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期間及其適用規(guī)則

        2021-12-24 18:48:05張航
        現(xiàn)代法學 2021年6期

        摘要:我國對具體行政行為撤銷一直堅持“有錯必糾”的原則,但時間限度不確定的行政撤銷與具體行政行為的實質(zhì)確定力規(guī)則相抵牾。因此,行政機關應當從“有錯必糾”走向“依法糾錯”,依照撤銷期間規(guī)則行使行政撤銷權。撤銷期間以法的安定性利益為制度基礎,同時具有保護相對人信賴利益的價值,并發(fā)揮著控制行政撤銷權和提升行政執(zhí)法效率的功能。我國行政撤銷期間應當分別構設為期2年的通常期間和20年的最長期間,任一期間經(jīng)過都會使行政撤銷權消滅,最終使相對人既得利益得以正當化。具體而言,通常期間自行政機關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算,當撤銷相對人不存在值得保護的信賴利益時不予適用;最長期間自可撤銷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算,為了維護法的安定性利益而適用于所有情形。但是,行政機關自始未能發(fā)現(xiàn)可撤銷事由而在最長期間經(jīng)過后,特殊情形下為了維護重大公共利益,應當允許行政機關采取必要的撤銷或廢止等干預措施。

        關鍵詞:具體行政行為;有錯必糾;行政撤銷;撤銷期間

        中圖分類號:DF31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21.06.07

        一、問題的提出

        “有錯必糾”是我們黨政法工作的一貫的方針政策。①為了在行政執(zhí)法領域中將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徹底貫徹,公法規(guī)范中存在不少“有錯必糾”的原則性規(guī)定。譬如,《憲法》第108規(guī)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shù)臎Q定”;《行政復議法》第4條規(guī)定:“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責,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guī)的正確實施”;《行政處罰法》第54條第2款規(guī)定:“行政機關應當認真審查,發(fā)現(xiàn)行政處罰有錯誤的,應當主動改正”;《郵政行政執(zhí)法監(jiān)督辦法》第3條、《國土資源信訪規(guī)定》第3條、《交通行政許可監(jiān)督檢查及責任追究規(guī)定》第3條、《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zhí)法過錯責任追究規(guī)定》第3條等近200部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將“有錯必糾”直接規(guī)定為行政執(zhí)法的基本原則。 “有錯必糾”確實有助于貫徹依法行政、保持法的純潔性,維護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最高人民法院也在裁判中將其視為一項執(zhí)法原則加以重申:“行政機關依法糾錯不僅在法理上成立,事實上也是行政管理和服務實踐中長期存在的合理作法。”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行申字第2251號《行政裁定書》。 因此,對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權又被稱為“糾錯權”,即“行政機關對自己或下級行政機關的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的糾錯權”。譚劍:《行政行為的撤銷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頁。 但是,不能片面理解“有錯必糾”原則。任何時候無條件地追求“有錯必糾”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與具體行政行為的確定力理論存在某種沖突。因為,具體行政行為一旦產(chǎn)生實質(zhì)確定力后,其撤銷必然受到一定的期間規(guī)則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在新近的一份《行政判決書》中指出:“堅持依法行政和有錯必糾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但法治并不要求硬性地、概無例外地撤銷存續(xù)已久的、存在瑕疵甚至是違法情形的行政行為,而是要求根據(jù)不同情況作出不同處理。”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行再字第6號《行政判決書》。 特別是對于授益行政行為的撤銷,更應考慮到相對人日漸累積的信賴利益。事實上,我國2003年《行政許可法(草案送審稿)》第82條第3款就曾為行政許可行為創(chuàng)設為期1年撤銷期間,但該條最終未能保留。劉太剛:《行政許可法注評》,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頁。 然而,立法機構在之后編纂的法條釋義中重申撤銷期間制度理念:“行政許可……應當在知道撤銷情形之后一定的期限內(nèi)撤銷行政許可,超過了這一期間就不應當再予撤銷?!比珖嗣翊泶髸瘴瘑T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頁。

        相形之下,具體行政行為受到撤銷期間的限制已經(jīng)成為域外國家或地區(qū)的立法共識。英美法系理論上認為:“政府職權撤銷意味著對可撤銷行政行為和社會秩序的挑戰(zhàn)……因此必須在特定時間限制內(nèi)為之,超過該期限便不得改變?!盨tefan & Elena Emilia,Revo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cts -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18 Lex ET Scient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121,123 (2011). 因此,歐盟法上便規(guī)定了一般違法行政行為的撤銷必須在“合理期限”(Reasonable Period)內(nèi)作出。T.C.Hartley,The Foundation of European Community Law: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439-441. 大陸法系則直接立法,譬如德國《聯(lián)邦行政程序法》第48條第4項規(guī)定了1年撤銷期間;葡萄牙《行政程序法》第141條規(guī)定只能在法定起訴期限或法院裁判前撤銷行政行為。應松年:《外國行政程序法匯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366、第636頁。 有鑒于此,王萬華教授曾試圖在其主持的“行政程序法(試擬稿)”中填補撤銷期間的制度空白:“前款規(guī)定的撤銷權應當自撤銷機關知道存在撤銷原因時起二年內(nèi)作出。”王萬華:《中國行政程序法典試擬稿及立法理由》,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382頁。 譚劍教授也主張應當借鑒前述國家或地區(qū)的做法,對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期間作出明確規(guī)定:“如果行政機關在一定期限內(nèi)不行使撤銷權,也會產(chǎn)生公權力失效的法律后果,即行政機關的撤銷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效力遞減并最終消滅?!弊T劍:《行政行為的撤銷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頁。 不過,雖然少數(shù)學者指明了行政撤銷期間的制度重要性和立法必要性王青斌:《行政撤銷權的理論證成及其法律規(guī)制》,載《法學》2021年第10期,第46-47頁;劉國:《職權撤銷違法行政行為的時間限制及制度構建》,載《政治與法律》2020年第9期,第76-80頁。 ,但鮮有研究深入剖析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期間之“時間哲學”、制度構造及其適用規(guī)則。因此,本文試圖對相關理論研究進行深入研究,并基于本土化實踐提出撤銷期間的制度構想和適用規(guī)則,以期建立起行政機關“有錯必糾”的期間法治界限。

        二、具體行政行為撤銷期間的理論證立

        時間作為法律中的權利要件、程序內(nèi)容以及責任形式等普遍性要素,推動著法律規(guī)范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習慣到理性、觀念到制度的轉型。至于為何要以及如何將時間要素納入行政撤銷權的成立要件、行使程序以及責任形式中來,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證立。

