觀摩融入戲劇教學法的課堂,幫助教師不斷拓寬思路,嘗試將戲劇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
細化戲劇美育教學設計? ? 打磨精彩課堂
學校認真對待每一次戲劇美育教師培訓活動,由培訓的前期準備到最后的反思,重視戲劇美育的完整流程。此處,筆者以科研月的一次戲劇美育教師培訓為例,再現教師培訓場景。
教學對象分析。該次培訓的對象均為語文教師,他們有著較強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但缺少表演經驗。大部分教師閱讀文章時,對內容的理解都停留在旁觀者角度,難以將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文本相結合。另外,教師們雖然參加過類似的戲劇美育培訓,但對于如何運用戲劇活動實現教學目標仍有困惑。培訓中,應讓教師進一步掌握戲劇教學法實施的步驟及具體運用方法。
教學文本分析。培訓選用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位父親在火車站送兒子北上求學的情形,文章中涉及的父子關系也是教育領域的重要話題之一。其中兒子“聰明過分,總覺他(父親)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而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文章中強烈的形象對比、貼近生活的情景,非常適合改編成戲劇,對于欠缺表演經驗的人們而言,演繹難度也不算很高。
教學過程。圍繞“站臺送別”,主講教師利用定格、表演、“肺腑之言”等戲劇游戲層層解構,讓參與者身臨其境,體會父子情深,逐步拓展思考的廣度與深度。
一是熱身。為使參訓教師能以更放松、自然的狀態(tài)進入故事文本,主講教師讓參訓教師依次模仿蹣跚學步的嬰兒、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自信張揚的青年和背負生活壓力的中年,并要求參訓教師在“青年”和“中年”時期分別定格,以一個造型和一句話來表達當時的狀態(tài)。事實上,熱身活動目的之一是折射出《背影》中父親的一生:生于書香門第、年少獨自闖蕩做過不少大事,漸漸因家庭瑣事與兒子起爭執(zhí),最后卸了差事。另外,參訓教師在熱身活動中漸漸打開自己,更容易理解文本中的人物。
二是情境創(chuàng)設。主講教師要求參訓教師想象自己在寒冷的冬天來到了《背影》中的站臺。在“站臺”上,參訓教師需要扮演一個新角色,并盡量設計各種細節(jié)凸顯角色特點;接著,想象這個角色來站臺的目的;最后,以新身份擺出一個造型,并說一句話或發(fā)出一種聲音。當最后一步完成,教室里出現了一個逼真動人的站臺——那里顯得寒冷而嘈雜,有送別親人的中年女人、生活艱辛的站臺腳夫、接孩子歸鄉(xiāng)的中年人,等等。文本中的“站臺”不再只是一個詞,具體、細節(jié)化的表演使得教師們產生了強烈的信念感,他們仿佛成為故事的親歷者。
三是理解故事。教師們分成三組,分別演繹父子倆與腳夫、茶房伙計以及賣橘子小販交流時的三個場景。表演中,參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形象的語言、動作呈現父親如何“再三叮囑茶房”“忙著與腳夫講價錢”,兒子怎樣嫌棄父親“說話不大漂亮”和“迂”。閱讀時,教師通常更關注文章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而表演中,教師得以真正體會人物“為什么這樣做”,他們切身感受到“父親”因為家境帶來的窘迫、因為年齡造成的笨拙以及因為兒子離家產生的不舍。這種表演使參訓教師能夠更加全面地思考故事的內涵。
四是情感升華。文章結尾處,作者回顧父親的青年和中年時期,并提到父親的來信,體現出對父親的思念與擔憂。此時,主講教師將前幾個環(huán)節(jié)中有代表性的“父親”依次請到臺前:即“青年時期意氣風發(fā)的父親”“人到中年與兒子關系緊張的父親”“老境頹唐與腳夫討價還價的父親”“囑托茶房照顧好兒子的父親”“給兒子買橘子的父親”。他們是父親在不同時空中的不同形象,仿佛代表了父親的一生。五位“父親”背對觀眾,依次說出在曾經的情境中最有代表性的那句話,每句說三遍并配合動作,然后定格。
“世界是我的了!”
“你都這么大了,怎么還讓我操心啊!”
“伙計,我家里真的很慘淡!”
“孩子一個人上北京,真的勞煩你多加照看!”
“孩子,到了那邊別忘了來信!”
雖然參訓教師都沒有經過表演訓練,但因為在情境中產生了真情實感,他們的三遍話語所表達出的感情一次比一次濃烈。
文中的兒子內疚于曾與父親發(fā)生的誤解、爭吵、矛盾,遺憾于沒有說出口的愛,但戲劇可以彌補這種缺憾。主講教師提出:“如果有一列時間列車可以回到過去,作為‘兒子’,你想在哪一站停下,與當時的父親說些什么呢?”在短暫的靜默后,參訓教師紛紛和“父親”擁抱甚至痛哭,熱烈地表達自己的愛,情景令人動容。
至此,真實情感與戲劇體驗交融,參訓教師也對“父母”“子女”“人生”的感悟也變得深刻而難忘。
教學反思?!侗秤啊纷鳛榻浀涿?,經常被用于語文教學展示課,戲劇教學的引入可以進一步拓展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手段。參與者在戲劇化的場景中扮演不同角色,在投射自身經驗的同時,也更容易理解文本內容。就像參訓教師課后的分享:“這篇課文,光憑閱讀,可能我們只是讀懂了別人的父親。而通過戲劇,我們更多地會聯想到自己的父親。如果把戲劇美育引入課堂,一定會讓孩子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入。”
戲劇使課堂充滿了真情實感,更有美感和藝術性。在實際推進中,戲劇教學也需要精巧的設計。首先,這次教學沒有按照文章順序進行,而是將作者對父親的描述提煉出來,按照“父親”的生命進程進行編排,這使得參訓教師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清晰地了解父親的行為、心態(tài)上的變化,快速實現共情。其次,課程只規(guī)定了參訓教師應表達的內容,而不限制角色、表達方式,甚至故事結局,他們可以通過動作、語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理解。雖然主講教師沒有刻意地說教,但參訓教師課上呈現的狀態(tài),以及最后的感悟已經表明,此次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這種模擬真實課堂的形式也有利于教師快速吸收轉化,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
近年來,戲劇美育被運用到越來越多的課堂上,這也對教師們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戲劇美育不僅要求教師不斷提高相應的理論知識,了解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戲劇知識和審美素養(yǎng)。通過學校的戲劇美育教師培訓,以及教師自身不斷的實踐、反思,教師們的藝術素養(yǎng)和美育能力進一步加強。
未來,學校將繼續(xù)戲劇美育的實踐研究,以此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