        (一)撤銷期間的控權功能

        由于與依法行政相抵牾,可撤銷行政行為面臨著被撤銷(而非廢止)的危險,所以行政撤銷權實則為行政機關提供了一個恢復依法行政的機會。不過,法律并不強行要求撤銷所有違法行政行為,而是規(guī)定出現(xiàn)“可以撤銷”《行政許可法》第69條第1款。 的法定情形后交由行政機關決定裁量。具備決定撤銷與否的權力使行政機關處于絕對支配性地位:一方面,行使撤銷權意味著相對人所受利益將被單方收回或直接處分;另一方面,行政機關不行使并不表明永遠不再行使,隨時可供行使的撤銷權意味著隨時都可以收回或處分相對人利益。但是,行政撤銷權本身存在濫用的可能。

        試舉例說明:海南省定安縣人民政府1994年為抵銷債務向城東公司頒發(fā)《建設用地規(guī)劃許可證》(第14號),1996年又頒發(fā)《國有土地使用證》(第6號);2001年該縣人民政府發(fā)布公告稱“擬無償收回城東公司第6號國土證項下的土地使用權”;2007年又將城東公司受讓的土地調(diào)整為行政辦公用地,并以“當初未填寫土地用途”為由決定撤銷第14號許可證。該案訴至當?shù)厝嗣穹ㄔ海?jīng)再審后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未填寫土地用途并非城東公司原因所致,本可以補正方式解決”,該縣人民政府為了按原登記成本價收回甚至無償收回土地,決定撤銷許可證“屬于濫用行政職權,依法應予撤銷”。最高人民法院(2017)行提字第26號《行政判決書》。 該案中行政機關時隔多年才發(fā)現(xiàn)了“當初未填寫土地用途”,便以此類不可歸責于當事人的違法性事由為理由,利用其在“可以撤銷”場景中占據(jù)的優(yōu)勢地位行使撤銷權。事實上,原本可以選擇補正方式解決問題,但行政機關卻行使撤銷權,最終被最高人民法院認定為“濫用行政職權”。

        因此,為了限制行政撤銷權,必須引入期間制度的工具理性,在時間維度上塑造有限的行政撤銷權。首先,撤銷期間應當作為撤銷權的成立要件。一方面,撤銷期間的時間性能夠在經(jīng)驗上證立權力的存在,防止“自我糾錯”的行政撤銷權陷入“不證自明”或“作出權的隱含性授權”胡建淼:《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頁。 等泛化解釋;另一方面,撤銷期間的制度性能夠在規(guī)范上限定權力的存續(xù),避免行政撤銷權因時間變化脫逸于法律控制之外。其次,撤銷期間應當作為權力行使的程序規(guī)則。撤銷期間內(nèi)含時間上的先后秩序,能夠對行政撤銷權的行使規(guī)則進行數(shù)字化、精確化限定,滿足程序上的形式功能需求。所以,設立撤銷期間有助于化解行政撤銷權在實踐運行中的模糊與分歧。最后,撤銷期間應當作為行政機關的責任負擔。行政相對人對于具體行政行為能夠提起復議或訴訟的,經(jīng)過法定復議期間或起訴期限后便不容爭議;同樣,行政機關對于可撤銷行政行為能夠撤銷而長期不撤銷,經(jīng)過法定撤銷期間之后同樣不應再撤銷,以此作為行政機關長期怠于“自我糾錯”的手段。因為,時間“足以成為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責任載體”高一飛:《時間的“形而下”之維:論現(xiàn)代法律中的時間要素》,載《交大法學》2021年第3期,第66頁。 ,在主客觀維度上對權利與權力的負擔應當是均衡的。不僅如此,“既然形成權(撤銷權)相對人必須接受他人行使形成權(撤銷權)的事實,那么不應該再讓他面臨不確定的狀態(tài)了”[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頁。 ,所以理應設置撤銷期間來矯正雙方的責任失衡。

        (二)撤銷期間的效率價值

        理論上說,可撤銷行政行為存在兩種可能的效力狀態(tài)——“待定的有效”與“待定的無效”。耿林:《強制規(guī)范與合同效力》,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頁。 但是,撤銷決定長期懸而不決意味著可撤銷行政行為的效力狀態(tài)持續(xù)“待定”。譬如,當行政機關發(fā)現(xiàn)某一結婚登記的行政確認行為、商事登記的行政許可行為或失業(yè)救濟的行政給付行為存在違法性瑕疵后,不論是否決定撤銷都應當盡快作出定性,否則將會在無限延續(xù)中給各方帶來不確定、不便利和不利益因素。不僅如此,可撤銷行政行為在被撤銷前仍然具備“事實構成的效力”,即“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遵守(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并且把給定的事實構成作為其決定的根據(jù)”。[德]埃貝哈德·施密特·阿斯曼等:《德國行政法讀本》,于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21頁。 所以,針對某一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權一旦進入“自我睡眠狀態(tài)”,必然牽連后續(xù)關聯(lián)性行為接連進入“待定”狀態(tài),這將使整個行政管理活動陷入停滯。

        試舉例說明:2007年唐治川與周麗在重慶市梁平縣明達鎮(zhèn)人民政府進行了結婚登記(渝梁明字〔2007〕第142、143號);2009年周麗攜兩本結婚證離家出走、下落不明;2013年經(jīng)縣公安局查詢,周麗結婚時提供的身份信息系偽造,無法核實周麗真實身份。唐治川在2013年和2015年兩次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則先后以超過起訴期限為由駁回起訴和以被告不明確為由不予受理。2015年唐治川向縣民政局申請撤銷原婚姻登記,后未予處理答復。唐治川再次以縣民政局不履行法定撤銷職責、嚴重影響其婚姻自由為由再次訴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指出,“本著嚴格執(zhí)法、有錯必糾的原則,行政機關在執(zhí)行行政事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確實存在錯誤的,應當及時予以糾正”,最終判決由縣民政局限期20日撤銷原婚姻登記。重慶市梁平縣人民政府(2015)梁法行初字第00052號《行政判決書》;重慶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渝二中法行終字第283號《行政判決書》。 本案中,“被告在收到申請后不予處理答復”“原告窮盡救濟途徑依然無法與周麗解除婚姻關系,其合法實體權益——結婚權利——因此而遭受侵害”,以至于“當事人諸如財產(chǎn)共有權、繼承權、被撫養(yǎng)權等婚姻權利”一并受到影響,而且“婚姻登記制度所應有的嚴肅性與公信力被棄置”吳美來、詹亮:《用虛假身份登記結婚后下落不明的行政訴訟救濟》,載《人民司法(案例)》2016年第11期,第99頁。 。實際上,行政機關在發(fā)現(xiàn)原具體行政行為作出時所依據(jù)的事實證據(jù)達到偽造的程度時,應當根據(jù)高效便民原則盡快予以撤銷。

        限制撤銷權的必要性在于:一方面,作出原行為的原行政機關的撤銷權應當受到撤銷期間限制?!蛾P于適用〈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47條規(guī)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nèi)提出”。所以,必須為原行政機關的法定撤銷職責設置撤銷期間,從而與訴訟法上的起訴期限保持配套銜接。另一方面,復議機關的復議撤銷職權同樣應當受到撤銷期間限制。在“劉遠訴成武縣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決定案”中,2017年成武縣人民政府經(jīng)劉兆亭申請復議后,決定撤銷成武縣房地產(chǎn)管理局于1998年向劉遠頒發(fā)的房屋所有權證,后該案經(jīng)最高人民法院再審認為,劉兆亭的復議申請“明顯已超二年的申請期限,成武縣人民政府受理劉兆亭的行政復議申請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故依法判決撤銷復議撤銷決定。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行申字第8562號《行政裁定書》。 可見,復議機關的撤銷職權事實上受限于法定復議期間的限制,這反映了撤銷期間缺位與法定復議期間存在制度脫節(jié)問題。

        實際上,“撤銷和廢止不僅針對行政行為,而且其自身也是行政行為”[德]毛雷爾:《行政法學總論》,高家偉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頁。 ,所以行政撤銷應當如同其他行政行為一樣接受期間的限制。譬如,《行政處罰法》第36條規(guī)定,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罰行為受到2年處罰時效的限制;《稅收征收管理法》第52條規(guī)定,稅務機關作出稅收追征行為受到3年追征期間的限制;等等。 對行政撤銷的調(diào)查、決定過程加以期間限定確實有助于催促行政機關迅速反應、積極調(diào)查并作出決定,這是對行政法上的效能原則的貫徹。Aurelian Portuese,The 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as a Principle of Economic Efficiency, 17 Columbia Journal of European Law 231,234 (2011). 這一決定過程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是在具體行政行為達到“應當撤銷”程度時,撤銷期間為行政機關增賦一種權力行使的主觀緊迫感,在事實上起到催促其作出撤銷決定的作用,從而加速依法行政的恢復效率;二是在具體行政行為尚未達到“應當撤銷”程度時,撤銷期間規(guī)定了行政機關在調(diào)查、決定過程中的投入上限,以特定期限作為時間門檻來將各種證據(jù)滅失、調(diào)查困難的陳年舊案直接封存。此時,“即將期間的經(jīng)過本身作為一種證據(jù)使用,反而較為合理妥當”信春鷹、廖增昀:《民法總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頁。 ,這對于行政效率的提升無疑大有裨益。在“益門教堂訴寶雞市人民政府案”中,因1992年寶雞市渭南區(qū)人民政府將1.8畝爭議土地確權給益門教堂,后經(jīng)寶雞市人民政府對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的申請復議后撤銷原土地確權決定,于2011年將爭議土地使用權劃撥給寶雞職業(yè)技術學校。該案經(jīng)寶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后以從實際出發(fā)、尊重歷史,時過境遷、證據(jù)不足為由,判決撤銷被訴撤銷決定。參見陜西省寶雞市中級人民法(2011)寶行中法行初字第002號《行政判決書》。

        (三)撤銷期間維護法秩序的安定性

        既然存在違法性瑕疵的行政行為存續(xù)已久,并已經(jīng)高度融入社會生活,再行撤銷必然對法秩序的安定性造成沖擊。所以,可撤銷行政行為在經(jīng)過撤銷期間之后“視為瑕疵得到了自然補正”“而將原瑕疵行為視為合法行為,允許其繼續(xù)存在,則體現(xiàn)的是實質(zhì)法治主義的法治觀”。張峰振:《行政行為瑕疵的自然補正》,載《法學評論》2016年第4期,第48頁。 在公法學視野中,“一個法律秩序的存在較之于法律秩序的公正更為重要”[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米健譯,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頁。 ,所以行政法上的處罰時效和刑法上的追訴時效制度正是基于此理,最終更為明智地選擇維護法秩序的安定性利益。

        試舉例說明:1994年,陳穎在報考中山大學時對一份復印件進行了涂改,但在考試通過后入學時向學校提交了真實原件。不過,中山大學并未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1990)第6條進行材料復查,后陳穎獲得畢業(yè)證書和學位證書。2005年,中山大學以陳穎不符合報考條件為由對其開除學籍、宣布畢業(yè)證書無效,并撤銷碩士學位。該案訴至人民法院,二審判決認為:“被上訴人(中山大學)在法定復查期限過后準予上訴人注冊并允許其參加學校學習、完成學業(yè),應當視為對上訴人(陳穎)取得學籍的認可”,“在上訴人違法行為已發(fā)生11年、上訴人離開學校6年后,被上訴人再以辦學自主權為由追究責任,無論從公平合理角度,還是從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方面考慮,都是不合適的?!睆V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6)穗中法行終字第442號《行政判決書》。 對此,湛中樂教授認為,基于實定法中諸多行政權力期間或時效規(guī)定所體現(xiàn)的法的安定性原則,“行政機關的撤銷權也必須遵守法定的時限要求。否則,如果一味聽任行政機關隨時行使撤銷權,那么既存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都將陷入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闭恐袠罚骸墩搶W位撤銷權的法律規(guī)制——陳穎訴中山大學案的分析與思考》,載《中國教育法制評論》2011年第9輯,第233頁。

        申言之,可撤銷行政行為在被撤銷前仍然具有“事實構成的效力”,而這種“事實效力”將會在時間流逝中高度融入社會生活,這會將撤銷問題推入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兩難困境。實際上,在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性瑕疵查證屬實后,決定撤銷與否的關鍵問題是既定法秩序是否達到必須變更的程度。行政機關在決定是否撤銷時,撤銷期間便會限制撤銷權對“原秩序”的塑造力,從而兼顧法秩序的安定性。具言之,撤銷期間開始起算后,“原秩序”的安定性利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累積,以至于建立“新秩序”的必要性逐步降低,而撤銷期間的終點標志著建立“新秩序”的必要性已經(jīng)降低到了臨界點。此時,撤銷期間經(jīng)過直接取消行政撤銷權的塑造力賦予,不再允許新舊秩序的更替變動,最終使“原秩序”的安定性得到維護。

        (四)撤銷期間保護相對人信賴利益

        域外行政法理論認為,法的安定性原則主要是客觀化標準的法律原則,而信賴保護主要在個案起到保護個體的效果,從而在公法上被視為公民的主觀公權利,這被視為撤銷期間的制度根據(jù)。Jurgen Schwarze,European Administrative Law,Sweet&Maxwell,1992,p.946-948;趙宏:《主觀公權利、行政訴權與保護規(guī)范理論——基于實體法的思考》,載《行政法學研究》2020年第2期,第30頁。如前所述,為了使行政機關恢復依法行政,單純強調(diào)“有錯必糾”容易對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產(chǎn)生負面影響。相較而言,信賴利益保護則比較關注現(xiàn)實,充分尊重相對人既得利益的維護,并有助于保障行政行為效力的穩(wěn)定和提升政府公信力。所以,有學者主張在撤銷場景中應當采取以信賴保護限制、補充依法行政作為基本立場。楊海坤、章志遠:《中國行政法基本理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頁。 日本南博方教授就指出:“撤銷權者相當長時期不行使撤銷權,其結果使得相對方產(chǎn)生信賴,以為其不再會被撤銷,相對方基于該信賴而采取了某種準備活動或者行為的情況下,依所謂失效(失權)的法理,不得再行使撤銷權?!盵日]南博方:《行政法》,楊建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頁。

        試舉例說明:2003年,馬永忠通過競拍承包方式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縣人民政府頒發(fā)的草原使用權證。2013年,中衛(wèi)市人民政府(2003年12月撤縣設市)依據(jù)《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關于完善草原承包經(jīng)營責任制的通知》(寧政發(fā)〔2002〕57號)《中衛(wèi)縣人民政府關于完善草原承包經(jīng)營責任制的通知》(衛(wèi)政發(fā)〔2002〕127號)等文件認為,對取得草原承包經(jīng)營權的承包戶頒發(fā)的是草原承包使用證而不是草原使用權證,故撤銷原頒證行為。該案經(jīng)一審、二審和再審后,法院認為中衛(wèi)市人民政府作出的撤銷決定所依據(jù)的是2002年的規(guī)范性文件,故中衛(wèi)市人民政府在10年前就知道或應當知道該頒證行為存在違法性瑕疵,而今只撤銷草原使用權證而不換發(fā)草原承包使用證,違背了信賴利益保護原則,故判決撤銷被訴撤證的決定。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寧05行初字第1號《行政判決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2016)寧行終字第364號《行政判決書》;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行申字第3768號《行政裁定書》。雖然前述具體行政行為存在違法性瑕疵,但當事人近10年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都在圍繞草原使用權證而展開規(guī)劃。所以,當撤銷期間制度缺位時,相對人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信賴陷入危機,這令當事人對既得利益、當前生活及未來規(guī)劃都陷入相當被動的狀態(tài)。在“費天勝訴來鳳縣人民政府撤銷行政許可糾紛案”中,終審人民法院就指出:“雖然有錯必糾原則亦為一項重要法律原則,但對具有授益性的行政許可而言,信賴保護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應優(yōu)于有錯必糾原則?!焙笔「呒壢嗣穹ㄔ海?020)鄂行終字第474號《行政判決書》。

        信賴利益保護不僅是具體撤銷場景中的裁量因素,同樣也是撤銷期間制度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善意的相對人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具有合理期待。撤銷事由的發(fā)現(xiàn)證實了雙方都曾產(chǎn)生違法性認識錯誤,但善意的相對人不具有非難可能性,而且對其所受利益的合法性信賴值得保護。撤銷期間經(jīng)過即告撤銷權消滅,相對人所受利益得到制度性保障。另一方面,相對人因行政機關長期不行使撤銷權而產(chǎn)生其不再行使撤銷權的合理信賴值得保護。行政機關發(fā)現(xiàn)可撤銷事由后能夠撤銷而長期不撤銷,必然給人造成一種不再行使撤銷權的印象。按照經(jīng)驗法則,這種消極不作為對于相對人所受利益亦是一種正當化的默許和承認,而不作為從另一角度來說也是一種授益,這實際上也可能成為一種信賴。王貴松:《行政信賴保護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頁。 因此,撤銷期間催促行政機關早日撤銷,能夠有效防止相對人的信賴利益無限擴大;反之,撤銷期間屆滿使撤銷權消滅,代表了對相對人所受利益的承認。

        三、具體行政行為撤銷期間的制度構造

        有學者主張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期間在類型上應當為除斥期間:“為避免違法授益處分之相對人的法律地位,長期處于不安的狀態(tài),確有設除斥期間的必要,以限制行政機關的撤銷權。”許宗力:《行政處分》,載翁岳生:《行政法(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693頁。 但是,為什么一定要選擇除斥期間而不是別的期間類型?在確定期間類型后如何展開本土化的撤銷期間制度構設?期間經(jīng)過將會產(chǎn)生何種法律效果?在此有必要展開討論。

        (一)期間類型的比較選擇

        為了控制民事撤銷權嬗變?yōu)椤坝篮銠嗬?,民法設定了除斥期間作為權利存續(xù)的預定期間,“謂因其期間之經(jīng)過,當然其權利消滅之期間”。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頁。而且,在民事撤銷之訴中,除斥期間尚未經(jīng)過是民事撤銷訴權行使的必要條件。在行政撤銷之訴中,起訴期限被認為是“借鑒民事訴訟中形成之訴對應除斥期間的制度安排”,即“對某項行政決定提起撤銷訴訟的法定期間也應當是除斥期間”。林俊盛:《論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的適用范圍——以行政訴訟類型化為視角》,載《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第109頁;范偉:《行政訴訟起訴期限功能定位之反思與修正》,載《行政法學研究》2021年第2期,第131頁。 不過,不同于起訴期限的“他律性”,實體法上的撤銷期間具有“自律性”。除了除斥期間以外,公法上尚且存在消滅時效和權力失效期間,而撤銷期間到底應當選擇哪種類型成為后文進一步討論的邏輯起點。

        首先,撤銷期間不能是消滅時效。一般來說,公法上的消滅時效主要限制權力(利)行使行為,可能因權力(利)行使障礙發(fā)生中斷、中止或延長,而且在期間經(jīng)過后僅能使權力(利)減損,即相對人獲得抗辯權。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八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頁。 對于一次行使即可達到目的的行政撤銷權來說,消滅時效并不可能起到實質(zhì)性的限制作用。相較而言,除斥期間限制的是權力(利)存在本身,通常以單純的時間流逝作為計算標準,期間經(jīng)過后直接使權力(利)消滅。表面上看,相對人主張抗辯權似乎也能消解行政撤銷權的行使路徑,但這實際上與除斥期間對權力的存在性限制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具體而言,消滅時效限制權力的行使行為主要是“量”的層面,其目的在于保護相對人,在消滅時效經(jīng)過后由相對人選擇主張抗辯權或拋棄期間利益。但是,除斥期間限制權力的存在本身主要是“質(zhì)”的限制,其目的不僅在于保護相對人,而且還兼顧相關人以及法的安定性秩序,所以在除斥期間經(jīng)過后行政撤銷權終局地消滅,不存在可供拋棄的利益。

        其次,撤銷期間不能是權力失效期間。如前引文,南博方教授就根據(jù)權力失效的法理來主張行政機關在相當長時期內(nèi)不行使撤銷權后便不得再行使撤銷權。我國也有學者主張,對行政撤銷的期間限制應當引入權力失效制度。譚劍:《行政行為的撤銷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0頁。 但是,權力失效期間本身是為了克服消滅時效過長或除斥期間缺位而創(chuàng)立的,而難以制度化的權力失效期間并不明確權力的開始或結束,必須結合誠實信用原則和禁止權力濫用原則展開個案判斷。所以,在“自律性”的職權撤銷期間規(guī)則中夾雜太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必然會增加該制度被濫用的風險。不過,當前尚未對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期間明確立法時,行政機關或人民法院可以援引權力失效的法理來否定撤銷權行使的正當性。Cohen & Robert L.,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Are They Subject to a General Statute of Limitations,39 New York State Bar Journal 214,214-218 (1967). 而且,在未來撤銷期間立法后,“權力失效期間”仍然可以補充適用。譬如,在法定撤銷期間屆滿前,行政機關明知可撤銷而不撤銷,還作出與撤銷意思相反的追認行為,“權力失效期間”便可提前使撤銷權“失效”。

        最后,除斥期間應當是限制行政撤銷權的唯一期間制度選擇。比較而言,不同類型的期間制度因不同的制度裝置構成而擁有不同的限制強度。由于任何期間的“開始”都規(guī)定了權力(利)的誕生,這當然不能構成對權力(利)的限制。因此,上述三類期間不會因此而有所差異。但是,只有除斥期間規(guī)定的“結束”才宣告了權力(利)的終結,而只有令撤銷權終局性消滅才能終結其形成塑造力,進而真正維護既存法律關系的穩(wěn)定性。而且,除斥期間并不考慮權力(利)行使障礙,即單純以時間流逝作為計算標準,在期間屆滿后即產(chǎn)生撤銷權消滅的最強限制效果。當然,正是由于行政撤銷包含較多的公共利益,所以這種期間制度的剛性干預具備了正當性與合理性。

        (二)撤銷期間的制度構成

        由于撤銷期間是行政撤銷權的存續(xù)期間,所以從時間維度上來說,撤銷期間越短,撤銷概率越小,越有助于可撤銷行政行為的效力延續(xù);相反,撤銷期間越長,撤銷概率則越大,越有利于可撤銷行政行為的效力終結。以民事撤銷為參照,《民法典》第152條規(guī)定,通常撤銷期間為90天(重大誤解)或1年(欺詐、脅迫),自撤銷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算;最長撤銷期間為5年,自法律行為成立之日起算。另一方面,以行政撤銷之訴為參考,撤銷訴訟的起訴期限由通常起訴期限和最長起訴期限構成。具體來說,《行政訴訟法》第46條規(guī)定,通常起訴期限為6個月,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算;最長撤銷期間為5年(一般案件)或20年(因不動產(chǎn)起訴),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算。

        相形之下,比較法上一般僅有通常撤銷期間而無最長撤銷期間規(guī)定,制度構成并不完整。德國法上僅規(guī)定1年的通常撤銷期間,而且將“受益人以欺詐、脅迫或行賄取得的行政行為”直接排除適用,這種安排“似嫌過苛”;但是,統(tǒng)一將其納入通常撤銷期間的適用范圍又無法區(qū)分對待,因為采用絕對“平均主義”的做法,“無視于信賴不受保護的各種事實類型,其可歸責性與惡性仍明顯有程度之分的事實,而冶為一爐,同等看待,亦難得事理之平”。許宗力:《行政處分》,載翁岳生編:《行政法(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694頁。 因此,行政職權撤銷期間應當參照民事撤銷和行政訴訟撤銷的起訴期限,設定相對譜系化的通常和最長期間制度。規(guī)定任一期間的經(jīng)過都會產(chǎn)生行政撤銷權消滅的法律后果,才能建立起相互匹配、前后承接的期間秩序。

        一方面,我國應當設定2年的通常撤銷期間。通常撤銷期間自行政機關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算,當通常撤銷期間過短則過分催促行政機關倉促決策;當撤銷期間過長則對行政撤銷權的限制效果過于松弛,無法實現(xiàn)期間的控權功能、效率價值以及當事人信賴利益保護。然而,行政撤銷畢竟代表了“自我糾錯”,目的在于實現(xiàn)依法行政背后特定公益的恢復,所以行政撤銷期間理應比民事撤銷期間更長。不僅如此,行政機關知悉撤銷事由后仍要進行調(diào)查和決定,但考慮到執(zhí)法水平的差距,我國通常撤銷期間的設定應當比德國法上的1年長。再考慮到《行政許可法(草案)》曾設定1年的通常期間未能成功的情形,王萬華教授所主張的2年通常撤銷期間較為符合本土現(xiàn)實。當然,2年通常期間系屬一般平均規(guī)定,應當允許部門行政法進行例外規(guī)定。

        另一方面,我國應當在2年通常撤銷期間基礎上加設20年最長撤銷期間。最長撤銷期間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算,所以在行政機關并不知道撤銷事由的情況下,最長撤銷期間沒有理由太短。在行政相對人以欺詐、脅迫或賄賂手段促成的具體行政行為之撤銷問題上,由于相對人存在明顯的主觀惡性,其信賴利益保護必要性較低,故可徑行排除主觀化的通常期間。此時,就主要依靠最長撤銷期間來維護法的安定性利益。從撤銷期間的類型比較來看,限制效果較強的除斥期間不應超過限制效果較弱的消滅時效(通常為20年)之長度上限。所以,再從通常期間和最長期間的匹配性來說,參照民法上規(guī)定的“90天或1年-5年”和行政訴訟法上規(guī)定的“6個月-5年或20年”的情況,行政職權撤銷期間應當在2年通常期間基礎上設計20年的最長期間,如此更能形成制度合力。而且,只有最長除斥期間足夠長,權力失效期間才有發(fā)揮作用的足夠空間,進而彌補在最長撤銷期間中相對人信賴利益保護不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期間經(jīng)過的法律效果

        不論是通常撤銷期間還是最長撤銷期間經(jīng)過,其法律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行政機關的行政撤銷權終局性消滅。撤銷期間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法的安定性,而相對人信賴利益只不過是法的安定性利益的具象化。以法的安定性利益作為制度基礎,撤銷期間才能對行政撤銷權展開如此強烈的存在性干預,即直接產(chǎn)生行政撤銷權消滅的法律效果。撤銷期間經(jīng)過并不會像消滅時效或權力失效期間那樣,必須經(jīng)當事人主動援引才能產(chǎn)生這種法律效果。因此,行政撤銷權在實體法上消滅后,行政機關和人民法院在程序法上都有依職權審查并主動適用撤銷期間規(guī)則的法律義務。所以,行政撤銷期間既不要求相對人對期間經(jīng)過保持關注,也不容許當事人對期間利益自行處分,而是一律按照客觀剛性規(guī)則強制適用,這也體現(xiàn)其維護法的安定性利益的價值取向。相應地,可撤銷行政行為已經(jīng)被期間規(guī)則效力滌除了“可撤銷性”。

        其次,相對人信賴利益在期間經(jīng)過后得以正當化。根本上說,行政機關單方撤銷模式給“有錯必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但是卻給撤銷相對人的利益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或不便利。因為,一旦行政撤銷權成立,相對人利益便受制于它的形成控制力之下,隨時面臨著被單方收回或處分的危險。然而,撤銷期間經(jīng)過意味著這種危險狀態(tài)的結束,相對人所獲利益得以正當化。第一,在撤銷事由不可歸責于相對人時,通?;蜃铋L撤銷期間經(jīng)過都不允許行政機關再行追究,這代表了法律對相對人信賴利益的制度性保護。第二,在撤銷事由可以歸責于相對人時,行政機關可以撤銷卻長達2年都不撤銷,這給相對人一種不會再行使撤銷權的信賴,這種信賴利益最終得到期間規(guī)則的保護。

        再次,行政機關可能承擔賠償責任或補救義務。撤銷期間的經(jīng)過意味著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得到維持,但這可能造成撤銷相對人或第三人的損害。以行政許可為例,我國《行政許可法》第69條對3款的規(guī)定只照顧到了決定撤銷后對相對人的賠償問題,卻忽略了決定維持后的賠償問題,也未照顧到第三人利益可能受損的情形?!缎姓S可法》第69條第3款規(guī)定:“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撤銷行政許可,被許可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賠償。” 然而,撤銷期間經(jīng)過后,具體行政行為從“可撤銷”易變?yōu)椤坝行А?,這完全可能損害相對人的利益,此時同樣需要行政機關采取必要措施或承擔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曾在武漢某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訴武漢市土地管理局收回土地權案的終審判決中指出:“鑒于武漢市土地局武土行決字(97)第002號行政處罰決定已經(jīng)實際執(zhí)行,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一審判決確認該決定違法,并無不當。因該決定違法給該房地產(chǎn)公司造成的財產(chǎn)損失應當由武漢市土地局承擔賠償責任?!眳⒁娮罡呷嗣穹ㄔ海?002)最高法行終字第7號《行政判決書》。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在周口市某燃氣公司訴周口市政府、周口市發(fā)展計劃委員會侵犯專營權案的終審判決中認為:“基于維護公共利益的考量,對違法的行政行為不予撤銷,但是應當對某甲公司利益損失進行賠償,以實現(xiàn)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的平衡?!眳⒁娮罡呷嗣穹ㄔ海?004)最高法行終字第6號《行政判決書》。 實際上,相關司法解釋已經(jīng)規(guī)定了對違法行政行為僅判決確認違法(不予撤銷)或判決撤銷,將會給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當(或可以)責令被訴行政機關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8和59條。 因此,撤銷期間屆滿后得到“維持”的行政行為有礙相關方利益時,行政機關應當負有采取補救措施的法定義務。

        最后,在紛繁復雜的行政事務中,“行政機關必須能夠自由地改變他的政策,以適應公共利益的需要”。王名揚:《美國行政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22頁。 撤銷期間規(guī)則雖然能夠解決控權、效率、證據(jù)、法的安定性和信賴保護等方面的問題,但是未必能夠滿足正義的全部需求。因為,“機械地適用規(guī)則就意味著非正義”[美]戴維斯:《裁量正義》,畢洪海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20頁。 ,許多情況下行政機關仍然需要根據(jù)正義理念或衡平觀念靈活裁量決定,確保個別特殊案件能夠實現(xiàn)實質(zhì)正義。一方面,行政機關發(fā)現(xiàn)撤銷事由后有意識地任由通常撤銷期間經(jīng)過,使可撤銷行政行為的效力最終得到維持,確實是“有錯必糾”的一種變通處理;另一方面,行政機關自始至終并未發(fā)現(xiàn)撤銷事由而令最長撤銷期間經(jīng)過,特殊情況下為了維護重大的公共利益(如公共安全等)仍然需要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這同樣是對撤銷期間規(guī)則的變通處理。譬如,當事人違法取得的醫(yī)師從業(yè)資格,在最長撤銷期間經(jīng)過后,當事人仍然不符合實質(zhì)從業(yè)標準,此時行政機關可以基于公眾健康安全等事由而撤銷這一行政許可。

        四、具體行政行為撤銷期間的適用規(guī)則

        撤銷期間的開始、計算和結束代表了行政撤銷權的誕生、衰減和消亡,這一期間過程不僅關系到撤銷對象——可撤銷行政行為的效力狀態(tài),同時包含了復雜的利益沖突和程序更迭。所以,有必要從適用對象、起算規(guī)則和計算方法等方面討論撤銷期間的具體適用規(guī)則。

        (一)撤銷期間的適用對象

        德國《聯(lián)邦行政程序法》第48條第1款明確規(guī)定了違法授益行政行為受到撤銷期間的限制,但在第4款又附“但書”規(guī)定,明確將“受益人以欺詐、脅迫或行賄取得的行政行為”排除在外。而且,法國行政法規(guī)定,除違法授益行政行為外,違法的非授益行政行為和一切通過提供虛假材料而創(chuàng)設權利的行政處理不受撤銷期間限制,可以隨時撤銷。王名揚:《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頁。 所以,德國和法國都以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為標準,直接排除了負擔行政行為之撤銷適用撤銷期間的可能。在日本行政法上,“只有侵益性行政行為無論是否超過爭訴期限,即使沒有明文規(guī)定,均可依職權予以撤銷?!盵日]南博方:《行政法》,楊建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頁。 一般來說,對負擔行政行為的撤銷加設任何限制都不利于相對人,所以排除通常撤銷期間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負擔行政行為的撤銷并不總是符合相對人利益,尤其是在撤銷同時意味著即將不利變更時,對相對人來說就可能產(chǎn)生信賴利益保護的問題。譬如,在“張正雄、王建群夫婦訴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qū)人口和計劃生育局案”中,原行政機關撤銷了經(jīng)復議機關維持的原征收決定,同時在新的征收決定中將計征基數(shù)標準提高,這就產(chǎn)生了撤銷負擔行政行為卻損害相對人信賴利益的問題。參見石珍:《依職權撤銷違法負擔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以(2005)瀘行終字第360號判決為研究對象》,載《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第36-41頁。 因為,“負擔行政行為的不利變更會產(chǎn)生像撤銷授益行政行為那樣的作用”[德]埃貝哈德·施密特·阿斯曼等:《德國行政法讀本》,于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224頁。 ,所以這種不利變更應當參照撤銷授益行政行為的規(guī)則去評價。

        此外,具有第三人效力的行政行為之撤銷亦有討論的必要。第一,對于第三人授予利益的負擔行政行為,由于第三人所受利益為“反射利益”,故沒有特別討論的必要。第二,對于第三人施加負擔的授益行政行為,則存在違法負擔滌除和信賴利益保護的平衡難題。具言之,不加撤銷期間限制則對相對人信賴利益保護不足,加以撤銷期間限制又對第三人違法負擔的除去不利。對此,德國《聯(lián)邦行政程序法》第50條規(guī)定在這種情況中,如果第三人在復議或訴訟中的異議或訴求得到支持,那么撤銷期間便不再適用。應松年:《外國行政程序法匯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頁。 譬如,規(guī)劃行政許可的利害關系第三人在復議或訴訟中的相鄰權主張得到支持,那么意味著相對人不可能產(chǎn)生合理信賴,原行政許可的撤銷就不受撤銷期間的限制。其法理在于,一方面,相對人之信賴利益保護不宜因為第三人受有負擔而全面落空;另一方面,當?shù)谌艘蚴谝嫘姓袨槎苡胸摀鷷r,對第三人的正當權益救濟不能因相對人的信賴保護而受到阻礙。陳敏:《行政法學總論》,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477頁。

        事實上,法的安定性利益是撤銷期間的制度根據(jù),相對人信賴利益只是在特殊情形中受到順帶保護。因此,因缺乏信賴利益基礎而排除通常期間適用的情況,仍應受到最長期間的“兜底”保護。即使不會出現(xiàn)不利變更,負擔行政行為之撤銷仍要受到最長撤銷期間的限制。因為,法的安定性要求以及存續(xù)效力的產(chǎn)生,并不會因為行政行為的性質(zhì)是授益或是負擔而有所差異。趙宏:《法治國下的行政行為存續(xù)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頁。 總之,法的安定性乃是普遍性要求,所有行政行為的撤銷都應當適用20年最長撤銷期間。

        (二)撤銷期間的起算時點

        最長期間起算時點為行政行為作出時,不發(fā)生中斷或中止,此一計算規(guī)則自無疑義。在此重點考慮通常撤銷期間的起算時點。德國《聯(lián)邦行政程序法》規(guī)定通常撤銷期間自“行政機關獲知撤銷違法行政行為的事實”時起算,但此處可能存在兩種解釋的可能:第一,自行政機關認識到撤銷事由之日時起算,即將撤銷期間視為撤銷處理期間;第二,撤銷期間自行政機關認識到撤銷事由、法律意義和法律后果時起算,即將撤銷期間定性為撤銷決定期間。按照第一種觀點,行政機關必須在撤銷期間內(nèi)完成調(diào)查和決定兩項工作;按照第二種觀點,行政機關只需要在撤銷期間內(nèi)單純考慮、作出決定即可。雖然兩種觀點都采取主觀知悉標準,但第二種要求這種知悉要求達到主觀“確信”,這明顯給行政機關“操縱”起算時點留下較大空間。倘若如此,行政機關就獲得起算時點的解釋便利,即可藉由主觀認識調(diào)查起算時點,從而規(guī)避撤銷期間的規(guī)制。這種主觀化的標準將使撤銷期間計算陷入混亂,相對人更有可能面對撤銷機關怠于調(diào)查或決定時毫無辦法,更有可能會使撤銷期間的制度目的落空。事實上,調(diào)查和決定之間的界限并不清晰,二者通常同時進行,只是重心不斷彼此偏移。并且,行政機關在知悉撤銷事由的全部事實證據(jù)后,在完全掌握相對人信賴利益等情況下,確實沒有必要給予2年的權衡考慮時間。所以,撤銷期間應當定性為處理期間而非決定期間較為妥適。

        具體來說,首先,作為處理期間的通常撤銷期間應以“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作為起算時點。其中,“應當知道”乃是一種符合經(jīng)驗法則的推定,這種推定應當達到高度蓋然性方能成立。由于起算時點關系到撤銷權的存續(xù),因此行政機關在撤銷文書中應當載明其知悉時點以證立撤銷權,據(jù)此方便相對人證明知悉時點已達撤銷期間而維護自身權益。其次,“知道或應當知道”的主體應當以相關主管機關為限,具體包括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及其上級機關。由于不同國家機關構成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所以除非其他國家機關向行政機關發(fā)出法定建議(如監(jiān)察建議或檢察建議)來指明可撤銷事由,否則僅其他國家機關知悉不能起算撤銷期間。最后,“知道或應當知道”系屬主觀性概念,應以其內(nèi)部特定公務人員的知悉為準。由于撤銷期間限制的乃是包括調(diào)查和決定工作在內(nèi)的處理期間,因此,特定公務員應當是有權啟動相關調(diào)查并作出撤銷決定的公務人員,而非機關內(nèi)其他服務或輔助人員。

        (三)撤銷期間的計算規(guī)則

        一般來說,撤銷期間不會出現(xiàn)如消滅時效那樣的中斷情形。如前所述,由于撤銷期間高度追求法的安定性利益,且撤銷期間所限制的撤銷權一次行使即可達到目的,所以撤銷期間不可能像時效期間那樣因撤銷權的行使或相對人的承認就發(fā)生期間中斷。否則,行政機關將可以通過主觀努力來延宕撤銷期間,這將使期間制度難以落實。不過,行政法上的撤銷期間完全可能會因撤銷決定被法院判決撤銷而重新起算。譬如,在美國內(nèi)布拉斯加州的行政程序法規(guī)定,刑事調(diào)查的開始即意味著行政撤銷程序的中止,撤銷期間也將中止計算。Timothy L. Moll,Drunk Drivers Beware - Nebraska Adopts Administrative License Revocation,72 Nebraska Law Review 296, 325-326(1993).因此,雖然撤銷期間不發(fā)生中斷,但應當允許中止。尤其是出現(xiàn)不可抗力等情形,撤銷權的行使遭遇不能克服的障礙時,繼續(xù)計算撤銷期間有違公平正義。有鑒于此,我國行政法應采可變期間之立場,其可變性主要體現(xiàn)在通常期間的最后6個月,容許撤銷期間因不可抗力等事由中止。換言之,在不可抗力等權力行使障礙消除之日起滿6個月,通常撤銷期間方才屆滿。

        由于通常與最長撤銷期間會產(chǎn)生相同的法律效果,而這種法律效果又不可能重復出現(xiàn),所以二者在計算上存在互斥關系。自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后,最長撤銷期間即開始起算;自行政機關知悉違法事由后,通常撤銷期間開始起算,此時不論是行政機關決定行使撤銷權,還是任由撤銷期間經(jīng)過而使撤銷權消滅,都沒有必要再計算最長撤銷期間。不過,在特殊情形下有可能存在通常與最長撤銷期間的雙重計算。譬如,在行政行為作出后第19年行政機關才知悉撤銷事由,此時通常撤銷期間的計算受到20年絕對不變期間的限制,故撤銷期間事實上只剩下1年。

        五、結語

        時間在行政法規(guī)范科學中具有特別的敘事價值——時間既是證立行政權力的經(jīng)驗形式,又是規(guī)范行政權力的限定方式。行政機關的“自我糾錯”應當從“有錯必糾”走向“依法糾錯”,而撤銷期間正是撤銷權行使理性化的制度體現(xiàn)。撤銷期間有助于發(fā)揮時間的程序控權功能和效率提升價值,對行政法秩序提供了安定性保障,對相對人信賴利益提供了穩(wěn)定預期。在具體的行政撤銷場景中,撤銷期間能為各方在時間維度上提供行使撤銷權力、主張法律地位、維護正當權益的透明場景預設。本文對行政法上的撤銷期間進行了一點概念延展和理論溯源工作,希望這一嘗試能對相關基本范疇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毋庸置疑,對此類基礎概念或基本制度的成熟認識和理論共識,將是我國未來編纂“行政法總則”乃至“行政法典”的基石,這還有賴于學界前輩和同仁的努力。

        On the Cancellation Period of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s and its Applicable Rules

        ZHANG Hang

        (Law School,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The revo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s in China has always pursued the principle of "errors must be corrected". However, administrative revocation without time limit contradicts the substantive certainty rules of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ions, and it is easy to induce administrative legal risks in practice. Therefore, the administrative agency should move from "errors must be corrected" to "corre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especi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of the revocation period to exercise the power of administrative revocation. The revocation period is based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law and has the value of protecting the trust interests of the counterparty. It also plays a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power of administrative revo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e administrative revocation period in China should be constructed as a normal period of 2 years and a maximum period of 20 years. The passage of any period will eliminate the power of administrative revocation and ultimately justify the vested interests of the counterparty. Specifically, the normal period starts from the day when the administrative agency knows or should know the reason for the revocation, and does not apply when the revocation counterpart does not have a trustworthy interest worth protecting; the longest period starts from the day when the revocable administrative act is made, which shall be applied to all situation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benefits of law. However, after the longest period of time has elapsed after the administrative agency has not been able to discover the cause of revocation, under special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maintain major public interests, the administrative agency should allow the administrative agency to take necessary intervention measures such as revocation or abolition.

        Key Words: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ions; mistakes must be corrected; administrative cancellation; cancellation period

        本文責任編輯:林士平

        青年學術編輯:楊尚東

        收稿日期:2021-03-1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行政強制執(zhí)行體制改革研究”(19YJA820041);“中國政法大學第二期行政法莘學子成長培養(yǎng)計劃”資助

        作者簡介:張航(1994),男,湖北孝感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法學專業(yè)博士生。

        ①董必武在《當前政法工作的任務》(1957年)報告中指出:“我們必須繼續(xù)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必須堅決貫徹‘有反必肅、有錯必糾的方針。”參見董必武:《董必武法學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頁;《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政法工作的指示》(1982年)指出:“政法工作人員要堅持實事求是,重證據(jù),反對主觀臆斷,堅持有反必肅,有錯必糾?!眳⒁娭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3頁;據(jù)統(tǒng)計,“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始終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關鍵詞之一,具體可參見1990-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系列公報。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日韩女优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av在线色|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老牛| 在线观看国产视频你懂得| 亚洲av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特别黄色大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在线|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18禁无码| 国产乱子伦露脸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av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伊人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看三级| 在厨房拨开内裤进入毛片|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 三级国产自拍在线观看| 少妇性bbb搡bbb爽爽爽|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久久久|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 一个人看的视频www免费| 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不卡网站| 亚洲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国产丝袜美女在线|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小说|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一区| 91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午夜无码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男女啪啪啪的高清视频| 午夜无遮挡男女啪啪免费软件|